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回到陈留发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匡扶汉室、拯救苍生。洛阳以东有18路诸侯响应曹操,最终他们以袁绍为盟主,齐聚洛阳城外征讨董卓。这是演义中唯一的一次大规模会盟,期间发生了诸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历史上,这次联合讨伐董卓的行动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与演义中有些许出入。实际上,这支联军由13股势力组成,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奋武将军曹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长沙太守孙坚、济北相鲍信。这些人基本是官职在太守以上,具备一定的实力。这期间虽然刘备一行人也有参与,但属于从战,与其他人身份不同。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董卓

这支多股势力组成的联军,表面以讨伐董卓、兴复汉室为名义,背地里他们都有自己的打算。大部分人都是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并且从中获利以提升自身实力,切实出兵讨董的人非常少。按照每个人的实力与目的,可以将这13股势力可以划分为3类,分别是,主战诸侯、划水诸侯和打酱油的诸侯

主战诸侯,是确实有讨伐董卓的决心以及付诸行动的人。划水诸侯是有讨伐董卓的实力,但是并未决意出战,他们所谋求的,是通过讨伐董卓的义举,提高声望,从这一口号中获得好处。至于剩下的诸侯,那就是实力不足,寄希望通过伐董的行动提高自身实力的。下面我们将这13股势力,依据上述的分类来甄别,究竟哪些诸侯是真心救国,又是哪些诸侯在作秀?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诸侯联军

主战诸侯

①孙坚,绝对的联军主力,他率军同董卓的部队至少发生3次交战。第一次是趁夜攻打胡轸的部队,大败敌手并且斩杀了华雄;第二次是遇到徐荣,被徐荣击败;在经历战败后,孙坚再次孤军深入,前往洛阳方向,击败了董卓和吕布的守军,而后进入洛阳。孙坚是唯一一支与董卓死磕到底的势力,其实力让董卓都颇为忌惮。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孙坚

②曹操,曾经主张前往洛阳同董卓决战,但是除了张邈、鲍信无人响应他,他便独自率军前往洛阳。结果在荥阳遇到徐荣,被徐荣击败,而后返回。曹操有同孙坚一样的救国意愿,但是由于联军内众人勾心斗角,不愿出击,导致曹操独木难支,无法发动更多的攻势。

③张邈、鲍信,这两个人和曹操关系不错,鲍信早在董卓进京时就劝袁绍除掉董卓。他们具备讨伐董卓的决心但是实力不足,难能可贵的是,依然愿意同曹操进发洛阳进攻董卓。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曹操

划水诸侯

①袁绍,出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而被推举为盟主。但是作为盟主,他并没有组织有效的进攻讨伐董卓,而是采取观望态度,是导致这次浩浩荡荡的联合讨董行动无疾而终的一个原因。

②袁术,同样出生于汝南袁氏,虽然声望不及袁绍,但是官职为后将军,在联军中具有较强的实力。但是他并未主动出兵,只是向孙坚提供粮草,让孙坚讨伐董卓。期间还因为忌惮孙坚发展,中止向孙坚供应粮草。从中可以看出,袁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董卓,而是希望从中壮大自己。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袁术

③韩馥是联军中唯一的州牧,官职在太守之上,具备自主募兵权,执掌的是强大的冀州。他的手下武将有张郃、麴义,谋士有沮授、田丰、审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实力,但是在联军中只是扮演的是粮草供应的角色,他完全有能力同孙坚、曹操一样成为主战诸侯。

打酱油的诸侯

①桥瑁,作为讨董行动的发起人,他有讨董的决心,但是受限于实力不足,无法做出有力的行动。

②孔伷、刘岱、王匡、袁遗、张超,他们都没有显露出讨董的决心,也没有讨董的行动,形同打酱油。

名为讨伐董卓的13路诸侯,实际征讨董卓的只有4位,难怪打不赢

盟主袁绍

​浩浩荡荡的13路诸侯,真心讨伐董卓的只有寥寥数人。孙坚孤军尚且能击败董卓、吕布,攻入长安,如果13路诸侯能够齐心协力,一致讨伐董卓,攻至长安、消灭董卓、迎回献帝并非不无可能。如果如此,东汉可能将会得到延续。历史不容假设,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支联军在粮食耗尽后,仓促解散,众人趁着朝廷无力约束纷纷割据自立,东汉末年的纷争乱世自此拉开序幕。

(本文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