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到處都有五爺廟,五爺是誰?

樑棟影音


五爺廟是五臺山最出名的寺廟之一,在長青大師的主持下,五爺廟的香火越來越旺盛,甚至大有超越塔院寺、顯通寺、菩薩頂之類的大寺院之勢。

五爺廟,之前在北臺頂時稱五龍王殿,大家到五臺山旅遊可以先行到北臺頂觀日出,順便可以看到,後遷移到臺懷鎮後稱為萬佛閣,五爺廟只是民間百姓稱呼。它也是五臺山獨有的寺廟,並非北方處處都有,五爺廟因康熙賜龍袍出名,到現在還保持著居士們向五爺獻龍袍的習俗。


那麼五爺廟的“五爺”又是有何來歷?

在北方地區,其他地方也有稱為“五爺廟”的寺院,這個“五爺”大多是傳統意義上的龍王第五子聖衍,也是佛教中的財神,因而被北方多地財神廟供奉。

但五臺山的五爺廟與其他地方的五爺廟有所不同,這裡供奉的“五爺”是五臺文殊菩薩的化身,即廣濟龍王。眾所周知,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而且在佛教寺院一般很少供奉龍王,但這裡卻不一樣,就是因為此五爺乃文殊菩薩真身所化,因此才會在群寺環繞之中,供奉著這麼一個龍王,所以為什麼才會說五臺山的“五爺廟”是五臺山獨有的。


雖然五爺廟在五臺山屬於小廟,但去五臺山的信眾卻是大多奔著五爺廟去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有求必應”,從求雨到求子求福求財,甚至近幾年求學,成為無所不能最接地氣的文殊菩薩顯化相,正因為最接近百姓,也就成為最為靈驗的寺廟。百姓們的訴求得到實現後,於是便為它上高香,唱大戲來酬謝菩薩,反過來就顯得五爺廟更加熱鬧,香火就更加旺盛。這也是為什麼寺廟有戲臺的特殊奇景之一。

總得來說,五爺廟的“五爺”供奉的是文殊菩薩真身顯化廣濟龍王,而其他北方地區供奉的應該是龍王第五子聖衍,此“五爺”非彼“五爺”,不要搞錯了!

切莫記得,許願必須還願!


望風瑟瑟


有幸去過五臺山,拜過五爺,五臺山五爺廟非常靈驗,拜五爺的時候不要隨意拜。要記得還願啊。



五爺,是佛教傳說中的財神,龍王的第五個兒子,本相鰲龍,名叫聖衍。生日是農曆五月十三,法寶是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因人們向龍五爺求財,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故被稱為“龍五爺財神”。在民間多有寺廟供奉。

提起五爺廟,眾所周知的是五臺山五爺廟。



關於五臺山五爺廟,當地流傳著這樣兩個傳說。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農作。文殊菩薩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便去東海龍宮借了一塊清涼寶石——“歇龍石”,帶回五臺山。說來也奇怪,這歇龍石一進五臺山,山裡便陣陣清涼,霎時,山上出現了清澈的溪流。自此,五臺山一改過去那種惡劣氣候,冬天寒風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難當,變成了常年氣候各宜,清爽宜人,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滿山遍綠,花果四季的東方佛國勝景,世界佛教聖地。

而這歇龍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因這石不論何時都沁涼透心。所以他們尾隨文殊菩薩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歇龍石”。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



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康熙年間,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把五龍王從北臺請下供於殿中。

如果您去五爺廟拜五爺,會看見五爺門前有半副儀駕,就是皇帝出巡的時候,為皇帝開路的官宦手中所執的東西。相傳康熙帝來五臺山尋父,正逢山雨,便迷失在山中。正在困境之時,有一黑臉大漢突然出現,風雨即歇,這黑臉大漢便是五爺。為表五爺救難之功,康熙親賜龍五爺皇帝金冠一頂,紫袍玉帶一套和鑾駕一副,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也許正是有了龍五爺的佑護,才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按一般慣例,龍王是不居佛寺的,但據說五臺山的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而且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又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了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座象樣的戲臺,是用來專門給五爺唱戲的。


源鯫


五臺山鼎盛的五爺廟,供奉的是誰?相傳五爺因就康熙正果位!

相傳山西五臺山五爺廟裡的五爺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正是因為如此小編也和大多數香客一樣,走訪五臺山,上香許願之餘,瞭解了五爺和康熙的這段傳說……

五爺,是佛教傳說中的財神,龍王的第五個兒子,本相鰲龍,名叫聖衍。關於五臺山五爺廟,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話說當年順治在五臺山出家,有一天康熙一路舟車勞頓趕往山西五臺山,去尋找父親順治。

正要登臨五臺山,忽一陣狂風吹來,頓覺天昏地暗,沙石發出“拍拍”聲響,眾人當即迷失了方向。

玄燁皇帝自然也有點緊張,但見眼前一片迷濛,風沙迎面撲來。急切中,他忙閉上眼睛。恍惚中,見面前站立一人,黑臉金身,體魄健壯,大聲問道: “我主何事驚慌?”玄燁答道: “朕去中臺寺廟朝禮已畢,正要返回,卻遇狂風驟起,使我迷失途徑。”黑臉人說道: “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駕回宮。”待玄燁皇帝睜開雙眼,人已不見,眼前卻出現一道亮光,彷彿有誰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明燈。眾人順著亮光趕路,順暢地回到了皇城行宮。

次日一早醒來,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臺迷失方向的事,也憶起了那位救駕回宮的黑臉人,就與陪同他的僧會長說了,問五臺山寺廟有沒有一位黑臉僧人?僧會長想了許久,也沒想起哪個寺廟有這樣一位僧人。吃過早飯,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宮,來到萬佛閣。他登上五龍王殿,抬頭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臉金身塑像與他昨天見到的救駕人一般無二。

康熙非常激動,當下就說: “原來救駕脫險的就是你啊!朕封你為龍王菩薩。”說畢,還隨賜半副鑾駕,以顯威嚴。封“人間第一財神”,總管人間所有財源,並將萬佛閣更名為“龍五爺財神廟”,以佑天下蒼生財運興旺。也許正是有了龍五爺的佑護,才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後來,這一傳說傳揚開去,龍王菩薩的果位就確定了,也就有了今日越來越多的信眾在五爺廟上香許願的場景。


不穀君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幾百年後人們對教義解釋不同,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認為佛只有一位,就是釋迦牟尼,其它的都是人,沒有神;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修行成佛,眾生通過修行也能成佛,所以佛不止釋迦牟尼,還有很多位,菩薩是佛的候補者和助手,那就更多了,文殊菩薩就是其中一位。

隨著時間發展,大乘佛教在印度跟婆羅門的教義結合,產生了佛教新派,密教,到了我們大漢朝時,佛教傳入中原,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一股腦全來了,密教在西藏紮根,形成喇嘛教,小乘佛教比較衰弱,只有大乘佛教在漢地大放異彩,東漢時期,佛教徒在五臺山選址為慈悲道場,唐朝時密教傳入漢地,形成密宗,進駐五臺山,元朝時喇嘛教也進入五臺山,此後五臺山成為佛教聖地,這裡各派寺廟林立,其中有個非常不起眼的“萬佛閣”,時裡供著許多形象各異的袖珍泥塑,屬於塔院寺的屬廟,這是五爺廟的前身。

佛教由於朱元璋的關係在明朝得到很大發展,萬曆44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萬佛閣改建為東殿,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以地藏菩薩為正中的眾佛,兩側環繞“十殿閻王”,下層為文殊、普賢、觀音三個菩薩,地藏因“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大願,所以東殿以地藏為首,文殊為聰明,普賢為行願,觀音是大慈大悲,四大菩薩齊了。這裡需要解釋一下,那就是四大菩薩在後來多以文殊菩薩為首,無論是大乘還是密教,十二菩薩、八大菩薩,文殊都位於諸菩薩之上首,於是五臺山作為佛教聖地自然有文殊的道場和傳說。

清朝時,康熙皇帝5次登頂五臺山朝拜,不僅留下了“祝釐交葉人天慶,銀榜新題遍五峰”的詩句,還到處親筆題寫牌匾,把各寺院都題個遍,今天的菩薩頂前有座雄偉的牌樓“靈峰勝境”幾個鎏金大字,就是康熙御筆。清朝時萬佛閣繼續擴建,增加北殿,裡面供奉著龍王五太子,後面大太子、二太子、龍母、三太子、四太子、雨師挨個排開,一個佛教寺廟群供奉著龍王太子,這個很罕見,據說與康熙皇帝夢到龍五太子有關,為了讓龍五太子保佑風調雨順而建造。

五臺山既是佛教聖地,也是避暑勝地,夏天香客眾多,白天可以遊山玩水,晚上就無事可幹,為了消除遊人寂寞,便在北殿前面搭起了一座戲臺,請名角唱好戲,解決眾心煩悶。有些老道的僧客覺得,一個佛家寺院建個龍王殿已經不倫不類了,本是清靜之地再搭戲臺更顯荒謬,為了有個很好的由頭,就以當時名氣最大的文殊菩薩流出了一種傳說,文殊菩薩常化身這龍五太子在民間解救眾生,又迷上了戲曲,為了能讓文殊菩薩多多保佑,於是修了戲臺,龍五太子在百姓口中漸漸傳為龍五爺,1917年再次擴建北殿,按百姓叫法,取名“五爺廟”。

個人覺得五爺廟和門口的戲臺是古人的一種營銷手段,本人去過五臺山,廟太多了,個個有來頭,個個有歷史,想去的廟稍不留神就走過了,在古代肯定也一樣,寺廟之間也存在競爭,為了把有限的香客攏到自己跟前來,有人異想天開在廟前搭戲臺吸引香客,一舉獲得成功,佛門是清淨之地,弄個戲臺吹吹打打不像話,當時肯定有人反對,為了平息輿論,就給這種不太恰當的做法賦予了美好的故事,文殊菩薩化身五爺,喜歡看戲,親近百姓,於是成了傳說。


圖文繪歷史


在中國,哪個廟香火最旺?當然是五臺山五爺廟啦,據說一年的香火錢就有二十個億。

五爺是誰呢?為何這麼火?


五爺就是東海龍王的五子,名叫聖衍,關於五爺有許多傳說。

話說很久以前,五臺山氣候乾旱,天氣炎熱,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候,慈悲心腸的文殊菩薩不忍百姓受苦,便從東海龍宮那裡借來了一塊清涼石,置於五臺山頂,頓時熱浪散去,涼風習習。

後來,龍王的五個兒子下雨回來了,忙了一天的工作,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時候他們準備到清涼石那涼快涼快。


哪知道來到之後,才發現清涼石不見了,於是趕忙四處尋找,可是找了幾個時辰還是蹤跡全無,一個個氣急敗壞,垂頭喪氣,這可是夏天的“中央空調”啊,沒這玩意,大夏天的可怎麼過呀!

五條龍唉聲嘆氣地來到了老龍王府,向老龍王抱怨清涼石丟了,哪知道老龍王一聽此言,猛一拍腦袋,說道:“哎呀,這茬我給忘了,這清涼石啊,被你們文殊阿姨借走了,說過幾天就還!”

五條龍面面相覷,老龍王借出去了,完了,這下沒戲了,原來老龍王一直暗戀文殊,他根本不好意思向文殊討要,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啊!


這時候,老五說話了:“我說,兄弟們,咱爹磨不開面子,咱們不怕,咱們去找文殊,軟的不行來硬的,非得把清涼石要回來!”

好,說幹就幹,五條龍騰雲駕霧就過來了,剎那間暴雨如注,洪水氾濫,瞬間沖毀了百姓的房屋,吞噬了上千百姓的性命,這時候文殊菩薩現身了,只見她略施法術,就將大雨止住了,洪水逐漸散去!

老五說話了:“文殊阿姨,我們奉父親之命,特來討要清涼石!”

文殊菩薩大怒道:“既然來討要,為何要發大水傷及無辜百姓性命,你們私自發水,觸犯了天條第二十八條,按律當斬!”


五條龍嚇得瑟瑟發抖,面如土色,趕忙跪地求饒:“請文殊阿姨救救侄子,我們是無心的,我們只是想嚇唬嚇唬你,不曾想造成如此大患!”

文殊菩薩嘆了口氣,繼續說道:“好吧,那麼你們就留在五臺山,潛心修行,多做善事,將功贖罪吧!玉帝那邊,我去求情!”

就這樣,五條龍留在了五臺山。

這五條龍,屬五龍最為活躍,經常顯靈,有求必應,時間長了,百姓前來供奉的越來越多,後來,百姓感激五龍造福五臺山,於是集資建了五爺廟。


一半秋色


五臺山南三百多里的壽陽縣有個雙鳳山,山下有個廟叫五龍聖母廟,這是五爺母親的廟。在廟的下面溝裡半山腰,有個洞叫五龍洞,是五龍出生的地方。

相傳雙鳳山山下有個溝東村,村裡有一常姓人家有一女叫玉娥。一日與嫂嫂到河邊洗衣裳,突見河裡閃著銀光的五彩石花蛋,玉娥在手嫂嫂要看,於嫂戲含於口中,不想滑入肚中。回家後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玉娥也不敢出門,只有在家紡麻繩。轉年第二年春三月二十八,玉娥肚裡胎兒要臨盆,羞愧不能在家生,於是跑到山裡一洞中生。女怕家人找不到她,於是一路將麻繩拴到洞中。四月初四生下了五條龍,此時父親擔心女兒山中有危險,帶著鋤頭順著繩子來到洞中。見有五條小龍圍著女兒,忙舉鋤頭打去,一下將最小的老五尾巴砍了下來,其他四龍立馬要對付她父親,玉娥忙喊那是你們的姥爺,他們方才做罷。

四龍拜別母親騰雲去了天庭,後被封為四海龍王,老五因斬斷了尾巴不能騰飛,後去五臺山出家普度眾生。這就是五臺山五爺的由來,五龍散去後,常玉娥坐化歸天,此事傳的各鄉村,於是在洞中為她塑了金身,尊為五龍聖母,毎年四月初四都來供奉。現在每年這時都要趕廟會。


大海133709770


可能南方更熟悉二爺,但要說起五爺,北方人就比較熟悉,而至於為什麼北方到處都有五爺廟,那是因為他也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那這五爺又有怎樣的歷史淵源?關於北方隨處可見的五爺廟,供奉的又是哪一尊神仙呢?

五爺本名叫聖衍,他其實是龍王的第5個兒子,許多人拜五爺,就是衝著他是財神的名氣去的,之所以如此,就是由於他本身是鰲龍出身。

而且最值得人羨慕的是,他的武器是金元寶,看著就有種讓人蠢蠢欲動的感覺,據說他還有一個聚寶盆,那不像五爺求財,還能向誰去求呢?

作為財神寓意的五爺在北方地區尤其常見,而五臺山的五爺廟,這裡有著文殊菩薩道場的歷史遺蹟之稱,五臺山也算得上古代帝王避暑納涼的勝地。

其實本來的五臺山,氣候惡劣,遠比現在複雜多變,夏天和冬天完全是兩個極端,根本不適合人常年居住生存,當地的農民痛不欲生,文殊菩薩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也是費盡周折,但好在最終不負眾望。

文殊菩薩與五爺的糾葛

據說當時的文殊菩薩,就是因為看到這裡民間疾苦,以慈悲為懷的他,聽說東海龍王有一塊神奇的石頭,能夠極大改善這裡的氣候狀況,所以他就和龍王去商討。

當然,最終這一塊歇龍石還是被他帶回了五臺山,這寶貝就是如此神奇,有了它的存在,五臺山瞬間宛若人間仙境;山谷中,流水潺潺,甚是清澈,一瞬間彷彿萬物回春一般,氣候條件與此前有著天壤之別,冬天更是景色宜人,一改往日嚴寒面貌甚是好看。

五臺山的氣候問題得到了完美解決,但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大麻煩,畢竟當時文殊菩薩的這一舉動,是在“歇龍石”的真正主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帶走的,所以等到龍王的五兒子等人找上門來的時候,文殊菩薩自然明白其中緣由。

但為了一己之私而損害蒼生利益他做不到,向龍王的五太子妥協他更做不到,自然也就順手降服了他們,乾脆在五臺山待著,保證五臺山的風調雨順。

(五臺山歇龍石)

畢竟這位五爺既貢獻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又保證了地方百姓有雨可求,所以當地的百姓為了表彰五爺的功績,自然也將曾經立於北臺之上的龍王五太子,請到廟中供奉起來,這也算得上五爺廟的由來,在我國農耕文明時期,風調雨順就等同於財運亨通,畢竟那是當時主要的經濟命脈。

其實關於五爺的故事遠不止如此

話說在康熙年間,順治皇帝已經出家許久,當時所選的聖地就是五臺山,但是康熙還是想去和老爸聊天,敘敘父子情,自然也就前去看望。由於怕驚動他老人家,就隻身一前往,哪想到半路遇上一書生,兩人小酌了幾杯,康熙便昏昏沉沉的睡去,這一睡睡出了事兒。

話說康熙在夢中遇到了五爺,兩人還攀談了一番,康熙由於求父心切,便向五爺追問老父親的下落,但是五爺的這一番話卻讓康熙恍然大悟。

順治之所以不想被人打擾,就是讓康熙學會自立,他若處處依賴那個老父親,自己又豈能成長,何況他遁入空門,就不想與世俗再有交割,即使康熙有機會見到他,定然也問不出所以然的。

為了報答五爺的言行教化之恩,自然也對五爺的廟宇重新翻修,還送給他“第一財神”的美稱,自此五爺廟香火極其旺盛,因為許多人相信祭拜五爺可以獲得更美好的未來,所以變相的也為五爺廟增加了不少的人氣。

之所以五爺廟在南方鮮有分佈,其實與南北方文化差異密切相關,五爺也算得上地域性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就不屬於南方所供奉的神仙之列。


大國布衣


五爺

廣濟龍王文殊菩薩便是人們常說的五爺。為什麼叫做五爺,因為他是東海龍王的五兒子。

為什麼五爺廟這麼有名氣,是因為很多人在此地祈願最終都得以實現。


話說當年順治在五臺山出家,有一天康熙想他老爹了,於是便去看望他,在路上看到一間酒館,於是坐下來小酌兩杯,這時一位書生坐在他旁邊,想與他共飲幾杯,康熙並未拒絕,怎知幾杯下肚便趴在桌上睡著。

夢裡康熙遇見龍王,康熙問其是誰?

五爺便告知自己的來歷。康熙聽聞便對其說起自己的煩惱,自從順治這個父親出家之後,多次上五臺山尋找都未找到其人。五爺便對其說道:

“您父親既然已經遁入空門,自然與世俗的人或事再無交集,天下之地皆可去,您又何必去強求尋找到他呢?”

康熙醒來之後恍然大悟,便沒有再去尋找順治。後來給五爺的廟宇翻新裝修,又賞賜一套裝備,外加榮譽稱號“第一財神”。

五爺廟香火旺盛,也是源於很多人覺得五爺能夠幫助到自己,久而久之五爺廟就多了起來。


老王說文化


五爺廟在北方並不是到處都有,南方也有。五爺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王廟,五爺廟裡通常供奉的是東海龍王的五個兒子。五爺一般指的是龍王的第五子,也有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還有就是龍宮的財神。

每個五爺廟都有自己的傳說與故事,但大部分都是關於東海龍王第五子的。五爺廟的全稱為五龍神殿,有些在殿前還配有戲臺,主要是為了祭祀五爺而用於求雨或者說是求來年風調雨順。因此,大部分的五爺廟都有行雲布雨的職責。

東海龍王第五子

五爺是龍王五子中最小的,但地位卻最高。不僅神像居中而且要比其他兄長高大,臉色黑中透金,與其它兄長也不相同。關於五爺廟中供奉五龍的來歷,這個也是有許多的說法的,但一般都是和乾旱與酷熱有關。

說宋徽宗大觀二年詔告天下,將青、赤、黃、白、黑五龍分別封為廣仁王、嘉澤王、孚應王、義濟王和靈澤王。傳說在很久以前,五爺廟所在的地區,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

有一天,文殊菩薩在返回五臺山道場的途中,看到當地的老百姓乾旱少雨,於是就委派五龍兄弟到此建立道場,專為此地耕雲播雨。五龍從此便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所以,人們就把五龍兄弟供在主殿祭祀。

五爺廟中的主角依然是排行最小的五龍。據說,有一年夏天,當地熱浪席捲,但五爺廟卻清涼如水,香客沓來而來。五爺為了大家高興,便化身去請了戲班來唱戲,寺廟中人很奇怪,可戲班卻拿出契約,說是一位的黑臉和尚簽定的。

住持找遍寺廟並無此人,於是他們便準備請五爺做個公正,走到五龍殿前時,眾人才發現五爺正是這般長相。同時,五爺神像的袖袍內也有一份同樣的契約。於是,有些地方的五爺廟都會有每年他太唱戲的風俗。

在佛家的傳說中,關於五爺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在東海龍王的五子中,第五子的脾氣最為火爆。傳說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了歇龍石,為拯救苦於乾旱少雨的百姓。五爺得知後就不幹了,騰雲駕霧前來找文殊菩薩來理論鬥法。

最終五爺被文殊菩薩降服並收為坐下弟子,委於他統管當地的播雲布雨之事。五爺被人們樹立成黑臉,其金身比別人都要高大,又在面部飾以金粉,最後五爺就呈現出黑中透金的臉色。

五爺的其它說法

五爺的第二種說法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佛法無邊,曾救過康熙皇帝,也曾施恩救過眾生。康熙皇帝為表謝意,賜給五爺龍袍,所以才有五爺身穿龍袍的說法。百姓傳說五爺有無窮的智慧,有憐憫眾生的胸懷,有求必應。

還有一種是說,五爺是東海龍宮的財神,管理著天下的收成,人們供奉五爺,是為了風調雨順,興旺發達。不論是那種說法,五爺都是廣濟眾生,慈悲世人。五爺廟在民間深受敬拜,香客絡繹不絕,都被用來祈福求雨。

南方五爺的來歷

據佛經記載,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為救度眾生,發下十二大宏願,其中第二願便是常居南海。那時候的南海瘟魔遍佈,民不聊生。南海龍王第五子慈悲心腸,感知觀音菩薩有此宏願,主動叩拜座前,願化為鰲龍,馱觀音穿越波濤,為觀音菩薩赴南海拯救大眾護法。

在五爺的護送下,觀世音菩薩來到南海,遍灑甘露,驅除邪氣,救度蒼生。雖然南海瘟魔已除,但百姓還是窮困。於是五爺發願,為觀音菩薩鎮守南海,以保百姓富足,財源廣聚。觀音便揮動楊柳枝,將五爺幻化成巨鰲山臥,就是如今的三亞南山。

如來佛祖念五爺濟世情懷,親賜三件招財法器,令其掌管人間財富。因此,五爺在南方也被稱為“龍五爺財神”。老百姓為感念五爺惠佑蒼生,特為他建宮立殿。

所以說,五爺廟南北方都有,北方要多於南方。五爺通常是指東海龍王的第五子,但也有文殊菩薩化身和龍宮財神的說法。


野史也是史


五爺廟並不是遍佈北方各地,而是隻存在於山西的五臺山。

一說到五爺廟,不少朋友都會產生些許疑問,會誤以為是供奉武聖關羽的“老爺廟”或者“關二爺廟”。這點確實,關帝廟遍佈全國,不僅僅是北方地區,就連南方的廣東以及香港等地,也對關二爺的“忠義精神”極為推崇。

然而,五爺廟就是五爺廟,坐落於山西省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五臺山風景區臺懷鎮萬佛閣內。這座寺廟不僅是所有遊客以及香客們到訪五臺山的必到之處,同時也可以說是整個五臺山地區內大小寺廟中,香火最為旺盛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關於龍王五爺的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同時作為佛教在當地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五爺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與推崇。


五爺,起源於文殊菩薩與五臺山清涼石的傳說。

五臺山,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無論是漢傳佛教的信眾,還是藏傳佛教的信眾,都將其奉為聖地一般的存在。而這也使得五臺山成為了國內為數不多的兼具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宗教場所,包括五爺廟所在的萬佛閣,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僧眾同在寺中誦經禮佛,研習佛法。

相傳很久之前,五臺山並不像現在這樣氣候宜人,是難得的避暑聖地,而是炎熱乾旱,酷暑難熬,於是文殊菩薩為解當地百姓之苦難,於是化作一位老僧,前往龍宮,希望從龍宮中借取耕雲播雨的清涼石,也稱“歇龍石”。但是龍王並不希望清涼石留在人間,於是故意刁難說只要他能夠搬動碩大的清涼石,就允許帶走。誰料文殊菩薩,走到神石跟前,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回到五臺山後,文殊菩薩隨即為當地百姓呼風喚雨,至此開始,五臺山地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此地也成為了涼爽宜人的避暑聖地。

然而,龍王的五個兒子對文殊菩薩產生了不滿,於是便前來大鬧五臺山,直接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是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五位龍王也心悅誠服的歸順了文殊菩薩,至此首守衛的五臺山,保一方百姓平安。

而這也就是五臺山形成的傳說,這塊清涼石起初是在山上,後來又被迎請到了山下,這座清涼石所在的寺廟也就成為了著名的清涼寺。

五龍王也就此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這便是五爺廟。


五爺廟真正名聲鵲起、廣為人知,還是因為傳說中五爺與康熙皇帝的一段奇緣。

順治出家五臺山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原因就在於康熙皇帝一生多次前往五臺山進行朝拜,並且每一次去都會不帶隨從和侍衛,單獨的進行朝拜,再加上後來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西逃的時候,路過五臺山發現了順治、康熙時期的宮廷用品,則也更加印證了這一說法。當然,這一說法我們都知道,按照史實來說,可信度不高,並且這也不是我們當前關注的重點。

而在康熙有一次朝拜五臺山的過程中,突然狂風四起,黑沙滿天,康熙就此迷路,並且無法與他的侍衛和隨從取得聯繫。正在康熙焦急的時候,龍王五爺及時出現,化作一盞明燈帶領著康熙走出了風沙,並且安全順利的回到了康熙的行宮駐地。

回到行宮後的康熙皇帝是大為感動,心中更是充滿了感激,於是馬上下旨,封龍王五爺龍王菩薩,並且御賜半副鑾駕。至此以後,五爺的雕像上穿著代表清朝皇權的龍服蟒袍,享受的是皇家的儀仗與威嚴,這不僅是在五臺山地區,就連中國其他地方的寺廟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此之後,龍王五爺因為獲得了帝王的封賞,引得了十里八鄉的信眾前來朝拜,並且名聲不斷傳揚,廣佈海內外,直至今日,每天都有來自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信眾前來上香朝拜、祈願求福,這裡也成為五臺山香火最為旺盛的寺廟。

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五爺愛聽戲的傳說,當地的百姓在五爺像的正對面,修建了一座規模很大的戲臺,每逢節日都會組織唱戲給五爺,在歡度節慶的同時,也祈求五爺保一方百姓的幸福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