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春秋纷纷扰扰数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能从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大国的国家屈指可数,而能够成为霸主号令群雄的更是寥寥无几,严格算起来不过晋、楚二国,由此可见成为大国的不易,成为霸主的条件更是苛刻。

霸主必须讲道义、守信用,还得有明确的态度

就自然条件而言,能够产生大国的地区,就是要在适合气候下有大平原,有大片耕地,有丰富的水资源,这样才意味着有足够的人口承载力和国家财富创造力;从地缘条件上看,在有足够的平原之外,想要成为大国还需要拥有险要之地,如平原与山地间保持一定比例,从而形成一定的防御条件,这样才能保护国家的财富不被掠夺。

有了成为大国的底子,在崛起发展的时候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形成足够的力量威慑,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成为真正的霸主。所以孟子言:“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如果不言力而光说仁,将会落入像宋襄公那样愚蠢、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境地。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东周列国·春秋篇》宋襄公剧照

道义的力量是有限的,软实力需要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但是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仅凭压制,那么压制的力度越大,反弹的伤害也越大,贾谊曾在《过秦论》中总结过不可一世、独步天下的秦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主要原因,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确,如果霸主在建立自己势力范围之后,不能提供某种道义、信仰、价值观,并且在这种道义、信仰、价值观下,百姓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裕,那么他的管辖就是脆弱的。

如果将国家比作身躯,那么硬实力如同骨骼与肌肉,软实力如同神经与血管。没有骨骼和肌肉,躯体无法立得起来;而没有神经和血管,也不过是一个没有生气、无法活动的僵尸而已。

要引导其他国家,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秩序,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如齐桓公的“尊王”。这不是简单借助周王室的权威,而是维护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体系不被破坏。如此一来,霸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遵守道德的原则,才能维护这一套文化秩序的稳定性。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桓公剧照

王权需要以道义为基础,霸权需要以信誉为基础,如果不这样,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整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纵横捭阖、绵里藏针,但是“百围之木,不以枝叶取怜”,小国可以左右逢源,可以朝晋暮楚,可以玩弄智慧,不过如果想成为大国,是不可能像小国一样“惟强是从”的。

是以,大国若要在政治地位上获得突破,还是得有明确的态度;特别是霸主,还必须有对外政策的可持续性而非朝夕令改,也就是说,霸主必须讲道义,守信用。

“人和”——霸主软实力博弈的核心

以德制胜的核心在于得人,道德仁义是霸主笼络诸侯国的一面旗帜。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如《六韬》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姜太公以为只有行仁义,才能顺应天下,而得天下人者才能掌控天下。有人可能会误以为“仁义”只是空洞的口号,其实行仁义是霸主主导局势最适宜的手段,只有施行仁义,才能攻占他国,才可停止战争,否则战争永不停止。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姜太公画像

我们可以看到穷兵黩武、一时打遍天下无敌手、先后打败楚国齐国、在会盟中抢走晋国霸主之位的吴国,虽然在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的主导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但不实行仁义,霸占楚国宫殿,鞭楚平王之尸,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就不得不退出楚国。

相反,楚国以仁义对待原属周王室的姬姓国随国,随国因而没有对落难的楚国趁机发难、落井下石,反而坚定地与楚国站在一起,可见行仁义、得人心的重要性。

重剑无锋,大道至简,孟子所谓的“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简单地解释起来,就是打赢一场战争容易,征服一个国家很难,而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心甘情愿地纳税、服兵役更难。这就需要得到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正因如此,占据了心脏地带的周王室可以连绵有八百年国运,虽然东迁实力大降,却在诸侯国中仍有威望,即便是霸主,也不得不以“尊王”的旗号号召诸侯;相反,秦国却二世而亡,灭亡的火种,恰恰是被征服之地的陈胜、吴广,以拒绝服徭役的名义点燃,最终星星之火燎原,一举葬送了秦国基业。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

因此,对于霸主来说,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地而是“人和”。如何更好地赢得人心,是晋、楚两位霸主在争霸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重信”——无信则无法立足

霸主主导体系如建设团队,最重要的是避免任何形式的内耗,方能创造最大化的外部价值。而避免内耗的前提是霸主“言而有信”,如此,小国才能效忠于霸主。

晋国的称霸就从“重信”开始。晋文公的大臣狐偃直言“重信”才能笼络诸侯,而且为了塑造晋国“重信”的国家形象,晋文公宁愿放弃唾手可得的原地,最终得到原地的真心归附。

在霸主以会盟确定地位与权利的时候,“重信”是会盟生命所在,故《左传》言:“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正因为晋国的霸主地位由会盟确定,所以会盟的核心不在形式,而在信用,换言之,晋国只有“重信”,才能得到诸侯拥护。这让晋国在处理各类事务时,非常谨慎,不去做贪图一时而破坏霸主“重信”形象之事。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与晋国相比,楚国显然不把信用当回事,如公元前577年楚刚与晋国结盟,第二年就破坏了这个联盟,向晋国盟国发动进攻。楚国这种唯利是图、不讲信用的做法,让诸侯国始终视其为夷狄,且无法在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

所以说,在晋楚争霸中,晋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着天然血缘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让晋国在争霸中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文化上的不认同,也是靠近楚国的陈、蔡本应天生是楚国附庸,却屡屡援引晋、吴等外援背叛楚国的原因之一。所以,孔子说“人无信不立”,霸主也是如此,无信而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担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霸主需要具备敢于担当的意识,因为如果想要维护好霸主的地位,除了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能在争霸中取胜之外,还要在实际事务中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的秩序,这样小国才能心甘情愿地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和主权。

晋国作为诸侯的保卫者,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和争霸战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拥有强大的动武能力,是晋国作为霸主的义务,也是维护霸权的基础。

所以在《左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侯国被楚国侵犯时向晋国求援,并且晋国也认为向盟国提供军事援助,是自己无法回避的责任,如“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不恤亡国,将焉用之。”

春秋时期,如果想成为霸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东周列国·春秋篇》华元剧照

​由此可见,小国受到楚国侵略,会优先向晋国告急,而晋国也深知自己想要维持住霸主的地位,必须担负起保护同盟国安全的责任。晋国一旦退缩,同盟国就会瓦解,而霸权也会被他国所夺。

除了军事方面的义务,霸主还有主持公道的义务,如晋国与同盟国约定不囤积粮食,不垄断利益,不庇护罪人,不收留坏人;要救济灾荒,安定祸患,统一好恶,辅助王室。如果有人触犯这些命令,则会受到灭国的处罚。

我们还可以看到,若诸侯之间发生纠纷,晋国就成了最主要的调停人。晋国必须以较公正的态度处理纠纷,如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鲁国的侵略行为,虽然鲁国和晋国在血缘、文化上更接近,但晋国还是秉持公正的态度谴责了鲁国,结果鲁国因为害怕晋国的力量,选择遵从晋国的命令。

与楚国相比,晋国更加“有担当”,更能以德统领诸侯。因此,面对晋国后期腐化无道,鲁国季文子仍旧建议鲁成公依附晋国而非楚国,其言:“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可见在硬实力相对对等的情况下,软实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换言之,正因晋国更有“德行”,才让诸侯们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