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何毓琦教授意見與建議自然符合實際,我國部分高校院系也在不同程度實施著。

實際上,高校校院系導師層層加碼的碩博生國際論文發表要求並不高,只是最低要求,基本都能達到,特別導師要求更有譜,真實培養要求都比明面上的高,畢竟熟悉科研規律。

真都按要求發論文獲得學位,中國大學就無競爭力,導師都得下崗。

可以說,校院系碩博發文要求達到就獲得學位,按此最低要求畢業授學位,可能低於導師培養目標。

導師最後要求並非一致,即一刀切,而是有彈性或心理底限的,目的在於培養好研究生,儘量攻克難題取得重要結果。

清華大學去年在學校層面上取消博士生髮文要求,其實是提高了博士生培養要求,是符合博士生培養科研規律的重要舉措,而不是受壓降低培養標準!

張德禮教授

2020011823:49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商南縣金絲峽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轉載自科學網)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

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何毓琦 著;LIULI譯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商南縣金絲峽


何毓琦教授認為,目前中國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考試製度,對於促進和發現(博士)研究生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並不是一個好手段;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MoE)和大學領導層對研究生科研實行”一刀切“的管理和評價規制,是不利於創新的。這種”一刀切“的規制,一個典型就是硬性規定博士生必須在 在讀期間,在國際國內SCI/SSCI期刊上發表若干篇論文,否則就不能拿到學位或不能參與學位論文答辯。這種制度有其合理性,比如便於對博士生培養目標標準的質量控制,但是,這種制度減免了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學位論文的質量標準的學術責任,也會遮蔽某些博士生導師學術職責的不稱職。另外,跟運動員體育競賽的客觀標準不同,若干二流或三流學期期刊對博士生的“價值判斷”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

所以,何毓琦教授對中國(頂尖)大學的博士生培養制度改革,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商南縣金絲峽


建議一:每個大學的院系應當制定出自己的“A刊”清單。這些A刊可以用來表徵論文的質量。在每個學科領域,教授們心裡面都清楚,哪些期刊是A刊,可以保證論文的質量。何教授建議,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工作的研究結果,只應該發表在這些A刊上(LL按:發表在A刊之外的期刊上的論文,不算成果)。

建議二:對博士生髮表論文的數量硬性要求,必須“減負”。比如從規定發表4篇減少到1篇,最多2篇。如果本建議一得到了採納實施,那麼,如果硬性要求博士生在A刊上發表1-2篇以上數量的論文,那就是過分要求了,可望不可及。

要知道,博士生你若能把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你所在的頂級期刊上,那就是“一步登天”了。其實,在歐美那些世界一流(或頂級)大學,也不是每個博士論文的工作都可以發表在所在學科的A刊上。何教授近60年博導職業生涯中,培養的博士生的博士論文研究結果,寫成文章能在A刊上發表的成功率,為90%。所以,不能把在A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生取得博士學位的、毫無例外的“死規定”。(LL按:不能把“唯A刊”論文作為博士學位的硬規定)。

建議三:每個院系都應該對博士論文進行國際評審。聘用若干國際教授加入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委員會,當然對國際評委當支付“評審費”。應該規定,每篇博士學位論文必須有至少一個國外教授進行評審。不用擔心博士論文是用中文寫作的,外國專家看不懂。要知道,國際上有大量的教授可以讀懂中文,具有評審中文博士論文的能力。很多HONGKONG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對博士論文都要求進行國際評審。何教授經常擔任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審專家。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商南縣金絲峽


以上就是何教授對中國大學改革博士生培養制度的三個小建議。就是說,不要搞大學層面統一的對博士生髮表論文的硬規定,這樣搞會抹殺掉各院系各學科的差異性;應該是各院系各學科制定出自己的差別化的對博士生髮表論文的規定標準。不妨拿某些(頂級)大學的(頂級)院系進行試點吧。(LL按:譯者之所以加“頂級”,是因為對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國際評審,很多大學或院系在短期內難以做到)。

哈佛長聘清華特聘教授何毓琦的改革建議:給博士生髮表論文減負

商南縣金絲峽


原文鏈接:何毓琦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 (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1214555.html。譯者獲得了作者授權的翻譯許可。本人的理解和翻譯或有誤,一切以作者的原文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