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即位,秦朝會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嗎?

二二相偶


不可能,任何掌握大權的位置,權利越大爭奪就越激烈,因此在全世界國王、皇帝都是最危險的職業之一。就算短時間內皇位的爭奪能限制在皇族以內,但是時間長了,總會出意外,然後就改朝換代了。

而日本能長久保持天皇“萬世一系”,是因為在日本歷史上,天皇長期只是個吉祥物,掌握實權的歷史不過兩百多年。在日本長期掌握實權的是幕府將軍,所以幕府將軍才是日本歷代野心家激烈爭奪目標,日本幕府的更換就是日本的改朝換代。

其實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才和日本歷史類似,高高在上週天子和日本天皇一樣只是起橡皮圖章的作用,下面諸侯林立,掌握實權的是諸侯的“武林盟主”——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叫霸主,在日本叫幕府將軍。

就是因為周天子沒啥實權,只有象徵性的榮譽地位,才能造就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周朝。當時戰國時代各國之間打破頭了也沒想到把周王室滅了取而代之,因為諸侯就沒有這種概念。如果不是出了嬴政這貨,周天子肯定能更長久的延續下來,但是中國和日本不同,四周外族林立,如果沒有秦始皇打破周朝分封的傳統,估計現在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國出現,而是會和歐洲一樣諸國林立。其實西歐歷史上也有這樣一個吉祥物似的職業,那就是“羅馬皇帝”稱號


傳統服飾的歷史


日本自神武天皇起,到今天的德仁天皇,已歷126代,2000餘年裡沒有出現過改朝換代,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皇室,號稱“萬世一系”。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如果扶蘇即位,秦朝會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傳之千秋萬代嗎?




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日本天皇自出現起,便被披上了一層神聖而神秘的面紗。日本天皇,相傳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是日本本土第一宗教神道教的最高領袖。就憑這兩點,就足以使天皇的地位超然物外,既是神之後裔,那君權神授便自然成立。是順天應人,眾望所歸,這是天皇制度可以流傳2000多年,直到今天還生生不息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從地理上看,日本是個島國,孤懸海上,外部勢力難以觸及。因此,古代的日本相對封閉,這也使得天皇制度沒有受到外部勢力干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裡得以代代相傳。同時,天皇雖然是君權神授,但並非高度集權。日本自鎌倉幕府起,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天皇權利被架空了達六百二十八年之久。但這中間同樣沒有出現改朝換代的事情。因為日本天皇作為封建時代地方諸侯的天下共主,其神之後裔,日本國家象徵的烙印深入人心,與天皇作對,就是與整個日本作對,沒有任何諸侯敢於挑戰這個底線。



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當時華夏的天下共主還是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曾經無限美好的表達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非常骨感。

周王室消亡,秦始皇的天下共主身份得到公認,但這是繼承周天子的天下而得來的。春秋戰國八百餘年,大小諸侯多不勝數,但都供奉一個王,那就是周天子,如今秦始皇代周自立,改朝換代,就難保天下還會出現另一個梟雄,再來一次改朝換代。因此,這和扶蘇即位與否沒有多大關係。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本身就沒有任何神格色彩。這樣看來,顯然他就不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才是國家的根本,既然秦始皇是人而非神,那就是說天下人都有機會爬到他的位置。因此才有了秦末天下大亂,兵民紛紛揭竿而起。作為手握皇權,天下事繫於一人之手的皇帝,這更易激起其他人對權利的慾望,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因此,秦朝自秦始皇起,為何會二世而亡便不奇怪了,這裡有秦二世暴虐無道,民心盡失的錯,但根本卻是秦朝本身就存在的侷限性,在以民為本的封建時代,皇帝其實不過是管理天下的大家長,皇帝是人不是神,那天下人就沒有必要客氣。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提得好,但結果總歸不會如此美好。

因為正常情況下,扶蘇根本不可能繼位,何談“萬世一系”?

雖然秦始皇在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並高調宣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但歷史已經狠狠打了始皇帝的臉,並同樣高調宣稱:“別做夢,快醒醒!”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被日本學習和借鑑了數千年,為何我們就不能借鑑日本形成“萬世一系”的局面呢?

靜夜史認為這和扶蘇沒有必然關係,但復甦卻成為最好的反面典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扶蘇之死”和“萬世一系”這兩個看似關聯不大的事件,卻因一個名詞而牢牢聯繫在一起,這個名詞叫做“權力”。

說到底,日本之所以能夠實現“萬世一系”,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天皇的手中幾乎從來沒有實權。

既然沒有實權,也就不會成為爭權奪利者的目標。作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即使頭銜光環再多也不過是日本社會的一個花瓶,或者說是一個符號,更直白點叫做傀儡,特別是幕府時期。

而這樣的傀儡之所以沒有被取代,是因為天皇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卻讓自己逐漸掌握了神權,通過對天皇的神化,使天皇成為整個日本的象徵。在這樣的情況下,誰想取代天皇,就等於跟整個日本過不去。

這種不掌握實權卻掌握神權的形式,與我國春秋時期非常接近。雖然周王室東遷洛邑後,周天子威嚴一落千丈,但依然是諸侯國眼中的老大哥,

誰要是跟周天子過不去,先不管其他住戶反響如何,自己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安的。

但歷史已經證明,中華大地上終歸不適合這種“類君主立憲”的形式。

自夏朝建立以來,中華文明的體量就遠遠大於日本的總和,在黃河與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區域,各諸侯國不僅因為資源總體的匱乏而大打出手,更因為無論黃河還是長江中下游,都是亞歐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之所以能夠實行萬世一系的制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名副其實的島國,在海洋技術發展嚴重滯後的古代,海洋是日本最好的保護傘。

因為海洋的保護,不僅使沒見過世面的日本容易建立起“君權神不授”的天皇制度,更使日本免於被其他強悍民族攻擊和顛覆的可能。

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在面臨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的同時,還要時刻面對來自邊緣的少數民族的侵擾,特別是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

為了不被遊牧民族征服或者吞併,中原地區的諸侯國紛紛開始自立自強的變法,通過君主集權的方式提升國家實力。

而自周朝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也決定了只有進行高度集權才能有效提高生產力。

所以在各國先後開始變法後,各諸侯國實力開始此消彼長,兼併戰爭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六王畢,四海一”!

而在秦朝統一六國後,才真正實現“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所以,秦始皇的出現是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這也同時宣告了“萬世一系”的不可能性。

因為秦始皇本就是權力的集大成者,讓他放棄權力專心研究神學,與他的價值觀背道而馳。這種革自己命成就萬世功業的做法,秦始皇做不到。再者,我國也不需要。

日本的萬世一系,除了地形上的極端封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版塊兒從來都是支離破碎的,即使最大的本州島也是山地遍佈,這使日本的統一幾乎從來沒有實現過。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天皇的尊嚴,幕府等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一種省心的統治方式。

而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平原高原廣佈,一方面使統一成為可能,“周天子”這樣的符號不斷失去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小農經濟高度發達,從而在根本上否定了神權的存在。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樣,對神權崇拜如此務實。因為農民靠天吃飯的本性,所以雖然對“天”有所畏懼,但只畏懼和自己相關的神明。

什麼意思呢?假設農民祈求某個神明保證來年風調雨順,如果神明沒有辦到這一點,農民就會自然而然地另請高明。

對君權神授的統治者也是一樣,如果這個統治者不能讓自己安居樂業,五穀豐登,那麼農民可以選擇不支持這樣的統治者,客觀上為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打下了群眾基礎。

在我國的神權體系中,神並不是最高端的神明,“道”才是。如果統治者這個“神”有違“天道”,廣大民眾就會群起而推翻它。

這使得統治者雖然進行了君權神授的神權建設,但因為地形限制,終歸沒有“達到”日本天皇這樣的成就。相反,為了得到廣大民眾支持,統治者還不得不順應天道,以求民心,即使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也不得不接受這個體系。

但是從夏朝開始建立的“家天下”傳承製度,又註定了統治者的衰敗規律終歸會導致自己在某一天失去民眾的支持,所以改朝換代成為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

而為了保證改朝換代的成功不反彈,後世對前朝統治者無不趕盡殺絕以絕後患。

秦朝的快速滅亡,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的殘暴,恰恰是因為秦始皇太過仁慈。正是因為對大部分六國貴族的保留,使六國舊臣看到了東山再起的希望。再加上統治者神性的不斷喪失,一旦秦始皇駕崩,後世君王無法鎮場,六國貴族重新反叛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而秦始皇為保證扶蘇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將扶蘇派到邊疆歷練,為以後的接班做準備。

只可惜,還是因為權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雖乾坤獨斷,但卻不能左右死後的局面。

趙高、李斯之流正是利用了秦始皇的權力,才順利實現偷樑換柱。於是扶蘇賜死,胡亥登基,大秦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迅速崩塌,連帶著2000多年的軒轅氏統治也宣告完結。

此後,小農經濟孵化的劉邦等平民階級迅速上位,我國開始了更加猛烈的改朝換代,社會發展水平相比於全球的其他文明開始一騎絕塵。

而日本,依然活在萬世一系的“自娛自樂”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即便扶蘇繼位,秦朝也不會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是有其特殊性

實際上,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尤其特殊性,就在於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日本的天皇是不掌握權力的。而日本信奉的是神道教,在神道教中,天皇就是其最高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代表上天來統治日本,這種觀念在日本國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數千年來都是如此,因此在後面的歷史演變中,無論一個人的威望有多高,他都無法取代天皇的位置。尤其是宗教中天皇的位置。

更何況,天皇也是沒有實權的,所以在歷代的權臣當中,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天皇供著,這樣天皇就會承認自己的地位,然後自己代表天皇來統治日本,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就是幕府時期,從1192年的鎌倉幕府開始,幕府的最高領導者稱為將軍,類似於我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統治格局,只是在名義上不廢除天皇,而實權在於幕府的將軍手上。

由於天皇在日本由來太久,所以越到後面的日本實際統治者都沒法廢除天皇,不然自己的統治根基就會發生動搖。這點與我國的改朝換代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的改朝換代就是把前一個朝代的皇帝都取締掉,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如此。

再加上日本數千年來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這種統治根基實際上沒有遭受過大的破壞,即便是在日本的亂世,也是由地方大名相互之間對戰,逐漸打出一個實力最強的大名統治日本為止。

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超穩定超震盪系統

實際上,無論扶蘇是否上位,都改變不了我國這樣一個千年來超穩定超震盪的系統體系。

也就是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必然要經歷一場全面的戰爭,持續時間較長,波及範圍非常大,這點和我國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我國的地理來說,東臨太平洋,北邊是西伯利亞,西邊是中亞荒原地區,西南是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再往南便是東南亞的熱帶雨林,長久以來產糧區主要在華北和華南地區,所以相對來說長久以來是一個封閉的結構,能夠自己自足。

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們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這種農業文明的特點就在於國家剛建立的時候由於人口少土地多,所以人均資源多,再加上歷代王朝開國的時候其統治層規模小,所以人們的生活能夠過得去國家可以實現社會的穩定。但是越到後期,由於人口的增長,資源就這麼多,所以人均資源就會逐步地減少,再加上統治層的規模不斷擴大,不斷地和底層人民搶奪生活資源,就必然造成到了王朝末期,很多人手頭資源過少導致面臨生存的困難,起義就容易此起彼伏,戰亂不斷。

秦朝建立的體系是一個法家思想的統治體系,這樣的體系的特點就是任用惡人,用惡人來治理社會,這種體系的最大的缺點就在於體系在面對危機的時候缺乏應對能力。因為君王都是用的惡人,這樣的人在體系沒有發生危機的時候自然是能夠正常地運作這個系統,但是一旦遇到危機就容易發生內部崩塌。

如秦朝在秦二世的迅速滅亡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國家的實權掌握在了趙高這樣的惡人手上,結果把整個國家搞的一團糟,而趙高這樣的惡人上位是這個體系的必然結果——當沒有強勢的皇帝在位的時候,惡人就會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力。

當然,後世的統治者則引入了儒家的統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扶蘇能夠讓秦朝更為長久

不過話雖這樣說,但是很明顯如果是扶蘇上位,則秦朝會維持的更為長久,不可能會二世15年而亡。

根據歷史記載,扶蘇是一位寬厚仁慈的王子,也是秦始皇的長子,非常地賢明,繼承秦始皇皇位的可能性也是所有王子中最大的。

當時秦始皇實行的是嚴苛的政策,對於天下初定的情況來說,有些過於暴力,所以在政策的延續上來說,當時的秦朝也非常需要一位仁慈的君王來治理天下。

如果扶蘇能夠上位,他應該會施行仁慈的政策,與民休養生息,從而緩和統治層和人民之間的矛盾。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扶蘇繼位,秦朝萬世一系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夠延長秦朝的壽命,不至於二世15年而亡。


老威觀史


很明顯,即便是公子扶蘇繼位,最大的可能是緩解秦國的危機,然後延長一些秦朝的命運,但是絕對不可能做到像日本那樣的萬世一系。

首先,秦朝的滅亡,本質不在趙高,也不再胡亥。而是在於秦朝的制度體制。歷經六代人的努力,秦國終於統一了天下,成就了千古偉業。商鞅變法的既定目標達到了,商鞅最大的成功了。

但是秦朝統一後,以往的那一套東西很多都不再適用於新的國家情況了。沒有新的改革,秦朝的命也不會長久的。

有人說扶蘇宅心仁厚,深得人心,就連六國貴族都對其讚賞不已。但是要搞清楚,對他讚賞不等於依附他,而放棄復國的計劃。項梁和項羽雖然依附扶蘇一方,但是其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復楚。

扶蘇抬善良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個好事,過於的死板,也必定不會有很大的作用。他能緩解秦朝的矛盾,但是卻不能徹底的改變,所以大秦依舊會亡。

再說中日對比。日本菊花王朝,萬世一系而不改變,但是要知道日本的政治權利長期的不在皇室的手中。皇帝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而已,實際掌握權力的個人和家族也是不斷的在變化。

至於中國來說,地大物博。人多,經濟發展較快,管理相對來說較為困難,也沒有形成皇帝是精神象徵的一種共同認識。所以改朝換代的時候,就是一個新的時代興起的時候。


看點兒歷史


扶蘇在許多人心中都是一個遺憾,因此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扶蘇即位,秦朝的統治是否就能天長地久,傳之於萬世呢?

我給的答案:不能。

扶蘇即位,或許以他的寬仁,能夠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但是想要像日本那樣,萬世一系,無異於痴人說夢。

原因一:日本天皇具有很強烈神權性質,有象徵意義卻無實際權力

日本天皇一脈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

也就是說,日本天皇它是屬於神權,而且與中國的君權神授不一樣的是,日本天皇本身就是神的後裔。因此,歷代掌權者都是架空了天皇的權力,而不會自己改朝換代,因為這樣做會引起民眾的反抗。(與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很類似)

但是,神的後裔也只是給到日本天皇免於被覆滅的危機,雖然存在的時間很長,但是掌握實際權力的時間卻很短。

自幕府時代起,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日本都只是作為民族的象徵存在。直到明治天皇時,才掌握了一段時間的實權,但日本戰敗後,到今天,日本天皇又變成了一個擺設。

而中國自春秋時期以後,禮樂崩壞,諸侯間相互攻伐,滅國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周王室的覆滅導致了後世人觀念的改變,只要有實力,就可以推翻前朝的統治。

原因二:中國內外部的環境比日本更加複雜

縱觀中國的整個古代史,那就是一個分分合合的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幾乎成為了歷史的魔咒。即便是強漢盛唐也不能避免,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個方面。

階級矛盾:這是中國古代王朝覆滅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成為了廣大農民最寶貴的資源。新王朝建國初期,人口銳減,國家會鼓勵耕種,人們得以休養生息。

但是,當幾代人過去之後,最開始分配的土地就會存在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這種資源自然就會流轉到做得好的人手裡。而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矛盾會越來越深,階級矛盾就越來越大。

當失去土地的人越多,流民就會越來越多,那些餓著肚子的人集中在一起,就會演變成為一場農民起義。

有的王朝能夠出現一些中興之主,減弱這樣的階級矛盾,但是大勢不可違,終歸逃不出這樣的循環。

而日本由於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且國土面積很小,整個國民經濟除了農業,漁牧業等也很發達,這樣也減小了土地兼併的情況。

外族入侵:其實這是中國與日本很大的一個區別,日本四面環海,有著天然的屏障,因此在古代,外族對他們的影響很小。

而中國卻不一樣,自戰國時期起就不斷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而且幾度因此亡國。

原因三:扶蘇本身的能力如何,歷史並無體現

許多人對扶蘇感到惋惜,是因為他的寬仁,因為他曾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或許因為這件事,歷史上儒生們對他的評價很高。

扶蘇作為世子,敢於勸諫秦始皇不要殺那麼多儒生,要注重百姓的生活,面對秦始皇的怒氣,仍然堅持己見。

這個脾氣我彷彿看到了跟後世中的一個人很相似,那就是魏徵。然而,魏徵雖然是一個不畏強權的諫臣,但卻是在瞭解李世民的情況下所為的。

而扶蘇呢,他雖然一直在勸諫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卻並未看到任何一個政治主張和可執行的方案。

或者說,扶蘇這樣一個仁義,寬容的人,其政治手腕其實很有限。在一場政治鬥爭中,幾乎沒有自保之力。

因此,我認為,如果扶蘇即位,對天下施以仁政,或許能夠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但是想要傳之於萬世,也只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善者無名


萬世一系肯定不會,但歷史應該就沒劉邦項羽什麼事兒了。


如今很多人都把秦朝的滅亡看作是必然結果,但將秦末這段歷史和歷朝歷代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實際上秦朝的滅亡,是多個偶然因素相互配合造成的結果。只要其中一環出了問題,或者是讓秦朝獲得一個喘息之機,秦朝就有翻盤的機會!下面我們先來一起分析下這些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一:秦始皇突然病逝

作為秦帝國的創始人,秦始皇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如果秦始皇能夠多活十年,秦末農民起義,以及六國的復國計劃,都會如土崩瓦解般失敗,這點相信大家都不會有什麼疑問。

很多人或許還會拿秦朝所謂的各種暴政如何如何,但實際上沒個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遇到一定的反撲,秦朝的規模和強度不算啥。西周的武庚之亂,漢朝的諸呂之亂和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

偶然因素二:公子<strong>扶蘇自盡

公子扶蘇真的就比胡亥好麼?真的不一定,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恰恰證明其不適合做皇帝。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一氣之下把扶蘇發配到了北方長城。試問一個滿腦子儒家思想的扶蘇,如何就成法家治國下的秦朝,真心不見得會更好。

偶然因素三:項羽不按套路出牌

之前一切的偶然因素,依然沒能夠徹底擊垮秦國,真正壓倒秦國最後一根稻草的是章邯的投降,而導致章邯投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怕政敵趙高的迫害,二是怕糧草被斷,全軍覆沒。如果楚國軍隊一直持在外圍。秦王嬰就有可能先殺掉趙高,再與章邯聯繫,內外配合,六國聯軍又各懷鬼胎,逐個擊破並不難!大家還記得當初楚懷王的安排麼?

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也就是說統帥這支軍隊的人不是項羽,而是人家宋義。宋義之所以在鉅鹿遲疑不前,表面上是飲酒作樂,但實際上多半是楚懷王的默許,畢竟六國誰都想笑到最後,提前消滅幾個,同時又能消耗秦軍戰鬥力,這種好事兒,其餘幾家都心知肚明,不挑破而已。

是項羽的不按套路出牌,為了給項氏一族報私仇,而殺了宋義,導致各國起義軍的默契被打破,秦軍也被弄個措手不及。項羽就如一張多米諾骨牌,推到了偌大的秦帝國,使得以上諸多偶然因素達到量的積累,從而導致質變!歷史都是不計後果的性情中人推動的,確實有幾分道理。

也正是項羽的不按套路出牌,讓本應該持續多年的滅秦大戰,瞬間結束,各國勢力又相差無幾,所以才不得不分封那麼多諸侯,這也為後來西楚霸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應了那句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船伕聊名著


扶蘇確實有才幹,但他也只是扶了一下秦朝,並不能真正挺住秦朝,不可能阻擋甦醒的農民舉行起義去推翻秦朝


良雋


我是長安視界 ,我來回答:

開宗明義,不能。

因為任何一個王朝立國,都有一個合法性解釋的問題,在日本天皇神格化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創世神話的血統論,來保障天皇法統的合法性。

所謂合法性,就是解釋:

為什麼是他?為什麼不是別人?

<strong>

日本神道教本身是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伴隨著大和政權和日後日本天皇政權的建立,而逐步塑造起的神話神系,以及皇族神裔的體系。

而中國已知文字記載的王朝,能夠比擬的,只有商朝。

商王朝在《史記·殷本紀》中記錄的始祖神話,一方面強調了其先祖簡狄為“帝嚳”之妻的身份,另一方面,點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神裔地位,也就是說,商王家族即神裔之族。

結合後世對甲骨文的考證,我們知道,“嚳”本身是甲骨文“夔”的變體,實際上就是“天帝”的名字,而商人的始祖神話,其實就一直在強調商王血脈來自於“天帝”,即神裔。

而《殷本紀》實際上已經是經過周朝人和秦漢人修改過的商人始祖神話,因為在這個版本中,“帝嚳”已經由唯一“天帝”化身為“五帝”之一,即由上帝變成了人王。

實際上,已知的“五帝”是上古時代不同部族各自的神話祖先,“是神而非人”,但在經歷過戰國、秦漢的文化大融合之後,原本的東夷、越人、西戎,糅合而成一體,

經歷了神系、神譜的“大一統”。

本身並不在一個系統中的各色神祇,變成了父子相傳的上古帝君,比如女媧造人的神話,就存世著不同的版本,有捏土造人的,有與伏羲兄妹生人的,對於大洪水,既有女媧煉石補天治水,也有鯀和大禹父子兩代治水,不同序列的“神話”在大一統的過程中疊加到各個“人”身上,就會產生這種矛盾。而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在戰國、秦、漢之際蒸騰,至漢武帝時代大成。

而周國,作為商文化的邊陲傳播者,也是重要的聯姻諸侯,在崛起滅亡商朝之後,一樣進行了絕對類似的“始祖神話”創作,《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周人先祖周嫄,同樣是“帝嚳”的妻子,身份為“元妃”,而商人始祖“簡狄”則只能居於“次妃”,生子的故事,也是與簡狄類似的天人感應。

經過這麼編排之後,周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天帝血裔神族的“嫡長”,而商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庶孽”。

可想而知,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神話,只能是周朝滅亡商朝之後,周人對篤信神鬼的商人後裔所進行的政治宣傳,武王伐紂,不再是一場“下克上”的叛亂,而是糾正倫理失序的正義之戰,即嫡出神裔子孫奪回應有“天子”之位的必須之戰。

這是對被征服者的“宣教”和“洗腦”,而在周人的王官之學中流傳的“經”,即詩、書、禮、樂、易等作品中,尤其是《詩經》和《尚書》中,周人對自己族內的貴族精英們卻在反覆告誡,“天命”與“德”相關,也就是政權是靠著人間世的統治得來的,千萬別把自己也忽悠信了,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的唯一人選。

《尚書·呂刑》說:

“惟克天德。”

《尚書·蔡仲之命》: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為懷。”

等到了秦代周之時,無論今天的“大秦粉們”如何強調他們心中的正義(得國之正),周朝的八百年正統天下,都讓曾經的周王牧馬人,嬴姓後人們感到無從下口。

因為,嬴姓雖然足夠古老,卻並不出自商王的子姓,也不出自周王的姬姓,正因為其古老,反而無從延續“商周之變”中的神話故事,作為沒有“天帝”血脈的家族,神裔的故事,再也唱不下去了。

所以,統一天下的秦帝國,從“陰陽家”的手中,找來了“五德終始說”,這套理論在戰國中期已經開始流行,根本原因即在於,戰國時代正是“七雄”四面吞併各種小邦,絕滅它們的千年傳統的時代,無數“亞文化”湧入,讓維持地方數千裡的“大國”成為難題,解釋“新的存在”和“新的變化”,成為各家的必需品。

具體來說,即在周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概念基礎上,對“德”進行可見、可歸納的描述,而最為直觀和易理解的,無過於“五行之說”。

這種建立在經驗觀察基礎上的物質世界解釋,一直到1500多年後王安石撰寫《洪範傳》的時代,仍舊在沿用,甚至再過1000年,還有中國人在醉心於其中的“博大精深”。

其實,這種原始的“基本元素論”在古埃及、古希臘都有,喜歡看西方魔法小說的,一樣能夠看到這些“水”、“火”、“風”之類的玩意兒,在那個時代,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時的觀測條件,就算提出了“量子力學”,你也沒法“證實”或者“證偽”,只能接受這種對世界認知。

而由物質世界的“規律”推導社會“規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秦帝國以“水德”自居,併為周王朝塑造本來沒有的“火德”,再以“五德終始說”參考五行相剋的理論,“水克火”就是“規律”,就是“天命”,

人間王朝秉承天命,在“德”的輪轉中萬古長存。

問題是,秦始皇的這個理論,本質上是“顧頭不顧尾”的,周的“火德”被秦的“水德”代替,則秦的“水德”終究也會被“土德”所代替,這一點系統bug,秦始皇選擇了忽略不計,自稱始皇帝之後,要子子孫孫至於萬世,究竟是不是留下了什麼遺詔,要多少年改一回“德”,由於史料缺乏,我們無從知曉,至少現在是不知道的。

所以,哪怕是扶蘇繼位,解決或者緩解了秦王朝的短期危機,只要帝國一有衰弱的跡象,國內的野心家們,同樣會舉起“五德終始說”的大旗,來終結秦的“天命”。

就像之後統治了200年的漢帝國一樣,哪怕漢武帝定了“土德”,舉國的儒生們,仍舊會舉起“今周公”的旗幟,說王莽是孔子之後500年而聖人出的“新聖人”,讓劉氏家族讓位子。

而這五百年有聖人出,孔聖人替漢帝受天命的說法,還是漢武帝自己主導下提出來的,說是他親手為漢王朝掘墓,也不為過。

所以,哪怕是扶蘇繼位,也不可能有什麼萬世一系的秦王朝,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傳統。

秦朝既然打倒了周朝,廢棄了之前的“一元化合法性故事”,而變成了“可變的合法性故事”,那麼,“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可能只有“興”沒有“亡”。

況且,秦王朝的制度性暴虐,也不是一個兩個仁君就能消毒的,拼命壓榨底層的“編戶齊民”帝國,靠的就是以力服人,力量一旦衰弱,完犢子本就是遲早的事兒。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不太可能。

我國人民骨子裡就不是安分的,喜歡鬥爭。

這並不是貶義詞,而在大多數時間是褒義詞。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先賢們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或許中華民族現在依舊生活在兩河附近,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版圖。

而這種天性,當然不是隻有優點的。也有著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內耗。

其他國家都沒有像我國這樣,政權更迭的如此頻繁。

就算是扶蘇繼位,而且是個好皇帝,我認為大概率秦朝早晚還是要更迭的,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