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分家法,讓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可謂是一項善政

隋朝大業年間,有一個名叫劉弘基的傢伙,被徵發去前線打高麗。打高麗九死一生,劉弘基不想去送死,就想方設法逃避戰爭。

我們家鄉有句俗話:“做賊想牽牛”。古代的時候,牛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做賊牽牛,是大罪。我們家鄉這句話的意思,是形容人罪行大。

劉弘基為了逃避戰爭,就去偷殺別人的牛,然後去衙門自首。劉弘基犯了重罪,被朝廷抓起來,因此躲過了戰爭。劉弘基被家人從牢裡贖出來之後,也是窮途末路了。劉弘基沒辦法,只能去太原投奔李淵。

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分家法,讓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可謂是一項善政

圖為李淵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淵太原起兵。劉弘基是主要策劃人之一。太原起兵之前,劉弘基與長孫順德一起,活捉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之後,劉弘基在霍邑斬殺宋老生。李淵稱帝之後論功行賞,劉弘基被任命為十二衛大將軍。

大唐開國之後,劉大將軍開啟常敗將軍模式。李世民在淺水原與西秦皇帝薛舉大戰,李世民吃了大虧,十三萬人馬損失了一半多。劉弘基作為李世民部下八大總管之一,被薛舉活捉了。

到了第二次淺水原之戰的時候,李世民活捉了西秦皇帝薛仁杲。在西秦戰俘營裡關了好久的劉弘基,終於逃出生天,官復原職了。

此事典出《新唐書.劉弘基傳》,原文是:“討薛舉,戰淺水原,八總管軍皆沒,唯弘基一軍戰力,矢盡,為賊拘。帝以臨難不屈,優護其家。仁杲平,乃克歸,官之如初。

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分家法,讓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可謂是一項善政

圖為尉遲敬德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劉武周攻打山西,劉大將軍再次領兵出征。劉武周手下有一員虎將,名叫尉遲敬德。劉弘基不是尉遲敬德的對手,再次被敵軍活捉了。劉弘基福大命大造化大,居然又逃出生天了。

此事典出《新唐書.劉弘基傳》,原文是:“劉武周犯太原,弘基屯平陽,復陷賊。俄自拔歸。”

此後的日子裡,劉大將軍參加了一系列的戰役,終於取得了進入凌煙閣的機會,成了流芳千古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劉弘基申請退休的時候,李世民加封他為輔國大將軍。晚年劉弘基的地位和待遇,比宰相還高,可謂是富貴通天了。

從偷牛賊到輔國大將軍,劉弘基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戰鬥,兩次從戰俘營死裡逃生,可謂是九死一生。看劉弘基的發跡之路,就可以知道創業之艱難。

《新唐書》記載,劉弘基歷經艱險,打下了偌大的家業。劉弘基在臨終之前,制定了分家方案:“

給諸子奴婢各十五人,田五頃。”

劉弘基的分家方案,是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平均分家法。唐宋之後,中國人的分家,原則上講究“一碗水端平”。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把家產除以兒子的數量,讓兒子們平均分配。這樣的分家方式,一直持續到今天。

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分家法,讓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可謂是一項善政

圖為李世民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平均分配法,有一個弊端,就是富不過三代。以劉弘基為例,他的家產,本來有幾千畝土地,和上百名奴婢。如果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由嫡長子繼承的話,劉弘基的繼承人就是一個豪強。所有的兒子們平均分配,就產生了一群小地主。

劉弘基的兒子們,一人生幾個兒子。兒子的兒子們再平均分家,劉弘基的孫子們能得到的家產,就所剩無幾了。所謂的“富不過三代”,就是因為經過平均分家稀釋,到了第三代已經沒有多少財產可分,所以第三代才會成為窮人。

也許有人會說了:“老想著祖上遺產,算什麼本事,有本事自己去創業啊。”

創業那是九死一生的幹活,劉弘基能創業成功,除了本事之外,還有運氣與機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跟對老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兩次從戰俘營裡死裡逃生。一將功成萬骨枯,創業說起來容易,要成功難啊。

在唐朝之前,中國的分家制度,是嫡長繼承製。嫡長子和嫡長孫是大宗家長,其他的嫡子和庶子,是小宗家臣。大宗家長繼承家業之後,再分配一些財產給小宗家臣,這是春秋到魏晉南北朝的主流分家模式。

舉個例子,據《隋書》記載,申國公李穆有十個兒子,他的嫡長子李惇早逝。李穆死後,按照大宗嫡長繼承製,由嫡長孫李筠繼承家業。

李筠是葛朗臺,繼承家業之後,給叔父和堂兄弟分配的家產很少。小氣的李筠,讓九位叔父和堂兄弟們很不滿。此事典出《隋書.李穆傳》,原文是:“開皇八年,以嫡孫襲爵。仁壽初,叔父渾忿其吝嗇。

叔父和堂兄弟們,對李筠很不滿,卻無可奈何。李筠雖然是侄兒,但他是大宗嫡長。叔叔們雖然輩分高,卻是小宗家臣。在律法層面上來講,大宗家長就是有優先繼承權,叔叔們真的是拿小氣的李筠沒辦法。

叔叔和堂兄弟們,在律法層面拿李筠沒辦法,只能花錢請殺手,把李筠殺了。唐朝以前的分家,都是大宗嫡長繼承製。小宗家臣意見大,也沒有辦法。李筠分家的事情,能被正史記載,主要是因為他鬧出人命了,具有史料價值才被記載下來。

從父親的角度來看,希望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富貴可以持續傳下去,因此希望執行嫡長繼承製。嫡長繼承製可以保證嫡長一脈持續富貴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士族豪強。

從朝廷的角度來講,希望實行平均繼承製。功臣們的家業,經過兒子和孫子平均分配稀釋。三代之後,就泯然眾人矣。平均分配製,有利於朝廷分化士族豪強,不利於家族勢力的傳承。於是乎,就形成了朝廷大力推行平均分配製,世家大族不願意接受平均分配製的情況。

李世民家族倡導的分家法,讓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可謂是一項善政

圖為漢武帝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朝廷推行平均分配製,在漢武帝的時候,就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著名的“推恩令”,就是平均分配製在漢朝的一次有效推行。漢武帝之後,平均分配製經過了漫長的進化,在唐朝取得了迅速的推廣。實行平均分配製之後,中國的士族豪強就進入衰敗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沒有哪一家形成五姓七望和關隴八大家那樣的豪強,就是拜平均分配製所賜。如果實行嫡長繼承製,備不住就會形成類似於關隴貴族集團那樣的凌煙閣貴族集團。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講,平均分配製,讓豪強富不過三代,推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可謂是一項善政。

有道是興一利,必有一弊。平均分配製,讓原本集中在大莊主手裡的土地,分散到小農戶手裡,極大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讓中國形成了一千多年的小農經濟模式。這是平均分配製不可避免的弊端,也是日本的農莊至今仍然實行嫡長繼承製的原因。

本文參考資料:復旦大學歷史系韓昇教授視頻公開課《隋唐史》。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新唐書》《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