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导语: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太平军后期内斗,自己搞死自己的。

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和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早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很有前途的,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拿下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而其之后被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太平军的内斗,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太平军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洪秀全的贪图享乐,修建豪华宫殿,大肆的选妃,光妃子就选了一千多位。

然后就是各大天王的内斗。天京事变,杨秀清逼迫洪秀全让权给自己,洪秀全感觉到了威胁,于是洪秀全叫韦昌辉回京把杨秀清给杀了。之后,石达开回京和韦昌辉打了起来,石达开又把韦昌辉给杀了。最后石达开因为洪秀全的猜疑,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五大天王死了两个,走了一个,这直接导致太平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二: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虽然八旗军没有什么用,但是当时的地方军队却是不弱。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这三支军队,任何一个都是有和太平天国一战的实力的。

而太平天国运动也正是靠着这些地方军队才最终被平定了。

三:慈禧对当时的大局还是有掌控的

慈禧虽然昏庸,奢侈,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是一个有手段的人。

慈禧在的时候,培养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后来又出了个袁世凯。就拿袁世凯来说,当时袁世凯训练北洋新军,军队权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次,有人向慈禧举报说袁世凯有异心。袁世凯一听,都快吓死了,为了让慈禧对自己放心,马上辞官回家,把兵权交了出来。


因此,太平天国时期,慈禧对大局还是有掌控权的,慈禧不死,清政府也就不会亡的那么快。

到了辛亥革命时,有人或许说,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清军不行了。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清政府自太平天国运动后,就已经在注重军队战斗力的培养了。在辛亥革命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新军,战斗力绝对是很强。

辛亥革命失败不在于清军的战斗力,而在于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


1900年以后,清政府唯一一支可以依靠的军队就是“北洋新军”。慈禧死后,军队的掌控权在摄政王载沣。然,载沣也是一个软柿子,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全局,不久之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就意识到自己解决不了这复杂的局势,故,把袁世凯请了回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大臣,并把兵权也给了袁世凯。就这样,北洋新军从此就姓了“袁”。

辛亥革命爆发时,袁世凯是支持革命派的,袁世凯想通过革命派把清政府推翻了,然后自己做皇帝。清政府失去了袁世凯的支持,那就是光杆司令了。当时的清政府无兵可用,自然就只能退位了。

总结:

总体而言,我更愿意相信清政府的灭亡,不是亡在几万人的辛亥革命上,清政府灭亡是亡在袁世凯的袖手旁观。换句话而言,如果袁世凯支持清政府,革命军不一定能推翻清朝。

参考文献:《满清外史》、《清实录·德宗实录》


历史发报君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天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国力还没有到油尽灯枯之地。清朝的满汉大臣们的忠君保帝的思想还没有动摇。

加之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得不到天下学子和士大夫们的认同,毕竟那是一套来自于洋人的歪理邪说武装起来的农民军。

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本身还不是亡于清朝的镇压,而是亡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的不健全。以致于天下还没有到手,就提前享受皇帝待遇、权臣待遇、以及争权夺利的都全面上演。

不用说清朝还有半壁江山,就是清朝全亡了,照太平天国那种搞法,被自己灭亡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辛亥革命本身并没有推翻清朝,他只是在清朝已经极端腐朽的、积重难返的棺木上点了一把火而已。到了辛亥革命时,清朝对国家的控制已经很弱了,那些封疆大吏们已经各怀异心,都对朝廷早已失去敬畏之心。

只不过大家都在等那个冠冕堂皇的时机和理由而已,辛亥革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共同兴奋的分食着清朝带血的尸体。

推翻清朝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军阀和权臣,并不是幸亥革命。清朝的灭亡跟太平天国一样,不是别人把他灭亡了,而是他自己把自己灭亡了。


谢金澎


太平天国爆发时,满清虽已衰落,但统治集团依然强大。尤其地方汉族地主集团,实力雄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都对满清忠心耿耿。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事实上就是利用汉人杀汉人。而世殊时异,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陷入财政、信用双破产的境地(甲午、庚子两大赔款、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财政腐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大举借款,并拿四川铁路去做抵押,最后激起民变。“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又调武昌新军入川弹压,由此人心失尽。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中各省纷纷独立(各省总督、巡抚公然“组团”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党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清朝财政破产,人心尽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汉族督抚的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主集团的势力已压过满清权贵的势力。八国联军侵华,汉族督抚私相结盟,“东南互保”、公然拒绝北上救驾,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革命党成功渗透进了武昌清军的内部,最后里应外合。

3、清廷调武昌兵入川,导致武昌城防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事的可乘之机。

4、饱受清朝当权者打压的袁世凯,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最后在镇压革命党过程中挟兵自重,和革命党暗通款曲,首鼠两端。

以上的第4点是关键:无论清朝是否灭亡,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决不可能真的出兵攻灭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党。革命党一灭,清政府一定卸磨杀驴——仅“挟兵自重”(把北洋新军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军)这一条,就足以将袁世凯诛灭九族。

但只要革命党不灭,各省就肯定继续独立、观望。各方长期对峙,全国统治秩序会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再次组团进行军事干涉。所以袁世凯才急着和孙中山做这笔大买卖:把大清朝卖给革命党。

但既然把大清朝卖了,就要卖个好价钱。这个价钱就是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民国的国库经费只剩下12块钱)。所以,也孙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这笔买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实现承诺,向南京参议院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自始至终,辛亥革命都是在满清中央皇权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

清政府向袁世凯和革命党妥协,换来“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换来北洋集团逼清帝退位、南北统一。

袁世凯向革命党妥协,“卖主求荣”,换来一把大总统的交椅。


喷子都是玻璃心


道理很简单,太平天国以邪教起家,裹挟民众,肆意屠杀,经不起一次真的战役级失败,內部权力的斗争,內榨之狠厉,等级之森严,(两司马做为最小军官,仅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居然要求脚不沾地,没有轿子居然坐八仙桌让人抬,可笑吗?这居然是制度。)除非一路顺风,否则不失败简直没天理了。

至于武昌起义,那时民主、自由思想已经曼延,老天给满清的最后一次机会,居然搞出个“皇族內阁”!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从起事后,各省纷纷独立就可以看出来,满清的寿命就差“临门一脚”了。每个人都知道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在事发之前“都在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都在说不是那么回事的话”罢了。


大卫思想


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这还要引用一些清史文章解读,自民国成立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始,孙中山以二十载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谓非有志竟成之举。惟推倒清室,则实自袁项城成之,袁之才具智术,实出民党诸人上。而庆王奕劻、摄政王载沣,以及满廷诸皇族,更无一足与袁比。

太平天国洪氏兴亡之关键,自曾国藩战胜江湖,而湘军遂横厉无前。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林凤祥、李开芳二人,是实为太平军之佼佼者,而洪氏定都江宁,荒淫无度,军国大事尽归扬秀清掌握。秀清专权自恣,然观洪、扬之皮相西法,茶毒同胞即使北犯而胜,亦无救于亡。



乡村牛兄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的性质完全不同,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太平天国只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

清朝能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灭不了几万人的辛亥革命,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从两者的出发点来看,太平天国注定会走向灭亡,而辛亥革命却点燃了新的希望

洪秀全之所以会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他只是因为考秀才没考中,家中又过于贫寒,因此才会走向造反的道路。

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那些太平天国的高层统治者还是走封禁迷信的老路,可以说太平天国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

即使太平天国侥幸推翻了清朝,改变的也只是国号。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是一个有着崭新面貌的新政府,而不是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封建王朝。

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不同,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然后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这也是当时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应该说是时代选择了辛亥革命,清朝的灭亡只是世界潮流发展的结果。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一群满怀爱国热情的有志人士,而太平天国的统治者却是一群沉迷享乐的官僚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人士,满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推翻了一个腐朽的王朝。这样的辛亥革命虽然只有几万人,却不是一个腐朽的清朝能打败的。

太平天国虽然拥兵几十万,可惜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统治者沉迷享乐,在占据南京后,立刻开始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建立天王府。

太平天国的其他领袖也不甘落后,他们的府邸规模宏大,平时的衣食住行无不彰显贵重。

只靠着太平天国这样的一群腐败官僚,又怎么可能会击败清军。

尤其是洪秀全在南京大开杀戒,先是下令让韦昌辉除掉杨秀清,后来又令石达开杀害了韦昌辉,之后又将石达开赶出了南京,可以说太平天国在内斗中已经毁了一半。


这样看,清朝能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东方大史


如果单从实力方面来看,太平天国的军队明显是更强大的。但尴尬的是,最后推翻清朝的却是辛亥革命的队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军事装备

太平天国虽然士兵数量众多,但是他们的武器非常落后。很多人甚至把家里的农具当做战斗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国虽然阵仗看起来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装备是硬核,实际上想要击败他们难度并是想象中那么大。

而辛亥革命的时候,起义的那些人自身的装备本来就非常的精良。因为队伍当中不乏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

当然了,他们的战略思维也非常不错,在战争开始之后没多久就占据了朝廷的兵工厂还有火药厂。他们不光是丰富了自己的库存,还切断了朝廷的补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待百姓态度不同

太平天国因为受到阶级的局限,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起义宗旨说的好听,实际上不过是天国高层在一直不断攫取人民利益罢了。

所以太平天国在百姓当中口碑非常差劲,很多人甚至都把他们称为劫匪甚至是强盗。虽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国的疯狂信徒,但是反对他的民众数量更多。

实际上,在太平天国内部也有持各种声音的人。而他们自己都不团结,自然不可能战胜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太平天国是通过剥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们彰显的是统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们执行着人民的意志,将重拳挥在清政府的脸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辛亥革命的成员基本都是一致对外,从来都不伤害百姓,只是针对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特别广泛,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这样做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时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当时大多数人们心中觉得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厌恶并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


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维新思想已经广泛传播。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当时受到的阻力没那么大,人民对于推翻皇权只是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没有产生想要维护旧制的情绪。

毕竟,此时的清政府让民众感觉到了太多的耻辱,他们渴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没有办法满足他们诉求的清政府当然会被推翻。

综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队伍给推翻,可实际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觉醒的民众。实际上,从所有的民众对清政府心怀不满那刻开始,清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夏目历史君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这两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革命高潮,虽然相隔半个世纪,彼此间却也有着先后继承的关系。

这一点是要承认的。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是一个历史事实。

但是,太平天国有其局限性。

太平天国思想上虽然披着“外来新宗教”口口声声宣传平等,其行动上却是一直在贯彻皇权思想和等级思想。

言行相矛盾也!

因为这个“自相矛盾”,导致其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反应到军事上就是山头主义横行,军阀做派吃相,最后搞出了“天京事变”大伤元气,被曾国藩捡了便宜。

我们还要承认,洪秀全比刘邦、朱元璋之流是先进的,刘邦朱元璋之流明晃晃的就是抢位子,抢地盘,抢女人。他们追求的是“换人不换制度”,他们追求的是——“该轮到老子做皇帝了!”

洪秀全不是,他是在反“封建制度”,洪秀全是在试图“换制度”。

可惜,他只是企图以封建手段推翻封建制度,这注定成功不了的。

他缺乏“新思想建设”,或者也可以说,整个社会也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新思想,新制度。”

但是,亿万人民已经感觉到了“旧思想、旧制度”的桎梏。

人心思变,洪秀全应运而生而已。

可是,时候终究还是没有到,时机不成熟也!

仔细品,洪秀全以封建手段反对封建制度,是不是自掘坟墓?

到了孙中山就完全不一样了,洪秀全一生也没有走出南中国,连外国人也认识不了一个,孙中山是完完全全在东洋和西洋都生活过的人。

他的思想和眼界都是属于“新思想”范畴了。

更重要的是,具有“新思想”的并不是只是孙中山一人,而是有好大一大批的人具有了“当时之世的新思想”,一大批的人见识过了新技术,见识过了“非皇权政治实体”。

这一大批的人那里来的呢?

全是大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

大清政府为啥要派出去留学生呢?

还不是因为被“太平天国”和西洋人打疼了打怕了,还不是曾国藩李鸿章用外国人的洋枪洋炮打太平天国感觉到好处了,于是开展“洋务运动”,于是派出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大清政府希望这些人学会新本事帮助大清政府继续延续生命。

事与愿违!

这些留学生既然见识过了新世界,自然是不会再支持大清这个“旧世界”了,然而,这些留学生毕竟是大清政府的“希望之星”呀,他们回国之后,也把他们安排在了重要岗位上!

就算没有安排岗位的,当时,凡是可以出国留学的人,也基本全是乡绅子弟,原来在地方上就有重大影响力的。

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因为出洋镀金了,又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几十年下来,这些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遍布了全国。

乡绅们都被改造了思想!

恩,大清朝自己把革命的火种散布在了全国各地,只等着一颗火星了。

当然,早晚,会有火星爆发的。

仔细品,是不是大清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