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外興安嶺邊境上有多少駐軍?

微笑轉身不見你


清朝入關之後,對於自己的統治並不信任,一直擔心中原地區守不住,就返回東北老家。清朝高層嚴禁中原地區的百姓進入東北地區,所以說,當時東北地區的人口非常少,多是一些少數民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東北地區沒有總督、巡撫這樣的行政官員,只有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這3位將軍是各自轄區的最高軍政長官。



這三位將軍中盛京將軍管轄區域遠離外興安嶺,我們這裡就先不提了,我們著重來看看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東北地區只有八旗兵,而沒有綠營兵,因為黑龍江地區的人口稀少,加之清朝中前期,東北外部壓力很小,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軍隊,所以黑龍江將軍手下只有4000多八旗兵,也有一種說法是有一萬兵力。而吉林將軍管轄的兵力也差不多。由於轄區遼闊,當時的黑龍江省比現在的黑龍江大兩倍以上。由此可見,清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管理是非常鬆散,由於沒有行政官員,有什麼事情根本無法及時反應,比如沙俄佔領雅克薩地區的情況,黑龍江將軍本身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反擊。在雅克薩戰役中,清政府專門從福建調動了500名藤甲兵來幫助對付沙俄的火器。但是到了清朝的末期,這一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鑑於沙俄和日本都對東北虎視眈眈,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加強了東北地區的軍隊數量。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帳下都有將近2萬軍隊。



雖然清朝一直在東北駐軍不多,但是從總體來看,相對於其他地區武裝力量而言,清前期東北地區官兵的戰鬥力較強。在對內外戰爭中,東北軍隊為清廷所倚重。如乾隆十三年(1748)黑龍江副都統黑雅圖所言“打牲索倫等處兵丁,人甚壯健,槍箭敏捷,慣走山林,頗耐勞苦……臨戰甚屬得力,且伊等行路甚屬簡便,曠野之地,插木為柵,隨便即可棲止”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二十三日上諭“今進剿金川,綠營兵丁甚不得力,著寄信與富椿、傅玉等選派黑龍江兵一千名,索倫兵五百名,本城兵五百名,速行束裝,每五百名作為一起起程。 清廷對東北官兵的依賴可見一斑。 迨至嘉慶朝,東北官兵戰鬥力依然較強。如嘉慶四年(1799)清帝所言“滿洲及東三省官兵,素性趫健,勇於赴敵”。至於東北各省官兵戰鬥力狀況及其背後原因,嘉慶帝曾做如下剖析:“東三省旗人以弓馬為本務,每日勤加演習及捕打牲畜,兵力自臻驍健。設與漢人相處,必致沾染氣習,漸流懦弱。今黑龍江之兵勝於吉林,而吉林又較勝於奉天”。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清朝早中期在外興安嶺邊境上的駐軍一直不多,兵力最也就維持在一千至兩千人左右,到清末期才有所增加。


米曹說事


清朝在外興安嶺基本沒有成建制的駐軍。原因主要有兩個。

1 離龍興之地很近。清朝一向視東北為祖宗之地,嚴禁移民。是皇帝們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關押犯人的地區。所以沒有特別多的軍事存在,設了一個黑龍江將軍,但也就1500人左右的兵力。

2 國土觀念模糊。清朝建立後,在處理邊境領土時,大部分是以習俗、地形等大致劃分一下。不僅僅外東北,包括巴爾克什湖、中亞的邊境都是如此。所以在《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都是大概劃了一下,讓俄國佔盡了便宜。


六菠蘿說歷史


黑龍江將軍轄下大概有一萬兵力可以調動,除分佈在各地區的兵力之外,清朝對東北的管理並不重視,我認為外興安嶺以南的駐防兵力大概2000人員,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