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不能證明袁崇煥是英雄,努爾哈赤是來撿破爛的


寧遠之戰不能證明袁崇煥是英雄,努爾哈赤是來撿破爛的


阿元

寧遠之戰從局部來說,是場勝利,守住了城池,保住了城裡的物資和百姓。

但把寧遠之戰放到整個戰役中,說勝利真有點勉強。

有人說寧遠之戰的偉大意義在於,這是首次明軍打敗後金軍,極大提振了明軍的士氣。

這種說法相當的不科學。

咱們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戰役目的。

關於努爾哈赤為啥要進攻寧遠,有很多說法。有說他是想進攻山海關的,有說他是專門來打寧遠的。

都不對。

努爾哈赤是來撿破爛的。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與其說是個王朝,不如說是個強盜集團。其中的原因是,人口太少。

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逃進山海關。

因為人口太少,後金軍沒有能力留下這數十萬流民,也沒有能力佔領從錦州到山海關之間遼闊的土地。

廣寧之戰後,後金對於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上堆堡壘的行為視而不見,眼睜睜地看著關寧錦防線一步步建立成型。

這個時間是整整四年。

原因不是努爾哈赤不努力,而是因為廣寧之戰,加上前邊佔領瀋陽等城市,搶的人口、土地和好東西太多了,需要四年的時間來消化。

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後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頭、小孩、殘疾人,大致在十萬左右,而真正的精銳部隊,約有六七萬人。整體人口大概都沒有一百萬。

四年後的1626年,努爾哈赤其實也沒有外出搶劫的意思,但大明的官員太大手大腳,啥都往外扔。過慣苦日子、有著勤儉節約好傳統的努爾哈赤,實在是看不下眼了,俺整回家過日子得了。

於是努爾哈赤的撿破爛之旅正是開始。

咋回事呢?

後金崛起之後,關於遼東戰略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用堆堡壘的方式寸土必爭;另一種是乾脆放棄。

這兩種戰略,不說好壞,貴在堅持。但大明王朝的錯誤恰恰是沒有堅持。

孫承宗時期的遼東戰略是堆堡壘,等換了高第經略遼東之後,方法變成了徹底放棄。

把高第介紹下。

高第,萬曆十七年進士,是個相當厲害的人。

明代的官員,如果沒有經濟問題,進士出身,十幾年下來,至少也能混個四品。而高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厲害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不想用這人,但算來算去,兵部混過的,閹黨裡也只有他了。於是二話不說,把他找來,說,我要提你的官,去當遼東經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覆:不幹,打死我都不幹。

為說明他死都不幹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老吧。

魏忠賢覺得很空虛。

費了那麼多精神,給錢給官,就拉來這麼個廢物。所以他氣憤了:必須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乾眼淚,打起精神,到遼東赴任。

他一直認為,把防線延伸到錦州、寧遠,是不明智的行為,害得經略大人暴露在遼東如此危險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於心何忍?

還不如放棄整個遼東,退守到山海關,就算失去縱深陣地,就算敵人攻破關卡,至少自己是有時間跑路的。

他不但這麼想,也這麼幹。

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寧遠、右屯、塔山、大小淩河,總之關外的一切據點,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資包括:軍隊、平民、槍械、糧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老百姓不想走,他們的家就在這裡,他們已經失去很多,這是他們僅存的希望。

但他們沒有選擇,因為高先生說了,必須要走,“家毀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過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隨即丟棄一空。

請注意,這個時候,後金對大明沒有任何軍事行動,連一個小兵都沒有派,努爾哈赤前些年搶的太多,窩在瀋陽消化食兒呢。

但高第遼東大撤退的動靜太大,扔下的東西太多,努爾哈赤看不下眼了。知道你大明富裕,也不能這麼禍禍啊。東西你不要,俺留著用吧。

兩個月之後,努爾哈赤幾乎是傾巢出動,只要能搬東西的人,都帶上,推著小車、拉著爬犁、擔著扁擔上路了。

據說高第扔下的糧食,就有十萬石之多,其他的物資不計其數。努爾哈赤感覺自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哪個撿破爛的能達到這個地步?這是撿破爛的王者啊。

正當努爾哈赤撿破爛撿的高興,拆城堡拆的愉快的時候,一個人阻擋了他的前進之路。

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是憑堅城、用大炮的堅決支持者,是對堡壘戰略的鋼粉兒。對於高第的棄守遼東戰略,堅決反對。

袁崇煥集中了兩萬軍隊,十一門紅衣大炮,死守寧遠。沒有進行任何戰爭準備的努爾哈赤,撿破爛生涯遭遇了第一次危機。

努爾哈赤很生氣,後果不嚴重。

三天後,連雲梯都沒有的努爾哈赤放棄了對寧遠的強拆。他終於想起來,自己是來撿破爛的啊。

想明白的努爾哈赤放棄了對寧遠的強拆,轉而奔向覺華島進行搶劫。

覺華島既無堅城,更沒有大炮。島上軍民1.4萬餘人全部被殺,糧草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燒燬。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努爾哈赤這次出兵的戰役目的,是收集明軍扔下的物資。這些物資多到啥程度呢?後金軍已經拿不過來了。所以在攻下覺華島後,努爾哈赤燒掉了明軍的8萬石糧草。

這是證明寧遠之戰不是勝利的第一個理由。努爾哈赤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戰役目的,不過是袁崇煥在寧遠沒跑,努爾哈赤順手敲打了一下,根本沒把寧遠當回事。

寧遠之戰的過程,也證明努爾哈赤沒有把寧遠當做一個作戰對象,那就是寧遠之戰只打了兩天。

還有就是,寧遠之戰雙方的損失,更說明它絕對算不上一場勝利。

寧遠之戰袁崇煥一共上交了269顆建奴首級,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死傷五百多人是可信的。

那麼明朝的損失是多少呢,前邊說過,覺華島上被屠殺了一萬四千人。

500對14000,誰勝誰負,一目瞭然。

不要說覺華島的屠殺和袁崇煥沒有關係。覺華島是寧遠的後勤基地。如果不是袁崇煥堅持守寧遠,覺華島的軍民應該早就撤回山海關。

而寧遠之戰之所以被吹成大捷,原因是號稱幹掉了後金軍無數,至少一萬是有的吧。

但現在地球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用來證明寧遠之戰大勝的,有如下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城下賊屍堆積”,次日又戰,“賊死傷視前日多”。“前後傷虜數千”,“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可見,金軍的確是傷亡慘重。

可惜二百多首級告訴我們,後金軍真沒死那麼多人。

不要說後金軍把屍體都搶回去的蛋。大炮那麼厲害,咋搶?不是傻嗎?再被糜爛十數里?那得死多少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一共六萬來人的後金軍,如果真有上萬損失的話,接下來也不用玩了。

所以,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絕對稱不上啥啥大捷。

至於說袁崇煥用大炮幹掉了努爾哈赤,更是扯淡。如果這是真的,袁崇煥只能死在後金的瘋狂報復之中,崇禎不會有殺他的機會。

寧遠之戰的真相是,撿破爛撿的滿坑滿谷的後金軍,嚇唬了下袁崇煥,沒有成功,於是回家分紅去了。

關於寧遠之戰多說一句。後金多騎兵,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面對堅城,大多是長期圍困或者圍點打援。比如祖大壽就是這麼投降的。

寧遠之戰,袁崇煥之所以沒有被圍困致死,是因為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從這個角度說,毛文龍是袁崇煥的救命恩人;同樣的角度,不管袁崇煥是不是英雄,但真的沒有感恩的心。


寧遠之戰不能證明袁崇煥是英雄,努爾哈赤是來撿破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