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不能证明袁崇焕是英雄,努尔哈赤是来捡破烂的


宁远之战不能证明袁崇焕是英雄,努尔哈赤是来捡破烂的


阿元

宁远之战从局部来说,是场胜利,守住了城池,保住了城里的物资和百姓。

但把宁远之战放到整个战役中,说胜利真有点勉强。

有人说宁远之战的伟大意义在于,这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极大提振了明军的士气。

这种说法相当的不科学。

咱们来看看努尔哈赤的战役目的。

关于努尔哈赤为啥要进攻宁远,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想进攻山海关的,有说他是专门来打宁远的。

都不对。

努尔哈赤是来捡破烂的。

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与其说是个王朝,不如说是个强盗集团。其中的原因是,人口太少。

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逃进山海关。

因为人口太少,后金军没有能力留下这数十万流民,也没有能力占领从锦州到山海关之间辽阔的土地。

广宁之战后,后金对于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堆堡垒的行为视而不见,眼睁睁地看着关宁锦防线一步步建立成型。

这个时间是整整四年。

原因不是努尔哈赤不努力,而是因为广宁之战,加上前边占领沈阳等城市,抢的人口、土地和好东西太多了,需要四年的时间来消化。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整体人口大概都没有一百万。

四年后的1626年,努尔哈赤其实也没有外出抢劫的意思,但大明的官员太大手大脚,啥都往外扔。过惯苦日子、有着勤俭节约好传统的努尔哈赤,实在是看不下眼了,俺整回家过日子得了。

于是努尔哈赤的捡破烂之旅正是开始。

咋回事呢?

后金崛起之后,关于辽东战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堆堡垒的方式寸土必争;另一种是干脆放弃。

这两种战略,不说好坏,贵在坚持。但大明王朝的错误恰恰是没有坚持。

孙承宗时期的辽东战略是堆堡垒,等换了高第经略辽东之后,方法变成了彻底放弃。

把高第介绍下。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16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打死我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请注意,这个时候,后金对大明没有任何军事行动,连一个小兵都没有派,努尔哈赤前些年抢的太多,窝在沈阳消化食儿呢。

但高第辽东大撤退的动静太大,扔下的东西太多,努尔哈赤看不下眼了。知道你大明富裕,也不能这么祸祸啊。东西你不要,俺留着用吧。

两个月之后,努尔哈赤几乎是倾巢出动,只要能搬东西的人,都带上,推着小车、拉着爬犁、担着扁担上路了。

据说高第扔下的粮食,就有十万石之多,其他的物资不计其数。努尔哈赤感觉自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哪个捡破烂的能达到这个地步?这是捡破烂的王者啊。

正当努尔哈赤捡破烂捡的高兴,拆城堡拆的愉快的时候,一个人阻挡了他的前进之路。

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是凭坚城、用大炮的坚决支持者,是对堡垒战略的钢粉儿。对于高第的弃守辽东战略,坚决反对。

袁崇焕集中了两万军队,十一门红衣大炮,死守宁远。没有进行任何战争准备的努尔哈赤,捡破烂生涯遭遇了第一次危机。

努尔哈赤很生气,后果不严重。

三天后,连云梯都没有的努尔哈赤放弃了对宁远的强拆。他终于想起来,自己是来捡破烂的啊。

想明白的努尔哈赤放弃了对宁远的强拆,转而奔向觉华岛进行抢劫。

觉华岛既无坚城,更没有大炮。岛上军民1.4万余人全部被杀,粮草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烧毁。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努尔哈赤这次出兵的战役目的,是收集明军扔下的物资。这些物资多到啥程度呢?后金军已经拿不过来了。所以在攻下觉华岛后,努尔哈赤烧掉了明军的8万石粮草。

这是证明宁远之战不是胜利的第一个理由。努尔哈赤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战役目的,不过是袁崇焕在宁远没跑,努尔哈赤顺手敲打了一下,根本没把宁远当回事。

宁远之战的过程,也证明努尔哈赤没有把宁远当做一个作战对象,那就是宁远之战只打了两天。

还有就是,宁远之战双方的损失,更说明它绝对算不上一场胜利。

宁远之战袁崇焕一共上交了269颗建奴首级,而后金一方的史料,据《满洲实录》记载: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其时,后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

从明军的斩首数以及后金的史料来看,后金在宁远一役中死伤五百多人是可信的。

那么明朝的损失是多少呢,前边说过,觉华岛上被屠杀了一万四千人。

500对14000,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不要说觉华岛的屠杀和袁崇焕没有关系。觉华岛是宁远的后勤基地。如果不是袁崇焕坚持守宁远,觉华岛的军民应该早就撤回山海关。

而宁远之战之所以被吹成大捷,原因是号称干掉了后金军无数,至少一万是有的吧。

但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用来证明宁远之战大胜的,有如下记载:“(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城下贼尸堆积”,次日又战,“贼死伤视前日多”。“前后伤虏数千”,“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可见,金军的确是伤亡惨重。

可惜二百多首级告诉我们,后金军真没死那么多人。

不要说后金军把尸体都抢回去的蛋。大炮那么厉害,咋抢?不是傻吗?再被糜烂十数里?那得死多少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后金的兵力也并没经此役而大损。一共六万来人的后金军,如果真有上万损失的话,接下来也不用玩了。

所以,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绝对称不上啥啥大捷。

至于说袁崇焕用大炮干掉了努尔哈赤,更是扯淡。如果这是真的,袁崇焕只能死在后金的疯狂报复之中,崇祯不会有杀他的机会。

宁远之战的真相是,捡破烂捡的满坑满谷的后金军,吓唬了下袁崇焕,没有成功,于是回家分红去了。

关于宁远之战多说一句。后金多骑兵,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面对坚城,大多是长期围困或者围点打援。比如祖大寿就是这么投降的。

宁远之战,袁崇焕之所以没有被围困致死,是因为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从这个角度说,毛文龙是袁崇焕的救命恩人;同样的角度,不管袁崇焕是不是英雄,但真的没有感恩的心。


宁远之战不能证明袁崇焕是英雄,努尔哈赤是来捡破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