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司馬懿對戰的不是諸葛亮,是龐統,結果會怎麼樣?

第一娛樂現場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意蘊,三國是我們很多人都熟知的歷史故事,裡面精彩的智謀之爭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在《三國演義》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對老對頭了,在演義裡,儘管司馬懿被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擊敗,甚至司馬懿也留下“死諸葛嚇退生仲達”的笑話;但在司馬懿的防守下,諸葛亮從未成功的越過祁山一步。



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六出祁山卻一次次鎩羽而歸,如果北伐的是與臥龍齊名的鳳雛龐統,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首先,諸葛亮六出祁山終沒能成功印證了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幾乎是在很多將要成功的情況下,形式急轉而下。可以說諸葛亮不是敗在司馬懿的手中,而是敗在天命。 和諸葛亮輝煌的功績相比,龐統出鏡展示的機會就很少了。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一直沒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剛剛遇到明主準備建功立業之時就遇到了落鳳坡。



不是龐統才能不足,只是大漢再無中興的希望了。 雖然機會不多,但能和諸葛亮起名,他的實力絕不容小覷。他獨身一人去曹營獻連環計,不可謂沒有膽略;一番言辭讓曹操這種奸雄送了八十萬大軍,不可謂沒有智謀;使徐庶金蟬脫殼,不可謂不通全局;在孫權面前小視周郎,不可謂沒有傲氣;勸劉備西取益州,不可謂沒有遠見。 如果北伐的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我相信北伐有很大的機會勝出。



上面也說過諸葛亮的失敗是輸在天命上,諸葛亮深曉兵計、穩紮穩打、不肯弄險,所以即使智多近妖,也迴天乏力。再看龐統,龐統此人行為做事不拘一格,且不屈不撓。就說明在戰爭中往往有一些不守常規能夠出奇制勝的奇謀,或許這樣的人對陣司馬懿能夠抗拒天命北伐成功。 這一切都是在假設,龐統沒有遇到過司馬懿,誰也不清楚會怎麼樣。但就演義中的定位,龐統絕對是一位能力高於司馬懿的謀士,所以對陣中能夠勝過司馬懿。


周郎顧天下覆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我感覺都沒說對多少。

龐統之所以死的早,在於他跟錯了人,不過以龐統的性格,無論跟誰都早死。

龐統膽識謀略過人,殺伐決斷快人一籌,基本諸葛亮能看出的戰術戰略,龐統都可以看出,在執行力上比諸葛亮果斷多了。只因找了個哭哭啼啼婆婆媽媽顧著顧那像個女人的劉備。

如果當時劉備能有曹操的速斷速決,聽了龐統的話,也許劉備造就一統三國了,也不會搞得拖到最後全託死。

劉備天下基本靠諸葛亮出謀劃策維持出來的,如沒諸葛亮,劉備早被滅了。而龐統是助推器,能幫劉備諸葛亮進程加快、步伐加快,可劉備沒用好這些人。基本都是劉備熬死拖死的。所以劉備沒能迅速成長一統天下。

至於龐統和司馬懿對決的話,戰術戰略上司馬懿不如龐統,弄不好還被龐統玩熄火。因為諸葛亮與龐統不同,諸葛亮謹慎不敢走險,而龐統在戰略戰術上比諸葛亮大膽速決。

司馬懿只善於隱忍城府,所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隱忍城府深藏不露的人


V靜默V


如果遇到龐統,司馬懿的麻煩無疑要大一些。

諸葛亮的一項短板,是其北伐屢屢無功的重要因素

諸葛亮歷次北伐,每次都是一個明確的方針,但缺乏彈性。

因此,一旦原定方針無法實現時,就會顯得一籌莫展。

比如,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攻陳倉。魏軍提前在陳倉加強了防務,諸葛亮就缺乏攻堅之力了。當時奉命赴援的張郃在出發前就認為:可能張郃還沒到諸葛亮就要退軍了!

第四、五次北伐時,當原定計劃未達到效果時,面對司馬懿的堅守不出,也是辦法不多。

雖然諸葛亮每次北伐時的戰役構思不可謂不巧妙,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哪能事事如意呢?

臨陣應變的不足,是諸葛亮屢屢北伐無功的重要原因。

從劉備用人看:龐統的臨陣之能似乎略高於諸葛亮

就識人而言,劉備算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了。

從他對諸葛亮、龐統的使用中,可以看出兩人的優劣。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多是坐鎮後方,充分發揮其相才,治理內政、操練軍隊。征戰之事,一般很少聽到諸葛亮的高論。

同時,在具體的攻伐問題上,諸葛亮似乎很少發言。

比如,攻不攻三巴?打不打漢中?

劉備與法正、黃權再三商議,諸葛亮幾乎沒有發言。

關羽被殺後,要不要東征孫權?趙雲們紛紛發言,諸葛亮似乎也沒有發言。

看來,對於諸葛亮,劉備所用的,是其相才。統領全局、治理內政。

至於臨陣應變,似乎龐統、法正都要排在諸葛亮之前。

橫向比較:從龐統、諸葛亮的獻策看,龐統的應變能力似乎更強

由於發光發熱的時間很短,龐統的表現不多。

但是,僅從他取益州中的表現看,龐統應變能力更強,所用方略也更有彈性。

在劉備進入益州後,劉璋親自前來為了取益州。龐統提出了第一個方略是:在與劉璋會面時扣住劉璋。然後再趁亂攻擊群龍無首的益州(該方略被劉備否決)。

在劉璋和劉備翻臉後,龐統又是提出了層次分明的上中下三策:上策,趁劉璋防備不嚴,以一支精兵直接到成都捉拿劉璋;中策,藉故召喚劉璋的大將高沛、楊懷,收他們的精兵,再攻成都;下策,退回白帝城,重新與荊州方向建立聯繫。

看來,龐統的方略是極具彈性的。偏激、穩妥、保守的都有方案。


從龐統一開場就建議直接拿下劉璋來看,龐統的風格是比較激進的。如果由龐統負責指揮北伐作戰,應該會“奇”得多。

相比之下,諸葛亮獻策的彈性就小一些。

劉琮投降後,劉備曾路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趁劉琮防禦不嚴取襄陽,被劉備拒絕。

然後呢?諸葛亮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劉備在長坂坡大敗,原先取江陵的計劃無法實現。

龐統將給司馬懿製造更大的麻煩

就臨陣而言,司馬懿應該更為畏懼龐統這種多變的對手。

司馬懿的作戰風格,與諸葛亮比較類似。

他每次作戰前,對形勢的判斷大體不差,會有鮮明的指導思想。

在征討公孫淵之前,他就把對手的方略(會先據河抵抗、失利後退守襄平)預計得清清楚楚;對平叛所需時間(去多久、打多久、回來多久)都瞭然於胸。

在與諸葛亮作戰時,他也精確地預計了諸葛亮將在什麼時候,什麼方向發起北伐。(第五次北伐前,他斷定諸葛亮至少要準備三年,再從隴右出兵)。

但是,司馬懿在臨陣奇變上就不如張郃、郭淮這樣的宿將了。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不聽張郃的建議,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先被割了上邽之麥,又遭遇了滷城之敗;

第五次北伐時,若非郭淮及時提醒,他險些被諸葛亮橫拒渭水,切斷關隴之間的水路;

因此,如果遇到龐統這種更為奇巧的用兵風格,司馬懿估計有點夠嗆。

一點題外話

陳壽在評價諸葛亮時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有不少朋友就此把諸葛亮認定為“打仗不行”了。

其實,這裡說的長處、短處,都是把他們當成當時的頂級統帥來評價的。

這就好像,有人說:梅西頭球不好。

確實,如果把他當成球王級別的人物,他的頭球確實不如那些靠頭球吃飯的空霸。但是,梅西的頭球比起一般二般的球員還是強許多的!

同樣,印象中喜歡“堅守不出”的司馬懿破孟達、徵遼東,都是風馳電掣,輕鬆完虐;印象中“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徵南中,也是大膽深入,乾淨利落。


他們的短板,只有在遇到他們同一級別的對手時才會顯現。

因此:本文中所說的優缺點,都是以“頂級”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請各位見諒!


總的來說,我認為,龐統(或法正)臨陣(但背後需要諸葛亮治國、練軍),司馬懿是難以抵擋的。

不過,北伐的結果恐怕依然很難改變。

畢竟,戰爭的勝負關鍵還是看國力。在司馬懿的背後,站著一個更為強大的魏國!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事實上,從戰略和戰術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龐統和司馬懿在能力上都是平等的,結果取決於每個人的性格。嘗試將其與以下示例進行比較。每次諸葛亮北伐時,魏延都提議給他一萬人當偏師,直接拿下潼關,諸葛亮率領主力跟進。首先佔領潼關,穩定防禦,然後回到潼關以西收拾魏軍。就像漢高祖用他的主力吸引項羽一樣,韓信也略微佔領了其他小國。然而,歷史上沒有說明諸葛亮“禁止”的原因是什麼。

當龐統和劉備進入四川時,他們提出了三項政策中最好的政策。“(劉璋不準備返回成都)尹選擇了一名精兵日夜攻擊成都。張既沒有武裝也沒有準備,當軍隊到達時,他立刻決定。"這兩個例子具有相同的效果。諸葛亮是魏延提議的策略,但諸葛亮拒絕了。

龐統的策略是他自己提出的,劉備拒絕了,因為他覺得“太緊急了”。魏延能贏潼關嗎?龐統能贏成都嗎?這裡沒有分析,但是兩者的策略幾乎相同。雖然有風險,但是成功的希望和回報也是巨大的。這種比較;龐統敢於讓開,敢於冒險。諸葛亮不敢。來自戰爭法;如果你軟弱無力,你只能等到毀滅。所以,因為龐統在戰鬥中犧牲了,所以沒有意外的戰略家。蜀漢只能滅亡!

從這個比較中可以看出;龐統適合與軍隊作戰,諸葛亮不適合面對前方的敵人,也不適合指揮!因此,如果龐統真的領導北伐,魏延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才能。上述例子也表明,魏延的軍事能力不亞於龐統。他們兩人有著相似的戰略思維,必須能夠和諧地融合並相互反映。司馬懿正面臨這樣的組合,關中正處於危險之中。


道中道道而道


龐統在三國演義裡有鳳雛之稱,與諸葛臥龍,司馬冢虎齊名。如果龐統沒有早亡,讓司馬懿和龐統來對戰,我想最終的結果還是司馬懿獲勝。



龐統,字士元,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1,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佔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佔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佔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佔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佔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龐統之死,不但對進佔益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更迫使劉備、諸葛亮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人事安排,從而也為“隆中對”的繼續實施埋下了隱患。由誰去援助劉備,由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當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清人王夫之曾設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

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趙雲、張飛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川。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諸葛亮實在沒有必要率軍入川。其實,若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也很可能繼續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已經提出要將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時強調必須兼顧荊州,荊州軍隊是鉗形攻勢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龐統死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原因在於龐統不但能夠協助劉備進佔益州,而且在此之後還能從事治理工作。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關鍵是之後由誰來治理呢?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顯非其所長;法正智謀高超,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以此擔當治國重任也不適合,因此諸葛亮只有親自率軍入川,而留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羽是留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不是最適合“隆中對”戰略方針的人選,而後來也果然出了問題。

無獨有偶,清代有個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龐統之死,是蜀漢敗亡的一大關鍵。他在《三國史論》中說:“予獨怪修史者,不著龐統之死。蓋漢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嚴厲果決,實過於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鎮荊襄,士元領大隊辦秦隴,而先主居蜀漢,與法、蔣輩經畫國事,雖有智者,不能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用微權以集大計,而罵婚、撤備,使疑叛叢生,今則歸咎於先主、孔明,侯之靈其樂受之乎?故君子讀死,於士元之死,深嘆天不佑漢,初即不得志於襄樊,繼則永安再辱,陰平失御,皆原於此矣!”由於荊州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的鬥爭中心,非智勇足備者不足以鎮之。關羽武勇有餘,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又缺乏優秀謀士的輔佐,自然難免為宵小所乘。不妨設想一下,若龐統不死,而由關羽率援軍入川,自可奪取益州;待“天下有變”,劉備自率關羽、馬超等出於秦川,荊州方面則有孔明、趙雲、張飛遙相策應,東西並進,當期大成。東吳固無隙可乘,雖有智者,亦不能為魏策也。惜乎成敗得失,蓋有運數。《詩》雲:人之雲亡,邦國殄瘁。信矣哉。



司馬懿三國時期魏國權臣。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出身世族。初被闢為曹操丞相府文學椽,屢轉至丞相主簿。孫權遣使敦勸曹操代漢自立。懿亦從而慫恿。

曹操封魏王,曹丕為魏國太子,司馬懿遷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參大議,常有奇策異謀,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漢建魏後,累遷尚書右僕射、撫軍大將軍。文帝出征或巡遊,往往留其鎮許昌。明帝立,受遺詔與曹真、陳群一起輔政。督率諸軍擊敗孫權的進攻,遷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率所部鎮宛。新城太守原蜀降將孟達謀叛,太和元年,司馬懿得訊率軍倍道兼行新城,速抵城下,破城斬孟達。蜀丞相諸葛亮北伐攻魏,五年,魏明帝調司馬懿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西鎮長安。指揮對蜀漢的戰爭。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隨機應變,堅壁拒守,以逸待勞,不與決戰,諸葛亮於魏青龍二年病死軍中後,蜀軍無功而退。



司馬懿功遷太尉。景初二年率步騎四萬大破叛魏的遼東公孫淵,迸襲襄平,合圍成功,猛攻斬淵,遼東四郡重歸統一。景初三年,受明帝遺詔,司馬懿與曹爽一起輔齊王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後轉為太傅。爽、懿爭權奪利,矛盾日益尖銳。司馬懿老謀深算,佯稱病重,暗中周密佈置。於嘉平元年,乘齊王芳、大將軍曹爽出洛陽城謁魏明帝曹睿墓高平陵之機,關閉各城門發動政變,並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職,計誘他們放棄抵抗,束手歸洛陽。隨即誣以謀反,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處死,獨攬朝廷大權。三年,擁魏勢力都督揚州諸軍事王凌起兵反抗,被他迅速擊敗。司馬氏代魏的基礎從此基本奠定。拜相國,封安平郡公,卒。晉武帝司馬炎即位,追諡宣帝。



行軍打仗不光要靠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一些運氣,還要依靠國家的實力與經濟來支撐。從這點來看魏國確實要比蜀國強上很多。

司馬善守,諸葛善攻,龐統善統帥大局。龐統狂傲,諸葛謹慎,司馬多疑。論策略,臥龍為上,鳳雛早逝無法評估,赤壁一戰連環計可謂奇謀,司馬能讓諸葛六出祁山而一無所獲自由過人之處,誰更厲害很難比較。但如果論天時地利人和與氣運,司馬懿就更勝一籌了。所以司馬懿即使與龐統對戰,最終勝利的,還是司馬懿。

就此問題您有什麼高見,請評論留言。


李易陽風水命理


\t龐統者,鳳雛也。之所以覺得他死的可惜,是因為他死的太早了,並沒有實現他的偉大抱負。那麼是誰造成了這一切呢?我認為就是劉備。<strong>

01龐統上中下三策,只有上策是他最滿意的。

當劉璋斷了劉備糧草的時候,留給劉備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了。誰也想不到劉璋這會兒聰明瞭起來,居然懂得如何鉗制劉備的人馬。

那麼這個時候龐統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讓劉備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突襲成都,這是最容易成功的辦法。中策是殺掉楊懷、高沛等劉璋比較信任的名將,隨後再進攻成都。下策則是退回到白帝城,以後再想辦法慢慢打益州。

看似是一道選擇題,其實誰都知道,上策是龐統最中意,也是龐統唯一願意去實行的。以劉備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不明白上策的重要性。

上策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成分,一舉拿下成都。只要劉璋和成都被劉備控制,那麼劉璋那些手下必然是一盤散沙,實在是太好對付了。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三國志》

可是劉備卻選擇了中策,中策雖然比較穩,可是有一個問題。一旦劉備殺了楊懷和高沛,那麼劉備的意圖就被劉璋給發現了。

所以這樣的話劉備只能正面跟劉璋對決,這對人生地不熟的劉備來說,其實是一件充滿劣勢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劉備要選擇這麼一條路呢?

答案只有一個,劉備對自己的人脈關係,充滿了自信。他來到益州以後,首先做的不是攻打張魯,而是不斷地呼朋喚友,結交了很多益州土豪,這幫人可以在關鍵時刻幫助劉備。

而劉備直接狙擊成都的話,一旦失敗,誰也沒有膽子再幫助劉備。劉備的設想是,慢慢攻佔益州地盤,隨後將成都變成一座孤城。他的想法沒有錯,只是沒想到劉璋的手下會有如此頑強的抵抗。

02龐統成了劉備自負的犧牲品,這是沒的說的。

劉備的自負完全有自己的理由,可是跟龐統的戰略思想卻有些不同。可以說龐統首先提出上策,那是因為這是他的真正想法。其次提出中策,那是因為他知道,這會是劉備的想法。

最後提出下策,則是龐統的負氣之言,呆子都知道,好不容易進入的益州,怎麼可能說撤退就撤退呢!

龐統幫劉備說出了他的真正想法,並且排在了第二,其實也就是告訴劉備,你的想法只能算是中策,必須要聽我的上策才行。

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三國志》

可惜劉備一意孤行,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這種錯誤已經不是第一次犯了,早在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就勸說劉備趁著劉表體弱,奪取荊州。

可是劉備婦人之仁,覺得不應該奪取同宗兄弟的地盤。結果曹操來了,整個荊州立刻被曹操全部收編。

既然你不要,那隻能全都讓給別人了。劉備倒不是不要,也不是真正的婦人之仁。他是有自己的考慮,他認為自己在荊州的人緣不錯,沒有必要做這種不義之事,以此來損害自己的形象。

他的算盤是,等到曹操打來以後,他們可以從曹操手裡奪走荊州,這麼一來那劉備可就不是搶得劉表的了。

如今面對劉璋也是一樣,劉濞自認為自己在益州的人緣不錯。這個時候突襲成都不要說沒什麼把握,就算是打下來了,那也有損他的仁義。

他希望逼得劉璋做出對他不義的事情來,比如殺個軍師玩玩。這麼一來他可就有理由名正言順地對付劉璋了。

03龐統重要嗎?跟益州比起來,似乎也一般。

龐統的確是個人才,也的確是劉備最重要的謀士。可是他有沒有可替代性呢?當然是有的,法正、李嚴、諸葛亮都是可以替代龐統的。

而益州呢?益州只有這麼一塊地方,易守難攻,天府之國。如果拿龐統來換取益州,到底劃不划算呢?這筆賬劉備壓根就不用算,果斷可以換。

所以說在劉備心目中,拿龐統的死作為一個奪取益州的藉口,那是再划算不過的了。後來劉備對死後的龐統各種恩賞,其實也是相同的效應。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三國志》

龐統的恩賞越高,那就說明劉備奪取益州就越合法越有理由。所以後來劉備封龐統為關內侯,他去世的地方設為落鳳坡,大哭多日為他送葬。

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要告訴世人,是劉璋這臭小子不守規矩,不仁不義。我劉備,什麼都沒有對不起他。

龐統的智謀的確出眾,可是這也逃不出劉備的思路,其實我覺得三國蜀漢第一謀士,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龐統,而是劉備本人。

劉備比他們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戰爭,因為他是從一個小兵逐漸成長起來的。諸葛出山的時候,劉備已經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二十年的時間,兩者的實戰經驗,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說諸葛亮和龐統是名牌大學的醫學博士,那麼劉備則是在手術室操刀多年的主任醫師。龐統的理論知識再強悍,也必須要經過劉備的審核才行。

這次拿龐統當替罪羊,其實劉備並沒有預先計劃。只要劉璋對劉備的軍隊發起了進攻,那劉備就有理由對付他。而龐統的意外身亡,不過是讓這件事更加合理合法罷了。

\t總結:諸葛亮換成龐統的話,同樣頂不住司馬懿的消耗。

諸葛亮雖然一直倡導進攻,可是他始終是一個保守派的人。在諸葛亮進攻的時候,司馬懿選擇防守,不管諸葛亮怎麼打,司馬懿就是不出戰,以此消耗蜀漢的軍力。

由此可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水平,其實分不出高下來,因為兩人的交鋒,跟沒有交鋒沒什麼區別。

因為司馬懿太瞭解蜀漢了,他知道只要自己一直堅守不出,那麼蜀漢壓根就熬不住。蜀漢那點糧草,能支撐幾天呢?

他們的運輸補給線那麼長,壓根就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所以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拖。

所以說就算是把諸葛亮換成了龐統,那龐統也只能不斷找司馬懿對決。人家司馬懿壓根就不吃這一套,繼續堅守不出,早晚還是會把龐統給拖垮。

我認為龐統還是擋不住司馬懿的消耗,這不是兩個人水平的懸殊問題,而是兩個國家實力懸殊的問題。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我認為,龐統對司馬懿,最終贏的還是司馬懿。


理由如下:

<strong>

1、龐統名聲在外,戰績為0;司馬懿成長,一路過關斬將

從兩人成長履歷來看,龐統一路都沒得到重用,直到遇到劉備。但在劉備手下也沒有出彩的戰績,落鳳坡反而讓他名聲大增。


反觀司馬懿,“鷹視狼顧”的評論,可見他的心機。從開始不介入曹家的紛爭,到主動介入並最終成為魏國的大實權家。所經歷的明爭暗鬥,是龐統沒有的。


一個小白對上一個狐狸,這一局龐統敗。


<strong>


2、龐統的囂張與司馬懿的忍耐

能忍,是司馬家最厲害的能力。忍到所有能壓制他的人都走了,他才露出獠牙。而龐統一開場就是囂張的模樣,半天就把擠壓幾年的工作做完,然後還說是小意思。由此可見,龐統是一得勢就驕傲之人。這種驕傲容易衝動,也就容易中計。落鳳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驕傲對上忍耐,司馬勝。


<strong>

3、愛面子的龐統和不要臉的司馬懿

龐統因為面容問題,使得他對外貌特別敏感,聽不得別人的嘲笑。同時個人管理很差,代軍期間隨意喝酒,這和張飛一樣樣的。反觀司馬,諸葛送來女裝,他不但不生氣,還穿上感謝諸葛。一個連臉面都不要的人,兇起來可是很恐怖的。


受不得刺激的龐統,對上可以不要臉面的司馬,明顯司馬勝。


<strong>


另外,能和諸葛抗衡,甚至還能壓制諸葛,可見司馬的智力超群。從這點來看,龐統沒有可能從智力上贏過司馬。再加上以上三點,我認為龐統對司馬,還是司馬勝。


如果你還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斷刺飄雪


關於龐統能否取代諸葛亮而與司馬懿北伐決戰的紙上推演結果,龐統有可能取得一、二次北伐的局部勝利,戰績比諸葛亮強,如果用藍球比賽術語總結的話,龐統只是在決勝局被淘汰。

理由如下:

1.龐統有江湖殺手的性質。

2.龐統的"落鳳坡"遭遇是遇到張仼(益州土著軍官,熟悉地形地貌),二人剛在"涪城會"結下樑子,下面祥說。

(取成都)

為什麼說龐統有殺手性質。

劉璋宴請劉備在今天的綿陽市富樂山大吃大喝幾天,在一天宴席上,龐統認為格殺劉璋的機會來了,對魏𨒂使個眼色,魏延一挺寬葉長刀直向劉璋而去,劉璋手下張仼迎面就是一刀,雙方不歡而散,張仼臨走前狠狠盯了龐統一眼,就是要把人的相貌記清楚,肯定還以顏色。

涪城會的舉動劉備不知情,而龐統膽敢在劉璋地盤動手殺劉璋,暴露龐統的江湖謀士本色。

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往往會有意外的絕殺手段,而諸葛亮小心謹慎有餘,不敢險中求勝。

如果龐統作為北伐統帥,肯定要同意兵分兩路,直搗關中,東取洛陽,至少不會五戰全負,無緣洛陽杯。


良人執戟2


龐統這個人膽子大,路子野,好走險招,說不定就能把司馬懿幹掉

諸葛亮步步求穩,確保萬無一失,浪費了許多大好機會

司馬懿也是陰沉的人,愛惜生命,一有風吹草動,他馬上溜之大吉。

不然說諸葛亮的那場“空城計”只對司馬懿有效呢。因為諸葛亮知道,他和司馬懿

都不是那種出“怪招”的人。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能對峙那麼多年,誰也幹不掉誰。最後,還是司馬懿足夠堅挺,硬是熬死了諸葛亮

龐統的謀略和諸葛亮不差上下,所以才會有“得臥龍鳳雛一人,可安天下

”。

但是龐統這個人有缺陷,就是極度的自信,同時又極度的自卑

對自己的謀略相當有自信,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

但是他對自己的容貌又極度自卑,太過敏感。

對別人的眼光都是不友善的,這是心理受過傷後,留下的後遺症。

所以龐統性格乖張,總喜歡頂撞別人想說服別人

就像《天龍八部》裡的包不同,不論別人說什麼,他都是“

非也非也”,然後講一大段胡攪蠻纏的、不通邏輯的話語。

龐統這樣做,無非就是想獲得別人的關注,想把別人的注意力從他的容貌上轉移到他的思想上來。

可龐統做的並不成功,他的一些列作為,也只是

被人當成喧譁取寵的“小丑”。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龐統的才能

如果龐統對上司馬懿,司馬懿說不定真的不是對手

司馬懿也是個對自己的才能極度自信的人。

一個極度自信的人,通常會誤判對手的能力

尤其是像龐統這樣的人,看著其貌不揚,但是能力奇高的對手

龐統不按常理出牌,喜歡兵出險棋,劍走偏鋒。

這樣一個非常態的對手,很有可能把司馬懿打蒙

龐統下手以準確、毒辣著稱

在司馬懿沒有反應過來之時,很可能被龐統幹掉


老蟲


如果從戰術謀略層面,將這個三個人做一個比較,三個人是差不多的,差別就在於性格對其戰術決策的影響,諸葛亮行事穩健,喜歡穩紮穩打,不喜歡冒險,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計謀被否定;司馬懿喜歡認慫,所以司馬懿經常採取防禦戰來拖延時間,讓蜀軍因補給不足退兵;至於龐統,他敢於冒險,冒險意味著可能會發生失敗,所以龐統在落鳳坡戰死,但如果龐統參加北伐,會有極大的可能性採取魏延的作戰計劃,而魏延的作戰才能會在龐統的領導下,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可能會取得北伐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