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邪恶女女-LL


首先,李秀成的十三王大军,没有30万那么多,最多只有20万人。其次是湘军也不止1万人,而是3万人。

真正困难的是,清军不仅仅是围攻天京,而是,三路大军,曾国荃围攻天京,李鸿章进攻苏南,左宗棠进攻浙江。太平军从江浙抽调部队去救援天京,导致在江苏浙江战场太平军局势危急万分,根本挡不住清军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两面进攻。

要知道,李秀成十三王太平军的家属家财,都在江浙,现在江浙危在旦夕。再加上,太平军极度缺乏粮食,部队不能长时间在外作战。天京城下的太平军援军,实际上,处于焦躁焦急情绪。

湘军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还有充足的大炮,弹药和粮食。毕竟清军控制了水道,可以大批量运输粮草武器。而太平军只能依靠陆路运输,无论粮食,还是弹药都极度缺乏。

最后,就是李秀成实际上,缺乏与曾国荃打仗的经验。没见识过,曾国荃一道又一道壕沟围墙的威力。清军早就知道,李秀成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粮食就要断了。就每天坚守在深沟高墙里面,专门依靠大炮守卫。

太平军炮兵实力太弱,又无法压制清军,轰开一道道高墙。最后的结果,就是粮食吃的差不多了,就只能退兵,赶快回去守卫江浙了。最主要的是这批太平军早就没有了,坚决打下去的想法了,人心涣散。因为,这批退回到江浙的太平军很快就纷纷投降了,其中最多的一次,在苏州一下子就向清军,不战投降了7万人。


深度军事


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天京之战中,曾国荃的一支湘军孤军深入,直扑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却居然奈何不了这支湘军。最后,这支人数很少的湘军不但站稳脚跟,还一举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本来我想修正题中兵力数字,后作罢了。因严谨数字尚有争议,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双方兵力数字都较悬殊)

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原因却非常简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个中原因,自然一目了然。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生财有道,致使天京长期缺粮

在李秀成救援安庆受挫后,曾经在天京提出建议,湘军很可能很快威胁天京,希望太平军开始在天京储存粮食,并且在雨花台附近加强防务。

这些建议,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赞许,决定开始在四周采购粮食入天京。可是,洪仁达、洪仁发发布命令,“要买粮的,一定要用我们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银子来买,没有银子,是没有票的。拿了票买好粮食的人,回来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交重税!”这样,大家都不肯去外面买粮食了。

洪天王的两位哥哥,贪婪无度,目光短浅,逼走石达开,污陷李秀成,掠夺天京民,又扰乱储粮大计,堪称大清超级卧底。


洪家兄弟的这招发财招数,直接导致了太平军在天京作战中的被动局面。由于天京缺乏粮食,太平军不敢在城内养大军。而外地的援军,来到天京后也不能长期坚持。洪天王,最后就因缺粮,带头吃“甘露”而归天。

天京缺粮,对湘军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敌人再多、再可怕,湘军只要咬牙坚持下去,太平军就自然会退去了!

举措慌张,不顾全局

在湘军进抵雨花台后,洪秀全立刻下诏,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后,调拨了军队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苏州主持东线战局。

李秀成的计划,是比较照顾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现敌军,对太平军来说,不算新鲜事。自打太平军定都天京,清军就常常来访,冮北大营、江南大营就常常屹立天京周边。太平军常见战法,是肃清周边,孤立敌军后,一举击破。比如,1856年,杨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战果,稳定外围局势后,才一举击破冮北大营。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议天京储粮,就是知道天京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很难直接驱走来敌。因此,稳定东线局势,再回师断敌后援,解天京之围,与当年杨秀清的策略是比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诏下,李秀成只得紧急回师天京,发动了“十三王解围天京”之战。

整个天京保卫战,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军调度无当,劳而无功。


以己为劣,攻彼之长

太平军和湘军,此时各自优劣势都十分明显。

太平军人多势众,可是,兵员素质低。据陈坤书的兵员册子记录,此时李秀军的兵员,多是1860-1863年间加入的部队。这些部队,多是流民、会党及未经“改造”的清军降卒。这些人,扰民有本事,打仗没经验。

湘军虽人数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参加过惨烈的安庆攻防战的。

偏偏,雨花台这地方要命,正面狭窄,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对兵多而不精的太平军极为不利。


雨花台的地势,太平军虽多,却只能在狭窄正面进攻


因此,李秀成建议出敌后,断敌归路。这可不是忠王胆怯,实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许”。这个不许,是以“上帝之言”传达的,只说神仙话,不说人话,李秀成连申辩的余地都沒有。

那就来硬的吧!

霸蛮的湘军

雨花台大战,把湘军霸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湘军此战,可不得“天助”,大军一来,就闹起了瘟疫,三万大军,大部没了战斗力。

也许,洪天王就是据此信息,认为“上帝助我”,令大军急攻吧。

湘军没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沟壁垒,以待敌攻。

结硬寨,打呆仗。背后是坚忍的霸蛮气。


当时,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双方以炮声作开场白,枪炮互射,争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对手。

谁吃亏?希特勒这样的一战老兵会告诉你,战壕是士兵的好伙伴!深沟壁垒的湘军损失不大!

随后,是太平军的冲锋了。

湘军深沟壁垒,放太平军接近时,才一齐放枪,太平军死伤惨重。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十几日。

李秀成十几天就在这里玩“添油战术”给湘军练级?当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枪炮进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军。

湘军也不傻,料着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处,就灌汅水,上毒烟,立木桩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军决意死战,组织纵深死斗!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就把他们推到沟里,慢慢的,尸体填平了“深沟”,太平军一拥而上!两军贴身近战,血肉模糊!湘军副将倪桂节阵亡,主将曾国荃脸上中弹,尤奋力组织反击,死战不退!

这样的死斗,持续多日!

地道里太平军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地道挖成几处,火药爆炸,炸塌湘军几处营垒,大军趁势杀入!

湘军马上霸蛮拥上来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杀红了眼,不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时间,杀声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太平军最后的机会,也是湘军不可退却的底线!

一番肉搏,湘军驱走太平军!



短兵相接,湘军营垒险像环生!

这样的险像,再来一两次,湘军恐怕就要交待在这儿了!

可是,湘军惊奇地发现:太平军撤了!

呵呵,托洪家兄弟的福,太平军粮食吃完了!

湘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准备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击了!

一点不同观点

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又假托迷信,胡乱调度!亲手断送了自家江山!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最后决战,是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一共投入了32万军队,清朝以湘军为主一共投入了8万军队。

最终是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1,天京保卫战的双方兵力对比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驻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

曾国荃共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师也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湘军总兵力约1.8万人。

此时,洪秀全的天京城内有兵约3万人。太平天国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里,在苏福和浙江一带。

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军共9万人,多次进攻曾国荃的湘军,均失败。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万多兵力从苏州出发,绕到宜兴到达雨花台之南,对曾国荃实施反包围。加上浙江李侍贤的3万多人,李秀成的总兵力约16万。

此时,包围圈内的曾国荃只有3万人。因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万人,湘军有战斗力的只有1万多人。

但不能忘记彭玉麟的湘军水师还有9千人,曾贞幹在江东桥保护粮道的5千人,

曾国藩又调集了3营水师和5千陆兵支援曾国荃。

所以曾国荃的总兵力应该有4万人(已扣除病死、战死的1万人)。

10月12日到11月26日,李秀成的16万大军对曾国荃的4万人,整整用了46天,未能攻克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

^ 李秀成
<strong>

因为军粮不足,李秀成放弃了围攻曾国荃,带主力进入天京就粮。

1863年2月,强攻曾国荃不下,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带15万军队渡江,经六安,准备远程攻击武昌,迫使曾国荃回救,以解天京之围。

这是洪秀全的大错招!

这一片现在都是湘军的地盘,曾国藩带着湘军剩余的兵力对李秀成进行堵截。太平天国水师薄弱,李秀成的粮道无法保证,在六安被重创。李秀成饶了一个大圈子,最后不得不撤回天京,15万大军仅剩下1.5万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此时天京城内只剩下1万太平军,湘军共有6万多人。


2,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瞎指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

洪秀全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平庸。

以前的时候,清军的江南大营在天京门外,就在洪秀全的眼皮底下,双方共存了很多年,谁也吃不掉谁。

因为当时的清军和太平军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筑墙,进攻的一方就要吃大亏。

除了保护粮道的兵力,曾国荃只有5万人来攻南京,南京城墙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围。所以曾国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台,重点攻天京南部。

洪秀全只有在天京城内有10万大军,就可以采用守势,不要硬攻曾国荃的雨花台。

然后双方互掐粮道,进行长期消耗战。

此时,太平天国的粮食基地只有苏常一带,也是李秀成重点经营之地,保住了苏常,才会有粮食源源不断地供给天京。

洪秀全调李秀成解天京之围是大错。

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进攻打武昌,更是错上加错。


2,太平天国的内乱导致军事人才凋零,江浙一带的士兵战斗力不如广西老兵。

从杨秀清开始,大量军事人才的消失,导致太平天国后期除了李秀成、陈玉成之外,没有多少优秀将领。

江浙一带新建的太平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点门面,一见势头不对,就一哄而散。


参考文献:

[1],陈宝辉,天京保卫战攻守双方兵力问题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3.5

[2],暴红博,曾国荃与天京之役,2010

[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1962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1991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你说的是雨花台之战吧?首先这个还不是太平天国最后决战,从战略角度说湘军破天京才是最后决战,但破天京时城里太平军才万把人,战兵才三四千,后来曾国藩上报说灭太平军十多万那一方面是虚报,另一方面是湘军当时屠城抢东西,把杀的老百姓都算在里面了,所以也不存在30万太平军挡不住1万湘军的问题。

如果单说雨花台之战的话,湘军不是一万,而是三万多,不过当时湘军生病的很多,所以有的资料上说能打只有一万。太平军的人数也不是三十万,其实际人数据曾国藩战后说大概是十多万到二十万的样子。也就是说太平军和湘军就人数而言比例应该是在7:1至3:1之间,而不是30:1。

但是呢,当时回救天京的太平军有几个致命弱点:

1. 这次行动史称十三王救天京--除了李秀成外还有十二个王爷呢,李秀成虽然名义上督率这些王,但实际上军令下达并不是非常通畅。

2. 天京之乱后洪秀全并不是很得人心,很多人并不是真心想救他。同时由于滥封诸王等原因,太平天国晚期不少高级将领已经有了军阀化的趋势,大家都抱着保持实力的心思,心不齐。比如这时候城里还有不少王呢,外面十三个王在打,城里的王也不出来帮忙,那外面的人谁会下死命打白白耗损自己的实力啊?所以救援的太平军里有不少部队其实没往真里打。

3. 湘军是早有准备,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十三王太平军是仓促赶来未带冬衣,兵粮也不足--这都是李秀成后来自己说的。所以仗只匆匆打了一个多月,到11月底太平军就打不下去了,不得不解围。

4. 兵员问题。湘军是湖南乡党,基本都是宗族带出来的人,相互信任,即便是平时有些矛盾的,这给围在雨花台了,也知道不拼命不行,都互相帮忙,肯战,能战。李秀成的军队里新兵很多,而且这些新兵多是从苏浙等相对富裕地区招来的城市游民和破产农民,还没有经过锤炼,基本是一盘散沙,战斗力不强,打顺风仗可以,打恶仗不行。

其他还有些武器、战术等技术原因也不多说了,总之,十万级别的太平军在雨花台一战中没有击破三万湘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不齐、兵不行、准备不足。

以上。


南柯过客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京保卫战(今南京),在这场战役中,双方主将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大清国湘军主将曾国藩和兄弟曾国荃。

至于,李秀成的30万军队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我想应该先搞明白一个问题----兵不厌诈之数字幌子!

1862年7月,天京外围被清军围得水泄不通,形势十分紧张,洪秀全一日三诏督促李秀成从上海回援,李秀成接旨后,立刻明白“兵贵神速”的重要性,于是亲自率领13王,领兵20余万,疾驰天京。为了迷惑清军,给清军施压,打赢心理战术,对外号称60万大军。

而清军那,据传,当时曾国荃率领的清军应该是3万人,至于题主所说的1万人,应该指的是除去老弱病残后的即战力1万人。

不过,无论是太平军20万VS清军3万,还是太平军30万VS清军1万,从双方兵马数量来看,存在巨大差距,无论如何李秀成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结果,却是他输了。

对于输掉这场战役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太平军虽兵员众多,但粮草不足

前面我们介绍到,洪秀全一日三诏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接旨后肯定马不停蹄的往回赶,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从上海赶往天京,长途跋涉,为了争取作战时间,肯定是轻车简行,随军粮草携带不足,再加上准备不充分,到了天京后,人困马乏,粮草所剩不多,所以,太平军内部出现内忧外患,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士气,甚至会出现逃兵现象。

2.西方列强认清形势,不再支持太平天国

洪秀全成立的拜上帝会,信奉基督教,西方列强为了推翻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同信圣经的拜上帝会一些支持,甚至,英国和法国还特意安排特使拜访过洪秀全及各位藩王,这让天平天国的实力大增。

但是,后来,西方列强发现拜上帝会虽然得益于基督教,但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存在天壤之别,而且天王洪秀全成立的太平天国等级森严,生活糜烂,朝纲败坏,简直是一个残酷的政权,这些并不符合西方列强的价值观,遂渐生间隙。

后来,西方列强向清政府及太平天国提出割地、赔款、续约等一系列无耻要求后,洪秀全斩钉截铁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概不予承认。

这让西方列强转变了看法,就在此时,清政府又想办法极力拉拢西方列强,请西方列强帮助清军消灭太平军,所以,西方列强只能将战略目光投向了清政府,不再继续支持洪秀全了。

缺少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太平天国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3.天平天国藩王内讧,成为了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自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后,生活腐化,很少管理朝务,军政大权大部分交给了东王杨秀清,而杨秀清利欲熏心、图谋不轨,为了抢夺皇权,天王洪秀全秘密安排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最终,东王杨秀清一家老小死于韦昌辉之手。

当翼王石达开来到天京后,得知杨秀清一家老小全部被杀,便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二韦昌辉不服,遂建议天王洪秀全处理石达开,洪秀全默许后,韦昌辉率军杀入翼王府中,无一幸免,幸运的是石达开早在前一天晚上逃离了天京。

之后,石达开以“杀北王、平民愤”的理由,建议天王杀掉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没想到天王也默许了,所以,韦昌辉和秦日纲也被杀了。

再加上前期冯云山、萧朝贵战死,后期,石达开远征,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所剩无几,即便后期出现了李秀成、陈玉成等后起之秀,但当初的几位“铁杆”离去,严重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实力,这也成为了由强变弱的转折点!

4.曾国藩发动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

恭亲王奕欣、张之洞、曾国藩等重臣提倡洋务运动,兴办工厂,建立新式军队,并引进了一些西方军事装备,这些举动使清政府的实力大大增强,尽管兵员较少,但是装备精良,再加上曾国荃擅长打防御战,所以,胜利的果实偏向了清政府。

天京保卫战,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历时40余天的战争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结束。至于30万太平军输给了1万清军,已成为了历史烟云,但是掀开历史面纱后,我们能感受到李秀成虽然兵多将广,但太平天国的日益腐化、无情内讧,早让士兵们丧失了斗志,也丧失了对洪秀全的信任。其结果值得深思!


动动手指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倾听更多历史故事!期待各位的补充和吐槽!


读史三悟


我自始至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始终认为这是一次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等利用宗教蛊惑、利益引诱、武力胁迫而发起的一次武装暴动。说他们代表着比清政府先进的生产力完全是胡说。他们一路烧毁孔庙,捣毁学堂、祠堂、书院,利用“连坐”胁迫社会底层人民参与,分设男营、女营,强行拆散家庭,抢掠社会资产,一切财物充公……虽然永安封王,设立机构,但仍掩盖不了它是赤裸裸的无政府暴民运动。

”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天平天国迅速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底层士兵(起义参加者)的利益没有得到丝毫满足,导致基层离心离德、丧失战斗力。攻打下第一个县城就大肆封王(永安封王)、进南京后更是封王超过2000个,丞相、旅帅、检点各种官职一大堆,上至各王,下至丞相、旅帅,大建府邸,花天酒地。而低层士兵、百姓分男、女营管理,没有家庭,没有个人财产,只有战场送死,士兵们怎能长久跟她们走呢?若不是内部施行残酷统治,进南京后不久太平天国就会垮台。因此”30万大军挡不住1万湘军”是太平天国历史的必然。


行者老魏


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天国都城上游再无任何防守据点,这对于依赖长江的天国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之后,虽然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仍有建树,但是这却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因为对于曾国藩来讲,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攻灭天京!

1862年3月,曾国荃从安庆东进,拉开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军全线败退,5月30日,各路湘军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国荃部更是直逼雨花台。湘军的神速是太平天国方面没有预料的,此时天国几乎只有李秀成一人可用了,洪秀全多次催促李秀成率兵回援,9月,李秀成带领麾下十余个王,集中天国几乎所有兵力,共计近三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准备给天京解围。




而此时湘军的前锋部队只有3万左右,其中8000人还是新兵,同时这帮湖南兵军营里还爆发了瘟疫!此时湘军部队中,有战斗力的人员总共只有1万多!30万打一万,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来说,湘军早就灰飞烟灭,可是这次却不同了。10月13日,太平军三十万众猛攻湘军,14日,天京城守军出城配合作战,李秀成准备两路包抄,围攻湘军,而曾国荃只能驻堡垒以守卫,然而太平军竟然打了十余天才打出些眉目,11月3日,李秀成进逼曾国荃指挥部大营!




但是,在随后的正面对决中,湘军以少敌众,竟然将太平军杀得大败,打到26日,太平军失利,李秀成宣布撤军,在这46天的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30万大军被1万湘军打得大败,伤亡数万。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这荒唐的结果,固然有湘军历来擅长守战的因素,但太平天国军队此时已经沦为一帮乌合之众则是主因,而天京的陷落,也不远了。


历史总结论


首先当时天京城外的湘军是3万人,其次,太平军战斗力很多时候,被我们在想象当中夸大了。八旗绿营到了清朝后期再腐败,我们在通读了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以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太平军14年战争,极少出现全歼1万清军的战例。那怕对手是八旗绿营,太平军一次全歼对手1万人以上的战斗,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果算上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民兵,那还稍微多几次。

太平军最擅长防御战,对于攻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清军防御坚固的桂林,长沙,安庆外围的工事,武汉外围工事等等,太平军都没有办法攻破。太平军攻克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太平军势大,守军兵力太弱,提前逃跑了。

太平军真正的攻坚战胜利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太平军的特点是善于防御战,善于大范围的机动战,寻找机会进入清军防御薄弱的地方,占领众多县镇州城,随后清军再来反攻,一点点失守,太平军就再进行大范围机动。

直到最后,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太平军再也没有机动余地,就只能被围困在天京。李秀成的30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新兵,缺乏粮食,也缺乏冬装。而且,就在李秀成围攻天京城外湘军的时候。

李秀成在江浙的地盘,受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猛烈围攻,损失大片土地,李秀成又不断回军增援。也导致,李秀成左右为难,顾此失彼,两头全部失败。


历史救生圈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挡不住湘军1万人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但要具体到这一次战斗的失败,指挥者李秀成是有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于这次战斗,李秀成认为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实力大减,再加上曾国藩的湘军的步步紧逼,处境已极其艰难。1862年9月,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兵临天京城下,与太平天国军队对峙于雨花台。

此时,沉迷于美女及经书的洪秀全急忙让在苏州的李秀成前来救护,李秀成很快就召集了30万大军(号称60万)赶来天京。而此是的曾国荃的军队却因为出现了瘟疫,三万大军仅仅只剩下万余有战力的士兵。

敌寡我众,对于李秀成来说,应该是轻轻松松就能取胜的。然而,经过44天的血战后,太平天国军队却败了。

对此,李秀成自己给出的战败原因是曾国荃的湘军战斗力太强,以及自己一方粮草不足。但这个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荃的士兵其实只有万余有战斗力了,就算是战斗力强悍到以一敌十,那也应该不是三十万太平军的对手。而要说粮草,此时,天京并未失陷,且三十万大军明显处于强势,要收集粮草至少不会遇到敌人的阻拦。所以说,李秀成认为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

那30万战不过1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李秀成急于返回苏州,急功近利,指挥失当。

我们知道,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盘苏州了。因为洪秀全的急诏,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救天京,但心里却是担忧苏州的。

于是,战斗一开始,急切的李秀成就开始使用人海战术,命令士兵猛打猛冲。面对太平军的人多势众,曾国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输,于是采取了挖深沟,筑高墙的“缩营自保”策略,不主动进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劳。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人海战术基本没用,冲过去一批,被湘军的枪炮杀死一批,打了十几天,伤亡了数万人,却没有一丝效果,反而使得太平军的士气受损,战斗力减弱。

没办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进行更猛烈的冲锋。但湘军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杀红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军终于久攻不下。血战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入天京。

此一役,占据军力、武器等绝对优势的太平军本来是有机会取胜的。李秀成完全可以用优势的兵力包围曾国荃,稳扎稳打,先挫伤曾国荃军队的士气。然后派兵断了湘军的粮草供应,对于孤守雨花台的湘军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如此一来,湘军必败。所以说,虽然,李秀成做为太平天国一个优秀将领,他被捕后的顽强让后人称颂,但此役的失败,却是无法逃脱责任的。

各位朋友,您觉得我分析得对吗?欢迎批评指正。

挚守静笃


天京之战,是太平天国最后一战,如果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兵败如山倒,从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烈度、推进速度和民众响应度来看,这场革命本可成功,但由于所倡导与奉行的东西,有许多不合人伦常理之处,再加上领导者半途开始内部斗争,生活奢侈腐化,故而本可以成功的起义运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发展到巅峰时,在天京发生的‘天京事变’就预示了太平天国以后的衰败。自从冯云山与萧朝贵战死后,军政大权便渐渐被东王杨秀清把持,天王洪秀全则长居深宫不出。杨秀清以外部战事为由,把石达开和韦昌辉调离天京,整个天京便只剩下权利被架空天王,和握有军政实权的东王。再加上东王杨秀清借天父下凡,屡屡欺压天王洪秀全,甚至有人向洪秀全告密,说杨秀清有弑君篡位之心,洪秀全这才密调翼王石达开和北王韦昌辉进天京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先一步到达,在率军杀死杨秀清之后,血洗了东王府内男女老少数千人,杀红眼的韦昌辉又以搜捕东王余党为由,在天京大肆杀戮已经放下武器的东王部属,血洗天京两万多人,天京驻防部队骨干几乎被全部被诛杀,虽说后来韦昌辉被天王洪秀全处死,以示天下,但是经此一役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于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开始时,指挥有方,能攻善战,基本打下太平天国的半壁江山,手中嫡系部队也随着定都天京后,被杨秀清分布到天京,成为天京驻防部队的骨干力量,在天京同时面临江南和江北两座大营的围攻,仍然可以坚守可以看出,前期的天京军士的战斗素质很高。

而在韦昌辉血洗天京后,虽说驻防部队很快得以补充,但是士兵大多是新兵,甚至连战场都没有上过,这样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在最后的决战中三十万大军,也没有挡住湘军一万人的进攻,还有一点是湘军装备精良,采用购买西方先进枪炮,此时曾国荃的1万湘军是精锐,战力超强是一支虎狼之师,而太平军基本上还是大刀和长矛。

不得不提的是洪秀全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填补杨秀清和韦昌辉留下的权利真空,提拔了自己的两位哥哥,洪仁发和洪仁达为勇王和信王,和十位侄子同样封为王,而此时石达开负气出走,整个天京基本上都是洪家天下,洪秀全的两位哥哥,既不勇敢也不讲信用,整日就是在天京胡作非为,排斥异己,狂敛财,暴虐恣横极其不得人心,整个天京怨声肆起,对太平天国由开始的欢迎和响应变为排斥与痛恨,在曾国荃围困天京长达四十天里,城中百姓和军队饿殍满地,以树皮和草为食,此时的洪仁发和洪仁达却还整日带人,四处搜刮钱财,甚至二人还以每日搜刮所得多少比输赢。在这样的领导之下,不要说三十万人了,就是五十万人都不一定打过一万人的湘军。

太平天国就像一把干柴烈火,在他的前期发展阶段很快蔓延到清朝的大部分地区,那是因为在那个阶段,他引起了人民的共鸣,适应了矛盾趋势。天京之役,太平天国统治集团自我矛盾的激化,和加强统治内部的腐败,没落已经注定,虽然有三十万之中,但是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众志成城,反而成了是各怀鬼胎乌合之众,人心已经不能凝聚在一起,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