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

何昆峰


雨花台大战,是发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场战役,由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对阵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这场战役从1862年9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共计44天。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不仅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还将主帅曾国荃的左颊也击伤,但最终还是以李秀成的失败而告终。

据说,在这场战役中,湘军出动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余人,而李秀成先后调集的军队,已经达到二十多万,却最终还是惨败。对此,很多人也是充满疑惑,李秀成好歹也是太平天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又数倍于湘军,为何还会失败呢?难道曾经几千太平军就能所向披靡、横行天下的时代真是一去不复返。

其实,李秀成的失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李秀成在这场战役中不占地理和后勤优势。在大战开始之前,曾国荃率领的陆师18营共9000人的兵力,已经提前屯扎在天京南面雨花台一隅,而彭玉麟统帅的水师18营共9000人已早已经在天京护城河口以逸待劳,同时,曾贞干率领的10营5000人兵力驻守在三汊河 、江东桥一带,傍水筑垒。

换句话说,在大战开始前,湘军已经利用水师优势提前占据有利地势,且与后方的安庆大本营也保持着畅通无阻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在水师不济的情况下,单靠陆军想把湘军赶下长江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战役打到最后,就演变成一场消耗战,而双发的比拼,也就变成比拼后勤。



当时湘军为围攻天京,已经做了很久的筹划和准备,而且他的前线和大后方都畅通无阻,所以后勤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可以坚持打持久战。但是,李秀成是仓促从上海一带赶回来救援天京,本是寄希望于快速击破湘军,后勤各方面都没有做长远规划,所以等到战役演变成持久战后,李秀成鉴于后勤压力,只能选择撤退后再做下一步规划。

第二个原因,是李秀成在武器上不占据优势。虽然他先前在江浙上海缴获和购买了大量洋枪和部分炮火,但枪多炮少,且枪支型号庞杂,质量低劣参差,是地地道道的“万国牌”。反观湘军洋枪虽少但都是制式装备,洋炮充足且质量高,战役期间又从水路补充了许多火炮和弹药,高下自判,这也直接导致李秀成本想快速打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的计划落空。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李秀成的总兵力,虽然从明面上看,有近二十几万,几乎是湘军的七倍。但事实上,李秀成真正能够投入到前线和湘军作战的部队,也只有区区几万人而已。因为,当时李秀成的后方,是以洋枪队为核心的外国雇佣军,李秀成仓促从上海撤回来,为防止外国雇佣军趁火打劫,不得不在上海外围留守五六万人的部队。可以说,虽然外国雇佣军没有和李秀成交战,但他们却牵制了李秀成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其次,当时清政府为全力围剿天平天国,不仅派来曾国藩、曾国荃,还有左宗棠、淮军李鸿章各部,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他们从各个方向不断压缩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早已经形成包夹之势。所以等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时,他还需要留下大量的军队来牵制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清政府的中央军队等,防止他们的偷袭。

这样一来,他真正用来在雨花台和曾国荃交战的部队,实际上和曾国荃差不了多少,都只有区区数万人而已。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本希望快速撕开雨花台这个口子,结果因为武器装备等缘故,他连续发起的几次冲锋,都被曾国荃给挡了回来,再加上湘军水师的优势,李秀成根本无法快速击退湘军,于是战役演变成持久战。

随后,李秀成的后勤开始出现问题,他只好下令撤退,然后自南门进入天京以做下一步规划。至于这场战役,李秀成虽然失败,但对于太平天国整体战局并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李秀成带回来的军事主力依然是完好无损,这场战役充其量只是一场局部小战役,而等到李秀成进入天京后,历时两年的天京保卫战才真正拉开序幕。


我是赵帅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兵员变化很大。

太平军最能打的时代,主要是前期和中期。

那时候,太平军的骨干都是广西、湖南、湖北一带征召来的人。

其中尤其是广西和湖南的军人,大部分是自愿从军,战斗意志强,骁勇善战。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多是山民,没什么文化,容易相信洪秀全的那套宗教理论,用宗教思想武装自己头脑,作战很可怕。

然而,后期的太平军就不同了。

老兄弟大部分战死了,而补充进部队的多是强行征召甚至直接抓来的壮丁。

这些人说白了就是炮灰,其实并不愿意去打仗,也不觉得清军和他们有什么冤仇。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视野比较开阔,文化程度也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说。

到了战争最后几年,因太平军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将工人和农民强行编组入作战部队,强迫他们混在在军人中作战。

说白了,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没什么用处。

用杨志对梁中书的话来说:这些家伙一见到强盗,早就跑没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没用。

相反,湘军则是职业军人,就靠打仗吃饭的。因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必须尽量提高战斗技能和作战意识,战斗力很强。这些湘军士兵自然不能滥竽充数,也没有办法滥竽充数,除非你不想活了。


说白了,最后就是职业军队湘军,打太平军胡乱编组的乌合之众民兵而已。


萨沙


太平天国后期的雨花台大战,20万太平军,主场作战竟然硬是啃不下三万人的湘军,雨花台堡垒的坚固程度可比鹿晗的上海堡垒坚固的多了。

太平军的这次失利,应该说输在了指导思想的不坚决,李秀成下决心打这一仗的时间太晚,使得太平军失去了先机。

在雨花台大战之前,李秀成率领主力到外围作战,大闹江浙,为太平天国开辟了第二战场,建立了两个省级行政机构。李秀成将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收入囊中,战果无疑是巨大的。可是打野成功的同时,湘军曾国荃部却来了个强行推塔,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天京一时间风声鹤唳。

曾国荃的这次行动并不是轻兵冒进,而是清军一次绸缪已久的大型军事行动。曾国藩不仅调动了湘军,还严令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积极配合,水陆并进,南北夹击,围剿南京,一举平乱。

清军花了四个月时间打到了天京,出现在了雨花台附近。洪秀全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下旨要求李秀成回援。可是李秀成此时却犯了嘀咕,刚刚吃下去的江浙肥肉吐出来真的舍不得。

更何况他把苏州视为了自己的根据地势力范围,作为根本之地。所以对于回援这件事情并不积极,只是暂停了对上海的进攻,派了一只人马支援南京,自己则在苏州观望。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太平军守了一个月之后,西南屏障失陷,整个太平军陷入了全面的被动。洪秀全急坏了,要求李秀成火速支援,可是他没有太大的行动。

南京城的形势急转直下,被清军攻击三个月之后,太平军已然支持不住,这时候洪秀全也学起了宋高宗完颜构,一天之内连发三道圣旨,要李秀成尽快增援。在这时,李秀成才下定决心支援南京。终于李秀成率领了16万大军,姗姗来迟。

在这个时候,如果李秀成能够和城内的太平军形成良好的互动,只要双方合力,对清军曾国荃部实施雷霆一击,相信曾剃头肯定支撑不了,只能选择撤退,天京之围迎刃而解。可是洪秀全,李秀成都过于自信了,认为在自己的强大兵力优势之下,曾国荃不堪一击。

李秀成此时的心态出现了问题,他对战场形势出现了误判,太低估了曾国荃的实力。同时因为自己姗姗来迟,他唯恐洪秀全猜忌,他力图速战速决,一口气用兵力优势吃掉曾国荃。

可是曾国荃人马虽少,但是他的装备可比太平军好太多了。而且曾国荃享有其他清军没有的无限开火权,整个清军体系竭尽所能在各个方面对曾国荃的部队大开绿灯。

曾国荃的炮弹简直像不要钱一样,用科技上的优势来消弭敌人人数上的优势,每次太平军发动决死冲锋,都被湘军用激烈的火炮打垮。而且曾国荃在面对太平军不惜兵力的进攻时,他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乌龟功,严令部队不得出击,高寨深壕,严防死守。

于是在战场上就出现了一幕非常奇特的场景,在整个战役上,是清军进攻南京,在雨花台这个战场上,却是太平军在向清军发动猛攻。李秀成在进攻受挫之后,头脑也逐渐冷静,正视眼前对手,开始开动脑筋,开始地面地下同时进攻,地面上加强炮击,地下则是地道战。

这种战术还是很有效果的,曾经把湘军的一处营垒用炮火轰塌,太平军鱼贯而入。可是湘军表现的十分勇敢,非但没有溃退,反而是拿出亮剑精神,和太平军肉搏,把这个缺口打成了一个血肉磨盘,无时不刻不在搅拌着双方战士的生命,最终更为勇敢的湘军堵上了缺口,湘军的最大危机就此度过。太平军唯一的机会从他们的手指缝中溜走。

进攻受阻,再加上随着冬天的到来,李秀成的队伍寒衣不够,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面对曾国荃源源不断不要钱一样的炮弹侵袭,李秀成的信心被耗尽,带领这支军队撤进了天京城。最终,天京城被湘军军攻陷,太平天国落下帷幕。

这场雨花台战役的失败这个锅必须由李秀成来背。如果他能够及时入援,能够趁清军诸部进军速度不统一,诸部之间欠协调这样的机会,他还是有机会打退清军的。

只可惜李秀成本人太在意,自己根据地里的坛坛罐罐,作战决心下的太晚,作战思路又太简单,所以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历史评说


雨花台大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天京保卫战中非常重要的一战。

1862年,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攻下安庆之后,天京便暴露在了湘军面前,当年5月湘军开始向天京方向进攻。

从1862年7月份开始,天京外围开始面临严重的形势,太平军对此组织反攻,但成效不大。到了8月份,洪秀全身边已无可出战的主力部队。自从1862年陈玉成部在安庆战役中基本损失殆尽后,整个太平天国唯一能作战的主力部队就只剩下了李秀成部。9月份李秀成集结了十三王十余万部队进发天京,试图为天京解围。

由于李秀成回援速度没有跟上,导致在李秀成进攻雨花台湘军阵地前,湘军就已经完善了防御工事。

当时的情况是,湘军攻城主力曾国荃部驻扎在雨花台阵地,人数在三万人左右,曾贞干领兵五千多人驻守大胜关、江东桥一带,彭玉麟的一万多水师负责确保粮道。此时的曾国荃遭遇军中爆发疫病,士卒病死达到了三分之一。

▲拿下安庆后,湘军顺江而下,直取天京

1862年10月13日开始,李秀成指挥大军强攻雨花台湘军阵地,曾国荃下令严防死守,太平军则采用了密集阵型不断地向湘军阵地发起猛攻,湘军则不断使以枪炮还击,经过十多天的激战,太平军伤亡数万人也没见战果。

李秀成又令士兵顶着木板门片,蛇形前进,在太平军接近湘军营地的时候,湘军开始用火炮攻击,冲锋的太平军死伤无数。继续冲锋的太平军把先前战友的尸体推入湘军壕沟,竟然将壕沟填平,然后踏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前进。在湘军营寨前,双方展开血拼,曾国荃左腮中弹血流不止,仍死战不退,顶住了太平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之后侍王李世贤的三万大军从浙江赶到,加强了对湘军雨花台阵地的围攻,太平军对着湘军阵地采用枪炮、挖地道等多种方式进攻,湘军形势岌岌可危,曾国荃无奈只得调集曾贞干部四千人马增援雨花台大营。

11月3日开始李秀成、李世贤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猛攻湘军雨花台大营。通过穴地攻城(挖地道到对方营前,埋上炸药引燃)法连续炸塌湘军营墙两处,并用火枪弓箭持续攻击湘军大营缺口,之后数千太平军攻入了湘军大营,与湘军展开了肉搏战。湘军此时已背水一战,与太平军展开了血拼。太平军先后五六次攻入大营,但终不得入。太平军的地道攻击也屡屡被湘军识破不能得手,最终太平军攻势力竭,在大战四十六天后,李秀成不得不在11月26日撤围,至此雨花台大战结束,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

此战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我个人分析如下:

一是湘军使用了大量火器守城。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实际上湘军通过多种渠道购买了当时最好的后膛枪及大量西方火炮,火力非常猛。曾国藩等人在上书清廷的时候对这些事情自然是只字不提的,经常以“忠于朝廷”的精神支撑将士为由,说明获胜原因,为的就是突出自己的功绩,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二是湘军实际上是一支庞大的工兵队,按照曾国藩的说法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每到一处必然里三层外三层地挖战壕,然后就是长期围困对手。由于防御工事修筑的极为完善,对方往往攻不下自己的阵地。在修筑好工事后湘军一般也不主动发起进攻,就这样困死对手,如安庆之战,湘军就足足围困了两年,死也不走,最终拿下了安庆。

三是湘军到了最后时刻,舍得花钱,只要愿意上去打的,曾国荃从不吝啬钱财。在整个雨花台大战中,曾国荃最关心的其实并不是粮草补给是否到位,而是曾国藩能给他送多少钱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巨大的金钱利诱下,湘军个个如打了鸡血一般,跟着曾国荃死战到底了。

四是太平军的战斗力在天京保卫战的时候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不如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至少是一支由信念的军队,曾经林凤翔、李开芳的两万多人马就能一路从南京一直打到北京附近,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如果是杨秀清时期的太平军,至少也不至于会打成这样。而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信念,而李秀成带到天京作战的十多万军队,大部分也是新兵,作战经验不多,没有经历多少战争洗礼,在曾国荃手下的湘军老兵面前还是嫩了许多。

五是李秀成的作战方略也是出了问题。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可以先包围湘军,然后断其粮道,再长期围困,自然可以击破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但是一上来就猛攻,攻不下就急了,继续猛攻,数次猛攻不下,士气必然低落,到了后来怎么打也打不下来,反而自身伤亡惨重。


老威观史


1862年,李秀成率领大军与驻扎在雨花台的湘军曾国荃部展开激烈交战,太平天国倾尽全力试图击败湘军的围困,以保证都城天京的安危。然而,激战44日后太平军始终无法击破湘军营垒,无功而返,只能退守天京孤城。天京失陷的命运就此注定,再也无力翻盘。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上位以后由于李秀成的战功赫赫又对建设太平天国做出许多贡献所以洪秀全封他为“忠王”,李秀成也是太平军队其中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那段时期太平天国的军队几乎是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摧毁了满清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大的了。

但是在雨花台大战的时候,李秀成的三十万军队居然惨败给了仅仅一万人的湘军。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后期的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昏庸无道沉迷于酒池肉林之中,太平军的领导人也是腐朽不堪了,对于军队的管理非常的散漫军队里的将士大多是些乌合之众贪生怕死之徒;另外的原因就是在战术上的策略谋划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从数字上来看30万和1万确实有点悬殊,但是这30万太平军的战斗力全是微乎其微的。而曾国藩的湘军是非常厉害的。虽说,曾国荃的部队此时要面临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可是,太平军也并未仗着人数优势讨到便宜。对于曾国荃来说,整场战役就像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湘军仍然凭借惊人的战斗力化险为夷,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虽然说李秀成亲自上前督战,曾国荃也始终在鼓励着守军的士气。曾国荃在前线指挥时,被流弹炸到,口吐白沫,但是,仍不顾受伤坚持指挥。有了曾国荃做表率,湘军士兵们纷纷拿出不畏生死的勇气,根本不让太平军踏进战壕一步。

而且太平军战斗力低下。李秀成率领的这几十万大军大多未经历恶战,虽有先进的洋枪火炮在手,但遇到湘军这种不要命的对手,不消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相比于湘军,太平军的人数优势也给李秀成带来了难题,那就是粮食供给明显不足。由于即将入冬,二十万太平军的吃喝保暖都是很严峻的问题,况且此时的洪天王早已躲在安乐窝中不问世事,只能由李秀成自己解决。



虽说,太平军的装备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装备上仍无法与湘军比肩,湘军的所有火器都是从安庆的军工厂中批量生产的,远非太平军使用的土制洋枪可比,所以,曾国荃部士兵采取的战术也十分简单,那就是龟缩在阵地中防守,大量减少伤亡。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太平军士兵多是江浙一代的居民,视野比较开阔,文化程度也较高,根本不相信洪秀全那套邪说。到了战争最后几年,因太平军兵源不足,甚至直接将工人和农民强行编组入作战部队,强迫他们混在在军人中作战。

说白了,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人再多也没什么用处。用杨志对梁中书的话来说:这些家伙一见到强盗,早就跑没影了,相公派1000人跟我去也没用。

经过经一个月多的攻击,30万太平军都没有能够将只有3万人的湘军营盘攻陷,反而军心涣散,适逢苏州前线吃紧的消息传到了天京,李秀成坐不住了,在他心中,苏州远比天京重要,那是他自己的根据地,于是乎,李秀成选择了撤军。作为统帅的李秀成一撤军,雨花台大战便以太平军的失败而告终。

李秀成此次的失败,不是输在人数,也不是输在武器装备,而是输在了军心,当然,这不能全怪李秀成,毕竟当时太平天国整个局势都处于颓败中,军队早没有起义之初的锐气和拼劲。


独秀文苑


雨花台一战,可以说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之大局。如李秀成胜,则天京之围可解;如不胜,太平天国则走向败亡之路。

可最终的结果是,李秀成用了46天,也未能摧垮曾国荃的湘军,反而自损兵将,被迫撤围,躲进了天京城内。

按说,雨花台一战,李秀成所部的太平军,其兵力是曾国荃的10倍,而且曾国荃在对天京形成包围中,军中突然闹起了瘟疫,战斗力大大削弱,可是结局却是李秀成不但没能解围,反而损兵折将,退回了天京城。



这是咋回事?难道是因为湘军兵力强大,武器优良,而太平军粮草不济,因此导致雨花台一战失利?可显然站不住脚,就我刚才所说,曾国荃所部的湘军人数并不占优,而且还闹起了瘟疫,战斗力必大大减弱。另外粮草不济,更是不可能,当时太平天国的粮道并未被截断,衣食方面万万不可能出现太大的问题,也不至于全军撤回天京城内。


我想,恐怕有以下几点原因,才导致李秀成在雨花台一战失利:

其一,当时湘军对天京形成包围的同时,忠王李秀成还在浙江一带与清军作战,也就是他一直在江南一带驻军,俨然把江南作为他的领地。洪秀全见天京之围后,立马在一天之内下发三道诏书,严令李秀成火速率大军回援天京。李秀成却将近拖了3个月,才慢吞吞回援天京,这表示李秀成对天京之局势还是认识不足,如果他立马接到洪秀全回援诏书,马不停蹄回到天京,也许能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还立足未稳的曾国荃部的湘军,定能天京之围。

其二,还跟李秀成部的太平军有关。李秀成部太平军虽然兵力众多,但久居江南,早已醉生梦死,士气大不如以前,再加上训练迟缓,一旦上战场,战斗力必然被削弱。饱暖思淫欲,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雨花台一战后,天京之围更甚从前,太平天国其大势已去矣,离败亡之日不远了。


青史回声


现在的雨花台已经是南京市的市区了。而15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决定太平军将士生死的大战,又撕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

曾国藩制定了围攻南京的计划,令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配合曾国荃直抵南京。曾国荃率3万湘军驻南京城南雨花台,彭玉麟率水师进驻江宁护城河口。此时,洪秀全在天京大梦未醒。李秀成重创英法的干涉队和洋枪队,在上海正打的英法清军半筹不展,不敢接仗。



在这个时候,李秀成接到了湘军直犯天京,洪秀全要求其回援天京的命令。李秀成停止进攻上海。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催逼下,无奈率领10万人马,回援天京。




湘军也沟深垒固,已经筑起了防御工事,准备以死相博,背水一战。曾国荃守雨花台,彭玉麟率领水师主要保护粮道和军需物资的畅通和供应。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开始进攻,这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攻坚战。狂攻46天后,11月26日,李秀成在战事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下令撤围,率军绕行南门进入天京。雨花台战事的失利,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致命的,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雨花台战事,李秀成率领10万太平军将士,却没有攻破只有3万人的湘军大营。大致有以下原因:

1.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正确回援天京的作战方针。李秀成上奏洪秀全,湘军在水师的配合下以逸待劳,应避其锋芒,先囤积粮草军火于天京,作长期准备,等敌人久顿坚城而无斗志时再与之决战。然而这个策略却遭到洪秀全的严斥。

2.千里驰援,仓促行军,兵困马乏,后勤援助无法跟上。时已冬季,太平军的粮食棉衣军需都不能及时跟上。而湘军在防守作战时,粮食和军需的通道一直保持畅通,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湘军指挥得当,将士用命。

3.也许是兵力数倍于敌人,李秀成仓促以疲惫之师攻敌以逸待劳,有骄兵之嫌。

4.低估了湘军的战斗力,部队缺乏攻坚经验,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敌人,导致士气衰落。

5.李秀成独力难支,在接到洪秀全回援的命令后,在上海和天京之间犹豫不决。在上海还没有完全攻下的情况下,全力回援天京吧,上海便前功尽弃,毁于一旦。不回援天京吧,洪秀全严诏催促没有办法。所以,李秀成最初只派了少许部队按照自己最初的部署回援天京,先加强天京的防务,湘军趁机筑起防御工事,以逸待劳。


秦野雁


1862年10月13日,南京城外雨花台。忠王李秀成统帅十二万大军,已杀到曾国荃的驻地。营帐内的湘军,仅有不到三万的兵力,且无任何后备部队可用,情况十分危急!

远在安徽的安庆大营,曾国藩心急如焚。他整日忧心重重,不再休息就寝,访客一律不见。每天唯一的期待就是等弟弟从前方发来的信函。此外他不断往曾国荃营垒输送粮草和武器弹药。但是他没有增援部队可以派。


他的爱将鲍超被太平军困在皖南,北面多阿隆的两万骑兵,不再听命曾国藩。作为一个满人,多阿隆不满于一直扮演支援的角色。


10月24日,曾国藩终于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太平军已持续进攻七天七夜,但湘军一直坚守不退。看到弟的回信,曾国藩回复“稍感安慰”。


但两天后,曾国藩又开始失眠。他得到消息:李秀成的表弟侍王李世贤率领另一支太平军已离开浙江省,挟十万之众,将前来合攻雨花台的湘军。


第二天,曾国藩未收到弟弟曾国荃的来信,他忧心彻夜未眠等信使。担心弟弟”本身受伤乎?“。曾国荃的确受了伤,被太平军从洋人买来的新武器——开花炮所伤。还好只是皮外伤,未危及生命。


到了11月,曾国藩实在受不了这种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干脆向曾国荃提出撤兵之计,但曾国荃不肯撤,曾国藩要他退到安全之地,他不理会,坚守不退。


事实上:太平军虽人多势众,但湘军筑有坚硬的防御工事,可以逸待劳一再杀退毫无遮蔽的敌军。曾国荃估算:光是11月某天的激战,湘军就杀掉长毛数千人,而自己这边死伤只有近二百人。


但太平军不死心,想通过挖地道,安装炸药炸开外墙来获得战争主动权,湘军防守任务一方面:想办法守住外墙,方便墙上的大炮轰击来犯的敌人。另一方面:着手建设新的防御工事和壕沟,以防外墙被轰掉后,自己仍有地方可守。

11月26日,李秀成突然停止进攻,正如曾国藩当初所料:兵力超十万,每天需要补给六十吨大米,若没有水上的补给线,李只能靠南京城来补给,但那会威胁南京的存亡。而他派去攻打湘军水师的部队,迟迟没有进展。没有补给,他只能放弃这次围攻。反观曾国荃,源源不断的物资向他们送来,曾国荃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此外,凛冬将至。李秀成的官兵没有可供越冬的衣物和装备,前一年,上海可怕的雪暴已让他吃足了苦头,他不想重蹈覆辙。

湘军未在南京攻下什么据点,就连雨花台上那座石造的要塞仍在敌军手里,但这支湘军部队在敌人眼皮底下挨过一个半月的攻击,已足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本草百晓生


自古以来,带兵的人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补给,如果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出胜负,而是把战争拖入阵地战消耗战,那么,谁的后勤补给更及时,更充足,谁才能在最后胜出。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更换主帅?因为赵国已经消耗不起,再对峙下去,赵国就没有钱粮运送到长平的几十万大军那里了。而白起接手秦军以后,首先做的事就是派数千兵马直奔赵军后方粮道,为了保证赵军不会再接收新的粮饷,秦昭王亲自征召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赵军的后方,彻底阻断赵国的援军路线和后勤补给线。

历史的前车之鉴,曾国藩懂得,李秀成懂得,可是做到却那么难。

李秀成从苏州兵分三路解救天京危机,除了李秀成自己带领的主力部队十二万人直扑雨花台,还有一路就是攻击长江上的清军水师。由于当时太平军与清军到处混战,陆路运粮对双方来说都不安全,都很困难,只能尽可能的走水路来运送后勤补给,谁控制了长江,就能源源不断把后勤补送给自己前线的军队。

曾国荃初到南京城外时,人数只有两万多,由于小规模的战斗和霍乱的散播,没过多久,人数就下降了一半。所幸曾国藩及时给他补充了新的兵源,在李秀成赶到南京时,曾国荃手下总共三万余人。

一听说李秀成率领“六十万”大军扑向雨花台,曾国藩赶紧派人尽最大能力给曾国荃运送补给,粮食,衣服,火枪,火炮,弹药,能送多少送多少,而且源源不断的送,因为清军控制着水路呢——李秀成派去夺取长江控制权的人马失败了。

曾国荃以区区三万人,面对李秀成十二万大军,虽然以逸待劳,在人数上仍然有巨大的劣势。不过,湘军一向遵循曾国藩“扎硬寨,打呆仗”的宗旨,在李秀成到来之前,已经把防御的外墙和深濠修筑齐备。曾国藩曾经让曾国荃撤兵,曾国荃没有同意。

李秀成来了以后,双方就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和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攻击,李秀成的太平军损失了几千人,而曾国荃的湘军只损失了不到百人,另外有二百多人受伤。这个战损比,很是惊人。

因为曾国藩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弹药,曾国藩派人从水上一直源源不断给它运输,只是曾国藩无法给曾国荃派援兵。

他本来想找多隆阿的,可是多隆阿不听他的,被朝廷派到西北去平回乱了。他又找上海的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有好几个营的湘军,可是李鸿章说自己那边吃紧,这几个营的湘军放不回来,但是可以把洋人的洋枪队“常胜军”派到南京支援曾国荃。不过,等到常胜军到达南京时,战斗已经结束了。

李秀成一边硬攻,一边派人挖地道,要通到湘军阵营的外墙,想从地道入手,把外墙炸开一个缺口。但是曾国荃也有充足的准备,既坚守外墙,又在外墙以内修筑新的厚墙和壕沟,以防万一外墙被攻破,可以重新进行坚固的防御。

这场战争,毫无疑问地成了一场短期的阵地战,消耗战。

曾国荃的军队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但是李秀成的十二万大军就不同了,由于没有争夺到水路控制权,也就没有及时的粮食,而十二万大军每天的消耗非常惊人。曾国藩曾经预先就推算到,李秀成可以用南京城里的粮食,可是李秀成却不敢用,如果南京开始供应十二万大军的军粮,对南京城里的百姓和军队,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后来天京城破,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了。

这场雨花台大战持续了一个半月,由于缺少粮食和过冬的衣物,李秀成不得不撤兵,并默认了曾国荃那几万人马在南京城外的继续驻扎和围困。

为什么十二万人没有攻破三万人的营垒?因为李秀成粮食不够,因为李秀成的军队疲累,因为湘军的防御工事太坚固,因为曾国藩在后勤上源源不断的支持曾国荃。


西堤君


当洪秀全所在的天京城被围的时候,和天京相呼应的安庆,已经被湘军给拿下了。这时候也就是说,天京就是一个孤城了。

他们能守住天京城,就能活,守不住也没有人来救他们。

可以说这个时候,天平天国是最惨的时刻,就在不久之前,翼王石达开还和洪秀全分了家,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石达开临走之前,带走了二十万太平军。

所以说这种打击,对于洪秀全的太平军来说才是致命的。

陈玉成兵败安庆,生死未卜。洪秀全只能把救天京的希望放在了李秀成身上,李秀成也是在最佳的时间,从浙江赶到了南京。

参与到南京包围战之中的,刚开始是李秀成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时候李秀成的大军有二十万,曾国荃的湘军只有二万左右。很显然他们的力量是悬殊的。对于湘军来说,他们也不是没有任何优势,毕竟,他们占领了制高点雨花台。

若是李秀成的太平军想要解除天京之围,他们就必须要把湘军给赶走或者是打败。

但是,他们竟然在雨花台对峙了四十多天,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愣是没有把湘军给打败。

李秀成的军队本来是很勇猛的,为何到了这时候,就不行了呢?

不得不说这时候李秀成的部下,大部分都是新兵,而且都是在浙江、江苏一带新招募的,他们作战经历几乎没有,头上还顶着一个反贼的帽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打胜仗,真的有点难。正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下降了,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连两万湘军都打不过。

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二十万天平军打不赢两万湘军,也就意味着李秀成马上要失败了。因为这么长的时间里,清政府派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到来了。

再说了镇压太平军的主帅是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会火速派最好的军队,带最先进的武器来增援曾国荃的,况且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也来到了天京城下。

最主要的是,那时候西方列强也从清军这里得到了好处,他们开始帮助清军对抗太平军了,有了西方列强从武器方面的支持,湘军打起苟延残喘的太平军来,也就容易的多。

所以说,对于曾国荃来说,他这边的力量是被无限的给放大了。

我们再看看李秀成这边,李秀成这边根本没有办法发起进攻了。

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份了,他们错过了最佳时机,面对着阵阵冷风,只能是在城外看着湘军军瑟瑟发抖。

要知道太平军是冻得要死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御寒的衣服,十一月的天气,穿着六月的短袖。你说这仗他们要怎么打。

所以,不得已他们只能龟缩在天京城里,做殊死抵抗了。李秀成就这样从雨花台中,败了阵下来。

渐渐地天京城被湘军彻底的围住了,太平军的粮食也被断掉了,这时候太平军没有粮食吃,他们就开始吃草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根本没有战斗了,他们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