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

大牙


陈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中流砥柱,1858年二人联合作战,在三河镇全歼了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的六千湘军,取得了著名的三河镇大捷,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也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在南京城外联合李世贤、杨辅清等部太平军十几万人第二次摧毁了清军江南大营,清军统帅和春、张国梁等逃遁。这一仗太平军打得很不理想,仅歼敌三、五千人,打成了击溃战,没有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此战过后陈玉成、李秀成再也没有联合战斗过,太平天国面临的局面越来越严峻,形势越来越恶化,湘军越战越勇,不断攻陷太平天国外围的一个个城池、堡垒,向南京逼来。太平军的作战布署相互配合越来越不协调,太平军的人员素质战斗力越来越差,几乎再也没有打过胜仗,挂车河之战陈玉成被多隆阿打得大败。

在接下来极端重要的安庆保卫战中,洪秀全、陈玉成多次征招呼唤李秀成领兵救援安庆,李秀成忙于在江南招收新兵扩充自己的实力,说什么也不肯来,导致安庆失守,南京被围,最终败亡。

有评论说论军事,陈玉成远胜李秀成。论政治,李秀成远胜陈玉成。


西贼闻之心胆摇


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了。他们来自同一乡同一村,他们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那么,他们两位谁比较强一点呢?

先开个玩笑,按照今天“颜值即正义”的说法,陈玉成完胜!因为陈玉成“貌极秀美”,是一个超级美男子,哈哈,人帅则无敌!你服不服?

陈玉成屡次被敌人称为“貌极秀美”,既秀美,又勇猛,也许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演吧。

好了,言归正传,这两人在军事风格上、能力结构上、处世方法上都极为不同,让我们一个个展开来对比一番,您可能就能得到答案了。

军事风格:“狡悍” VS “狡诈百端”

总的来说,这两位的军事才能都没得说。不过,从清朝官员和后人对二人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对陈玉成的评价,是“狡悍”。“玉成凶狠亚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凶狡无比,善摧大敌”。

对李秀成的评价,一般都强调在“狡”字,对他的“悍”则评价不高。曾国藩说他“狡诈百端”;李鸿章甚至说他“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侩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

李秀成作战风格“诡谲”,但不擅打硬仗。

可见,相比之下,李秀成擅长谋略,但打硬仗似乎不够狠。

李秀成用兵确实多谋,善于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他的经典战役是“围魏救赵”,攻杭州调动江北大营敌军,一举破敌;此战中,面对杭州随时可破的局面,他毫不恋战,见调动敌人的目的已达到,即立刻回师击敌,作战分寸的拿捏可谓炉火纯青。

在太平军早期转战各地、北伐大军转战北方时,常常把握不好攻和走的分寸而吃亏。而李秀成显然拿捏到位,奇谋百出。

可是,相比之下,李秀成打硬仗就差一些了,尤其是安庆解围战中,他千里转战,坐拥数十万大军,却不敢和湘军做直接交战,甚至遇到鲍超几千人马就避而走之,这些行为连对手湘军都大跌眼镜,在秀成被俘后,赵烈文等人还专门就此事跟李秀成掰扯了很久。

相比之下,陈玉成打硬仗的能力就强多了。他一开始名震三军,就靠着“先登”武昌城,活脱脱一个猛将的姿态!

陈玉成出道就是猛将之风。


在东征中,他孤身小舟,进入镇江,联络镇江内外太平军,一举破敌!

在三河镇,他面对李续宾嚣张的突击,沉着应对,稳定部众,终于在李秀成等人的配合下取得“三河镇大捷”。

可以说,太平军中像他这样善于打硬仗的将领,确实凤毛麟角。

同时,陈玉成可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家伙。洪秀全都曾经说“外事不决问成天成天豫”,甚至“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就军事才能而言,我们并不能随便说二人孰优孰劣。

但是,当后期的敌人是“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的湘军时,调动敌人的难度大大增加,过分依赖打“巧仗”解决不了问题。此时,陈玉成“善摧大敌”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陈玉成出局太早了!李秀成也只能叹息“我无助矣”。

政治治理才干:李秀成表现更卓越

李秀成在这方面的才干似乎要好很多。

他在经营苏浙期间,他能够推行务实的财政、土地政策,使得苏浙地区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恢复。

与石达开在江西、安徽时“天高皇帝远”偷偷推行务实政策不同,李秀成的政策是与洪秀全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推行的。农民“租田自产”,既没有从根本上触犯《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归圣库”,又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使得苏浙一片“丰年景色”;他鼓励工商业,“借钱”给无本者做生意,使得苏州“盛于未乱时”。

李秀成在苏州实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战期间,留守的太平军破坏劫掠,祸害甚多。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足够治政经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战斗任务重,当李秀成外出作战时,留守的陈坤书等人随意破坏、劫掠,使得这种好景快速结束,给当地人民还带来了祸害,殊为可惜。

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

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

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


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

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

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

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

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

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

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

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最后,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

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

但是,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但是,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

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

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

陈玉成最后的气节,值得尊敬!

而对于李秀成最后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最后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最后的责任使然。他最后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

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

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如让城别走),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

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

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

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太平天国名将双子星的坠落:陈玉成死战时,李秀成为何不救援?

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太平天国最后一个能征惯战的王死亡,宣告了太平天国五王时代结束。

五王时代的结束,就是双子星时代的来临。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急缺大将。青年将领陈玉成与李秀成迅速崛起,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李秀成与陈玉成二人9次联手,攻破清军两大营,多次击败清军。尤其在三河镇之战中,杀死了湘军悍将李续宾,威震天下。

陈玉成

二人也因屡战屡胜,为太平天国立下重大功劳,先后被封为“忠王”、“英王”。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昔日情同手足的两人,最后竟因为种种原因分道扬镳。尤其是陈玉成在上游苦战时,坐拥十数万大军的李秀成竟见死不救,导致陈玉成兵败而死。

导致李秀成见死不救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得从陈李二人的关系说起。

陈玉成1836年生于广西桂平县的贫苦农家,14岁时跟随叔父陈承加入太平军,18岁时在参加太平军攻占武昌的战役中获得头功,崭露头角。

李秀成则生于1823年,比陈玉成大13岁。李秀成也是早年加入拜上帝教,跟随太平军东征西战立下战功,得封忠王。

李秀成与陈玉成都是同一乡同一村,二人交情一直不错。据《李秀成自述》载“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

李秀成塑像

1858年,太平天国恢复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建立了军事领导核心。“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洪仁玕在南昌府亲书供词》)

这就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领导格局,而陈李二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从此开始的。

太平天国的五军主将制度能够调动将领的积极性不断征战沙场,立下功劳。但是,这种制度隐藏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容易造成山头主义,五军之间坐大后容易相互拆台、相互排挤。

李秀成宝座

太平天国从五王时代开始,就是天王不管事,诸王各领兵马征战,时间一久形成了各路割据状态。

李秀成与陈玉成在后五军时代同样犯了这个致命错误,陈、李二人早期还能密切合作。

1858年11月,三河大战爆发。三河镇太平军被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大军包围,陈玉成与李续宾直接对上。陈玉成佯装败退,引诱李续宾策马追赶。李秀成也率兵前来助攻,李续宾陷入包围,全军覆没。

陈玉成趁胜追击,连下安徽舒城、桐城、潜山、太湖等地。浦口、三河镇大捷湘军死伤惨重,陈玉成、李秀成威震天下。三河镇大捷后,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的功劳却没被提及。

太平天国运动

李秀成年长于陈玉成,二人虽然一起奋斗,相互见证彼此成长。但陈玉成成名早,平步青云,升官直上。

李秀成也在努力打拼,却始终落于陈之后。尤其是三河镇大捷,李秀成未得封王,加之有谣言称李秀成因此要造反。洪秀全命令封锁李秀成部二十天,二十天后李秀成并未谋反,洪秀全面子上挂不住才给李封了个忠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陈、李之间矛盾开始出现。

陈玉成守安庆

其二是陈玉成与李秀成在西征与东进之间的矛盾,陈玉成早就料到曾国藩会占领安庆威胁南京,建议先夺下安庆。李秀成却专注湖北、湖南战局。二人争执不下,陈玉成只得率部南下安庆与湘军血战。洪秀全曾下诏让李秀成与陈玉成合兵攻击安庆守敌,李秀成却借口湖北战事紧张不予支持。这直接导致了西征没有成功,安庆又失陷的双输局面。

太平军占领苏州后,1860年,陈玉成找到李秀成达成协议,一是两人分别占据苏南。二是让李秀成配合陈玉成打下苏州后,用一个月时间解决上海,然后李秀成回去解救安庆。

后来是李秀成打下了苏州,陈玉成要求李秀成离开,发兵去打安庆。李秀成当然不干,陈玉成这不是来捡现成的么?

于是在苏州就出现了“苏省为忠逆独占,陈逆不嫌,每择繁华市镇,多设一卡,归英逆管”,(《锡金团练始末纪》)一条街道李秀成占一半,陈玉成占一半的情况出现。李、陈二人矛盾已经公开化了。

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假如伪忠王统下遇伪英王之兵卒,皆指为野长毛,是以各拥重兵为卫。苟不如是,人财两失,而居县上者亦不敢问。”(《劫余灰录》)

将帅之间的矛盾已经升级,就连部下士兵相遇也相互骂对方为野长毛。可见陈、李二人矛盾积怨之深。

《李秀成供状》

陈、李二人的矛盾引起了洪秀全的重视,于是派出洪仁玕去调和,但已然是杯水车薪。

陈玉成年轻气盛,又成名较早,不免有些看不上老兄弟李秀成。李秀成埋头打拼,好不容易单干一把打下苏州,屁股还没坐稳,陈玉成要老李走人挪地方,快去安庆和曾国藩死磕,李秀成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呢?当然,李秀成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一人独占苏州等富饶之地。

二人最终尿不到一个壶里,最后导致了陈玉成兵败身死而李见死不救的情况发生。

这就是真实的历史,陈、李二人的关系并不像历史课本上那样兄弟和睦,恰恰是因为兄弟不能齐心才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从兄弟二人关系上,以及后来对天国的影响上,各位只能分析二人如何。


稗史候说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这道题在不同的状语下,有不同的答案,假如状语为“在历史上”,自然是陈玉成厉害。英王既能打仗,又会练兵,民政方面也不可小觑,放在任何一个朝代末期,即使不能登基为帝,也不失为一方诸侯。但若是状语中加几个字,为“在太平天国历史上”,自然是李秀成更厉害。因为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李秀成比陈玉成更有大局观。

当然,如果拿党员的标准衡量李秀成的大局观,肯定颇有不足,但若是李秀成和陈玉成相比,李秀成能甩陈玉成几十里地去。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莫名惊诧了。因为陈玉成比李秀成更有大局观在太史圈是公认的。

然而,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更有大局观就是一个因多次重复而变成真理的谎言。

好吧,你也说陈玉成有大局观,他也说陈玉成有大局观,那么请问,陈玉成的大局观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举手发言:陈玉成多次救李秀成,安庆保卫战李秀成却对陈玉成见死不救!

嗯,小编便把陈玉成救李秀成最著名的一次——桐城大捷拎出来说一说。

桐城大捷前,李秀成是桐城的守将。陈玉成呢?则在长江以南的宁国一带征战。

当时,桐城被秦定三、郑魁士两大清军将领带兵围困。于是,李秀成派人送信到宁国,请陈玉成前来救援。接到信后,陈玉成率领手下在枞阳对面渡江,来到江北,之后,则是两军配合默契,解了桐城之围。

然而,当太平天国后期的封地制逐渐成型时,陈玉成地盘的中心是安庆,桐城和枞阳都成为了安庆的卫星城。

陈玉成帮李秀成守桐城,大局来,大局去,结果是把桐城揣进了自己的口袋。

陈玉成打安庆保卫战也被公认是有大局观,可安庆是陈玉成的地盘啊!保卫自己的地盘居然也能拔高到这种地步,纵观太平天国史,可也没谁了。

下面,小编就以二破江南大营为重点,比较一下陈玉成与李秀成的大局观。

在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江南大营的清军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那么,危急到什么地步呢?有图有真相:

显而易见,江南大营已经把天京包了饺子。

再上一些史料记载:

“金陵城中粮尽,食草根树皮,破在旦夕”(过铸:《向张二公传忠录》)。

“先则杀马而食,继而饿死不少”(萧盛远:《粤匪纪略》)

“近闻江浦、浦口克复,六合亦已合围,金陵即日可下。果尔,则皖江两岸与江西、湖南之贼皆成流寇。办流寇之法……”(《曾国藩致李续宜》咸丰十年三月十九日)

“在去年四月,甚至就连南京也遭到10万大军的包围。该城有一次看上去会在10天之内落入清军之手。”(杨笃牧师的小册子,《中国之叛乱》广州1861年)

在这种情况下,保卫天京,就是大局观。

与此同时,陈玉成的地盘安庆情况怎样呢?

曾国藩日记:

咸丰十年三月一日:

城(安庆)内现存米五万三千余担,煤一万八千余担,各馆私贮之米,尚不在内云。

曾国藩家书

咸丰十年三月初四:

致澄弟沅弟

安庆之贼,积米至五万三千余石,将来围剿,不易为力。

折合627万斤

1860年1月28日,我们选取这个时间点,看一看从这一天起直到二破江南大营,都发生了什么。

因为是比较陈玉成和李秀成,就把这二人的行动画一个表格,以便更清晰的观看。

可以看到,自2月19日至4月21日,在首都天京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陈玉成毫无大局观,一直在北岸观望,以打李昭寿为名按兵不动。期间,天京方面多次求援,陈玉成不为所动。

与此同时,李秀成率领几千人去攻打杭州。杭州是什么地方?江南大营的老巢,杨秀清生前多次向这个方向用兵,都被打了回来。李秀成这么干,是提着脑袋去的。

最后,奇袭杭州的胜利鼓舞了人心,李秀成四筹使得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李远继、赖文鸿、古隆贤等人大会建平,统一了思想,扑向了江南大营,开始解京围。陈玉成在长江对岸看到有机可乘,光速结束了与李昭寿的纠缠,也开始解京围去了。

小编在此处承认,假如没有陈玉成,说不定真二破不了江南大营,但你能说他有大局观?

所以说,在太平天国历史上,陈玉成虽然本事比李秀成大,但因为缺乏大局观,就只能排在李秀成后面了。

最后,我来说一说丹阳。二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各部把江南大营赶到了丹阳。因为陈玉成力量最为强大,本人也具有枭雄气质,所以大家一起打下的丹阳就成为了陈玉成的地盘。

然而,夺取丹阳后,陈玉成又一次不顾大局了。历史是未知的,江南大营的余部在前,陈玉成没有想到继续向前进军会势如破竹。结果是李秀成领衔进军,攻占了苏常。至于陈玉成看到后跑去和李秀成抢地盘,那就是后话了。


雁小驴


陈玉成、李秀成并称为太平天国后期两杰,自然各有过人之处。两人都有勇有谋,但相对来说,陈玉成偏勇,李秀成偏谋。清方形容太平军将领的善战,常用“悍”和“狡”两个字,“悍”就是指勇,冲锋陷阵,勇猛无当,善打硬仗,善于攻坚,而“狡”则是指智,经略谋划,调度周旋,决胜千里。

曾国藩在捻军气势最盛期曾说他们“有石达开、陈玉成盛时气焰”,而非“有石达开、李秀成盛时气焰”。当然不能凭这一句话断定李秀成不及陈玉成,但起码说明陈玉成在敌人眼里是太平天国最优秀的军事代表人物之一,而非“远逊于李”。

陈玉成给人留下印象更深的是“悍”,而李秀成给人留下印象更深的是“狡”。陈玉成善抓战机,而李秀成善于制造战机,这是李秀成优于陈玉成之处,但像雨花台大战,以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二三十万大军,在武器装备优于湘军,又是在自己熟悉的天京战场主场作战的情况下,硬拿不下初来乍到、饱受瘟疫所困的曾国荃部两万人,倘若陈玉成还在,恐怕不会有这等事。

总的来说,陈和李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能精诚配合,便如双剑合璧,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又能助长自己的长处,威力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但他们貌合神离,各自为战,就可能分别为敌所乘。洪秀全、洪仁玕连这一点都看不到,竟然人为地制造出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利益上的冲突,实在是太平天国后期决策中的最大失策。


同济天下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出走,陈玉成被洪秀全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辅助洪天王操持天国军政大计,稳定了天国燥动不安的人心,逐步稳住了局面。

陈玉成一生经历大小战事无数,他多次解天国危局,与忠王李秀成一起攻破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解天京困局更是他人生的巅峰。

陈、李二人都是十分年轻的战将,能够一次次的挽救危局,足见二人能力的出众。那么太平天国后期的这两座大山,究竟谁更胜一筹?在下以为,俩人的综合实力应在伯仲之间, 陈玉成打仗往往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所带部属较为团练,无叛将降兵,他幼时封王,可谓英雄出少年。当时的清军将领鲍超曾言:见到四眼贼才知这世上还有真英雄!陈玉成当为太平军第一悍将。

忠王李秀成行军打仗稳重周密,力求万无一失,先锋在前,自已殿后,对天王尽忠,对部下仁厚,最后关头将自已的战马让与幼天王无愧忠王之名。

胡林翼曾言: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只耳,它何足虑耶!可见就战力而言陈玉成要更胜一筹。


賀灏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杰出将领,天京变乱爆发后,两人通力合作,力挽狂澜,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及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的胜利,稳固了岌岌可危的战场形势,使太平天国延续到1864年才宣告覆灭。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军事才能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广西藤县人,根据《李秀成自述》所载,他俩虽然年龄上相差14岁,但两家相距不远,遂结为至交,加入太平军后,交情更为深厚。

陈玉成双眼下各有一块紫斑,人送外号“四眼狗”,他作战勇猛,智勇双全,时常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湘军名将胡林翼评价道:“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时人评价他:“凶狡杰出,善摧大敌”,都对陈玉成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平军曾三次攻占武昌,陈玉成有两次率先杀入城内的纪录,尤其是在1854年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期间,武昌久攻不克,陈玉成自告奋勇,率领500敢死队,绕道东门缒城而上,杀入城中为大部队开辟道路。

陈玉成麾下的小左队和小右队都以敢打敢拼而著称一时,安庆保卫战中驻守在集贤关的小右队,曾使得湘军无法前进半步,最后依靠策反降将程学启才最终攻克。

李秀成善于出奇制胜,但不耐苦战。淮军统帅李鸿章评价道:“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曾任曾国藩机要秘书的赵烈文评曰:“此贼甚狡”,这些评价都注重一个“狡”字,说明李秀成颇富谋略,诡计多端。

1860年初,为了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险中求胜,率领一支仅有1350人的突击小分队,从间道奔袭重兵驻防的杭州。此举真可谓险过剃头,如果突袭不成功则很可能战死沙场。出人意料的是,清军极度腐败,竟然被这支突击小分队攻破城池,迫使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救援。李秀成在城内故布疑阵,率部连夜撤回天京,会合刘官芳,杨辅清,李世贤等大破江南大营,上演了一幕经典的“调虎离山”之计。总体来说,陈玉成的军事才能要略高于李秀成。

政治才能

在政治才能方面,陈玉成可能过于年轻,少年得志,在政治敏锐性上远逊于李秀成。陈玉成在攻占武昌的战役中立下首功,从而一战成名,被封为殿右三十检点,年仅18岁便统领千军万马。

1857年10月,21岁的陈玉成跻身最高军事委员会,受封为又正掌率(二把手),22岁晋封英王,一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过于顺遂的仕途也导致了他的政治嗅觉不够敏锐,遭到不少功臣的嫉恨。为了平息众怒,洪秀全给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林绍璋等人都封了王。李秀成老成持重,非常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原本李秀成手中没有多少人马,但他用重金礼遇收买捻军头目李昭寿,使得捻军张乐行等都乐意与他倾心结交。

韦昌辉之弟韦俊遭杨辅清逼迫,打算从池州渡江投奔李秀成,奈何被陈玉成所阻,走投无路之下被迫向湘军投降。

1860年,李秀成攻占苏浙,建立苏福省,他体恤百姓,不仅减免赋税,并且发放本钱供他们恢复生产;他善待清廷官吏,破城后发放川资路凭,供其返乡。

浙江巡抚王有龄城破自缢而死,李秀成派人收敛其遗骸,奉送奠仪两千两,从抚标亲兵中挑选500人,给船15艘,让他们扶柩还乡;总体来说,李秀成的政治才能要远高于陈玉成。

气节方面

1862年,陈玉成误信奏王苗沛霖谎言,从庐州突围至寿州被俘。钦差大臣胜保劝其投降,陈玉成当即予以斥责,并表示“大丈夫死则死耳,何绕舌也?”此举充分表现了陈玉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胜保又羞又怒,霸占了陈玉成的绝色妻子后仍不解恨,在押解入京的途中,于河南延津将其杀害。临刑前,陈玉成仰天长叹“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慷慨就义,年仅26岁。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并把胯下战马给了幼天王,导致自己在南京城外的方山被俘。湘军主将曾国荃把他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笼子里,用铁锥猛戳其身,又派人割其臂股,李秀成巍然不动,笑曰:“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李秀成在气节方面疑窦重重的是他亲手所写的《李秀成自述》,在这部自述中,李秀成使用了大量词汇贬低洪秀全,同时又赞誉曾国藩及湘军,并表示愿意出面招降旧部。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李秀成变节投敌的铁证,可也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诈降之策。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秘密处死。总体来说,李秀成在气节方面不如陈玉成果敢和无畏。

综上所述,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委实难分高下。个人认为从维护大局出发的话,李秀成比陈玉成要略胜一筹。不知诸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历史茶坊


单从作战能力来看,陈玉成要略胜李秀成一筹。

陈玉成年少成名,早在1854年太平军西征二克武昌时,陈玉成首先登上武昌城楼而扬名。1856年初,陈玉成坐一小舟,冲破清军水师重重阻扰由水面而下镇江,与城内守将吴汝孝带兵突出,击败溃清军,救瓜洲、破扬州。1857年1月,陈玉成在安徽局部反攻,接连收复无为、巢湖、庐江、三河镇,中清军分别逃往庐州、六安,皖北战局得以扭转。1858年9月底二破江北大营,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11月又在三河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

而李秀成则是到了1859年二破江南大营时,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得以大放异彩,而后又东征江浙,夺取常州、苏州、杭州等富庶之地,几乎攻破上海。李秀成在陈玉成败亡后,独立支撑太平天国危局两年左右。在天京陷落后,保护幼天王突出重重包围。

陈玉成年轻气盛,虽然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为太平天国屡建功勋,但他的情商着实不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洪仁玕、李秀成等人的关系都很紧张,以致临死都找不到援兵。李秀成军事能力上比陈玉成逊色,但阅历丰富,稳重谨慎,对部下宽厚,对上为保全自己宁可委曲求全,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李秀成比较“吃得开”。


机房日子


太平天国后期,这支老广西军的加入,才使李秀成实力超越了陈玉成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一批青年将领来领导太平军,其中最为倚重的是陈玉成(1837-1862)和李秀成(1823-1864)。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他们两个到底谁被天王更看重一些?谁势力大一些?或者还说谁官爵高一些?前面有人也问过永宣,下面就展开说一说。

影视形象李秀成

天京事变后,当洪秀全要臣属举荐青年将领担当大事之时,力荐陈玉成的人是最多的,其次才是李秀成,虽然陈玉成比李秀成小14岁,但是被称为天国第一少年英雄,名气和战功都超过李秀成。于是洪秀全把他提拔为又正掌率,封成天豫(爵位有义、安、福、燕、豫、侯六等),与正掌率大臣赞天燕蒙得恩、副掌率合天侯李秀成共同领导国政。从官爵可以看出,陈玉成比李秀成高一个等级。

此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一起领导太平军,但当时陈玉成手中的兵马远超过李秀成,威信和决策方面,李秀成也逊于他。不过两人那时候还算肝胆相照和齐心协力,从破清军江北大营,到三河镇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再到破清军江南大营,他们合作非常愉快。期间的1858年,陈玉成官拜前军主将,封成天义,而李秀成官拜后军主将,封合天义。此时,陈玉成的地位还是高于李秀成,只是差距已经较小了。

影视形象陈玉成

1859年,洪秀全重新开始封王了,先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又担心劳苦功高的非洪姓人不服,4月,封陈玉成为英王,封宠臣蒙得恩为赞王。后面又担心李秀成等人不服,于是干脆放开手脚封王。9月,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没过两个月又封林绍璋为章王,天王兄洪仁发、洪仁达为信王、勇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洪秀全那时候把太平军隔成了三个实力派阵营,分别是陈玉成、李秀成和李世贤兄弟,杨辅清。从那时候起,英王陈玉成再也无法号令所有的太平军了,虽然他地位和实力还是暂时领先的。因为天王故意多封王来分化大山头,他要杜绝某一个王能独自号令三军的现象。

封王之后的陈玉成依旧掌握着太平军的大半主力,而且大都是老兵精锐,地盘有安徽两淮一带。李秀成兄弟不能和陈玉成抢地盘吧,于是开始攻打江、浙来作为自己的地盘。1860年,李秀成带着全部家当7000多人打下浙江首府杭州。随后,李秀成又打下了江苏苏州、常州等地,开始认真经营起自己的地盘来。

影视形象洪仁玕

就在李秀成势力猛增的时候,陈玉成却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太平军的劲敌湘军集中全力对付他了。湘军的战略进攻重点就是英王大本营安庆,因此,在陈玉成和湘军死战的那段时间里,李秀成兄弟确实是钻了空子和打了小算盘去发展壮大自己。所以救援安庆的过程中,陈玉成是很孤立的,李秀成兄弟的配合是高水分的。

就在李秀成正在盘算啥时候自己的势力能超过陈玉成时,老天爷竟然还给他丢了个馅饼。1861年,李秀成表面上帮助陈玉成攻打武昌而救安庆,实际上一路上筹措粮饷、招兵买马来扩充实力。当他来到江西时,遇到了脱离石达开而万里回朝的20万太平军。这20万人马几乎囊括了石达开从天京出走后积攒的全部精锐,历经百战,他们从广西而来,里面大半又都是这两年招的广西兵,忠诚度和战斗力方面,它都比李秀成和李世贤在江苏、浙江新招的太平军要强十倍以上。另外还有童海容、汪海洋、朱衣点、吉庆元、黄祥胜、黄五馥、李加胜、黄益先、杜大祥、余大林等近百员悍将。

影视形象石达开

李秀成大喜,请旨纳入麾下,天王准之。增加了这20万人马之后,李秀成就超越陈玉成,成为了太平天国第一实力派。李秀成立刻把他们带回苏、浙,分一部给李世贤,然后兄弟俩纵横苏浙,各成一方诸侯。而一直在天京上游为后方挡炮的英王陈玉成一败再败,没多久就覆灭了。



永宣论史


太平天国后期的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皆是一时之英雄!可惜天国中期后战略失策过多,內部权责不清。


纵有一批后起之秀,也己无力回天!陈玉成慷慨就义,李秀成被俘遇害(有资料称其投降了曾国藩,末知真伪)后,太平天国也就大势己去,不久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