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曾国藩为什么不把李秀成献俘京师,而要把他就地斩首呢?对此你怎么看?

何事男儿不读书


这件事情是争议比较大的,对忠王李秀成的“忠诚度”也是比较大的。

李秀成自小出身贫苦,参加太平天国后屡立战功,被多人赏识,也被封为太平天国主将,多次击败清军,但是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围困天京,李秀成屡战屡败,几乎弹尽粮绝,洪秀全仍旧执迷不悟,认为他的太平天国坚如堡垒,这个自称上帝食物儿子的洪秀全也在1864年6月1日死于天王府,而仅仅在一个月以后,曾国荃带领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也抛下自己的家人,保护幼天王逃走,自己护送幼天王,自己和大部队走散,被当地农民高发,李秀成被抓,在这里看来,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忠诚是天地可鉴的。

再来看看李秀成被杀的事情,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曾国藩斩首,仅仅前后有十六天的时间,在这十六天的时间里,曾国藩对其软硬兼施,既对他施加以酷刑又对他展开心理战,终于心理战奏效,他认真总结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李秀成也曾花费了好多天写下了洋洋洒洒的《自述》,表现出了他对于太平天国内部的绝望,也有意在供词中写出自己想要投降并且自愿帮曾国藩招降太平天国余部的意思,这可能就是曾国藩的攻心战术奏效,使得李秀成对于清廷还是抱有幻想的,当然这可能是他在自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而流露出人本能的生存欲望,当然在这个极其绝望的情况下,曾国藩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希望李秀成可以为他所用,总之李秀成上当了。

而清廷得知曾国藩抓住李秀成之后,多次命令曾国藩将他押回京师,审问之后依法处置,一般就会凌迟处死了,可是结果却是曾国藩“抗旨不遵”在李秀成刚刚写完自述的时候,怎过饭便下令斩首,尸体用棺材装起来埋掉了,而在曾国藩对清廷的回复是这样的“:“李秀成既入囚笼,次日又擒伪松王陈德风到营,一见李逆,即长跪请安。臣闻此端,恶其民心之未去,党羽之尚坚。即决议就地正法,厥后讯累日,观者极众。营中文武各员,始则纷纷请解京师。继则因李秀成言能收降江西、湖州各股,又纷纷请贷其一死,留为雉媒,以招余党。臣则力主速杀,免致疏虞,以殆后患。遂于初六日正法,初七日录供具。奏。……钦此”而清廷却没有问责曾国藩,相反却为曾国藩开脱。

关于曾国藩擅杀李秀成的事情就成为古今争论比较久的一个话题,可能的猜测就是李秀成知道了一些关于他欺瞒朝廷的事情,如果李秀成被押到北京,那么必将有一些事情(曾氏兄弟欺瞒朝廷的事情)要暴露,那样对于他们是不利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斩后奏。据专家学者考证,李秀成的自述内容进行过大量的修改,那修改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人猜测是李秀成在他的自述中劝曾国藩起兵造反,但是这也只是猜测罢了。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曾国藩从李秀成那里套出了太平天国的宝藏所在,而曾国藩为了将其据为己有,而改掉了自述,杀掉了李秀成。曾国藩杀死李秀成原因的种种猜测表明,李秀成肯定是知道曾国藩兄弟不想让朝廷知道的一些事情,害怕李秀成泄露出去,所以他才急于杀人灭口。总之,李秀成无论是投降还是招了什么话,即使被押解京师,他也免不了死路一条。


木剑温不胜


曾国藩冒着违抗朝廷旨意的风险,来了个先斩后奏,将李秀成给杀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他忠于朝廷、忠君爱国的正面形象。

那么,在处理李秀成的问题上,他违抗朝廷旨意,与忠心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就是不忠心的表现吗?

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有着难以的苦衷。

1864年7月22日,护送着幼天王从南京出逃成功的李秀成与大部队失散,最终被曾国荃的部队在南京郊外抓获。

李秀成落到曾国荃手里后,自然少不了一番酷刑。

但曾国藩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李秀成进行了一番安抚与“劝降”,一面表达自己对李秀成的欣赏,一面还表示只要条件足够还可以上报朝廷留他一命。

在求生欲面前,李秀成妥协了,并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供词,内容涉及过去的人生经历,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悔悟,并表示自己可以号召那些尚在抵抗的部队放下武器接受清朝政府的招安。

李秀成诚意满满地写了9天的供词,每天写下大约七千字。但最终却被曾国藩出尔反尔地给先斩后奏了。

李秀成写了大约7万字的供词,最后被上报朝廷的不过两万字,且删改痕迹明显。

实际上,正是这份直抒胸臆的供词给李秀成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这份供词中,李秀成袒暴露了太多的机密,比如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富,守军的情况,湘军将士烧杀抢掠的情况,这些都是曾国藩极其忌讳的细节。

曾国藩一生,治军严谨,烧杀抢掠是一条红线,但湘军在攻下南京时却肆无忌惮地违反了这一规矩。

而且,曾国荃的部队抢夺的财宝据说用船只装载,连续往湖南运送送了数月之久,连绵不绝。

工于心计的曾国藩,用诱降的办法试探出了李秀成幼稚的一面,即便是写供词,那些能写,那些不能写,李秀成没有自己的判断,缺乏起码的官场生存常识。

一份可有可无的供词,在尔虞我诈官场上,一个文臣,一个武将,很快高下立判。

曾国藩违抗将李秀成押送进京的上意,在朝廷文件达到之前就把李秀成给杀了,正是为了掩盖湘军攻下南京城的诸多秘密,李秀成一死,很多机密信息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一来,曾国藩对朝廷的忠诚,还是成色十足的。


布谷公社


时至今日,我一直觉得还是鲁迅先生一句话鞭辟入里,他说:“盖如刘备长厚则近伪,状诸葛多智则近妖”。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的曾国藩与左宗棠。鲁迅的意思是说,譬如曾国藩,做人做得像刘备那样憨厚过度则显得虚伪了。又譬如左宗棠,像诸葛亮那样多智则又显得大智近妖了。



鲁迅的言外之意既:曾国藩是个虚伪的人。

确实,曾国藩这个人还是比较值得玩味的。他在彼时的官场与民间的口碑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王侯将相皆尊其一声:“曾文正公!”

而平民百姓,特别是越靠近南京城的平民百姓都对其恨得牙痒痒,怒骂其为:“曾剃头!”

“曾剃头!”这可不是个溢美之词,你可以理解为它和“刽子手”别无二致。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拥有这反差如此之大的两面性的评价的呢?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恰好可以同时解答他当初为什么不直接把李秀成献俘京师而是选择先斩后奏。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坐镇安庆千里之行遥控自己的九弟曾国荃率领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天京(南京)城。

(曾国荃)

在发起总攻之前,曾国藩已对天京城进行了几个月的围城断粮策略,只待一个城中人饿马乏吹弹即破的局面。

曾国荃嗜杀,入城不分青红皂白屠尽南京城内汉人。这一点,既有曾国藩的默认,又可公报私仇。曾家兄弟自组建湘军以来,早期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可谓是屡战屡败,屡逼得曾国藩上吊跳河,因此对太平军可谓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挫其灰。但凡是和太平军沾染上半点关系,抱得都是宁可杀错不放过的心态。

南京城二十万汉人百姓,无一幸免!

(湘军破天京城)

这是后来百姓唤曾国藩作“曾剃头”的主要原因,且离南京城越近而民怨越甚。

曾国荃破城,天王洪秀全早已于月前病死埋于天王府后院。据曾国荃拷问天王生前奴婢说,因为湘军围城断粮,天王在月余前带头野炊,搜集野菜、苔藓,和着瓦灰、硝石、硫磺炼就仙丹,说是一颗可御百病,充饥三日。结果众人不信,天王第一个服下了,不多久便口吐白沫,一命呜呼了。

天王死后,忠王李秀成便扶幼主洪天贵福上位。城破时,李秀成带着幼主本打算趁乱逃出,却被乱军乱民给逼散了彼此,李秀成时运不济又让几个乱民给发现逮了回来。幼主洪天贵福却是不知踪迹。


(湘军破天京城)

曾国荃将其在天京城所见所闻所行书信曾国藩,曾国藩接信,自知其中有隐祸将上身,火速赶往天京主持大局。

到了天京,兄弟俩又秘密提审了李秀成。态度婉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具体说了什么,却是不为人知。后人猜测有三。一是打听太平军宝藏下落。二是打听幼主洪天贵福的下落。三是诱其投诚招降其它太平军。

同时,京中有好事者密奏慈禧天京城时局。慈禧下令曾国藩。一、对洪秀全死要见尸,活要见人。当众将其挫骨扬灰。二、将幼主洪天贵福与忠王李秀成押赴京城发落。

然而,曾国藩在审讯完李秀成之后,马上就赶在慈禧懿旨未到之前,斩杀了李秀成,然后,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洪秀全尸体挖出火烧,得其灰和火药与大炮齐轰上天,挫骨扬灰。

曾国藩的想法十分隐晦。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他怕的就是有人在慈禧面前嚼舌根子,绝不可能给李秀成在慈禧面前说半点不利于他的话的机会。毕竟反不反是其次,有能力反才是正的。其次,类似于洪秀全,不是死了埋了就算了的。必须得在大庭广众之下扒出来挫骨扬灰才行。不然口说无凭,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死没死。倘若有人说自己伙同洪秀全,打算共分太平军宝藏,倾覆天下,慈禧怕是要信的。

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兄弟既有造反的兵,又有可能从太平军处搜刮到了造反需要的宝藏,这让人不得不防。

于是,曾国藩为了消主忌,在战胜太平军后便火速解散了湘军,以尽自己忠君之义。


不书


在处理李秀成的问题上,曾国藩是正反两个方向从大局出发。曾国藩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第一,要了解李秀成这个人物。
李秀成出生在农村家庭,由于家中贫穷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回到家里帮工。后来在舅父的帮助下,李秀成获得了在村塾帮工的机会,在这里一边帮工、一边自学。在李秀成一生里面,有一个突出的性格,人们称他为“外柔内刚”,柔是委婉从顺,刚是坚强果断。“外柔”是外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内刚”才是本质,既是百炼钢那般刚强,又是绕指柔似的韧性。而正式这段“帮工各塾”的经历,磨练出了李秀成“外柔内刚”的性格。


后来参加太平天国,从一个“圣兵”开始,逐渐成长为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随石达开赴安庆抚民,他“勤劳学练,生性秉直,不辞劳苦”“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在后来奇兵制敌大破清军,取得三河大捷,克复苏浙,在他的治理下减赋税,修改农田制度,鼓励发展工商业。同时他上书请求洪秀全“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他比较能关心平民疾苦的,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节”还重。他曾对人讲过:“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若仅沽名殉节,不顾祸遍苍生,亦岂志士仁人之所忍为”。由于他平日能够“用命散财,肯救穷人”,所以能深“得军民之心”。另外他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感兴趣,对外可以和外国人做生意,但是不能贩卖鸦片,同时还攻打外国的侵略者。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成王后,他不忘记孝顺自己的父母,而在天京祸乱后,保护幼天王,与母亲离别,保护幼王逃跑。忠孝两全。李秀成在死守天京时,也让曾国荃受到了不少苦头。曾国荃俘虏到李秀成时“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尽管他受到了残酷的虐待,但他仍然显得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尊严。连审问的曾国荃都知道自己输了。如果不是曾国藩的幕僚及时劝阻,曾国荃可能当时就把李秀成给杀了。

综上所述李秀成绝对是在曾国藩的幕僚之中在他们之上的人才,忠孝两全,忍辱负重,他坚忍卓绝的毅力、有着拔山吞海的气魄。
第二、从正面:
曾国藩审问李秀成,有让他有投降的想法,因为李秀成是难得的人才。另外就是当曾国藩看到李秀成的自述后,发现他记忆力超群,受刑时又有超人一样的意志力和坚忍力。而李秀成只想让他们太平军的残军投降后不被杀。当曾国藩看到他的旧部还是对他忠心耿耿,曾国藩还是起了杀念。如果押解进京,太平军残余部队还有很多。他们对李秀成忠心耿耿,路上有什么变故,成功救走李秀成。那就是对于湘军来说就是祸害。为了打击太平军残余,还是提前杀掉他。避免其他变故。

第三、从侧面

当年曾国荃在攻打天京也是疑点重重,首先赵烈文告诉他李秀成逃跑,而曾国荃全然不为所动,这就是一个疑点。另外抓住李秀成后,为什么曾国荃作为一个将领为什么亲自用刑,这也是一个疑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断,第一曾国荃和李秀成已经达成一种约定了,天京城有李秀成死守一时半会儿也打不进去,而天京城内长久耗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依据李秀成的才能应该分析出他处在的坏境,而曾国荃也是不能等太长时间了,其他的官员已经引起非议了,其他部队那边如果取得胜利一起攻打天京城,到时候曾国荃提前把天京城包围的财力、物力全都付之东流。所以可能曾国荃和李秀成早已达成协议,让他活着,同时李秀成让其进入打进天京城。秘密放走李秀成,而没想到让别人给举报又捉到李秀成,在用狸猫换太子的方式,让其他已死之人代替他。所以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都要提前杀了他,都不能押解进京面圣。


曾国藩语录


这是曾国藩为了掩盖当时湘军罪行和湘军军事失误所做出的的选择。李秀成是天京(南京)之战的幸存者,对于湘军在当时的南京做了什么,一清二楚,一旦把李秀成送到北京,那么朝廷就会知道湘军当时在南京城的所做作为。

当时的湘军你攻克南京后,大肆抢夺当时太平军囤积在天京的财富,而这笔钱也是当时清朝朝廷所需要的一笔巨款。洪秀全等太平军高级将领在南京城中享福,囤积很多财富,另外太平军还有公共的“圣库”,这里面储存的太平军的财富,湘军攻入南京后大肆掠夺财富,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下: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对这种杀戮的惨状,他在《日记》有这样的总结:“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为什么湘军要这么做,为的就是抢掠财富之后,毁灭罪行。当时曾国荃一个人掠夺的财富就用了两百条船运往湖南老家,可见湘军上上下下掠夺了多少财富。

其次就是掩盖军事上的失误,当时的湘军已经全面包围了南京城,但是攻破南京城后,湘军上上下下全部都在掠夺财富,导致李秀成和幼天王从南京城中逃脱,如果不是在路途上被一伙村民抓住李秀成,说不定李秀成就成功逃走了。幼天王洪天贵福则是逃到了江西才被抓住。如此重大的军事失误,使得曾国藩不得已处死李秀成,以掩盖自己的失误。


人者仁义也


忠王李秀成被俘以后,围绕在他身上出现了很多悬案。比如忠王李秀成被俘以后,在监狱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到底他是真投降,还是另有打算。

当然了,还有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那就是曾国藩为什么要匆匆杀掉李秀成,这到底是为什么?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不到十六天的时间。在此期间,清廷的意思是让曾国藩押解李秀成到北京,而曾国藩居然先斩后奏,擅杀了李秀成。

针对曾国藩擅自杀害李秀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因为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仇恨和自身瞒报军功。

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厮杀多年,双方积怨是非常深的,所以曾国藩仇视李秀成等人毫不意外。当然了,仇恨归仇恨,现实的利害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已经成了那个时候清朝的中坚力量。虽然现在很多人把曾国藩作为圣人,并且曾国藩对清朝非常忠诚,但是那个时候实际上曾国藩在一些具体事情的处理上,他还是背着清政府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晚期的重要领导人,一旦落到清政府的手中,曾国藩的很多事情就会被朝廷所知道。例如经历多年战争,曾国藩及其属下的奏报必然有一些不实之处,清廷通过比对李秀成供词,就可看出破绽。对于曾国藩来说,肯定是不想有把柄落入朝廷手中,所以顶着朝廷的压力,杀掉了李秀成。

第二、金银财宝说。

我们知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然后将南京的财富劫掠一空。当时的南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积累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曾国藩杀李秀成是害怕李秀成交代太平天国的财富问题,因而只能杀之以绝后患。

对此,清廷也只能无可奈何,不过朝廷依然不死心,希望得到李秀成的供词以便军机处备查。不用想就知道,曾国藩呈上去的供词肯定也会被其篡改。

为此,两宫太后都看出来这供词是删减本,甚至还指出来了这一点:

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有十误,均归删节。

同时她们还要求曾国藩把没有删减的供词送到军机处。


历史是什么


曾国藩是清朝晚期名臣、湘军统帅,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忠王,也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大臣,两人实际上是各自阵营的核心人物。


曾国藩一生的功业,奠定在对太平天国的对抗上,李秀成让他吃了不少苦头,这也是事实,但悦史君认为,曾国藩急着斩杀李秀成,原因当然不是公报私仇这么简单。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长达十几年的对抗,让他们彻底疯狂了,天京的男女和财富,成了他们争夺的战利品,而这是清朝统治者不允许的。

李秀成对天京城内的一切非常熟悉,他被俘后曾国藩立即将他押到自己的驻地,软的有硬得来,希望从他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秀成可能是对洪秀全父子失望了,也可能是自己想放下了,他不仅写下了数万言自述,还曾劝曾国藩跟自己联手,一起对抗清朝。


朝廷知道李秀成被抓后,一直要求曾国藩尽快将他押送京师,很多大臣也开始弹劾湘军的种种不法行为,开始秋后算账。

曾国藩不能也不敢放李秀成去京师,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他命人将李秀成就地处死。

悦史君认为,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是曾国藩不顾朝廷命令,非要私自处理李秀成。

一是李秀成知道太多关于太平天国的秘密,要是让朝廷知道了,他本人和湘军上下,都可能会受到牵连。


二是李秀成知道很多关于湘军的问题,现在太平天国结束,朝廷就是在对付湘军,李秀成再加一把火,湘军情况更加危险。

因此,曾国藩没有放过李秀成,历史的悲剧就是如此尴尬。


历史这样说


李秀成想学姜维劝钟会,劝曾国藩当皇帝,然后趁机浑水摸鱼,以图恢复天国往日的荣耀。

但是曾国藩胆子小,不敢做钟士季。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不想做开国之君,所以和李秀成一番深谈后,还是下令处死了李秀成。

不过,大约曾国藩对李秀成也有惺惺相惜的之情,所以下令李秀成免于凌迟就地斩首。

这也是对李秀成莫大恩惠了。

所以李秀成才会说:

中堂厚德,铭刻不忘,

今世已误,来生图报。

在李秀成三万多字的供述中,有些话明显是没有说完的,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罗尔纲先生考证,这份自述稿大约有五六万字,有两万多字大约涉及的到大逆不道的悖逆之言,被曾国藩给毁了。

李秀成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被捕后,曾国荃对他用了很重的刑罚,甚至让人把他臀股上的肉割下来,但是李秀成一直神色自若,一个字没说过。



后来曾国藩出场,和李秀成一番深谈,然后李秀成就写了一篇自述,自述中对曾国藩对清庭有阿谀之言。

有人说这是李秀成对太平天国信仰的崩塌。

不过更可能的原因是李秀成故意为之,为的就是讨好曾国藩,劝他黄袍加身,这样李秀成不但可以不死,还有恢复太平天国的希望。

罗尔纲曾经记述过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珍的话,她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当皇帝,文正公不敢。

曾国藩断不会把李秀成压到北京,让慈禧太后审理的,他既然不想当皇帝,那就要给大清当个纯臣,但是他打太平天国这些年来有太多的秘密,他不能让慈禧抓住他的任何把柄。

李秀成押到京城,谁知道他会吐什么象牙,到时候说出不利于自己的言论,那等于在慈禧心中种下了钉子,谁敢保证老太后不会拿李秀成的言论找自己秋后算账?

李秀成读书不多,《三国演义》多半也是听评书先生讲的,很多半路出家的军事将领,都把《三国演义》当成军事读物来看,这书有故事有情节,比单纯的军事读物要好看好懂的多。

姜维投降钟会,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导致后来邓艾被杀,在姜维的鼓动下钟会起兵反抗司马昭,虽然最后事败被杀,但是姜维这招两桃杀三士的计策,有点毒。

太平天国的形势其实和钟会伐蜀有点像,曾国藩的势力比当年的钟会要大的多,大清国能打的部队斗在曾国藩手中,只要他想当皇帝这事儿有九成把握能成。

如果李秀成的计划成功,曾国藩被他说动,大约太平天国还有一丝复活的希望。



曾国藩虽然不想当皇帝,利益好处是绝对要抓在自己手中的,天京被打破后,太平天国集聚的珍玩宝物,源源不断的运回他的老家。

他手下的湘勇跟着他打仗真的是为了忠君爱国?

笑话。

大家把脑袋别到裤腰带,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吗。

这种事曾国藩知道,睁只眼闭只眼,到了朝廷正式接收天京的时候,太平天国经营十余年的京城已经满目狼藉了,留给朝廷的油水已经没多少了。

李秀成等太平军将领肯定知道天国的财富情况,曾国藩杀李秀成的另外一个原因,大约也是断了朝庭通过李秀成追查太平军财富下落的线索。

曾国藩近年来好像成了励志的典范。

但是严格意义上他算不得好人,他在维持湖南治安时被送了曾剃头的外号,办过很多冤假错案。打太平军时他会杀降,他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杀李秀成这事儿,也是曾国藩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一定是为大清着想,但一定是为了自己安全考虑。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曾国藩为人,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光明磊落的,但是在李秀成这事儿上,还真是有点不地道,这也是曾国藩少有的显示自己老奸巨猾的一面。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李秀成在被俘之后,曾国藩对他采取攻心战。虽然谈不上什么解衣推食,但是还是颇为优待的。至少在作为阶下囚的李秀成看来是这样的。

曾国藩对李秀成有过暗示,表现好的话,自己还是可以替他向朝廷请求化外之恩的,而且在对李秀成的审讯过程中,曾国藩态度温和,多次对李秀成的能力和才华表示赞赏,对李秀成误入歧途参加太平天国表示惋惜。

这一系列行为让李秀成的心理防线产生了动摇,虽然他未必相信自己可以免逃一死,但是大事既然去矣,这时候也谈不上出卖谁不出卖谁,写点认罪书也不是不可以,就当回忆自己这一生了。

所以,才有了李秀成那洋洋数万言的自述书。

本来,李秀成这样的高级俘虏,是应该献俘北京交给朝廷处置的。但是曾国藩在拿到李秀成的自述书后就决定提早在南京杀了李秀成。

说来原因也简单,其实就是不想让北京方面再审一次李秀成,因为一旦北京将李秀成献俘到了京师,关于最后天京之战的很多秘密就保不住了。

比如洪秀全之死,比如李秀成之俘,其实洪秀全是自己病死的,李秀成是被几个乡民俘虏的。但是曾国藩写给朝廷的报捷书说洪秀全是因为死于曾国荃的军事压力之下,李秀成是被湘军将士捉到的,这样写才能突出湘军将士功劳之大。

说点题外话,曾国藩虽然欺骗了李秀成,但李秀成其实本来也没抱多大指望,而且在处死李秀成的时候手段很温和,面子给够了。所以李秀成走得很从容,死之前还挺感激曾国藩的。这也是曾国藩会做人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