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成和李秀成誰比較厲害?

大牙


陳玉成、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最重要的中流砥柱,1858年二人聯合作戰,在三河鎮全殲了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領的六千湘軍,取得了著名的三河鎮大捷,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也死於亂軍之中屍骨無存。

1860年李秀成、陳玉成在南京城外聯合李世賢、楊輔清等部太平軍十幾萬人第二次摧毀了清軍江南大營,清軍統帥和春、張國樑等逃遁。這一仗太平軍打得很不理想,僅殲敵三、五千人,打成了擊潰戰,沒有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此戰過後陳玉成、李秀成再也沒有聯合戰鬥過,太平天國面臨的局面越來越嚴峻,形勢越來越惡化,湘軍越戰越勇,不斷攻陷太平天國外圍的一個個城池、堡壘,向南京逼來。太平軍的作戰佈署相互配合越來越不協調,太平軍的人員素質戰鬥力越來越差,幾乎再也沒有打過勝仗,掛車河之戰陳玉成被多隆阿打得大敗。

在接下來極端重要的安慶保衛戰中,洪秀全、陳玉成多次徵招呼喚李秀成領兵救援安慶,李秀成忙於在江南招收新兵擴充自己的實力,說什麼也不肯來,導致安慶失守,南京被圍,最終敗亡。

有評論說論軍事,陳玉成遠勝李秀成。論政治,李秀成遠勝陳玉成。


西賊聞之心膽搖


李秀成和陳玉成,二人相似之處實在太多了。他們來自同一鄉同一村,他們同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樑柱。

那麼,他們兩位誰比較強一點呢?

先開個玩笑,按照今天“顏值即正義”的說法,陳玉成完勝!因為陳玉成“貌極秀美”,是一個超級美男子,哈哈,人帥則無敵!你服不服?

陳玉成屢次被敵人稱為“貌極秀美”,既秀美,又勇猛,也許確實找不到合適的演員來演吧。

好了,言歸正傳,這兩人在軍事風格上、能力結構上、處世方法上都極為不同,讓我們一個個展開來對比一番,您可能就能得到答案了。

軍事風格:“狡悍” VS “狡詐百端”

總的來說,這兩位的軍事才能都沒得說。不過,從清朝官員和後人對二人的評價中,我們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對陳玉成的評價,是“狡悍”。“玉成兇狠亞秀清,而戰略尤過之”、“兇狡無比,善摧大敵”。

對李秀成的評價,一般都強調在“狡”字,對他的“悍”則評價不高。曾國藩說他“狡詐百端”;李鴻章甚至說他“不甚耐戰,而最多狡謀```狡儈異常、詭譎多謀、謀狡而穩”```

李秀成作戰風格“詭譎”,但不擅打硬仗。

可見,相比之下,李秀成擅長謀略,但打硬仗似乎不夠狠。

李秀成用兵確實多謀,善於調動敵人,掌握戰場主動權。他的經典戰役是“圍魏救趙”,攻杭州調動江北大營敵軍,一舉破敵;此戰中,面對杭州隨時可破的局面,他毫不戀戰,見調動敵人的目的已達到,即立刻回師擊敵,作戰分寸的拿捏可謂爐火純青。

在太平軍早期轉戰各地、北伐大軍轉戰北方時,常常把握不好攻和走的分寸而吃虧。而李秀成顯然拿捏到位,奇謀百出。

可是,相比之下,李秀成打硬仗就差一些了,尤其是安慶解圍戰中,他千里轉戰,坐擁數十萬大軍,卻不敢和湘軍做直接交戰,甚至遇到鮑超幾千人馬就避而走之,這些行為連對手湘軍都大跌眼鏡,在秀成被俘後,趙烈文等人還專門就此事跟李秀成掰扯了很久。

相比之下,陳玉成打硬仗的能力就強多了。他一開始名震三軍,就靠著“先登”武昌城,活脫脫一個猛將的姿態!

陳玉成出道就是猛將之風。


在東征中,他孤身小舟,進入鎮江,聯絡鎮江內外太平軍,一舉破敵!

在三河鎮,他面對李續賓囂張的突擊,沉著應對,穩定部眾,終於在李秀成等人的配合下取得“三河鎮大捷”。

可以說,太平軍中像他這樣善於打硬仗的將領,確實鳳毛麟角。

同時,陳玉成可不是一位有勇無謀的傢伙。洪秀全都曾經說“外事不決問成天成天豫”,甚至“兇狠亞楊秀清,而戰略尤過之”。

就軍事才能而言,我們並不能隨便說二人孰優孰劣。

但是,當後期的敵人是“但求立腳之穩定,不論逆氛之增長”的湘軍時,調動敵人的難度大大增加,過分依賴打“巧仗”解決不了問題。此時,陳玉成“善摧大敵”的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可惜,陳玉成出局太早了!李秀成也只能嘆息“我無助矣”。

政治治理才幹:李秀成表現更卓越

李秀成在這方面的才幹似乎要好很多。

他在經營蘇浙期間,他能夠推行務實的財政、土地政策,使得蘇浙地區農業、工商業都得到了恢復。

與石達開在江西、安徽時“天高皇帝遠”偷偷推行務實政策不同,李秀成的政策是與洪秀全有良好溝通的情況下推行的。農民“租田自產”,既沒有從根本上觸犯《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歸聖庫”,又提高了農民積極性,使得蘇浙一片“豐年景色”;他鼓勵工商業,“借錢”給無本者做生意,使得蘇州“盛於未亂時”。

李秀成在蘇州實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戰期間,留守的太平軍破壞劫掠,禍害甚多。

只是,由於太平天國缺乏足夠治政經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戰鬥任務重,當李秀成外出作戰時,留守的陳坤書等人隨意破壞、劫掠,使得這種好景快速結束,給當地人民還帶來了禍害,殊為可惜。

相比之下,陳玉成在經略安徽等地期間,或許由於安徽長期受到湘軍巨大的軍事壓力,在政治改革、經濟治理上的亮點不多。

懷柔VS強硬:風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國時期,人心浮動,在對待敵軍、友軍、微妙勢力時,李秀成和陳玉成的風格差異極大,甚至發生過嚴重的分歧和爭論。

李秀成,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他一直主張採取“懷柔”政策。

對待韋俊,就是一例。韋昌輝被打倒後,韋俊的處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為韋俊說好話,勸阻對韋俊的處罰。


韋俊遲遲沒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對待李昭壽也是這樣。李昭壽是他的愛將,在獻城投敵後。李秀成甚至與李昭壽保持著書信往來,甚至想勸洪秀全採取措施,把李昭壽爭取回來!

而在對待敵軍俘虜上,李秀成甚至顯得有些“騎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齡,不殺趙景賢;任用願意投降的舊清朝官員和知識分子。

對此,清朝方對他的評價是“假仁假義,慈愛軍民”。

相比之下,陳玉成的態度就強硬得多。

清方對他的評價是“嗜殺”。被他俘虜的清朝官員,一般都被直接處死。而對於有可能投降的動搖分子,玉成也都採取堅決手段予以鎮壓。

陳玉成對李秀成的懷柔不以為然,曾經評價:“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時的做法,現在無日不爭戰,人心未定,還指望行這種仁義之事嗎?”

儘管兩人的舉措風格都完全不同。不過,二人的似乎在這裡沒有分出勝負。

儘管李秀成愛惜軍民,但到了後期:那些對他本人充滿尊敬的大將一樣自行其事,不聽調遣;那些動搖分子,雖然不忍加害他,但該投降的照樣投降,該互相攻擊的照樣互相攻擊。甚至,倒了最後,儘管他受到百姓愛戴,但該出賣他的,照樣出賣了他。

也許,確如陳玉成所說,亂世之時,人心險惡,不足為恃吧!

但是,陳玉成的強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儘管陳玉成的強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隊伍保持了相對團結。但是,當安慶失守,當洪秀全濫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後,各部也都不聽調遣,吳孝如不堅持到他抵達就撤退,使陳玉成最終無法,只得寄希望於苗沛霖,最終被出賣而死。

氣節:疑點太多,不做評價

在被俘後,陳玉成痛斥對方,拒絕招降,最終被害,讓人唏噓不已。

陳玉成最後的氣節,值得尊敬!

而對於李秀成最後時刻的氣節,則歷來爭論頗多。他似乎“阱虎乞憐”,有求生之願。但由於他的最後時刻被曾國藩篡改太多,不便評價。而他試圖請曾國藩饒恕廣西老兄弟的舉動,也是最後的責任使然。他最後被殺時所做的絕命詩,也是慷慨激昂,被殺時的表現,看起來實在不像是貪生怕死之輩。

總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點,如果遇到劉邦、朱元璋這樣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為徐達、常遇春。

可是,他們遇到了洪秀全這樣的主子。

李秀成的謀略過人、善於治政,洪秀全卻只願意用他四處作戰,既不用他的謀略改善大局(如讓城別走),也不幫他打理好根據地;使得李秀成東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頓於雨花臺與擅長“結硬寨”的湘軍打硬仗。

陳玉成“善摧大敵”。可是,自從三河鎮大捷後,洪秀全再也沒有有效督促各軍統一指揮,使得陳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協調,整個安慶保衛戰配合極其混亂,陳玉成最終無力支撐局面,丟失安慶,兵敗身死。

如果非要對二人比出各高低來,我認為:

如果把他們看成戰將,陳玉成更為全面;如果把他們看成支撐太平天國的頂樑柱,李秀成表現出的綜合能力更全面。

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麼看呢?我很接受反駁!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太平天國名將雙子星的墜落:陳玉成死戰時,李秀成為何不救援?

1863年,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沒,太平天國最後一個能征慣戰的王死亡,宣告了太平天國五王時代結束。

五王時代的結束,就是雙子星時代的來臨。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急缺大將。青年將領陳玉成與李秀成迅速崛起,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

李秀成與陳玉成二人9次聯手,攻破清軍兩大營,多次擊敗清軍。尤其在三河鎮之戰中,殺死了湘軍悍將李續賓,威震天下。

陳玉成

二人也因屢戰屢勝,為太平天國立下重大功勞,先後被封為“忠王”、“英王”。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昔日情同手足的兩人,最後竟因為種種原因分道揚鑣。尤其是陳玉成在上游苦戰時,坐擁十數萬大軍的李秀成竟見死不救,導致陳玉成兵敗而死。

導致李秀成見死不救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得從陳李二人的關係說起。

陳玉成1836年生於廣西桂平縣的貧苦農家,14歲時跟隨叔父陳承加入太平軍,18歲時在參加太平軍攻佔武昌的戰役中獲得頭功,嶄露頭角。

李秀成則生於1823年,比陳玉成大13歲。李秀成也是早年加入拜上帝教,跟隨太平軍東征西戰立下戰功,得封忠王。

李秀成與陳玉成都是同一鄉同一村,二人交情一直不錯。據《李秀成自述》載“至陳玉成在家,與其至好,上下屋之不遠,舊日深交,來在天朝,格宜深友。”

李秀成塑像

1858年,太平天國恢復了五軍主將制,陳玉成為前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建立了軍事領導核心。“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洪仁玕在南昌府親書供詞》)

這就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領導格局,而陳李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從此開始的。

太平天國的五軍主將制度能夠調動將領的積極性不斷征戰沙場,立下功勞。但是,這種制度隱藏著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容易造成山頭主義,五軍之間坐大後容易相互拆臺、相互排擠。

李秀成寶座

太平天國從五王時代開始,就是天王不管事,諸王各領兵馬征戰,時間一久形成了各路割據狀態。

李秀成與陳玉成在後五軍時代同樣犯了這個致命錯誤,陳、李二人早期還能密切合作。

1858年11月,三河大戰爆發。三河鎮太平軍被湘軍悍將李續賓部大軍包圍,陳玉成與李續賓直接對上。陳玉成佯裝敗退,引誘李續賓策馬追趕。李秀成也率兵前來助攻,李續賓陷入包圍,全軍覆沒。

陳玉成趁勝追擊,連下安徽舒城、桐城、潛山、太湖等地。浦口、三河鎮大捷湘軍死傷慘重,陳玉成、李秀成威震天下。三河鎮大捷後,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李秀成的功勞卻沒被提及。

太平天國運動

李秀成年長於陳玉成,二人雖然一起奮鬥,相互見證彼此成長。但陳玉成成名早,平步青雲,升官直上。

李秀成也在努力打拼,卻始終落於陳之後。尤其是三河鎮大捷,李秀成未得封王,加之有謠言稱李秀成因此要造反。洪秀全命令封鎖李秀成部二十天,二十天後李秀成並未謀反,洪秀全面子上掛不住才給李封了個忠王。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陳、李之間矛盾開始出現。

陳玉成守安慶

其二是陳玉成與李秀成在西征與東進之間的矛盾,陳玉成早就料到曾國藩會佔領安慶威脅南京,建議先奪下安慶。李秀成卻專注湖北、湖南戰局。二人爭執不下,陳玉成只得率部南下安慶與湘軍血戰。洪秀全曾下詔讓李秀成與陳玉成合兵攻擊安慶守敵,李秀成卻藉口湖北戰事緊張不予支持。這直接導致了西征沒有成功,安慶又失陷的雙輸局面。

太平軍佔領蘇州後,1860年,陳玉成找到李秀成達成協議,一是兩人分別佔據蘇南。二是讓李秀成配合陳玉成打下蘇州後,用一個月時間解決上海,然後李秀成回去解救安慶。

後來是李秀成打下了蘇州,陳玉成要求李秀成離開,發兵去打安慶。李秀成當然不幹,陳玉成這不是來撿現成的麼?

於是在蘇州就出現了“蘇省為忠逆獨佔,陳逆不嫌,每擇繁華市鎮,多設一卡,歸英逆管”,(《錫金團練始末紀》)一條街道李秀成佔一半,陳玉成佔一半的情況出現。李、陳二人矛盾已經公開化了。

最後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假如偽忠王統下遇偽英王之兵卒,皆指為野長毛,是以各擁重兵為衛。苟不如是,人財兩失,而居縣上者亦不敢問。”(《劫餘灰錄》)

將帥之間的矛盾已經升級,就連部下士兵相遇也相互罵對方為野長毛。可見陳、李二人矛盾積怨之深。

《李秀成供狀》

陳、李二人的矛盾引起了洪秀全的重視,於是派出洪仁玕去調和,但已然是杯水車薪。

陳玉成年輕氣盛,又成名較早,不免有些看不上老兄弟李秀成。李秀成埋頭打拼,好不容易單幹一把打下蘇州,屁股還沒坐穩,陳玉成要老李走人挪地方,快去安慶和曾國藩死磕,李秀成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氣呢?當然,李秀成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一人獨佔蘇州等富饒之地。

二人最終尿不到一個壺裡,最後導致了陳玉成兵敗身死而李見死不救的情況發生。

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陳、李二人的關係並不像歷史課本上那樣兄弟和睦,恰恰是因為兄弟不能齊心才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從兄弟二人關係上,以及後來對天國的影響上,各位只能分析二人如何。


稗史候說


陳玉成和李秀成誰比較厲害,這道題在不同的狀語下,有不同的答案,假如狀語為“在歷史上”,自然是陳玉成厲害。英王既能打仗,又會練兵,民政方面也不可小覷,放在任何一個朝代末期,即使不能登基為帝,也不失為一方諸侯。但若是狀語中加幾個字,為“在太平天國曆史上”,自然是李秀成更厲害。因為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李秀成比陳玉成更有大局觀。

當然,如果拿黨員的標準衡量李秀成的大局觀,肯定頗有不足,但若是李秀成和陳玉成相比,李秀成能甩陳玉成幾十裡地去。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已經莫名驚詫了。因為陳玉成比李秀成更有大局觀在太史圈是公認的。

然而,謊言重複一千次就是真理,陳玉成更有大局觀就是一個因多次重複而變成真理的謊言。

好吧,你也說陳玉成有大局觀,他也說陳玉成有大局觀,那麼請問,陳玉成的大局觀表現在哪裡呢?

有人舉手發言:陳玉成多次救李秀成,安慶保衛戰李秀成卻對陳玉成見死不救!

嗯,小編便把陳玉成救李秀成最著名的一次——桐城大捷拎出來說一說。

桐城大捷前,李秀成是桐城的守將。陳玉成呢?則在長江以南的寧國一帶徵戰。

當時,桐城被秦定三、鄭魁士兩大清軍將領帶兵圍困。於是,李秀成派人送信到寧國,請陳玉成前來救援。接到信後,陳玉成率領手下在樅陽對面渡江,來到江北,之後,則是兩軍配合默契,解了桐城之圍。

然而,當太平天國後期的封地制逐漸成型時,陳玉成地盤的中心是安慶,桐城和樅陽都成為了安慶的衛星城。

陳玉成幫李秀成守桐城,大局來,大局去,結果是把桐城揣進了自己的口袋。

陳玉成打安慶保衛戰也被公認是有大局觀,可安慶是陳玉成的地盤啊!保衛自己的地盤居然也能拔高到這種地步,縱觀太平天國史,可也沒誰了。

下面,小編就以二破江南大營為重點,比較一下陳玉成與李秀成的大局觀。

在二破江南大營之前,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被江南大營的清軍團團圍困,形勢十分危急。那麼,危急到什麼地步呢?有圖有真相:

顯而易見,江南大營已經把天京包了餃子。

再上一些史料記載:

“金陵城中糧盡,食草根樹皮,破在旦夕”(過鑄:《向張二公傳忠錄》)。

“先則殺馬而食,繼而餓死不少”(蕭盛遠:《粵匪紀略》)

“近聞江浦、浦口克復,六合亦已合圍,金陵即日可下。果爾,則皖江兩岸與江西、湖南之賊皆成流寇。辦流寇之法……”(《曾國藩致李續宜》咸豐十年三月十九日)

“在去年四月,甚至就連南京也遭到10萬大軍的包圍。該城有一次看上去會在10天之內落入清軍之手。”(楊篤牧師的小冊子,《中國之叛亂》廣州1861年)

在這種情況下,保衛天京,就是大局觀。

與此同時,陳玉成的地盤安慶情況怎樣呢?

曾國藩日記:

咸豐十年三月一日:

城(安慶)內現存米五萬三千餘擔,煤一萬八千餘擔,各館私貯之米,尚不在內雲。

曾國藩家書

咸豐十年三月初四:

致澄弟沅弟

安慶之賊,積米至五萬三千餘石,將來圍剿,不易為力。

摺合627萬斤

1860年1月28日,我們選取這個時間點,看一看從這一天起直到二破江南大營,都發生了什麼。

因為是比較陳玉成和李秀成,就把這二人的行動畫一個表格,以便更清晰的觀看。

可以看到,自2月19日至4月21日,在首都天京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陳玉成毫無大局觀,一直在北岸觀望,以打李昭壽為名按兵不動。期間,天京方面多次求援,陳玉成不為所動。

與此同時,李秀成率領幾千人去攻打杭州。杭州是什麼地方?江南大營的老巢,楊秀清生前多次向這個方向用兵,都被打了回來。李秀成這麼幹,是提著腦袋去的。

最後,奇襲杭州的勝利鼓舞了人心,李秀成四籌使得楊輔清、劉官芳、黃文金、李遠繼、賴文鴻、古隆賢等人大會建平,統一了思想,撲向了江南大營,開始解京圍。陳玉成在長江對岸看到有機可乘,光速結束了與李昭壽的糾纏,也開始解京圍去了。

小編在此處承認,假如沒有陳玉成,說不定真二破不了江南大營,但你能說他有大局觀?

所以說,在太平天國曆史上,陳玉成雖然本事比李秀成大,但因為缺乏大局觀,就只能排在李秀成後面了。

最後,我來說一說丹陽。二破江南大營後,太平軍各部把江南大營趕到了丹陽。因為陳玉成力量最為強大,本人也具有梟雄氣質,所以大家一起打下的丹陽就成為了陳玉成的地盤。

然而,奪取丹陽後,陳玉成又一次不顧大局了。歷史是未知的,江南大營的餘部在前,陳玉成沒有想到繼續向前進軍會勢如破竹。結果是李秀成領銜進軍,攻佔了蘇常。至於陳玉成看到後跑去和李秀成搶地盤,那就是後話了。


雁小驢


陳玉成、李秀成並稱為太平天國後期兩傑,自然各有過人之處。兩人都有勇有謀,但相對來說,陳玉成偏勇,李秀成偏謀。清方形容太平軍將領的善戰,常用“悍”和“狡”兩個字,“悍”就是指勇,衝鋒陷陣,勇猛無當,善打硬仗,善於攻堅,而“狡”則是指智,經略謀劃,調度周旋,決勝千里。

曾國藩在捻軍氣勢最盛期曾說他們“有石達開、陳玉成盛時氣焰”,而非“有石達開、李秀成盛時氣焰”。當然不能憑這一句話斷定李秀成不及陳玉成,但起碼說明陳玉成在敵人眼裡是太平天國最優秀的軍事代表人物之一,而非“遠遜於李”。

陳玉成給人留下印象更深的是“悍”,而李秀成給人留下印象更深的是“狡”。陳玉成善抓戰機,而李秀成善於製造戰機,這是李秀成優於陳玉成之處,但像雨花臺大戰,以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二三十萬大軍,在武器裝備優於湘軍,又是在自己熟悉的天京戰場主場作戰的情況下,硬拿不下初來乍到、飽受瘟疫所困的曾國荃部兩萬人,倘若陳玉成還在,恐怕不會有這等事。

總的來說,陳和李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能精誠配合,便如雙劍合璧,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又能助長自己的長處,威力可以增加幾倍甚至十幾倍,但他們貌合神離,各自為戰,就可能分別為敵所乘。洪秀全、洪仁玕連這一點都看不到,竟然人為地製造出陳玉成和李秀成在利益上的衝突,實在是太平天國後期決策中的最大失策。


同濟天下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陳玉成被洪秀全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輔助洪天王操持天國軍政大計,穩定了天國燥動不安的人心,逐步穩住了局面。

陳玉成一生經歷大小戰事無數,他多次解天國危局,與忠王李秀成一起攻破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解天京困局更是他人生的巔峰。

陳、李二人都是十分年輕的戰將,能夠一次次的挽救危局,足見二人能力的出眾。那麼太平天國後期的這兩座大山,究竟誰更勝一籌?在下以為,倆人的綜合實力應在伯仲之間, 陳玉成打仗往往一馬當先,衝鋒在前,所帶部屬較為團練,無叛將降兵,他幼時封王,可謂英雄出少年。當時的清軍將領鮑超曾言:見到四眼賊才知這世上還有真英雄!陳玉成當為太平軍第一悍將。

忠王李秀成行軍打仗穩重周密,力求萬無一失,先鋒在前,自已殿後,對天王盡忠,對部下仁厚,最後關頭將自已的戰馬讓與幼天王無愧忠王之名。

胡林翼曾言:賊中精銳,只四眼狗一隻耳,它何足慮耶!可見就戰力而言陳玉成要更勝一籌。


賀灝


陳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兩位傑出將領,天京變亂爆發後,兩人通力合作,力挽狂瀾,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及二破江南大營等戰役的勝利,穩固了岌岌可危的戰場形勢,使太平天國延續到1864年才宣告覆滅。那麼陳玉成與李秀成究竟誰更厲害一些呢?

軍事才能

陳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廣西藤縣人,根據《李秀成自述》所載,他倆雖然年齡上相差14歲,但兩家相距不遠,遂結為至交,加入太平軍後,交情更為深厚。

陳玉成雙眼下各有一塊紫斑,人送外號“四眼狗”,他作戰勇猛,智勇雙全,時常衝鋒在前,身先士卒。湘軍名將胡林翼評價道:“賊中精銳,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慮耶!”時人評價他:“兇狡傑出,善摧大敵”,都對陳玉成的軍事才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太平軍曾三次攻佔武昌,陳玉成有兩次率先殺入城內的紀錄,尤其是在1854年太平軍第二次西征期間,武昌久攻不克,陳玉成自告奮勇,率領500敢死隊,繞道東門縋城而上,殺入城中為大部隊開闢道路。

陳玉成麾下的小左隊和小右隊都以敢打敢拼而著稱一時,安慶保衛戰中駐守在集賢關的小右隊,曾使得湘軍無法前進半步,最後依靠策反降將程學啟才最終攻克。

李秀成善於出奇制勝,但不耐苦戰。淮軍統帥李鴻章評價道:“偽忠王李秀成為諸賊之冠,不甚耐戰,而最多狡謀!”曾任曾國藩機要秘書的趙烈文評曰:“此賊甚狡”,這些評價都注重一個“狡”字,說明李秀成頗富謀略,詭計多端。

1860年初,為了解除天京之圍,李秀成險中求勝,率領一支僅有1350人的突擊小分隊,從間道奔襲重兵駐防的杭州。此舉真可謂險過剃頭,如果突襲不成功則很可能戰死沙場。出人意料的是,清軍極度腐敗,竟然被這支突擊小分隊攻破城池,迫使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派總兵張玉良率兵救援。李秀成在城內故佈疑陣,率部連夜撤回天京,會合劉官芳,楊輔清,李世賢等大破江南大營,上演了一幕經典的“調虎離山”之計。總體來說,陳玉成的軍事才能要略高於李秀成。

政治才能

在政治才能方面,陳玉成可能過於年輕,少年得志,在政治敏銳性上遠遜於李秀成。陳玉成在攻佔武昌的戰役中立下首功,從而一戰成名,被封為殿右三十檢點,年僅18歲便統領千軍萬馬。

1857年10月,21歲的陳玉成躋身最高軍事委員會,受封為又正掌率(二把手),22歲晉封英王,一路順風順水,青雲直上。過於順遂的仕途也導致了他的政治嗅覺不夠敏銳,遭到不少功臣的嫉恨。為了平息眾怒,洪秀全給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林紹璋等人都封了王。李秀成老成持重,非常善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原本李秀成手中沒有多少人馬,但他用重金禮遇收買捻軍頭目李昭壽,使得捻軍張樂行等都樂意與他傾心結交。

韋昌輝之弟韋俊遭楊輔清逼迫,打算從池州渡江投奔李秀成,奈何被陳玉成所阻,走投無路之下被迫向湘軍投降。

1860年,李秀成攻佔蘇浙,建立蘇福省,他體恤百姓,不僅減免賦稅,並且發放本錢供他們恢復生產;他善待清廷官吏,破城後發放川資路憑,供其返鄉。

浙江巡撫王有齡城破自縊而死,李秀成派人收斂其遺骸,奉送奠儀兩千兩,從撫標親兵中挑選500人,給船15艘,讓他們扶柩還鄉;總體來說,李秀成的政治才能要遠高於陳玉成。

氣節方面

1862年,陳玉成誤信奏王苗沛霖謊言,從廬州突圍至壽州被俘。欽差大臣勝保勸其投降,陳玉成當即予以斥責,並表示“大丈夫死則死耳,何繞舌也?”此舉充分表現了陳玉成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勝保又羞又怒,霸佔了陳玉成的絕色妻子後仍不解恨,在押解入京的途中,於河南延津將其殺害。臨刑前,陳玉成仰天長嘆“太平天國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慷慨就義,年僅26歲。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軍攻陷。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並把胯下戰馬給了幼天王,導致自己在南京城外的方山被俘。湘軍主將曾國荃把他裝在一個特製的木籠子裡,用鐵錐猛戳其身,又派人割其臂股,李秀成巍然不動,笑曰:“兩軍對戰,各忠其主,當有損傷,何如此?”

李秀成在氣節方面疑竇重重的是他親手所寫的《李秀成自述》,在這部自述中,李秀成使用了大量詞彙貶低洪秀全,同時又讚譽曾國藩及湘軍,並表示願意出面招降舊部。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李秀成變節投敵的鐵證,可也有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詐降之策。真相究竟如何,已經不得而知。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秘密處死。總體來說,李秀成在氣節方面不如陳玉成果敢和無畏。

綜上所述,陳玉成和李秀成兩人,既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委實難分高下。個人認為從維護大局出發的話,李秀成比陳玉成要略勝一籌。不知諸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歷史茶坊


單從作戰能力來看,陳玉成要略勝李秀成一籌。

陳玉成年少成名,早在1854年太平軍西征二克武昌時,陳玉成首先登上武昌城樓而揚名。1856年初,陳玉成坐一小舟,衝破清軍水師重重阻擾由水面而下鎮江,與城內守將吳汝孝帶兵突出,擊敗潰清軍,救瓜洲、破揚州。1857年1月,陳玉成在安徽局部反攻,接連收復無為、巢湖、廬江、三河鎮,中清軍分別逃往廬州、六安,皖北戰局得以扭轉。1858年9月底二破江北大營,恢復了天京與江北的聯繫,11月又在三河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陳玉成被封為英王。

而李秀成則是到了1859年二破江南大營時,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得以大放異彩,而後又東征江浙,奪取常州、蘇州、杭州等富庶之地,幾乎攻破上海。李秀成在陳玉成敗亡後,獨立支撐太平天國危局兩年左右。在天京陷落後,保護幼天王突出重重包圍。

陳玉成年輕氣盛,雖然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 ,為太平天國屢建功勳,但他的情商著實不高,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洪仁玕、李秀成等人的關係都很緊張,以致臨死都找不到援兵。李秀成軍事能力上比陳玉成遜色,但閱歷豐富,穩重謹慎,對部下寬厚,對上為保全自己寧可委曲求全,按現在的標準來看,李秀成比較“吃得開”。


機房日子


太平天國後期,這支老廣西軍的加入,才使李秀成實力超越了陳玉成

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提拔一批青年將領來領導太平軍,其中最為倚重的是陳玉成(1837-1862)和李秀成(1823-1864)。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他們兩個到底誰被天王更看重一些?誰勢力大一些?或者還說誰官爵高一些?前面有人也問過永宣,下面就展開說一說。

影視形象李秀成

天京事變後,當洪秀全要臣屬舉薦青年將領擔當大事之時,力薦陳玉成的人是最多的,其次才是李秀成,雖然陳玉成比李秀成小14歲,但是被稱為天國第一少年英雄,名氣和戰功都超過李秀成。於是洪秀全把他提拔為又正掌率,封成天豫(爵位有義、安、福、燕、豫、侯六等),與正掌率大臣贊天燕蒙得恩、副掌率合天侯李秀成共同領導國政。從官爵可以看出,陳玉成比李秀成高一個等級。

此後,陳玉成和李秀成一起領導太平軍,但當時陳玉成手中的兵馬遠超過李秀成,威信和決策方面,李秀成也遜於他。不過兩人那時候還算肝膽相照和齊心協力,從破清軍江北大營,到三河鎮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再到破清軍江南大營,他們合作非常愉快。期間的1858年,陳玉成官拜前軍主將,封成天義,而李秀成官拜後軍主將,封合天義。此時,陳玉成的地位還是高於李秀成,只是差距已經較小了。

影視形象陳玉成

1859年,洪秀全重新開始封王了,先封族弟洪仁玕為幹王,又擔心勞苦功高的非洪姓人不服,4月,封陳玉成為英王,封寵臣蒙得恩為贊王。後面又擔心李秀成等人不服,於是乾脆放開手腳封王。9月,封李秀成為忠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沒過兩個月又封林紹璋為章王,天王兄洪仁發、洪仁達為信王、勇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洪秀全那時候把太平軍隔成了三個實力派陣營,分別是陳玉成、李秀成和李世賢兄弟,楊輔清。從那時候起,英王陳玉成再也無法號令所有的太平軍了,雖然他地位和實力還是暫時領先的。因為天王故意多封王來分化大山頭,他要杜絕某一個王能獨自號令三軍的現象。

封王之後的陳玉成依舊掌握著太平軍的大半主力,而且大都是老兵精銳,地盤有安徽兩淮一帶。李秀成兄弟不能和陳玉成搶地盤吧,於是開始攻打江、浙來作為自己的地盤。1860年,李秀成帶著全部家當7000多人打下浙江首府杭州。隨後,李秀成又打下了江蘇蘇州、常州等地,開始認真經營起自己的地盤來。

影視形象洪仁玕

就在李秀成勢力猛增的時候,陳玉成卻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太平軍的勁敵湘軍集中全力對付他了。湘軍的戰略進攻重點就是英王大本營安慶,因此,在陳玉成和湘軍死戰的那段時間裡,李秀成兄弟確實是鑽了空子和打了小算盤去發展壯大自己。所以救援安慶的過程中,陳玉成是很孤立的,李秀成兄弟的配合是高水分的。

就在李秀成正在盤算啥時候自己的勢力能超過陳玉成時,老天爺竟然還給他丟了個餡餅。1861年,李秀成表面上幫助陳玉成攻打武昌而救安慶,實際上一路上籌措糧餉、招兵買馬來擴充實力。當他來到江西時,遇到了脫離石達開而萬里回朝的20萬太平軍。這20萬人馬幾乎囊括了石達開從天京出走後積攢的全部精銳,歷經百戰,他們從廣西而來,裡面大半又都是這兩年招的廣西兵,忠誠度和戰鬥力方面,它都比李秀成和李世賢在江蘇、浙江新招的太平軍要強十倍以上。另外還有童海容、汪海洋、朱衣點、吉慶元、黃祥勝、黃五馥、李加勝、黃益先、杜大祥、餘大林等近百員悍將。

影視形象石達開

李秀成大喜,請旨納入麾下,天王準之。增加了這20萬人馬之後,李秀成就超越陳玉成,成為了太平天國第一實力派。李秀成立刻把他們帶回蘇、浙,分一部給李世賢,然後兄弟倆縱橫蘇浙,各成一方諸侯。而一直在天京上游為後方擋炮的英王陳玉成一敗再敗,沒多久就覆滅了。



永宣論史


太平天國後期的英王陳玉成與忠王李秀成,皆是一時之英雄!可惜天國中期後戰略失策過多,內部權責不清。


縱有一批後起之秀,也己無力迴天!陳玉成慷慨就義,李秀成被俘遇害(有資料稱其投降了曾國藩,末知真偽)後,太平天國也就大勢己去,不久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