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有些人却隐藏得足够深,直到最后的关头,才会暴露出本来的面目。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便是如此,在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整整潜藏了十几年。一直到即将登上灵山,渡过凌云渡的时候,才展露出了自己原来的模样。或者说,此时的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为什么说孙悟空变成了六耳猕猴呢?首先来看一下,在这个时候,孙悟空都干了些什么!

在凌云渡发生了什么?

根据《西游记》原著中的描写,当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打怪升级,终于走到灵山脚下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前面还有一道天险,当真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而这条河,就是凌云渡。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在凌云渡之上,虽然有一条独木桥,但是却让唐僧跟八戒和沙僧,不禁望而兴叹。忍不住说道:“难、难、难!”

“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

由此可见,这的确不是一般人可以走的路,而且师徒四人当中,除了孙悟空在上面跑了一趟,其他几人是死活也不敢上去。

但是孙悟空却不依不饶,又从对岸跑回来,非要拖着猪八戒,让他一起走独木桥。

从这一段情节中,其实可以分析出这几点信息。第一,唐僧师徒几人,除了孙悟空之外,没有人敢走独木桥。或者说其他几人,不具备通过独木桥的能力。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第二,孙悟空过河的心情非常急切。因为他明知其他几人无法过桥,但是他却丢下他们,自己跑了过去。虽然最后又跑了回来,但是他那猴急的心情,已经可见一斑。

第三,孙悟空已经不愿意顾及唐僧。因为孙悟空当时,虽然看似非常迫切想要到达对岸,但是他的行为,却十分的奇怪。

因为如果他真的想催促全体过河的话,那么他应该拉上桥的人,其实不是猪八戒,而应该是唐僧。因为唐僧是他们几个人的领导,只要领导带头走上了独木桥,沙僧和八戒即使再不愿意,但也只能是硬着头皮跟上。

但是孙悟空却并没有去拉唐僧,反而去拽自己的师弟猪八戒。这样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仔细分析起来却大有深意。甚至可以看出,孙悟空当时的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

孙悟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西游记》原著里的说法,他们师徒四人,其实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比如孙悟空虽然到过灵山,但是一直都走的云路,不曾从地上的道路通过。而唐僧虽说是从灵山外派出去的干部,但经过几次转世,早就忘了自己的老家是什么样了。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也就是说,在接引佛祖,驾驶着那一艘破到没有底的小船来到之前,唐僧师徒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过河。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孙悟空,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丢下唐僧的好机会。因为唐僧就是一介凡夫,既不会武术,也不会法术。想让唐僧走过独木桥,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如果接引佛祖不出现的话,唐僧最终很有可能被留在原地,无法通过凌云渡。那么最后也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孙悟空自己,或者带着两位师弟成功过河,登上灵山去拜佛求经。

而唐僧则只能无奈的被丢在原地,甚至失去成佛的资格。因为凌云渡这一关,是佛教自己设置的障碍,唐僧没本事不敢过来,只能说明佛祖和观音菩萨,选了一个怂到掉渣的草包来做取经人,根本就怪罪不到孙悟空的头上。反而孙悟空还有可能有机会,自己带着两位师弟去东土大唐传经,从而扬名立万,成佛做祖。

这样的情况,应该也正是孙悟空最想看到的结果。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而孙悟空丢下唐僧的动机,其实也是很充分的。因为在西天取经这一路上,孙悟空在绝世好领导唐僧的手下,可以说是受尽了委屈。比如《西游记》中著名的冤案,三打白骨精,就充分的体现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究竟窝囊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这样的蠢材领导,要不是因为头上有个紧箍咒,在时刻约束着他,估计孙悟空早就一棍子把唐僧给撂倒了。而这一次在凌云渡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报复一下唐僧,依照孙悟空的心性,又有什么理由错过这次机会呢?

孙悟空的心性,其实和六耳猕猴很像

那么孙悟空的真实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实真正的孙悟空,是一个追名逐利,而且极其自私,有仇必报的人!最重要的是,当初六耳猕猴所做的一切,都是孙悟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来看孙悟空的那些光荣事迹,就能够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比如当年玉帝封他做弼马温,他因为嫌弃职位太小,从而一怒之下反下天庭,工人给玉皇大帝对着干。而后来又因为蟠桃盛会没有邀请他,结果一气之下,把整个蟠桃会给搅黄了。还有之后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烧了他七七四十九天,完事儿他一出来之后,就把八卦炉给踹了个底朝天。

从这些事情中,就能够看出孙悟空,是一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睚眦必报,是他的本性。同时也能看出,孙悟空一直都在追逐着名利,希望自己可以出人头地,好歹混成一个仙班正果。

而他后来之所以铁了心的跟着佛教干,也正是因为如来佛祖说过,让他取完经就能成佛,满足了他的名利的需求。

此时再看六耳猕猴,他的一切行为,俨然就像是孙悟空心中压抑的另一面。先是一棍子打倒了唐僧,而后又拿走了通关文牒,最后准备重新组建取经队伍,自己去西天拜佛求经,成佛做祖。这样的行径,与孙悟空心里的想法,是何其的相似!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所以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孙悟空一直都像六耳猕猴那样,痛痛快快的报复唐僧一回。而他之所以敢在凌云渡,表现出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孙悟空为什么敢在凌云渡那里,想要丢下唐僧?

其实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取经计划的实质意义。那取经计划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是为了消灭取经路上的妖怪,二是为了使佛法得到扩张。

而在唐僧师徒到达灵山脚下的那一刻,这两项使命,其实都已经完成了。因为经过孙悟空这一路的扫荡,所有敢出头的妖怪,不是被直接打死,就是被主人带走,已经再无后患之忧。

至于扩张佛法的任务,更是完成的非常出色。因为唐僧师徒这一路上,喊着口号,就是去西天拜佛求经。所以说,他们在降妖除魔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佛教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宣传。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因为唐僧师徒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闹出一番动静,让人知道佛教有几位圣僧,为他们除去了妖怪,解决了灾祸。这样一来,当地的人们就会纷纷来抱佛教的大腿,从而佛法也就成功的得到了扩张。

也就是说,在唐僧走到灵山脚下的时候,佛祖最重要的目的,已经全部达到了。至于去东土大唐送经书这一个最终环节,其实不管是唐僧去,还是别人去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通过唐僧在东土大唐,为李世民诵读经书时,刚读一个开头,就被八大金刚弄风卷走的情形,就能够看出,佛祖对于传经之事,其实并不在乎。

说得再明白一些,就是唐僧对于如来佛祖而言,已经没有了必要的价值。即使孙悟空把他丢在凌云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在渡过凌云渡的时候,孙悟空才敢生出这样的想法,先要把唐僧丢在这里。然而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体现出了,孙悟空真正的内心。也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在过凌云渡时,孙悟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六耳猕猴

因为此时孙悟空暴露出来的想法,简直和当初的六耳猕猴是一模一样。只差一步,就卸下了所有伪装。而且在度过凌云渡之后,唐僧向他道谢的时候,孙悟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

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感觉竟是那么的冰冷,似乎已经完全没有了师徒之间的情分。

总结

孙悟空在渡过凌云渡的时候,不经意间展露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一面。虽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是通过以上分析,也能够看得出来,在他心里,仿佛一直都住着一个六耳猕猴,一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也许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

其实不只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自己。或许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已经分不清,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