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男神小岳岳


皇太极经过政治权谋与武力夺取,死亡之时八旗势力是这样分布的。

1、皇太极本系的两黄旗,豪格正蓝旗,合计117牛录,是八旗第一大势力,平均每旗39牛录。此三旗为皇太极时期上三旗,装备好,战斗力强 地位高。

2、多尔衮三兄弟拥两白旗合计98牛录,平均每旗49牛录。由于两白旗是原努尔哈赤两黄旗改旗色而来,普遍团结,战斗力极强。

3、代善两红旗,济尔哈朗镶蓝旗,合计96牛录,大体中立但普遍偏向皇太极,平均每旗32牛录。由于三旗属别支,战斗力与装备训练都远不及前两大势力,所以只能调和。

此外,代善势力中也有很多的分歧,儿子硕托与孙子阿达礼就始终支持多尔衮,后面在已经确定福临为皇帝之后还企图政变杀福临,代善发现后亲自处决了儿孙,彻底断绝多尔衮登位的可能。

为何得到较多支持的豪格没有成功?

一、豪格并未得到全力支持

想必应该清楚支持豪格与支持皇子的区别。

对两黄旗来说,豪格有自己的正蓝旗,当继承人后必定造成两黄旗利益损失。所以两黄旗只是在反对多尔衮的局面下支持豪格。

二、豪格政治能力欠缺

在被推举大会上,多铎第一个出面虚假支持豪格,豪格毫无准备,急忙说自己德小福薄。

就这一句脱口而出的谦词,令多铎抓住把柄转移话题,公开推荐代善。

代善哪敢于在两大势力之间当傀儡?

三、代善济尔哈朗反多尔衮的原因

济尔哈朗非常忠于皇太极,因为镶蓝旗以前是哥哥阿敏的,皇太极处置阿敏后授镶蓝旗给济尔哈朗。

代善反对多尔衮,原因在于其母阿巴亥。

努尔哈赤当年公开宣布,将来自己死后,大妃及幼子归代善抚养。这几乎可以算是托孤或者默认代善为继承人。

结果,反代善势力立即发动努尔哈赤的小妾公开告发阿巴亥,德因泽是努尔哈赤最年轻的小妾,一共告发阿巴亥有三罪:1、私下赠送酒肉给代善(意图结交今后的男人),代善心安理得地吃了(皇太极却没有吃)。2、阿巴亥与代善眉目传情。3、阿巴亥私藏公共财物在儿子阿济格家。

就此,代善唯一得到继承人的机会失去了。而阿巴亥仅被驱逐一年多,就被努尔哈赤招回继续做大妃,三个儿子依旧得到宠爱。

所以代善非常痛恨阿巴亥。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与其他三大贝勒合作逼迫阿巴亥殉葬,推举皇太极为大汗。

也因此,代善绝不可能支持多尔衮的。杀母之仇,多尔衮会不报吗?

四、妥协结果

两黄两白对峙(已经没豪格啥事),内讧即将爆发,谁也不让谁。

济尔哈朗出面劝和,建议多尔衮与豪格都不能当继承人,选皇太极幼子。

对此,多尔衮立即表示赞同。并建议选福临做继承人,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

这个建议,符合满清大多数人意见,损失的只有豪格与福临弟弟博穆博果尔。

两黄旗确保皇帝亲兵地位,两白旗镶蓝旗获得了摄政王,皇太极正妻哲哲与孝庄布木布泰的利益最大化。代善没有损失。




四川達州


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亲统的两黄旗按照女真人的旧俗,分给了自己最钟爱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个儿子各分十五个佐领。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将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至于多尔衮,将会另赐一旗给他。由于经过此次分配后,正黄旗被全部分给多铎和阿济格了,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自统领的旗,所以镶黄旗在这之后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而当时,皇太极和他的长子豪格则分别统率两白旗。后来皇太极继位,他提出要两黄旗和两白旗进行互换,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没有提出异议,于是这次换旗顺利完成。


皇太极提出两黄和两白旗互换如此顺利,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皇太极是君主,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当时的年纪都不大,再加上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暂时还没有和皇太极对抗的能力和勇气;

二是后金已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黄色是君主的御用服色,只有君主或者是君主赏赐后才能使用,阿济格三兄弟是臣子,并没有资格使用黄色。在制度上,多尔衮三兄弟没有反对皇太极的理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次换旗只是交换旗帜和服色,也就是换旗不换人,各旗所属人众仍归各旗主所有。这才是阿济格三兄弟能够对换旗没有太大异议的真正原因。

于是这次换旗之后,皇太极也就变成了两黄旗的势旗主。而多尔衮三兄弟,则变成了两白旗的旗主。双方都是两旗人马,两拨人的实力势均力敌,皇太极不占什么优势。这对于皇太极这个君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之后,皇太极便利用自己后金大汗的身份优势,通过对两红和两蓝旗进行排挤打击,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首先是永平之战后,阿敏(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议其弃守永平和图谋自立等十六项大罪。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紧接着,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由于在大凌河战役犯下御前漏刃的大罪,受到降爵和罚银的处罚。不久后,莽尔古泰抑郁成疾,因病去世。三年后,莽古尔泰的旗下奴仆告其发欲图谋反,皇太极乘机夺去了他的正蓝旗旗主之位,他的子孙也跟着一起受牵连,被降为红带子。


由于正蓝旗此时没有了旗主,于是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后金国大汗一系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上三旗的雏形由此诞生了。

同时,济尔哈朗控制的镶蓝旗和两红旗也都是皇太极的附庸。因此,皇太极当时的势力其实是六旗,对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不出意外,皇太极最终也会吞并两白旗,完成八旗的整合。

但是在1643年,已经初步完成了绝对权威的皇太极却突然病死。他这一死,就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连锁事件发生。

由于清皇太极暴毙之前没有留遗言,没有指定继承人。而大清也没有继承制度。也就是大清皇帝到底谁来继位,不看继承关系,而是完全就是看谁拳头最硬。

那么,当时谁的拳头最硬呢?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皇位只有一个,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两人背后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两拨人火并起来,清朝估计就完蛋了。

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会,决定用和平的办法解决这个继承者的问题。

当时,主要的与会人员有以下几位:

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皇位争夺者。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皇太极的堂兄弟,豪格的支持者。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他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著名的老好人,谁都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对。

镶红旗旗主——代善儿子硕拖,他的政治主张与代善一样。但是后来又反悔,改为明确支持多尔衮。

英郡王阿济格——老十二,多尔衮亲哥。

睿亲王多尔衮——老十四,皇位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老十五,多尔衮亲弟弟。

这三兄弟掌控两白旗,且政治倾向一样,都是坚定的支持多尔衮。

这个时候,豪格有两蓝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两红旗打酱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两边的势力是持平的。于是,这个时候两黄旗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那么,两黄旗支持谁呢?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人都有。有一些大臣支持多尔衮,但是像索尼和鳌拜这些武将支持豪格。

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和索尼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们坚决站在豪格一边。因为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鳌拜、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两派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睿亲王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清晨,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和索尼等人还密令两黄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于是,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和索尼等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实际上,两黄旗是想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于是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这里插一句,豪格当时不同意,但是豪格因为后宫不支持他(皇太极后妃),因此赌气没有参加后面的会议。多尔衮抓住豪格不在的大好机会,直接定了福临为帝。

顺治帝继位之后,由于两黄旗的态度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即可,豪格和顺治都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支持谁都可以,于是索尼和鳌拜等人便不再支持豪格,而是改而支持顺治。

但是由于顺治只有六岁,大清的一切大事完全由多尔衮做主。多尔衮仗着自己是摄政王的身份大肆打压两黄旗的部众。像索尼和鳌拜这样曾经对多尔衮动过刀子的人,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另外还有镶红旗旗主硕拖,他因为支持多尔衮称帝,密谋推翻顺治,被人检举揭发,在多尔衮的默准下,被处死。

然后是两蓝旗,豪格和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整得死去活来。其中豪格被整死,济尔哈朗先是被多尔衮以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为由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接着又因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他,说当初皇太极驾崩时,济尔哈朗故意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被多尔衮议罪当死,遂兴大狱,降为多罗郡王。

事后多尔衮虽然没像弄死豪格一样弄死济尔哈朗,但济尔哈朗也因为势力大挫,不再对多尔衮构成威胁了。

其后,济尔哈朗避多尔衮的锋芒,一直到多尔衮死后,他才再次出山,拉拢其它实力派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最终清算了多尔衮一派。

总的来说,皇太极死后,两黄旗和两蓝旗是明确支持豪格继位的。但是,两蓝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他们的主子,而两黄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当多尔衮扶持福临登基后,由于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于是两黄旗便转而支持顺治。两黄和两蓝旗的联盟便被多尔衮给拆散。


至于两白旗,这是多尔衮的势力。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支持多尔衮。而两红旗一直都在打酱油,谁说话声音响就支持谁。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争夺皇位时,豪格得不到后宫对他的支持。因为豪格不是后宫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见,两黄旗的将领也要买帐。于是才在选举的关键时刻,老滑头代善和小滑头济尔哈朗始终不敢投豪格的票。豪格原指望两人推举他,可等来等去也等不到,后来负气离开,被多尔衮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


Mer86


皇太极在清朝历史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个人却不怎么长命,在他最心爱的女人海兰珠去世之后的一天夜里突然暴毙而亡。

由于皇太极死的太过于突然,之前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嘱,所以在他去世后有关于是谁人继承皇位的问题在皇宫争夺之中曾发生过很大的争执。

王位之争的同时也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其实皇位之争也就是八旗势力之争,尤其是两白旗和两蓝旗争的最为激烈,甚至一度差一点内战。

那么在皇太极死了之后,八旗势力都发生了哪些的变化呢?

皇太极在生前为了与明朝分庭抗礼,便在盛京称帝建立了清朝,算是有了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制度。

皇太极登基称帝之后,对八旗军军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当时为了效仿汉制以黄为尊,皇太极便将自己直接统领了两白旗,改为了两黄旗。原本的两黄旗改成了两白旗。

由于之前这两黄旗是努尔哈赤直接统领的,所以更改之后的两白旗就成了八旗中最强悍的两旗。

调度后的两白旗仍然由多尔衮兄弟掌控。

而两蓝旗的掌控者则分别成为了皇太极的长子,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两个人都是属于皇太极的忠诚支持者。

唯独在编外的,也就有两红旗,两红旗的统治者为礼亲王代善以及其子硕拖。由于两红旗一直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皇太极就没有调整红旗的统领人员。

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出现了皇位之争。

两黄旗支持皇太极的孩子继承皇位的,两蓝旗是支持豪格的,两白旗则是支持多尔衮,两红旗保持了中立。

因为有两黄旗在,多尔衮是当不了皇上的,后来多尔衮也就换了一个套路让顺治当了皇帝,两黄旗对此并没有表示过多的反对,由于当时与大明战事比较紧张,所以豪格也没有作出反对,皇位继承之事算是搞定了。

虽然说顺治当了皇帝,但是真正掌权者却是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肯定不敢收拾两黄旗,但是他想削弱反对自己的蓝旗势力。他先将蓝旗的统治者豪格给害死,并且将其正蓝旗纳到自己的麾下。

为了避免两蓝旗的旧部发生反叛,他将正蓝旗和自己旗下的正白旗进行混合之后重新组合划分,并且将其组成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由多尔衮自己直接统领。

之前多尔衮所统领的镶白旗则服装一换变成了正蓝旗,镶蓝旗并没有做出调整,不过对于多少个人来说,根本没有威胁了。

多尔衮经过这样一番倒腾之后,消除了自己的反对力量,毕竟当初自己和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两蓝旗是坚决支持豪格的。

因此对于多尔衮来说,就算豪格去世两蓝旗也是一种威胁的存在。

通过如此分配调试之后,两蓝旗相当于被瓜分改编,原本正蓝旗的兵马现在混合到了属于自己的白旗阵营之下,之前自己所统治的镶白旗则直接改成了正蓝旗,如此一来多尔衮自然就没有了什么后顾之忧。

由于在多尔衮和豪格相争的时候两红旗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多尔衮掌权之后两红旗之前的将领还有统治者并没有改变过多,仍然是之前的原班人马。

按照皇太极所立下的规矩,两黄旗自然名也要归属顺治名下,但是实际的指控权也是在多尔衮这边。

虽然多尔衮从名义上不可以直接调动两黄旗,但是也可以利用顺治的名义使用两黄旗。

等到顺治帝掌权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夺取了正白旗和正黄旗统治权,掌控了多尔衮生前的两白旗,由于两黄旗本来都归于顺治帝所有,所以相当于顺治帝掌握了当时绝对的力量,也就是两黄旗以及两白旗。


夏目历史君


八旗始于1584年,成于1615年。

八旗最初是来自于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后所创的以黑旗为军旗的“黑旗军”,后在他统一建州三卫后,并又在黑旗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另外一支以红旗为军旗“红旗军”,并有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而黑旗军则交有其弟舒尔哈齐指挥统领。后在1601年,因努尔哈赤的势力极具扩张,遂又将黑旗军和红旗军改编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几乎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而手下的军队也达到了四五万人,同时此时的四旗权利也过于集中,为了防止这些旗主影响到努尔哈赤的统治,随即他又将这四旗改编成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自此八旗遂称定制,终清一朝都未有改变。

而此时这八旗除了正黄旗和镶黄旗是努尔哈赤亲自担任旗主外,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及镶蓝旗主阿敏。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逝世,由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其后金汗位。而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他并借口将多铎的正黄旗改色为正白旗,而将原属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后又将阿济格统领的镶黄旗改色为镶白旗,并借口又夺走了杜度的镶白旗旗主一职,改有其子豪格担任,并改色为镶黄旗,就在这样的操作下,皇太极得以顺利的掌控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成为名正言顺的大金大汗。而后不久因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过大,再加上阿济格又是一位功劳甚高的大将,随即皇太极找了一个借口将阿济格的镶白旗给了当时仅有14岁的多尔衮。

1628年,因多尔衮征讨蒙古有功,随即皇太极将他与多铎的旗主对调,多尔衮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多铎则成为镶白旗主。

1630年,原镶蓝旗主阿敏因在与明朝名将孙承宗的对抗下不战而逃,被皇太极囚禁。其镶蓝旗也交有皇太极的弟弟济尔哈朗统帅。

1635年,原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死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嫌,其子继承的正蓝旗被皇太极借口收回。后皇太极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全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而豪格统帅的镶黄旗,被再次改色为正蓝旗,并获得了原正蓝旗旗下的5个牛录,大概1500位满洲士卒。

1638年,原镶红旗旗主岳托去世,由其长子罗洛浑继承镶红旗旗主。

而之后皇太极时期的满洲八旗基本已成定制,除了皇太极亲自担任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旗主,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正红旗旗主代善和镶红旗旗主罗洛浑。

皇太极死后的八旗。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后,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大清皇帝。刚开始登基的顺治帝并不实权,大清的朝政大权都掌控在多尔衮的手中。1648年,原正蓝旗旗主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而死,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所得,后他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组建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并有多尔衮亲自掌控这两旗,而原镶白旗则改色为正蓝旗,原镶白旗旗主多铎就变成了正蓝旗旗主。

1646年原镶红旗旗主罗洛浑去世,由皇太极第五子继承镶红旗旗主。

1648年原正红旗旗主代善去世,由其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为正红旗旗主。

1649年原正蓝旗旗主多铎去世,由其第二子多尼继承为正蓝旗旗主。

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正白旗和镶白旗就被其养子多尔博所统领。但是顺治帝亲政之后,多尔博被勒令认祖归宗,于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就成无主之旗,而顺治就趁机掌控了正白旗,另一个镶白旗则还给了豪格的长子齐正额,自此顺治帝成为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



1652年原正红旗旗主满达海去世,由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为正红旗旗主。

1661年原正蓝旗旗主多尼去世,由多铎第五子多尔博继承正蓝旗旗主。

而自顺治帝以后清朝的八旗已基本固定化,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有皇帝亲自掌控,称“上三旗”,其余的五旗则有清朝的宗室王公掌控,称“下五旗”。之后上三旗主要就是负责皇帝的安全是为亲兵,担任皇宫的警卫任务,而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负责拱卫整个大清江山的安全。


澳古说历史


1643年,大清崇德八年,51岁的皇太极突然猝死。因为死得太突然,但史料中又找不到皇太极被谋害的蛛丝马迹,因此,后世史家猜测皇太极是死于突发脑溢血。

皇太极死后,留给满清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太极生前并未立储,他死了,谁继位?

很快,八旗权贵们就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一个阵营支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继位。

从法理上来说,这俩人继位都说得过去。长子继位,自然无话可说;就算兄终弟及,也不是没有先例,大宋朝的太宗皇帝不就是继了皇兄的位子吗?

而且,多尔衮还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当年努尔哈赤就想让他继位,但是因为年幼,被大哥哥皇太极给夺了去,如今夺回来,天经地义。

既然都可以继位,那么就要比一下实力了。总是这样,比到最后,比的就是谁手里握着的兵马多。

那么,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是如何分布的呢?

首先,正黄旗、镶黄旗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也是八旗中对他最为忠心耿耿的。皇太极死后,两黄旗的将领们纷纷跑到豪格的府中,表态支持豪格继位。

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皇太极这一脉的子孙继承皇位,而不是让皇位跑到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脉的手里。

豪格自己呢,手里握着正蓝旗。自然,正蓝旗是最为支持豪格的。

于是,八旗中就有三旗支持豪格继位。

多尔衮呢,他手里握着正白旗,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手里握着镶白旗。两白旗自然是多尔衮的拥趸。

看起来,多尔衮似乎比豪格少了一旗的势力。但是且慢,两黄旗中虽然大部分将领支持豪格,但也不乏一小部分暗地里支持多尔衮。

因此,多尔衮和豪格基本平手。

剩下的三旗,镶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而正红旗和镶红旗这两旗的势力,则握在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以及代善的儿孙手里。

代善一方,是绝对中立。代善老了,自己没有实力争夺皇位,至于是弟弟多尔衮还是侄子豪格当皇帝,他都无所谓。但有一点,他不准八旗内部发生内讧。也就是说,多尔衮和豪格可以争皇位,但只能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不能兵戎相见。谁敢动手,代善就干谁。

济尔哈朗呢,他作为八旗旗主中唯一一个不是努尔哈赤嫡系子孙的人物,却是最为深谋远虑的。他感情上倾向于支持豪格继位,但是他知道,豪格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另外,他又和代善一样,不允许八旗内部发生内讧。

济尔哈朗很智慧,他分析了八旗旗主的诉求后,找出了一个天才般的解决办法:立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但不是豪格,新帝继位后,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这个办法太完美了。两黄旗的大臣们表示同意。代善的两红旗表示同意。再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济尔哈朗的提议,获得了五旗的支持。

多尔衮也不傻。和豪格相比,他是占了大便宜的——摄政王啊,基本就是半个皇帝了。

而且,他也知道努尔哈赤创立基业不容易,一旦八旗内部发生内讧,就毁于一旦了。而当时的大清,正在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内讧是最傻的选择。

因此,多尔衮也就坡下驴,同意了这个方案。

那就只剩下豪格的正蓝旗了。他没得选择了,只能同意。

于是,根据母妃的地位,以及皇子的年龄,就选了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


趣谈国史


1601年,努尔哈赤编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开清朝八旗先河。1615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势力扩张迅速,为了保质保量,努尔哈赤对所属兵马重新编排,改四旗为八旗,定制。1643年8月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因其年幼,实权尽归多尔衮,八旗实力也得到了重新洗牌。




1648年,多尔衮除去正蓝旗豪格,正蓝旗收入囊中,而其时正白旗统帅也是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对两只队伍的控制力,于是将两旗混合,重新编为正白旗和镶白旗,同时原来的镶白旗改为正蓝旗。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借机拿下正白旗,于是皇帝得以掌握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也就是传说中的“上三旗”。镶白旗重新拨给豪格之子掌握。


镶红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则变为“下五旗”,其实力的传承和扩张差不多是一脉相承。1654年,皇太极第五子继承镶红旗,1648年,代善第七子继承正红旗,1649年,多铎第二子继承正蓝旗。

此后两百多年,上三旗因为是皇帝亲兵一直负责皇宫的安全任务,成为天子脚下兵。而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并派往各地,拱卫大清江山万年。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八旗的作战力量越来越低,最终被淘汰。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宋安之先来大概说说皇太极去世之前的八旗势力哈。

正黄旗和镶黄旗是直属于皇太极的,皇太极还在兄长莽古尔泰死后,将其所领的正蓝旗据为己有,由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也就是说皇太极当时拥有八旗中的三旗,也就是最早的天子亲卫上三旗。

两白旗则是由武英郡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袭、豫亲王多铎三个一奶同胞的亲兄弟所统领。

两红旗则是由礼亲王代善统领,代善是当时诸王中最为年长的。

镶蓝旗则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

在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时代,八旗拥有很大的权力,当时的军国大事,都必须以八旗旗主为首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并且做出最终决定。

皇太极时代集权的成果之一就是将三旗置于自己掌控之中,虽然八旗制对于皇权有很大约束,但皇太极拥有了三旗,成果还是很不错的。

皇太极猝死以后,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进行了一番政治角斗,最后双方各退一步,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登基以后,因为才六岁,所以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任命为摄政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多尔衮的能力很强,开始了集权之路。先以谋逆的罪名将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处死。理由是阿达礼参与了拥立多尔衮为帝的阴谋,还借此机会夺取了代善掌握的两红旗。

多尔衮后来又诬陷豪格将其爵位削夺,进而将两黄旗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顺治五年开始,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被多尔衮贬为郡王;豪格被多尔衮陷害的下狱身亡,老婆被多尔衮所纳;66岁的代善病逝;多尔衮是彻底的大权独揽,集权于一身。

多尔衮还将自己的正白旗加入上三旗中,将正蓝旗下降为下五旗中。

当然最关键的是,因为多尔衮对于诸王的打压,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再也发挥不出之前的作用,反倒是成全了后来亲政的顺治帝。

等到顺治帝亲政以后,上三旗确立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而八旗旗主的权力大为缩水,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清朝开始真正的朝着封建集权国家前行。


宋安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清太宗皇太极骤然崩逝。

由于在此之前,皇太极并没有就立储一事做出任何交代与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最终,在各方势力的相互协商与利益妥协下,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在这其中,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成为了影响皇位归属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努尔哈赤去世后,依照“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登上汗位。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如下: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大贝勒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

镶蓝旗(33牛录),由二贝勒阿敏掌管;

正蓝旗(21牛录),由三贝勒莽古尔泰掌管;

正白旗(25牛录),由四贝勒皇太极掌管;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为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努尔哈赤处死。

而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对八旗势力进行了一次划分和调整,其主要针对的是他自己所统领的两黄旗。

努尔哈赤分别授予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自己只留20个牛录作为亲兵。同时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多铎为正黄旗旗主,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自己去世后,将剩余的这20个牛录的亲兵由多铎继承。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将统领镶白旗的杜度调到了镶红旗下,有史料说这是努尔哈赤有意让多尔衮接管镶白旗。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镶白旗最终是由皇太极所得,并安排给自己的儿子豪格统领。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正式颁布“汗谕”,确定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其去世后,将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新任的后金大汗。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怫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从议政的角度,对“八和硕贝勒”的举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约束,并且还规定将此后所有的战利品,包括人口、牲畜、财物等,统统平均一分为八,以此保证此项制度施行的经济基础。

而由于这八位和硕贝勒都是掌管兵权的领旗或者旗主贝勒,因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也被称为“八王议政”或者“八旗议政”。而这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雍正时,所说的“八王议政”说法的来源。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八和硕贝勒共举新汗”的规则也随即开启。

就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当天,代善的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便找到代善商议,并就拥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无人允协,谁不赞同。”

于是,在代善的首倡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并且就此开启了“四大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贺,共理朝政”的阶段。

而纵观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努尔哈赤规定的“能受谏而有德者”为标准选举新汗,而是通过比照背后支持的八旗以及牛录数量,这才是皇太极能够登上汗位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代善家族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支持,才使得仅有25个牛录正白旗的皇太极,从劣势位置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登上了后金汗位。

当然,这也就此成为了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登上皇位全过程的“预演”。


皇太极时期对于八旗势力的调整,使得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较之努尔哈赤时期有着巨大的改变。

皇太极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行“黄白对调”。

满洲人以黄色为尊,黄色也就成为了当时的汗权以及后来皇权的象征,因而统领两白旗的皇太极父子对于自己的旗籍是有所不满的。况且,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狩猎和驻防的传统,两白旗分属左右翼之末,实际上就相当于处于八旗的末位,这也必然是不能为皇太极所接受。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不改变人员配置和所属牛录数量的情况下,将两黄旗与两白旗的旗帜与服装进行对调。

经过“黄白对调”后,皇太极统领正黄旗,其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为正白旗旗主,阿济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则将自己的15个牛录挂在了阿济格的镶白旗下。

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对统领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进行调整。

皇太极为了拉拢多尔衮,首先借故免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改又由多尔衮担任。

之后由对两白旗进行了一次整编和调整,让多尔衮任正白旗旗主,多铎任镶白旗旗主,目的就是为了平衡两白旗的势力,限制多铎的势力。只不过由于多铎统领的牛录数量太多,再加上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多铎的镶白旗一直到皇太极去世都是八旗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旗。

而处理完两白旗的问题后,皇太极将目光盯在了两蓝旗上。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借着阿敏弃守永平四城并下令掠财,以“十六大罪”判处阿敏终身监禁,并安阿敏的弟弟排济尔哈朗继承了阿敏的全部财产,特别是还安排其统领阿敏的镶蓝旗部众。

实际上,皇太极这样的安排可谓是别有用心。自阿敏与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为努尔哈赤处死后,年幼的济尔哈朗就被寄养在了努尔哈赤的宫中,就此与皇太极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远超他与自己同父异母哥哥阿敏。于是,皇太极安排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实际上就是将镶蓝旗培养成为了自己坚定的支持力量,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济尔哈朗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皇太极的“高瞻远瞩”。

至于正蓝旗,皇太极可谓是痛下了杀手。两任旗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先后暴毙身亡,另一位在正蓝旗中声望极高的哈达公主莽古济被皇太极凌迟处死,皇太极也就此吞并了整个正蓝旗。

之后皇太极将自己的势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整编调整,并且由自己亲领两黄旗,豪格统领正蓝旗,最初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蓝旗的格局确定。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还成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并将其划归为皇帝亲自统领,这就使得皇太极父子在统领牛录数量与掌管人口兵丁数量上,彻底超过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进一步稳固了皇权。

至此,皇太极去世前后,八旗的势力格局分布情况为:皇太极亲领镶黄旗、正黄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统领正蓝旗;礼亲王代善家族统领正红旗、镶红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正白旗;豫郡王多铎统领镶白旗。

而伴随着皇太极的去世,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随之打响。


皇位争夺的背后是八旗的“各怀鬼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各方的“各取所需”。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以及自己统领的正蓝旗的支持。

特别是以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首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在豪格授意下结为“八拜之交”,相约“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共同扶保豪格。

而在皇位争夺到了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索尼和鳌拜更是执剑站在堂上,以表示对于豪格的坚决拥护,甚至做好了以死相拼的准备。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然而,两黄旗看似是在为豪格呐喊疾呼,实际上却是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考量。

前文中也曾说到了,皇太极登上后金大汗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黄白对调”,如果真的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登上了皇位,那么必然也将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的这些将领不仅要失去“上三旗”的地位,更是在诸多特权、待遇、岗位、职级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因此,维护自身“上三旗”的地位以及实际的利益,才是他们极力扶保豪格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拥护的也就并非是豪格本人,而是豪格“皇太极之子”的身份,或者说只要保住了他们两黄旗的地位,即便是皇太极的其他皇子登基,他们也会选择支持。

当然,两白旗自不用多说,多尔衮三兄弟一直以来都是精诚团结、亲密无间,阿济格、多铎支持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无论是从亲情角度来说,还是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必然的。

而至于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着考量。

对于代善来说,维稳是首要的目的。

此时代善已经年过六十,并且在皇太极时期已经退出了权力统治的中心,虽然地位上位列百官之首,但这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并无实权。

更重要的是,代善最为欣赏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英年早逝,其他子孙要么年龄尚小、资历不足,要么就是诸如硕托、阿达礼这样的不为他喜欢。

因此代善能做的主要是两点,其一,保住自己家族的实力和地位;其二,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发生内讧,进而葬送好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善选择支持豪格,目的就是在于豪格继位更加的名正言顺,并且更有利于维系局势的稳定。

而济尔哈朗,除了要考虑到政权的稳定外,也考虑的是他与皇太极的“私交”。

前文中也说到了,两人要好的关系是自幼形成的,并且济尔哈朗能够有今天的权势地位,特别是他能够受封郑亲王,署理刑部事务,在百官中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够坐拥八旗中势力排名第二的镶蓝旗,全都是仰仗着皇太极。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态,济尔哈朗也会拥立皇太极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尔衮。

于是,济尔哈朗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两黄旗与两白旗即将火并的时候,首先提出由福临继承皇位。

实际上济尔哈朗之所以提出由福临继位,也是有着他的“小算盘”。

首先,皇太极先后迎娶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个具有科尔沁血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这一点在皇太极此前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因而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所生的福临,可以说是具有着先天性的优势所在。

其次,此时的福临年仅五岁,尚没有执政能力,因而朝堂上现有的政治格局将维持暂时性的稳定,这也是各方所能接受的。

再次,济尔哈朗也有着一定的私心,那就是借着“拥立之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当济尔哈朗将这一方案提出来的时候,也得到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一众的八旗旗主们的认同,就这样,顺治皇帝福临登上了皇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由于其的“拥立之功”,加上其在皇太极时期的朝堂地位,成为了第一辅政王。而多尔衮,也凭借着其此前的功劳地位以及背后两白旗的势力,与济尔哈朗共同成为了辅政王。

豪格,由于顺治皇帝的继位,两黄旗改由顺治统领,他自己也只能继续掌握着正蓝旗。

之后,随着多尔衮专政时期的到来,豪格的势力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和吞并,经过多尔衮重新整合后,他让自己统领两白旗,并将正蓝旗给到了自己的弟弟多铎统领,同时将正蓝旗移出了“上三旗”,改正白旗位列“上三旗”之中。

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势力进行了清算,收回了两白旗,并且将正白旗改由自己亲领,镶白旗则还给了遭到多尔衮迫害的豪格家族。

至此,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最终确定:“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下五旗”中,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着为多尔衮平反的机会,制定了“铁帽子王”制度,最终厘定了爵位名号、家族世袭以及八旗势力归属。


雍亲王府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没有留下遗诏就突然病逝,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皇太极死后兵力分布如何

皇太极生前掌管的两黄旗和正蓝旗自然支持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加起来一共61个牛录(牛录是满族基本的军事单位,约300人一牛录)

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又以睿亲王多尔衮为中心,三人共有两白旗的支持,加起来达到65个牛录。

两红旗一直由努尔哈赤的二子礼亲王代善掌管,皇太极驾崩时他早已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年纪大心也老了,早已经失去了对皇位以及权力的渴望。他在皇位选举中一直没有表达出明朗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

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否则,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当承大统。—代善

镶蓝旗处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掌控之下,他看似软弱,实则老谋深算,在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中态度照样是模棱两可。

他宣称只要是先皇的儿子继位就支持,而其中就不单单只包括豪格了。

多尔衮、豪格实力强大,为何最终却是年仅5岁的福临夺得了皇位呢?

多尔衮、豪格实力相差无几,要是真的打起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同时他们又深深地明白这个时候大西、大顺政权已经相继成立,大明王朝已是穷途末路,这可是大清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绝不能在这时候内讧。

正在多尔衮与豪格僵持不下时,济尔哈朗提出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自己和多尔衮辅政的建议。

多尔衮自然欣然接受,因为这样既可以总揽大权,坐拥皇帝之实又可以避免内战,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豪格也害怕触犯众怒,只得同意。

最后皇位就这样意外地落到了孝庄母子的头上


晓史才能明事


满洲八旗军是清朝初年的精锐军事力量,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南征北战,奠定了清朝开国的根基。不过,由于满洲贵族内部的权利斗争,八旗的旗主也时常更换。清太宗皇太极(爱新觉罗·黄太极)活着的时候,根据八旗的尊卑地位,八旗排列顺序依次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今天,笔者就给大家捋一捋清朝初年的八旗势力划分。



皇太极时代的八旗势力


公元1626年,一代枭雄努尔哈赤攻击宁远城失败,不久后在盛京去世。在诸子争斗中,睿智的皇太极最终取得继承权,成为后金汗国(清朝的前身)的实际领导者。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位置后,掌正黄、镶黄两旗骑兵(白旗易黄事件);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统领正红、镶红两旗骑兵;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皇太极的三个异母兄弟)掌握正白、镶白两旗的骑兵;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掌握正蓝旗的骑兵;皇太极的堂弟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的骑兵。




皇太极去世后的八旗势力

1643年,也就是清朝入关的前一年,戎马一生的皇太极病逝,年仅51岁。皇太极死后,满洲贵族中战功最显赫的睿亲王多尔衮用政治手段排挤政敌,更换了八旗旗主。清朝统治者顺治皇帝掌握正黄、镶黄两旗不变;多尔衮自己掌握正白、镶白两旗,还夺走了代善的正红、镶红两旗;肃亲王豪格因为和多尔衮是政敌,所以他掌握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剥夺;与多尔衮一派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因为和豪格的关系太过于密切,遭到连坐,被剥夺了镶蓝旗的领导权,并降为郡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