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一門藝術——明代繪畫中的醉飲圖

明代繪畫中,出現醉飲的畫面並不鮮見。就繪畫的主題來看,有描繪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者,也有描寫時人者,更有以詩意而擬畫境者;就畫家構成來看,既有開宗立派或承前啟後的一代名家,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名或無名畫家;就畫家身份看,既有文人畫家,也有供奉於內廷的職業畫家。他們的畫作雖不多見,但卻可看出明代繪畫題材的多元化與特殊的審美趣好。透過這一小眾的繪畫主題,還可看出明代文人和市民階層的生活狀態與精神訴求。

喝酒是一門藝術——明代繪畫中的醉飲圖

(明) 唐寅 臨李伯時飲中八仙全圖 (局部) 紙本墨筆 縱23.8釐米 橫838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最能代表這一主題的莫過於萬邦治的《醉飲圖》卷。它描繪的是一群文人在樹林中醉酒的情景。除往來穿梭於人群中斟酒與攙扶主人的兩名書童外,畫面共有八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飲中八仙”的故事。畫面從右至左可分為三段場景:第一段乃一人醉酒後扶樹躬身而立,頭向左側前傾,做嘔吐狀;第二段乃三人合圍一圈,一人舉杯勸酒,一人搖頭揮手婉拒,一人淡然靜觀,另有一人則已酒力不逮,脫鞋斜躺圈外;第三段乃三人已大醉,不省人事,一人伏於酒瓿之上小睡,一人後傾,書童在其後推扶之,另有一人則趺坐地上。作者將醉酒的各種姿態通過細膩的筆觸表現得栩栩如生,生動別緻。在醉態百出的文人四周,散落著古琴、酒甕、畫卷、圍棋、書籍、葫蘆,甚至布鞋。而作為襯景,畫中尚有古樹、林泉。看得出來,在喝酒之前,文人雅士們一定有過撫琴、對弈、觀畫、閱讀等雅集活動。在此圖中,作者將醉酒的神態刻畫得細緻入微,若論明代畫壇擅寫醉態者,尚無出其右。

喝酒是一門藝術——明代繪畫中的醉飲圖

(明) 唐寅 臨李伯時飲中八仙全圖 (局部) 紙本墨筆 縱23.8釐米 橫838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在明代畫壇,描繪文士醉飲的繪畫多集中在以“飲中八仙”為主題的創作中。“飲中八仙”乃指唐代以嗜酒著稱的八位文人,他們是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在《新唐書·李白傳》中專門提及八人,他們又被稱為“酒中八仙人”,因杜甫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而名聲大噪,流芳千古。杜甫詩曰:“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詩中將八位文人的醉態一一作了歌詠。在後世的繪畫中,以此為主題的作品不勝枚舉,宋代李公麟和元代任仁發就創作過《飲中八仙圖》,到了明清時期,流傳於世的作品就更多了。


喝酒是一門藝術——明代繪畫中的醉飲圖

(明)唐寅 葦渚醉漁圖 紙本墨筆 縱72.2釐米 橫37釐米 〔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唐寅的一件《葦渚醉漁圖》中,不畫一人,更無飲酒的場景,卻能傳神地再現醉飲的情境。他所描繪的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夜景,一葉輕舟停泊在蘆葦沙丘邊,舟為烏篷船,船上蒿稈上懸著一頂蓑衣。作者題識曰:“插蒿葦渚系舴艋,三更月上當蒿頂。老漁爛醉喚不醒,起來霜印蓑衣影”,原來舴艋上並非無人,而是老漁翁醉飲後躺臥舟中。這種獨闢蹊徑的構思刷新了明畫中醉飲圖的範式,成為醉飲諸圖中的一股清流。

當然,明代繪畫中的醉飲圖顯然並不止於以上諸家。無論從傳世畫跡,還是從畫家構成,抑或文獻記載看,醉飲題材在明代畫家筆下都是小有可觀的。這不僅因為明人崇尚休閒與雅趣,更因為明人延續了宋元以來的繪畫傳統,在畫中繼承了宋元時代的相關題材,使這一主題在明代——尤其是在晚明時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弘揚。


(節選)

2018年12月31日

於梧軒小築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