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讓實體經濟“輕裝上陣”

降成本,讓實體經濟“輕裝上陣”

  ◎《南方》雜誌記者/李拉 史成雷 通訊員/邵啟文 發自廣州、東莞、佛山

  問 廣東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策 切實降低企業成本,關鍵在於打通惠企扶企政策“最後一公里”,提高政府、行業協會等的公共服務屬性,優化金融營商環境,提高企業的獲得感。

  “減稅降費總額超過2萬億元。”

  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到的這個數字,大大振奮了廣大企業。

  2019年4月召開的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強調,減輕企業負擔,是應對當前國內外複雜局勢和經濟下行壓力、落實中央“六穩”要求的重要部署,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是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有效降低企業成本,不斷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市場活力,進而提升廣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成為當前亟待思考的問題,也成為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關鍵。

  【直呈現狀】

  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2018年,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2018年退還部分行業增值稅留抵稅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在廣州開發區稅務局的幫助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公司就獲得了幾千萬元的退稅。”高新興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劉雙廣介紹,“我們將部分減稅節約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鞏固科研基石。”

  高新興的經歷,是中央及廣東省大力推動企業降成本的縮影。

  2017年8月,廣東省政府出臺?“實體經濟十條”,僅一年就為企業減負近千億元。2018年9月,廣東省又公佈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體經濟新十條”,涵蓋降低稅收負擔、降低企業用地、用電、社保等十個方面。截至2019年9月底,“實體經濟十條”“實體經濟新十條”的實施,已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約2208億元。此外,2018年,全省新增減稅降費約1600億元。

  然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大背景下,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盈利空間受限等問題仍然突出。其中,原材料、人工、融資等成本高企仍然是制約部分廣東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融資難,是許多企業繞不開的話題。“同樣拿到海外訂單,國際同行可以快速從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資金,但是我們拿個1億歐元的項目,基本上就週轉不過來了,因為金融機構貸款有各種限制條件,要看企業負債率、抵押擔保等。”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如是說。

  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明珞汽車可說是“明星企業”。可即便如此,融資難、企業成本高,仍然是這個快速成長中的企業面臨的難題。??

  廣東省政協委員張華在提案中指出,“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存在歧視性待遇。”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對生產成本高企反映敏感。廣東省工商聯調查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參與調查的民營企業中,在原材料成本方面,六成(60.05%)企業同比增長,其中兩成多(21%)增長10%以上。企業用工成本方面,66.91%的企業同比增長,其中25%增長超過10%,個別甚至30%以上。物流成本方面,52.45%的企業同比增長。

  東莞市虎門鎮工信局2019年一季度製造業重點企業調查問卷顯示,企業當前生產經營存在的最突出問題之一,便是經營成本高。主要表現在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和資金週轉困難。虎門鎮工信局相關人員介紹,近年來,由於虎門鎮企業數量增長和職工工資上漲,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招工難問題,有的企業不得不提高用工成本,進一步削薄了產品利潤。

  人力成本高,在創業型企業中也十分明顯。落戶在廣州海珠區的逸仙電商副總裁黃一耕提到,逸仙電商員工從2018年的300人增長到2019年的2100人,對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創業公司知名度不高,“難以招到優秀人才,人力成本隨之就高”。

  此外,行業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企業生產的非標準化、誠信成本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也造成企業特別是製造型企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發展之思】

  推動惠企政策落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融資成本、用工成本,這些都屬於企業生產硬成本。除此之外,政府的辦事效率,惠企政策的落地,以及法律、政策的透明度和規範性,則是企業的另一種制度性交易成本。

  2019年3月,中山大學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發佈的《2019全國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廣東商事制度改革進展處於全國前列。在廣東,市場主體登記註冊所需時間從商改前的9.4天下降至2018年的2.7天,需交涉窗口數從3.5個下降至1.6個,需辦理證件數從4.5個下降至1.8個,均處於或接近全國最佳水平。審批事項和時限大幅縮減,體現了政府簡政放權取得的良好成效,企業辦事的便利化程度也顯著加強。

  但在某些領域,“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仍然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

  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平說,有些地方產業規劃“一刀切”,只要是陶瓷行業就加以限制,而不考慮企業的實際環保水平和生產水平。

  此外,政策措施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各地方政府在切實推動政策有效貫徹落實,提升企業獲得感,進而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

  來自廣東省工商聯2019年初的調查顯示,民企對各項惠企扶企政策知曉度、獲得感有待提升。對相關扶企政策落實的感受,39.40%的企業表示“無感覺,企業沒有享受過”,“感覺非常好,企業受益很多”的只有11.54%;三成(29.59%)企業表示沒有享受過地方政府有關財政獎補資金、融資擔保基金、政府組織的人才培訓,或地方土地出讓金優惠等政策支持。

  【改革呼聲】

  提高企業獲得感,打造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招”

  面對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各地政府也在不斷“加碼”,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為企業減負,力度不可謂不大。

  切實降低企業成本,不只是提供多少優惠政策,關鍵在於打通惠企扶企政策“最後一公里”,提高政府、行業協會等的公共服務屬性,優化金融營商環境,以提高企業的獲得感,打造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招”。

  建議一: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切實增加企業政策獲得感

  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雷彪在提案中建議,圍繞解決民營企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著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切實增強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

  企業知曉政策、瞭解政策,是各項惠企扶企政策落實落地的基礎。雷彪建議,應加強政策宣講,著力提高政策的知曉度。“要按照‘誰執行、誰宣傳’‘誰主管、誰解讀’的原則,進一步加大政策的宣講力度”。

  比如,2019年3月,廣州市海珠區發佈創新島十八條產業扶持政策。為做好政策宣傳、申報、解答工作,海珠區便開始搭建“政策兌現服務平臺”網絡系統,並於5月正式啟動政策受理。目前,海珠區受理創新人才評定、招商平臺獎超460份申報材料,實現了“一窗對外、一口受理、一鍵申報、網絡流轉、集成服務”的辦理模式。海珠區投資促進局還將與阿里“釘釘”團隊深化合作,開發可精準推送政策測算和訴求分析的“投資小諸葛”服務模塊。

  此外,部分企業政策獲得感不強,跟自身不規範也有一定的關係。東莞虎門鎮一紡織企業主介紹,目前虎門的紡織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很多在交易中沒有規範使用票據,導致沒法享受減稅降費政策。

  引導企業規範化發展,是幫助企業享受政策紅利、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重要舉措。廣東省政協委員吳火豪建議,“各地金融部門可攜手政府部門,聯合成立民營企業服務中心,幫助企業健全和完善財務制度,規範財務管理,解決和幫助企業持續發展。”

  建議二:強化政府或行業協會的公共服務屬性,創新交易和服務模式,助推企業降本增效

  “我們公司的茶園面積有2000多畝,公司發展需要規劃人才。但如果長期聘用這類人才,成本很高。”河源市紫金縣承龍嶂龍王綠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東靈有些糾結。

  黃東靈感慨,如果多個企業可以抱團共同聘用這類人才,既能分擔成本,又能提高使用效率。“這需要政府或行業協會等去推動。”

  黃東靈的期待,在佛山已有類似的成功案例。

  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陶聯”)是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以16家企業為發起人企業,以“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打造的B2B+O2O陶瓷產業鏈的全球性平臺。其核心任務就是著力破解陶瓷行業發展的“痛點”問題,助推企業降本增效。

  截至2018年9月10日,參與眾陶聯平臺的企業集團有563個,供應商3514個。眾陶聯以陶瓷供應鏈為切入點,將各陶瓷企業的採購集中到平臺上,通過大力整合資源、消除中間環節、建立行業大數據、源頭採購、集中議價等方式,大力整合資源、消除中間環節,提升了產業效率與產業資源的集中度。僅2017年,參與抱團的企業平均降低成本約在10.58%,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研究專家丁力教授建議,強化政府或行業協會的公共服務屬性,創新服務模式,通過組織化的手段為企業成本“埋單”,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更多這樣的探索。

  建議三:優化金融營商環境,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

  在2018年11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把一些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容為“三座大山”,其中,“融資的高山”位列其中。

  張華指出,“在當前宏觀經濟總體放緩的背景下,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通常利用高利率和強擔保的方式對沖高風險。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一般比基準利率上浮50%左右,抵押物評估費等中間費用約佔貸款成本的20%”。

  張華建議,應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研究擴大金融機構准入範圍,積極穩妥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加大徵信體系建設,建立信用互通的認證機構,建立綜合性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財政為中小微企業融資補償獎勵機制;拓展融資渠道,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

  此外,地方政府應對不同類型的企業給予不同的產業政策,配套產業基金,並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等重點領域民營中小企業傾斜。

  《南方》雜誌記者從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瞭解到,該區通過落實“3個百億”來破解融資難題。統籌3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對投資種子期、初創期民營企業的風投機構予以重獎;組建100億元民營企業發展基金,加大直接股權投資扶持力度;實施民營及中小企業融資300億元計劃,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池、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等“3個風險池”,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姚維兵提到,2017年,明珞汽車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取得了來自廣州開發區下屬風投機構2億元產業基金的支持,解決了燃眉之急。

  當“政、金”齊發力來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得到充分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