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古怪行为,其实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后患无穷

小小常在快两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手指,把自己的拇指啃得指甲都变型了,还咬出血来,伤口轻微发炎。无论怎么制止都不管用,只能在他睡觉的时候,用百多邦软膏涂在伤口上,防止进一步发炎。


后来在香港买了一瓶专门用来改变吃手习惯的“小苦药”,可以涂在指甲上,通过苦味来抑制孩子吃手的欲望。常爸自己尝了一下,苦得龇牙咧嘴,所以没舍得让孩子受这个罪,就搁置下来了。


因为常爸之前做过一些研究,知道频繁吃手是很多孩子的必经之路,所以虽然心痛孩子把自己咬得手指变形,也就不再强加干涉了,做好手的保洁和消炎,爱吃就让他吃吧。


过了一段时间,猛然发现,小小常不再吃手了,拇指的指甲也长回来、恢复正常了。不得不感叹成长的妙不可言,只要耐心等待,很多“毛病”都可以“不治而愈”。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一岁以前吃手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不要去干涉;但是过了一岁孩子还是吃手(咬手指),家长就开始焦虑了,很多人认为,频繁咬手指与安全感缺失有关,是这样吗?今天,我们请小马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聊一聊。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常爸最近给我“布置作业”的时候说,后台的父母经常有类似的提问——


如果孩子需要抓头发,咬手指,摸大人胳膊或者衣角才能入睡,是不是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已经够注意保护了,为什么他还是没有安全感?


而如果我要说,孩子的这种表现特别正常,他只是在用新学会的本领来安慰自己呢,爸爸妈妈们会不会更加疑惑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些你认为“不正常”的“臭毛病”是如何产生的,跟传说中的安全感有没有关系,爸爸妈妈又该不该帮孩子纠正?


大部分孩子都曾有过专属“小动作”


关于安全感我自己特别喜欢John Bowlby的依附性理论。他的观点就是孩子与父母的早期互动会影响他与他人的安全关系,而孩子有无安全感是需要长期的观察以及大量的证据,单从他某一个行为就去判断其安全感是否充足,既片面,也不科学。


比如我们很容易通俗地认为爱笑,周围人暂时离开也不哭不闹的孩子很“懂事”,而那些经常“咬手指、抓头发、奶嘴不离口……”的孩子常被视为是劣迹斑斑的“问题儿童”,让大人,尤其是长辈们忧心不已。


其实,并非只有你家宝宝才这么“难搞”,基本上3岁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小动作。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或是问问爸爸妈妈,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动作。


而排除个别有明显“自我伤害”的倾向(比如用力、大把地拉头发,长时间尖叫、浑身不停地颤抖等),需要向专业的儿童医学机构求助外,适当的有一些“坏习惯”,不仅不能下判断说他“没有安全感”,反而要恭喜他找到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安抚方式,通过这些行为他们来释放压力让自己得到安慰(self-soothing behavior)。


聪明的身体懂得自我安慰


这些小动作什么时候发生得最频繁?


如果按照年龄段来分,其实就是

6个月之后到3岁之前


如果按照事件来分,一般会出现在“transition”(过渡时间),包括从睡觉到醒来,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一个熟人手里被抱到相对陌生的人手里,从家里到幼儿园,等等。


这些过渡时间都是孩子压力值相对高的时间,人的身体是非常聪明的,有自己的机制去平衡掉这部分压力,身体自己就学会了“self-soothing”(自我安慰)


所以,现在你可能就明白我之前说的,孩子这些看似古怪的行为非但不能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反而证明了他正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变得平静,并且这种“self-soothing”的能力也是孩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打击孩子的“自我安慰”力,后患无穷


当孩子刚去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self-soothing能力强的孩子,与父母分离时也会哭泣,但是很容易被老师安慰,或者自己通过抱着玩具熊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而一个self-soothing能力弱的孩子,情绪可能就容易崩溃失控,而且会持续好几天非常难哄。


self-soothing的能力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一样要靠后天培养,可惜,面对孩子们自己“发明”的各种“奇怪”的自我安慰方式,更多父母选择的是无情地打断,严厉地禁止。


试想,如果孩子的古怪行为本身是在释放压力的,但是你硬是不让他这么干,压力还在那里,他们会怎么办呢?


一般有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 完全向“外部”释放压力,典型表现是拼命哭,怎么也安慰不好;

第二, 将焦虑感向内部积压,比如孩子选择默默抹眼泪,不太爱与人说话;

第三, 将压力转移成对外的攻击性。比如你会发现他开始莫名其妙地打人,或者大声叫喊。


能量是守恒的,一味禁止咬手指造成的后果远比孩子咬手指严重得多。


如何助长他们的自我安慰力


如何把自己哄着对孩子来说是相当有挑战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睡前孩子们“古怪”行为出现的概率也会特别高。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专门研究了孩子的睡眠规律以及自我安慰行为的变化趋势。


与大多数家长迫切想要减少这些行为不同,研究人员喜欢这些安慰行为,而且他们想知道如何加强这些安慰行为。


结果发现有3件事情与之息息相关:


1.第一年的时候孩子大部分时候睡在在自己独立的婴儿床里,在婴儿床外睡眠的时间相对比较少。


2.孩子的睡眠环境相对比较安静。


3. 孩子在清醒的时候,父母会非常积极地与之互动。


研究者发现,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早在4-6个月就发生了,1岁时候的频率最高。这种能力与孩子的天生气质没什么直接联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孩子与大人分床睡的时候,自我安慰能力更强一些,因为父母发现孩子中途醒来的概率变小了,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己安慰自己重新入眠。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刚开始分床睡的时候,孩子会发展出睡前爱咬手指拉头发的“新毛病”,或者更频繁地用咬手指和拉头发的方式哄自己重新睡着。


放心,他不会咬一辈子手指


别担心孩子咬手指或者抓头发,就算你什么也不做, 这些行为会在3岁之后明显下降。其实里面是有儿童发展的依据的。我们之前聊过一个理论叫做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论),通俗地讲就是孩子需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顾及别人的眼光。


当孩子发现自己之前发明的self-soothing behavior(自我安慰行为),比如咬手指给他制造了一定的社交困难时,他自然会减少这种安慰行为。这个时候他会自己找别的方法去安慰自己,很可能选择唱歌,画画之类的。


这时候,才该管


不过还是有的大人会看不惯,希望他改掉。原则上我还是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还是说一说到底什么时候父母需要一些介入。主要可以把握两点:


第一, 关注他的的行为有没有制造“社会性”上的不舒服,帮助他找到更好的替换行为;


第二, 让“自我安慰”行为升级成为更有意义的活动。


孩子的这些古怪行为,其实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后患无穷

我来详细解读一下,


第一点, 如果说他的自我安慰行为并没有干扰他人,也不会妨碍他交朋友,那么完全不需要介入。


但如果困扰到别人,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在公共场合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让别人不舒服,你就可以和他坦诚交流,给他说明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这样做觉得很舒服,我们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完全可以这样,但是在公共场合,会让人家很难受,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比如给你的小伙伴一个拥抱,或者听听音乐。”通过提供更好的替换行为,让孩子弥补之前自己在选择上的不足。


第二点, 父母还可以利用孩子“自我安慰”行为,让他们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有位美国妈妈发现自己孩子有压力的时候就喜欢推玩具“除草机”,结果这位妈妈就突发奇想,让孩子去推真的除草机,结果到了8岁,这个孩子已经是一把割草的好手了,又释放了压力,又帮助了家事。


再比如,有个老师发现自己班上有个孩子只要有压力就会去拿勺子敲击各种教室里的家具。她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而是寻找到了更好的替换行为——让孩子学习打鼓。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鼓手。


无论是哪种介入方式,核心都是“不制止,找替换”,而且一切考虑的标准也不是“你觉得怎么好”,而是“哪种方式更符合孩子的发展。”


在我看来,任何的自我安抚行为都是孩子安全能力提升的表现,并不存在好坏。


如果你只是一味堵截这种行为,他就会退回到从外部获取的方式,于是你就会看到他大哭大闹,需要你抱等,然后你又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哄”。


现在,想必你明白了,不是孩子难哄不正常,而是你根本不懂他。


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四五岁的孩子还是在频繁吃手,家长特别焦虑,一问情况,大都在三岁以前曾粗暴地干涉了孩子的吃手的行为。有些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粗暴去试图纠正他们所谓的“毛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您家孩子有过很严重的吃手的情况吗?您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