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中華文史論叢》目錄

目 錄

說《老子》中的“無為”和“為”——兼論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 裘錫圭

孔子與天命 / 鄔可晶

論唐康文通墓的“僭越” / 盧亞輝

墓有重開之日:從蕭遇墓誌看唐代士人的權厝與遷葬 / 仇鹿鳴

試論南宋王質《論鎮盜疏》之產生及其弭盜方略 / 王媛媛

迷霧中的變遷——省思宋代醫學知識的歷史圖景 / 陳昊

關於元末一場內訌的直筆和曲筆 / 萬德敬

中國傳統和戰觀之現代詮釋——陳煥章著《孔教經世法》的國際觀發凡 / 歐陽哲生

潘錫恩與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 / 戚學民

杜集宋本編次源流考論——兼論《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成書淵源及意義 / 曾祥波

蔣金式“少陵號知心”詩學研究之考察 / 楊旭輝

《新唐書·憲宗紀》安南兵亂時間 / 董文陽

宋理宗繼立系銜身分小考(上,中,下) / 古麗巍

2019-4《中华文史论丛》目录

提 要

說《老子》中的“無為”和“為”——兼論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裘錫圭

提要:《老子》書中的“為”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為的特殊用法,這種“為”與以“聖人”為行為主體的合“道”的“為”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為”之義已由“天道無為”說的“不見其為之之跡”變為“沒有不合‘道’的行為”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為的“為”和“無為”之“為”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為”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關鍵詞:《老子》 為 無為 自然 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與天命

鄔可晶

提要:《論語》中孔子對“命”與“天命”的使用大體上是有分別的,前者指人力不可違抗的命運,後者指體現儒家道德法則(即合乎“仁義”)的“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錢穆語)。孔子在不同場合所說的“天命”,都有其具體所指。如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天命”,可從劉寶楠說解為“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結合其一生行事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所收《子羔》篇等有關材料來看,當指孔子五十五歲左右在魯國從政失敗出逃、體悟到上天所賦予他的真正使命是“傳斯文”——整理傳承記載著古代聖賢之道的典章文獻、禮樂文化。孔子為了推行他的“仁義”,賦予傳統“天命”以新的內涵;但他對傳統的“天命”說和“天”的觀念,雖有所懷疑或否定,卻並不明確反對,甚至仍有相當大的繼承。孔子對於“性與天道”的態度也與此相近。

關鍵詞:孔子 天命 命 “五十而知天命” 上博簡《子羔》

論唐康文通墓的“僭越”

盧亞輝

提要:2002年在西安發掘的康文通墓,葬於神功元年(697)。墓主康文通作為處士,卻採用雙室磚墓,隨葬描金彩繪三彩天王俑、鎮墓獸和文武官俑等高等級墓葬的喪葬元素。在系統梳理唐墓中出土的描金(貼金)彩繪(三彩)器物的基礎上,結合隋末唐初渭北地區的政治動向,推定出土描金(貼金)彩繪(三彩)器物的墓主多是李唐宗室外戚、唐初建國元從及其後裔,以及武周至玄宗時期的墓主。康文通家族作為地方豪族,可能在義寧初歸附李唐。正是在“首膺義旗”、“地方勢力”、“武周時期”多重因素的角力中,呈現出隨葬描金彩繪三彩天王俑、鎮墓獸和武官俑,且以雙室磚墓下葬的面貌,可以說康文通墓是李唐武周百年政治的縮影。

關鍵詞:康文通 描金(貼金) 彩繪(三彩) 李唐元從 武周時期 雙室磚墓

墓有重開之日:從蕭遇墓誌看唐代士人的權厝與遷葬

仇鹿鳴

提要:蕭遇墓誌記載了他起初尋訪生母陸氏葬地未獲,誤掘他人墳塋,最終得異人指點完成遷葬的傳奇經歷。這則故事此前已被《通幽記》收錄。既往文學史的研究者從西方現代小說的觀念出發,建構起了從六朝志怪到唐傳奇虛構性逐漸增強的線索,而唐人本身多將此類故事視為可能發生的真實事件。比較墓誌與《通幽記》兩個文本,反映出唐人喪葬儀式中的買地信仰。唐人墓地地面上能標識墓地範圍和墓主身分的要素有墓田、封土、神道碑碣、石獸等,但除了封土和墓樹,其他都與官員品級有關。對蕭遇母親陸氏這樣的權厝者而言,除了木質墓表,並無明顯標識身分的物品,因此遷葬中舊塋難覓的現象並不罕見。蕭遇誤掘他人墳塋亦牽涉相關的法律問題。蕭晉、蕭遇父子皆多娶,與哪一任妻子合祔,涉及前妻與後妻及嫡子之間的複雜關係。

關鍵詞:唐傳奇 遷葬 墓上建築

試論南宋王質《論鎮盜疏》之產生及其弭盜方略

王媛媛

提要:南宋王質所撰《論鎮盜疏》詳細介紹了江西“食菜事魔”的情況,一一記錄了該等秘密會社所行用之經文名,是後世研究宋代民間會社的寶貴資料。《論鎮盜疏》似為響應朝廷號召,針對時弊而上。王質詳述其在江西的親身見聞,就“盜賊”形勢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解決辦法。從疏文內容可見,當時的民間會社並非真正的盜賊,故王質行文雖持強硬立場,但也充分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關鍵詞:王質 鎮盜 “食菜事魔”

迷霧中的變遷

——省思宋代醫學知識的歷史圖景

陳昊

提要:宋代向來被視為中國醫學變遷的時代,在十五年前,席文呼籲對宋代醫學的諸種變化作一個綜合性的分析。在近年宋代醫學史的研究中,疾疫的影響、皇帝的知識興趣、士大夫與醫學的關係、寫本到印本的轉化以及醫學與宗教性醫療的互動都被納入了宋代醫學變遷的敘事當中。但如果仔細審視這些敘事,會發現關於變遷的“綜合性”敘事依然在迷霧之中,而討論這個時代知識論及其可能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與社會文化的變化相關聯,應該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關鍵詞:宋代 醫學史 變遷

關於元末一場內訌的直筆和曲筆

萬德敬

提要:元至正二十四年發生了地方軍閥孛羅帖木兒提兵犯闕事,第二年孛氏被順帝誅殺。這是元朝末年一次非常慘重的內訌,它大大加速了元朝的滅亡,因為彼時南方的朱元璋已經呈現出橫掃天下的態勢。這次內訌的深層原因是川系軍閥與豫系軍閥之間、元順帝與奇後及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之間一系列複雜矛盾的終極爆發。對於這個歷史事件,文學家與史學家均有記錄,但出於方方面面的考慮,他們並沒有完全秉筆直書,而是使用了不同程度的曲筆。解讀這些材料,可以發現當時士子對元朝命運的憂慮與期待。

關鍵詞:袁凱 張翥 孛羅帖木兒 元順帝 愛猷識理達臘 奇後

中國傳統和戰觀之現代詮釋

———陳煥章著《孔教經世法》的國際觀發凡

歐陽哲生

提要:1914 年美國公使芮恩施代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約請陳煥章就“中國人對於和戰之學說”主題撰寫一著,《孔教經世法》一書即應此約而作。該著全面介紹孔教教義,系統闡釋儒家的和平觀、戰爭觀和睦誼外交之道,並結合中國曆代和平論、諸子和平論說明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之人種。《孔教經世法》對中國傳統和戰觀現代意義的創造性發掘,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思想價值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陳煥章 孔教 戰爭 和平 國際觀

潘錫恩與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

戚學民

提要:纂修官潘錫恩對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有重大貢獻,但以前學界未有關注。潘錫恩在道光二年至三年間,纂輯了清史《文苑傳》的十四個正傳,幾達該書第一次稿正傳數量的三分之一,對該稿的成書意義重大。潘錫恩對《文苑傳》的論述也有重要貢獻,本文討論了他在詩學史和史學兩方面工作。潘氏幫助書寫了《文苑傳》詩學主幹,確立了以王士禎為中心的順康詩學史論述主線,確定了《文苑傳》的詩學史記載開端,並延伸到雍正乾隆朝。在此過程中他強化了《文苑傳》所記清朝詩學特色,記載了崇宋詩潮流的興起。潘錫恩通過纂輯《谷應泰傳》等幾個傳記,建立了《文苑傳》的史學板塊,以《明史》纂修為線索,凸顯了清代史學的特色。

關鍵詞:清史《文苑傳》 潘錫恩 詩學史 史學

杜集宋本編次源流考論

——兼論《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成書淵源及意義

曾祥波

提要:杜集宋本從編次上可分為分體本(按體裁)、編年本(按時間)與分類本(按內容)三種系統。今存杜集的祖本王洙本是分體本,但王洙本的源頭是大致按時間順序編纂的唐代“舊蜀本”。此後宋代杜集編纂一方面以王洙分體本為祖本,另一方面又順應杜詩“詩史”性質,將分體本重新編纂為編年形態,這就形成了“唐人‘以時為序’之本——宋人分體本——宋人編年本”的否定與否定之否定。這種編次矛盾達到一定程度後形成調和,出現以分體本為框架、又對每首詩加以“題下系年”的《黃氏補千家集註杜工部詩史》。“體例甚奇”的“海內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實際上正是以《黃氏補千家集註杜工部詩史》為底本,既保留每詩“題下系年”,又進一步以“體下再分體”方式編纂而成,成為宋代杜集分體、編年調和的最終、也是最典型的文本形態。研究杜集,相對於宏觀的“卷帙分合”與微觀的“異文校勘”兩個層次,中觀層次的“篇目編次”研究具有合法性、合目的性與便於操作三點優勢。這對唐人別集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舊蜀本 王洙本 篇目編次 分體本 編年本 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

蔣金式“少陵號知心”詩學研究之考察

楊旭輝

提要:蔣金式(號弱六)的杜詩之論,是楊倫《杜詩鏡銓》重要的參考。通過文獻稽核、梳理,釐清蔣氏之生平、著述,以及他對楊倫杜詩學術研究上的影響,可知其批註以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為底本,其研究性情、詩法並重,尤其注重結合自我人生閱歷和感悟去深化詩歌文本研究,此特色在楊倫《杜詩鏡銓》中得到延續。

關鍵詞:蔣金式 杜工部詩集輯注 楊倫 杜詩鏡銓 朱鶴齡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播千年文明 奉獻傳世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