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現在,男人娶媳婦,車和房子是標配。雖然未必是全款,女方婚後也會跟著還貸款,可如果沒個房子的男人,在婚前確實不好找對象。於是,就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情況,婚前說好的條件,婚後就起了變化,反正,證也領了。

“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婚前答應買房,婆婆忽然改口,不買房了

29歲女白領秋月的故事:我是大齡剩女,25歲和前男友分手以後,為了忙於工作,我一直沒找對象。後來,拖拉到了28歲,認識了一個男孩皓月,30歲。

他是外地人,自己租房居住,月入5000左右,工作普通,容貌普通,我想,這就是他一直沒找對象的原因。其實,我自己有套小戶型的房子,但只適合單身人士居住,所以,談到婚事,我父母提出,希望男方家首付一套房子,寫兩個人的名字,婚後兩口子一起還貸。如果男方買房,我們家不要彩禮。

“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公公婆婆是農村人,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他們一直在打工,也積攢了不少錢。談論婚事的時候,婆婆還說我們家開明,城裡人比農村人好,不收彩禮,男方首付房子,小兩口還貸,女方還有個小戶型做陪嫁,將來出租,租金貼補家用。

其實,雖然我們是城裡人,不管男方買不買房,一般也是要給幾萬彩禮意思意思一下的,說出去也好聽一些,我父母確實是很開明,只希望我們幸福就好。原本以為,我們家這麼讓步,男方家會感恩,沒想到,出了變卦。

那天,我和男友本來打算去領證,結果臨時他單位有事,讓他出門辦事,沒去成。我們就商議第二天再去領證。當天晚上,男友還沒回,婆婆打電話來了。

“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她說:“小月啊,恭喜啊,你成了我們家一員了。現在是一家人了,就直接開門見山了。你現在是我們家兒媳婦,凡事要以我們家為準。房子的事情了,我們去湊了錢,城裡房子太貴了,首付我們負擔不起,要不,這房子暫時別買了。咱們農村又不是沒房子,夠你住了,你反正有套小房子,先和皓月住著,你們反正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買房子。”

我很不滿:“您不是婚前答應的好好的嗎,會首付買房啊!”

“我也沒想到城市裡房子那麼貴,別人也說了,如今男女平等,女方既然有房子,又何必再買房呢!反正我們也不會來住,你那房子夠你和皓月住啊。”

我心裡感覺很不舒服,就試探地問:“房子既然我出,那彩禮就得按規矩來了是吧!”

“城裡不是不流行彩禮嗎?幾萬塊的彩禮,你家還會退回來,又何必來這麼週轉呢!我們家,也沒有要你們的陪嫁啊。”

我明白了,

他們是以為我們領證了,媳婦已經“騙”到手了,所以就臨時變卦了。反正覺得女的不同意,也不敢離婚。都什麼年代了,居然還有這樣的公婆?

“那不行,我對我父母沒法交代,這不是結婚,都是我們家招女婿了,什麼都讓女方出。”

婆婆頓時不滿:“什麼招女婿,我家就一個兒子,肯定是你嫁入我們家。你這麼在乎房子,要不這樣,你家也出一半首付,反正房子寫你們兩個人的名字,這樣也合理。”

我說:“你們家不想買房子,當初為什麼不直接說呢,讓皓月在你們當地找個農村女孩,她一定不會要求在城市裡買房的。”

“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你這個孩子,現在說這些話有什麼意思呢!皓月都在城裡工作了,為什麼要找個農村女孩?我兒子是很優秀的,他就算找有車有房的女孩,那也是可以找到的,以前也有女孩願意倒貼車房嫁給他,是他看上了你,這也是你的福分,我們尊重兒子的意見,既然他覺得你好,那你肯定是通情達理的,要不就這麼定了,不買房,先住你家,你們有錢了再換大房子;要不就一家一半首付,寫你們兩個人的名字……”

“阿姨,有件事情我忘記告訴你了,我和皓月還沒領證了,既然您這麼說,我還是覺得,皓月更適合找倒貼車房嫁給他的女孩,我不配你家兒子,我很俗氣,我覺得一切按照城裡的規矩去辦,男方出首付買房,如果做不到,那我不嫁了。”

說完,我就把電話掛斷了。

十分鐘以後,皓月打電話過來了,替他父母向我道歉,然後說明天再去領證。我說:“算了吧,這個婚,我還要考慮考慮。你媽媽希望你找個倒貼車房的,或者找你們農村當地的女孩,不要房子。”皓月急了:“哪有什麼倒貼車房的女孩,現在城市女孩都現實,你這樣的是算最好的了。我們當地的女孩,雖然不要在城市裡買房,但縣城得有房,還要十幾萬的彩禮,娶不起啊。”

“兒媳,證都領了,房子先不買了”“阿姨,那我不嫁了”

他一再向我賠罪,也說以後和父母的來往不會多,也不會讓他們來城裡住,還說父母還是答應按照先前的約定去首付買房。可我還是很猶豫,我擔心領證了一切又會變卦。我不知道到底應該不應該嫁過去?

點評:公婆的態度,其實有時候,就是男方的態度,作為獨生子,他未必不會知道父母的意思。對於一些會算計的人家來說,女方的讓步,不會讓男方家覺得女方通情達理,而是覺得這媳婦娶得便宜,是因為自家兒子優秀,女方才會上趕著嫁進來。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兩個家族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