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帶你瞭解

大荔有“三多”:水多,河流湖池遍佈全境;河多,黃渭洛縱橫交匯;渡口多,東西南北天塹變通途。要說,這三者是相輔相成且相互制約的,從地理到人文、從歷史到文化,聯繫緊密、不可分割。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縣在東府、三秦乃至神州都堪稱神奇之所,北山(百里鐵鐮山)、南苑(250平方公里沙苑)、東水(425平方公里溼地)、西田(75萬畝沃野),豐富的地貌多樣性真不多見。特別是“三水匯流”的地理奇蹟,在中國版圖上亦是屈指可數。自古以來,水“利”水“患”一線之間,作為生命之源,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作為地理存在,河流隔斷時空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不便,即所謂:“隔山不算遠,隔河不算近”,因而渡口的出現成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所應當。探究渡口的淵源與發展,可以說“有河的地方就有渡口”,大荔“三河”史上最早的渡口出現在先秦時代,位於黃河岸邊的蒲坂津(大慶關渡口)成為陝西與山西民眾往來的交通要津。唐時,倉西渭河渡口為官船碼頭。清代,置官渡於船舍洛河渡口。民國以來,三河渡口經歷了由少變多、由多減少的變遷,14、32、19、14乃至今天的個位數字,真切反映了水陸交通發展替換的歷史必然。渡口,不僅僅是溝通一河兩岸的工具,更是船舶停靠點與物資集散地,本土輸出的商品,晉豫及東南各省進入的貨物,糧食、棉花、煤炭、潞鹽、生鐵,均需通過渡口裝卸轉運。像黃河上的大慶關、華原,渭河上的楊(陽)村、倉西,洛河上的育紅、太(泰)山渡、北陽洪、南陽洪、趙渡鎮等,一度皆是本地輸出輸入物資的中轉樞紐。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三河上的渡口,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表述的話,黃河謂之“奓”、渭河謂之“名”、洛河謂之“多”。大荔境內三河總流長253公里,其中黃河48公里、渭河84公里、洛河121公里,黃河自北而南流經范家、趙渡,3000餘米的寬度、3米多的深度,給渡口碼頭的定位帶來很大的困難。以最最著名的大慶關為例,春秋時為蒲關,戰國時為臨晉關,唐為蒲津關,宋改大慶關。史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87)初做浮橋,西魏文帝大統三年(537)造三道浮橋渡河,唐開元十二年(724)置鐵牛夾岸以維浮橋,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大慶關漫於河中……幾度存亡幾度興衰,飄搖在今趙渡大慶關村以東長達6公里的岸邊之地。作為黃河中游獨一無二的黃金通道,大慶渡口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孟明焚舟以報晉,李闖渡河以亡明,蓋三秦交通之咽喉,關陝兵事之隧道也”。其實不僅僅如此,春秋時秦穆公晉獻公往來河間締結“秦晉之好”,西漢高祖劉邦臨晉渡河下河東,東漢建安年間曹操渡河西擊馬超於潼關,西魏文帝大統年高歡過河攻打宇文泰,隋朝末年李淵過蒲津打長安建立唐,抗戰期間平民抗日義勇軍渡河於晉抗擊敵寇。難怪當年唐明皇李隆基有感而發:鳴鑾下蒲坂,飛蓋入秦中。地險關愈壯,天平鎮尚雄。作為“官渡”,黃河上著名的渡口是趙渡,都說是應了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典故,絕少有人提說早在春秋戰國時趙姓人在村東河上設立渡口的初衷。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渭河纏大荔南界自西而東暢流,也便留下張家新興,蘇村堡子、蘇村、溢渡,官池楊村,韋林倉西、西寨等著名渡口如珍珠般璀璨。《詩經》載,周文王姬昌在渭河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於是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在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太姒出生在有莘氏部落(今合陽),遇見姬昌和造橋之處當在大荔境內,迎娶的馬匹、車輦、花轎經大荔浩浩蕩蕩地來到洽川,太姒臉上幸福的笑靨綻放。周文王“造舟為梁”的成功,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文獻可考的橋樑建築史先河,這處渡口便在倉西。倉西渭河渡官船碼頭因位於隋唐永豐倉以西而名,系朝邑、大荔、澄城、合陽、韓城等渭北各縣東出潼關、西走長安的主要通道,歷史上一直是車馬行人川流不息的盛況。抗日戰爭期間,亦是軍運頻繁,汽車、坦克、兵馬往來甚多。渭河之上,楊村頗為有名,村原在渭河之南、後移河北,楊村變成了“陽村”,渡口卻依然如故。民國時期建設大華公路,楊村渡口便成為渭北數縣往來於“二華”潼關的交通咽喉,木駁船既載人又渡物,大大方便了萬千群眾。三十年前隨著大華公路升級改造和陽村渭河大橋建成通車,古渡遂廢。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洛河是大荔的母親河,從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一路曲回一路歡歌,段家三合、解放,馮村船舍,羌白明水,埝橋南高遷,官池龍泉、東里,朝邑霸一、霸二、王謙、沙底、官渠、趙渡等渡口幾乎是十數里就有一處,若是把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也算上,北黨、老君寨、似仙渠、翟家、後河、芝麻灣、雷宋、東溝、同堤、趙家、新橋、伍家灣、石槽、孫家、九龍、西里、二團、北陽洪、馬村、仁裡村、白村、望仙觀,簡直多滴怕怕!地名是文化活化石,洛河沿線因渡口而名的點非常之多,段家舫舍(坊鎮),東城泰山渡,西城下廟渡、觀音渡,官池馬坊渡……就歷史的概念講,船舍渡口最知名,相傳建於周朝的渡口曾是晉公子重耳出逃渡河之處,民國時作為大(荔)蒲(城)公路洛河渡口,見證了“西安事變”兩軍對峙、抗戰時期國民黨工兵搭築便橋、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激戰挺進河西等諸多烽火硝煙。近現代經濟發展進步,石槽渡口先是用木船搭建浮橋,後是改渡為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功績卓著。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家在洛河之西羌白,小時候進城插斜路必須走渡口,多選擇船舍和明水。記得走下又高又陡的慢坡,大大的木船就靠在岸邊,冬天河裡水很平靜,河面也不寬。船公一般也就一個人,白天守在船上吃飯也不會去,傍晚早早系船回家,遇到颳風下雨基本也能堅守崗位。風餐露宿、人很辛苦收入卻不多,過河的人收上兩毛五毛,熟人和本隊上的免費,聽說隊上給上幾畝地免費耕種給予補償。人到船前,船公會麻利地搭上跳板,幫你把車子沿著不寬的木板推上船,再把牲口牽上去,然後抽板起錨開船。洛河窄、水流緩,靠的是橫在河上的鋼纜攔阻與人工拉拽,像寬泛流急的黃河渭河,必是馬力強勁的機動船了。過去人講迷信,坐船生怕有個閃失,上了船總不忘摸出幾個分分錢扔到河裡祈求河神保佑平安,同時也會把好吃的拿出一點兒送給船公。夏季和雨季河裡添了水,河面頓時變得很寬,船行在河心急水裡便會上下左右擺動,膽小的自然嚇得一臉的不安,我就遇到過好幾回河水大漲渡船停擺,只有等河水塌了以後或者改天。聽渭河邊的一位朋友諞他過河,船停在河南岸,經常是大喊大嚷好一陣都沒人答應。既就幸運地上了船,若是遇上漲了大水,急的水流、高的浪頭以及寬的河面,一眼幾乎看不見對面。特別是趕上坐的是人工船,就憑這幾個人幾隻篙把一船的人和車輛牲口從這邊送到對岸,沒有真本事絕對是弄不成的。有一回,當船進了緊水後就像一匹脫韁烈馬,洶湧的波濤推著船急速地向下遊衝,船公們一個個卯足了勁兒掄篙撐船,以控制船的方向和流速,整船的人驚滴一個也不敢說話,趕車的使勁兒拽住牲口韁繩,帶小孩兒的把娃緊緊摟在懷裡不讓哭叫。這一刻事關生死,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能慌亂,否則必然會招來船公頭的一頓臭罵和整船人的白眼。

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大荔渡口文化,一文带你了解

襟三河帶眾山、控三秦守西京,渡口在大荔發展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目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已是常態,但為數不多的渡口依然在三河上承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傳承,並將作為蔚為珍貴的金色名片,將我美麗大荔推向更高更好更遠。

-作者-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縣融媒體中心主任 王小民

審核:康 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