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小民觀世界m


導語:

于謙如果不死的話,明英宗朱祁鎮奪權那就存在實實在在的阻礙。因為于謙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內,于謙也沒有想辦法搭救過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鈺這一邊。

01明英宗朱祁鎮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鎮是個紈絝子弟,他喜歡太監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主動挑戰瓦剌大軍。結果自己不懂指揮,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導致20萬大軍死傷殆盡。

若干猛將都死在這一場戰爭中,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人給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搶掠一番就回家,沒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明史》

這喜從天降的感覺說來就來,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後,明朝這邊可就亂了陣腳了。皇帝沒了,在這多事之秋,讓年幼的皇太子朱見深繼位,絕對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發展。

  1. 這個時候明朝必須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會利用明英宗作為要挾,割地賠款可能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了。如果換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傾家蕩產也要贖回來,可這是大明王朝。
  2. 以于謙為首的一干大臣們,決定擁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已經21歲,是可以親政的了。一旦朱祁鈺親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鎮的利用價值就蕩然無存了。
  3. 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鎮作為人質,敲詐大明王朝。于謙嚴詞拒絕了瓦剌人的所有請求,並且告訴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皇帝。朱祁鎮是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情況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後放回來,故意搞亂明朝內政的,他哪裡還有臉面再做皇帝?

所以說朱祁鎮能夠活著回來,其實是瓦剌人的一種謀略。他們渴望兩個皇帝內鬥,從而讓瓦剌人坐收漁翁之利。

02于謙抵擋住了瓦剌人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當明英宗朱祁鎮被抓了以後,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皇帝並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運。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亂,不少臣子主張明代宗朱祁鈺南下避難,這就等於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讓給瓦剌人了。可於謙知道,一旦北方丟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併。

自古以來,北伐的難度係數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謙堅持要留守京城,並且主動帶兵擊退了瓦剌大軍。

  • 從這一點上來說,于謙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後,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
  • 說實話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願意聽從於謙這樣的賢臣的建議,所以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 上有明君,下有賢臣,大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居然呈現出中興之勢,可見明代宗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這一脈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們就開始投機,再次選擇投靠明英宗朱祁鎮。

那麼于謙是什麼態度呢?其實當時留給於謙的路並不多,要想活下來,只有投靠朱祁鎮,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合適的選擇了。可是于謙認為,朱祁鈺身體只是不好,還沒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忠君愛國之士。

03朱祁鎮奪門之變,註定了于謙必須要死。

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貞為代表的投機分子,認為朱祁鈺必死無疑。所以他開始了自己的盤算,打算改立朱祁鎮重新做皇帝。

朱祁鎮得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興奮,他們通過武力奪取了政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們默然不語。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出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當時朱祁鈺還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鎮已經坐上了皇位,心裡說不出的味道。僅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朱祁鈺就莫名死去。對於他的死,歷史上眾說紛紜。不過極有可能是朱祁鎮的黨羽將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須要斬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奪門之變出現。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重新奪權,那是因為朱祁鈺有良心,沒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鎮吃了那麼多苦,知道留下禍患會有多大的危險。

除了朱祁鈺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巨大的禍患,那就是于謙。當時的于謙總領群臣,是地位相當高的,相當於明朝大臣的擔當。

這麼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鈺或者說不支持朱祁鎮的話,將來也會是一個重大的威脅,既然是威脅,那就必須要清除掉。

只有殺了于謙,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的這件事,才能算是師出有名。這是徐有貞為了給朱祁鎮下定決心,所提出來的理由。

其實徐有貞等人,其實是擔心於謙這種權勢達到巔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們這些奸佞小人會沒有好日子過。

總結:于謙必須死,但的確比較冤枉。

于謙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勞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來去上朝,簡直就是一個勞模。

在朱祁鎮被抓的時候,于謙能夠穩定朝政,保住大明國土,對大明王朝功不可沒。在朱祁鈺做皇帝的時候,于謙兢兢業業,為大明王朝的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鎮當然知道他不該殺。但是朱祁鎮是通過奪門之變成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奪位變得名正言順,那就必須要殺掉于謙。
  2. 因為是于謙,親手將朱祁鈺扶上皇位。承認于謙的合法性,那就等於是承認了朱祁鈺的合法性。我們知道朱祁鎮上臺以後,將朱祁鈺的皇帝稱號給廢掉了。

並且給了一系列非常惡劣的稱號,不承認朱祁鈺當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鈺死後,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遷移到北方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見,朱祁鎮要想坐穩大位,就必須要把跟朱祁鈺相關的所有人物都給清除掉。而於謙就是頭號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憐于謙為大明王朝殫精竭慮了這麼多年,最終卻落得這麼個下場。


江湖小曉生


最近《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于謙頗有魏晉名士之風,放蕩不羈,又嗜酒如命,整天爛醉如泥。

後來,于謙中了進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進士們一起覲見朱棣,朱棣瞧見了醉醺醺的于謙,譏諷道:“你是不是想當李白?”

于謙答道:“母親去世了,思念母親就多喝了兩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隨母親而去了!”


朱棣無語了,哪來的狂小子,大手一揮,就讓于謙隨軍出征了!

這是電視劇中的于謙,有點愣,有點狂,有點二。真實的于謙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他活不過五集。

于謙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沒有他,明朝或許會步南宋朝的後塵;沒有他,中原會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卻慘遭屠戮,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到底有何過錯,卻遭慘死?

這要從頭說起!


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太子只有兩歲,還是個小寶寶。這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被逼著當了皇帝。

要在太平歲月,誰都想當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殘,可現在,強敵壓境,江山搖搖欲墜,這個皇帝誰都不願當。

因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黴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許能活命,運氣好的還能繼續當官,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黃泉路。

所以,朱祁鈺死活不願意幹。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大臣們也站了出來,黑壓壓跪倒一大片,最後孫太后出來說話了:“我兒啊,你怎麼這麼慫包軟蛋呢?丟祖宗的臉啊!”

朱祁鈺臉紅的像下蛋一樣,嘆了口氣:“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機解除了,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

後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撤軍了,不用遷都了,天下太平了!

這時候,朱祁鈺過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麼就怎麼,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權力的滋味那叫一個爽。

朱祁鈺皇帝當上了癮,早忘了當初的承諾,皇位坐的很舒服,讓他挪一下屁股都不願意!

然而,幸福總是很短暫。


一天,朱祁鈺收到了瓦剌的來信,大意是:“朱祁鎮我給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給我糧食,我保管以後不騷擾你了!”。

朱祁鈺驚呆了,連夜寫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別,人就留您那吧,我給你雙倍的糧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鈺的信還沒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鎮就回來了,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先皇回來了!

朱祁鈺傻眼了,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朱祁鈺把朱祁鎮監禁了起來,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許出來。

就這樣,朱祁鈺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後的一天,朱祁鈺突然得了怪病,氣若游絲,幾天之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帶兵打開長安門,救出了朱祁鎮。

太上皇成功復位了!

朱祁鎮復位當天,下令逮捕了于謙,並廢掉了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了起來,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不久之後,于謙被處死。



朱祁鎮為何處死於謙呢?是因為于謙站錯隊了嗎?

其實,于謙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他站了隊,那麼他站在了百姓這一隊,他心懷天下,心向百姓,在於謙的心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年,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天下社稷而想,當朱祁鎮復位之時,于謙未有任何動作,同樣是為了社稷。

其實,石亨、徐有貞謀劃政變之時,于謙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動,假如他有所動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為了天下,于謙選擇犧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于謙之死是自南宋岳飛死後,第二位死於冤獄的名將,相隔三百年。

據說于謙行刑之日,北京天氣鉅變,陰雲密佈,到處聽到街頭巷尾的哭泣聲。民間傳說,于謙是岳飛轉生,再來世上,為國家抵抗北方蠻族。

于謙的死是明朝統治者朱祁鎮為“奪門之變”所採取的正名手段。這個和于謙站在哪一方有實際的關係,但不是最主要的關係。他只是一個封建君王的犧牲品。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後,消息傳到北京,明政府上下一片混亂。有人主張立刻將邊線軍隊撤回北京防守,有人主張立刻遷都南京做第二道防禦。

幸好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是一個英明親王,他採取果斷的措施,宣佈在國家君王被俘虜的緊急情況下,由他先代替皇帝的位置,以此來堵住蒙古瓦拉的勒索。

又迅速任命于謙做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積極整頓已經驚慌渙散的軍隊。在於謙的整頓下,明朝軍隊逐步穩定並迅速做出了防衛首都的準備。

瓦拉也先帶著朱祁鎮沿途勒索,一直進攻至北京城下,卻被于謙帶領的軍民擊退。於是也先尋求談判用以交換朱祁鎮。但此時朱祁鈺的地位已經在兵部尚書于謙、宰相大學士王文的支持下穩固。

多此一舉的“奪門之變”,急吼吼的朱祁鎮

瓦拉也先手裡抓著朱祁鎮,但朱祁鎮卻突然已經成了前皇帝,價值大大降低。

經過談判,明朝政府用大量財寶和土地換回了朱祁鎮。朱祁鎮在瓦拉手中時,曾經向前往蒙古探望他的明朝使節李實痛哭的說:“也先是有意向送我回去的,請你轉告政府,我回去後,只求做一個平民百姓,便心滿意足了。”

待朱祁鎮被贖回後,卻對他弟弟朱祁鈺沒有馬上把皇帝寶座還給他而大為不滿,於是暗自謀求復辟。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遺憾的是他沒有兒子。宦官曹吉祥和副都御使徐有貞擁立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復辟成功。而病床上的朱祁鈺聽說朱祁鎮復辟,一氣之下嚥氣身亡。

朱祁鎮要有一塊“遮羞布”,于謙就必然要死

令人諷刺的是,朱祁鎮再次坐上皇帝寶座後,發現了讓他自己尷尬的真相。那就是他只要再等上幾日,朱祁鈺病故後,因為沒有繼承人,皇帝寶座本就會自然落入他的手中。

朱祁鎮在這件事情上扮演了一個“急吼吼”的角色。當他意識到這個情況後,為了表示他的奪門有其必要,所以就指控于謙和宰相王文,陰謀迎立外藩——遠在襄陽的朱厚穎的兒子繼承皇帝位。

於是于謙、王文被抓捕入獄。

“意圖”這兩個字,看不見摸不著,卻足以誅心

于謙入獄後,有人發現用來專門用來召喚親王入京的金牌,還在皇太后手中。這直接就證明了于謙、王文根本就沒有擁立藩王的事情。

而於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獨立支撐危局,已經是全國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開始申訴營救。全國的輿論都開始朝向于謙受冤,這讓朱祁鎮開始感到危機和壓力。

但徐有貞跟于謙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鎮:“于謙不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名不正言不順。”在朱祁鎮的授意下,三法司只好在于謙的罪名上加上了“意圖”兩個字,定於謙和王文的罪名是“意圖迎立藩王”,並判決死刑。

這個“意圖”和強加在岳飛身上的“莫須有”,竟然如此相似。

到了這時,王文還要據理力爭,于謙卻已經看透,他嘆息一聲說:“這不是法律的問題,也不是法庭的問題,千言萬語也沒有用。”於是兩人同被處斬,家產抄沒。


所以說,于謙之死不能說是他站錯了隊,而是明朝皇帝朱祁鎮,為掩蓋自己“奪門之變”的“丟卒保車”之舉。他不死,自然還是有其他的“卒子”代替他死。更何況,這個“卒子”還是別人用過的“卒子”。

于謙不幸的是身居其位,“懷璧其罪”。


叄牛不讀書


于謙之死實際上與站沒站錯隊伍沒有關係,實際上于謙自始至終是站在整個大明王朝更好地發展的隊伍上。他在明英宗時期,從基層做起逐步得到提拔和重用,此時的于謙是一心向著大明王朝更好發展,全心全意服務於明英宗,而這從於謙強烈反對明英宗御駕親征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而當明英宗被俘後,他鑑於太子幼小無法掌控朝廷,而此時又面臨這瓦剌的不斷侵襲,力薦鋮王朱祁鈺繼承帝位,而且言辭懇切,其中就飽含了于謙對大明王朝的赤膽忠心,朱祁鈺登極之後,于謙服務於朱祁鈺,但實質上他還是在位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著想。

于謙畫像


正是因為他始終站在大明王朝發展的立場上,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對於瓦剌的不斷入侵,于謙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北京保衛戰中,他有家不歸,就住在辦公的地方,而且率先垂範,在保衛京城的過程中,始終是衝在第一線、最危險的地方,正是有于謙的英明佈置和率先垂範,大明王朝的將士才能夠重新振作有底氣來面對瓦剌,而最終將瓦剌戰敗。

如此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于謙,為何明英宗復辟後果斷將其殺掉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出自內心的報復心理。

我認為此種原因要佔據于謙被殺的主要方面,在明朝之前只有北宋的靖康之恥發生過皇帝被俘的事件,而自己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上任伊始就被瓦剌大軍所俘,這是作為皇帝的他最大的恥辱,雖然瓦剌沒有怎麼虐待他,但是被關押在異地那種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而當他被關押的時候,于謙竟然擁戴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帝,而且在於瓦剌戰鬥中佔據優勢的時候拒絕議和,導致自己不能及時迴歸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將這些很大一部分怨恨都算在了于謙身上。尤其是當自己迴歸明朝之後,自己被弟弟明代宗幽禁在後宮中,過了7年的苦日子,而作為自己曾經的臣子于謙沒有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一些動作,這讓明英宗心中更加的記恨。所以,當他重新掌權之後,越是明代宗重用的臣子,明英宗越是憎恨,于謙自然是首當其衝。

影視劇中的于謙


【2】于謙自身性格也有很大的因素。

于謙是那種剛直不阿、兩袖清風式的人物,他有些像明初的解縉一樣,在為官做人方面絕對清正廉潔,對於業務工作絕對是輕車熟路、兢兢業業,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薄弱點那就是不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在封建王朝中,只會忠心耿耿是不夠的,光皇帝賞識是不行的,另外還要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他看不起哪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和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越來越多。于謙雖然非常受明代宗朱祁鈺的賞識,但是他與其他同僚的關係就十分的差,而這種差還表現出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不僅僅被于謙所彈劾的官員憎恨於他,就連於謙極力推薦的官員也非常憎恨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石亨,在北京保衛戰中他功勞比不過於謙,但是于謙極力向代宗保薦他,受到了非常豐厚的獎賞,世襲侯爵,石亨內心有愧,於是向代宗保薦于謙的兒子,當代宗同意後,于謙又極力反對,最終沒有成行,這樣石亨是又愧又恨。明英宗復位後,誣陷於謙的人其中就有石亨,這是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影視劇中的明代宗


所以說,于謙的功績越大,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嫉妒,彈劾他的人也越來越多,還好明代宗對於于謙是十分信任的,他也瞭解其中的情況,只不過當明英宗復位後,明代宗去世,明英宗本來對於謙就帶著仇恨,再加上諸多大臣們的彈劾,就順水推舟將於謙處死。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


事實證明,明英宗確實是一位無能的皇帝,土木堡之變他被俘一點也不可憐也不意外,他確實缺乏當皇帝的才能,他以為自己成功復位重新掌握大權,但是他的短淺目光沒有看到,大明王朝外在的危機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和剷除,當明朝邊境再一次響起預警的時候,明英宗巡視滿朝文武,已無可派之將,恭順侯吳瑾旁邊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

最後以于謙寫的《入京》為結束語:絹帕麻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這首《石灰呤》很好的詮釋了自己的一生。作為公正不阿的于謙,根本不會有站隊之說。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大明王朝免於亡國之難。但,正是他的正直及無私,使他得罪了2個關鍵小人,為他招致了殺身之害。

于謙其人

  • 于謙生於1398年,這一年明帝國的開創者朱元璋逝世,而明帝國未來的拯救者于謙卻來到了人間,不能不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于謙出生前夜,他的父親夢到南宋明臣文天祥轉世,而於謙也從小將文天祥作為自己的榜樣,“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這是他對自己一生行為舉止的承諾。

土木堡之變

  • 土木堡之變是明王朝的大事件,更是于謙個人的轉折點。
  • 明朝20萬大軍毀於一旦,無數文官武將戰死,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城已經不堪一擊。
  • 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是于謙的人生巔峰,但是也為他埋下了殺身之禍。

于謙亡於小人

1、北京保衛戰前,先得罪徐有貞

  • 北京保衛戰前,面對也先的洶洶大軍,許多人主張南遷,在這些逃跑派中,有一個人叫徐珵,在他剛說完建議南遷,朝堂上,一個聲音怒吼道:“建議南遷之人,該殺”,這個人就來自於謙。
  • 而那個叫徐珵之人,自此便將仇恨的種子埋在了心裡,多年之後,發動奪門之變,囚禁于謙的那個人叫徐有貞,他的原名就叫徐珵。

2、北京保衛戰後,再得罪石亨

  •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大公無私是于謙的信仰,但大公無私卻會得罪小人。
  • 北京保衛戰後,武將石亨被封為侯爵,而最大功勞的于謙卻只被封了個少保的虛名,石亨心有不安,便上書保薦于謙的兒子為官,但他沒想到于謙不但不感謝,反而對皇帝朱祁鈺說:“石亨身為大將,卻保私人,應予懲戒”。自此,石亨對於謙便懷恨在心。

于謙是明朝皇室鬥爭的犧牲品

  • 土木堡之變後,北京城人心惶惶,為了杜絕也先以明英宗朱祁鎮要挾明朝的陰謀,也為了穩定大明朝軍心,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北京保衛戰後,于謙於大明朝有大功,對當朝皇帝朱祁鈺更有大恩,只要朱祁鈺當政,于謙自然不會有事。
  • 但是後來,也先將朱祁鎮放回了明朝,尤其是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新登上皇帝位,于謙的形勢就變的危險了。
  • 徐有貞、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幫助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徐、石2人憑擁立之功迅速將於謙抓捕入獄。
  • 朱祁鎮也是知道于謙有大功於明朝,開始並不想殺死於謙,但是徐有貞、石亨等人為了自己的個人恩怨,故意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堅持處死於謙,于謙最終被殺害。

總結

  • 殺掉于謙,朱祁鎮是迫不得已,雖然知道自己被別人利用了,但皇帝怎麼能認錯呢。直到他的兒子朱見深繼位才為于謙平反。
  • 到了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也對於謙敬仰不已,授予于謙諡號“忠肅”,肯定他一生的功績。

君臨格史


于謙是忠誠大明的人,見風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風格!他被處死,是因為他始終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機商!


土木堡之變時,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鎮沒有殺身成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地雞毛。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當他迴歸後,景帝朱祁鈺將他關進了南宮。于謙也許是受儒家傳統薰陶的緣故,骨子裡根本看不起沒有捨生取義的朱祁鎮,他並沒有為這位先皇說話。

朱祁鈺呢?在權力面前變得利慾心重,他是不會再還權力給朱祁鎮了。為防止舊臣與哥哥竄通,他派人把南宮的門鎖用鉛水灌死,宮外的樹木也全部砍伐殆盡,就這樣軟禁了他哥哥七年。這位有點不懂得廉恥、好大喜功的哥哥,因聽信奸佞之言,毀了明朝的精銳部隊與軍中的精英將領,讓他與世隔絕、閉門思過,也有點罪有應得的意思。我猜想:這個時候,朱祁鎮可能對正直的于謙已經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將他碎屍萬段了。


朱祁鈺在獲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開始為他這一脈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動作了,他直截了當地廢除了前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見濟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這麼做沒有人敢於反對。出乎意料的是,僅過了七個月,他的皇太子朱見濟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鈺沒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為皇太子。這樣,問題又來了。

相當一部分舊臣歡欣鼓舞起來,認為這是上天對朱祁鈺的報應,原因是英宗對他哥哥有點狠!朱祁鈺本來因白髮人送黑髮人變得哀傷不已,精神上已幾近崩潰了。而這些“居心叵測”的大臣們在堅持正統觀念鼓舞下,又來個雪上加霜———他們爭先恐後地寫起了奏摺,乞求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兒為太子,意謂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後,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所以,他堅決不同意!估計他認為自己還年輕,來日方長,自己努力一下,再造個皇太子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他不願妥協。

于謙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鈺的皇太子朱見濟一命嗚呼後,能延續大明血統的依舊是明英宗那一脈了。所以,儘管他提前獲悉了奪門之變的消息,手握京師兵權的他並沒有派兵去鎮壓那群臨時拚湊起來的隊伍。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於謙及時發兵鎮壓奪門之變的武裝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這就意謂著要將朱祁鎮與朱見深定為謀逆之人。那麼,病重的朱祁鈺一命嗚呼後,誰來繼承大明皇位?關鍵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蒼生交待?他于謙是愛國愛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為保命而導致天下動盪!


希望星晨58298869


于謙之死,不是他站錯隊,而是兩方政治局勢鬥爭調和的犧牲品。

明英宗親征瓦刺,不料,土木堡戰敗被俘,明朝國內不可一日主,于謙擁立景泰帝。

<strong>


1449年7月,蒙古瓦刺也先統帥四路人馬,嚮明朝邊境襲來。"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被也先攻陷後,明朝內部開始增兵,隨後名英宗決定御駕親征。


土木堡是位於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它是一個四周有圍牆,且建在一塊突出的高地的城堡,它的地理位置在軍事戰略起到防禦的作用,它在居庸關至大同一線的南側,是明朝北方低於遊牧民族防線的重要組成系統,這也就是明英宗為啥會御駕親征的原因,很顯熱它很重要,不然輪不到一國之君親自上一線。

上面說到,明英宗御駕親征是出於軍事戰略的需要,但是並不完全是這個一個原因。當時的英宗是一個人任性、好玩的皇帝,做事情不計後果,也是一個沒有頭腦的皇帝,不然自己也不會被宦官王振慫恿。


王振,原本是一個名落孫山的秀才,可能是覺得靠功名取得飛黃騰達的希望太渺茫了,傳聞它自閹入宮。由於他本機是讀過書的人,然後能說會道,為人察言觀色,後就被選為太子身邊的人,整天就陪太子玩耍,很是討太子的喜歡,時間一長,太子與他形影不離,稱為“王伴伴”,可見王振哄主子開心的技術有多高!


公元1435年,太子即位後,也就是明英宗。王振憑著和之前太子的關係,自然掌握了後宮太監的最高權力,“司禮監掌印太監”。剛即位的明英宗有太皇太后的撐腰,朝中大事又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輔佐,王振不能肆意妄為的干涉朝政。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死去,隨後,“三楊”老的老,貶的貶,朝政大權邊落在了王振手中。

王振掌握了朝政大權,於是開始勾結大臣,拉攏人心,對自己的人扶持,對政敵予以打擊,前後專權8年之久,使得朝綱敗壞,一時間,明朝政治生態嚴重被王振一夥腐蝕,而後,王振為了建立軍慫恿不懂軍事的明英宗“御駕親征”。


蒙古的瓦刺每年有嚮明朝進貢馬匹而換取賞賜的慣例,以往民年的送馬匹的人員也不過幾十人,但是隨著王振的專權,瓦刺人也開始蠶食明朝。1449年2月,也先派人來進貢馬匹,把2000匹馬謊報成3000匹,並索要高於實際的回報,但是由於王振的剋扣,也先一時抓住了機會,發兵明朝,這邊有了上文提到的“土木堡之變”的英宗“御駕親征”的事情。


在瓦剌大舉進軍之下,王振力覺得這是自己建立軍功的絕佳機會,但是自己沒有兵權,也不可能領兵取邊境作戰,因此就想打了這位新任自己的年輕的皇帝,並盡心的勸英宗親征。1449年7月,明英宗“御駕親征”,留下朱祁鈺留守京城


由於王振不懂兵法,又專權,行軍路線和排兵佈陣等皆由自己專斷,行軍至土木堡王振不停他人勸告執意在此宿營,後被也先包圍,王振倉促應戰,兵敗,英宗被俘,王振被殺,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66名大臣戰死,20多萬大軍被擊潰。


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後,被也先囚禁了一年,這一年中,明朝內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明朝的精銳部隊在土木堡或戰死或傷殘或逃亡,京城剩下了老弱士卒不到十萬。當時,徐有貞根據星象,提出將都城南遷,這一建議,立馬遭到于謙等群臣的反對,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之後因此他多年未得晉升,慢慢的開始怨恨于謙。

當時的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從京城附近調兵遣將,籌集糧草,防守京城。有了于謙的安排,慢慢的京城人心安定。英宗被俘一年後,也先送英宗回京城,但是在此時,于謙等大臣已經擁立郕王為帝,雖然這個郕王並不想當皇帝,但是當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國不可一日無主啊。


在英宗回到城下時,于謙知道這是也先利用英宗,讓明軍開門,然後藉機一擁而入,因此于謙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雖然明英宗最後回到了京城,但是此時已經成為了“太上皇”,他的弟弟成為了新的皇帝。郕王登基後是為景泰帝,在於謙的輔佐下,明朝似乎有了中興的跡象,但是,隨著景泰帝的皇子病危,自己的身體有每況愈下,徐有貞,曹吉祥、石哼等人見風使舵,秘密接觸已經被景泰帝囚禁了7年之久的明英宗,計劃著迎接英宗復辟。

經過“南宮復辟”,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於1457年擁戴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位。不久,景泰帝駕崩,于謙也被收押。1457年,于謙被以“某逆”罪處死。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于謙

于謙雖然在“土木堡之變”後,力主保衛北京,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了頭功,但是在是否南遷都城和迎回英宗的問題上,先是的得罪了徐有貞等人,後又拒英英宗,以及他的部下石哼的叛變。景泰帝病逝後,英宗成功復位,徐有貞等人掌握了朝政,大權在握,于謙能不被殺嗎?

一個人的功過生死,往往不是他所處的集體決定的,尤其是政治爭鬥。景泰帝與英宗的皇位之爭,不管哪位輸贏,都是要有人充當犧牲品,政治如此,歷史的車輪更是如此!

<strong>


南山居史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最後被處死,並不是站錯了隊。只是為了朱祁鎮能順利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其實土木堡之戰大敗的罪魁禍首正是明英宗朱祁鎮,歷史上人們總把此次大敗的原因歸結於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其實不然,王公公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美化皇帝朱祁鎮而背的黑鍋罷了。

朱祁鎮殺于謙的理由也非常的簡單,就是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

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俘,在危難的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滿朝的文武大臣推舉上了皇位,一般的皇位繼承人,只能由太子或者是皇帝的遺詔指認,而朱祁鈺得到皇位的步驟雖然不符合慣例,卻得到了滿朝文武大臣的認可,因此也是具有正統性的。

然而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從來沒有想過將皇位再還給哥哥朱祁鎮,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就算後來朱見濟夭折,朱祁鈺也不想立朱祁鎮的兒子當太子,還懲罰了當時有這種提議的大臣。並且朱祁鈺一直深深的忌憚朱祁鎮,讓朱祁鈺對自己能否得到大臣們的擁戴,感到深深的不安。

朱祁鎮想要奪回皇帝的位子,就必須推翻朱祁鈺當上皇帝的正統性。于謙正是當年把朱祁鈺推上皇位的那個人,想要推翻朱祁鈺就必須先把于謙處死。

導致于謙被處死的還有一個最直接原因,朱祁鎮聽信了當時參與奪門之變事件的一個大臣徐有貞的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不殺掉于謙,我們現在就算奪門成功也沒有正當的名義。雖然朱祁鎮本來是不想殺于謙的,因為他知道,于謙確實是為他成功當上皇帝是有一定功勞的。但是就因為有了徐有貞的那句話,朱祁鎮出於自身的處境還是對於謙起了殺心,最終於謙被以謀逆罪殺害。當朱祁鎮穩穩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後,後悔自己殺了于謙,但是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即使朱祁鎮後來為于謙平反了,但還是改變不了冤殺忠臣的事實。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新一聊歷史


于謙功勞很大,大到救過一座城的程度。于謙的命又很渺小,小到整座城的人都忘記了他的救命之恩。他親臨前線,誓師六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依然救不了自己的命。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隨著景泰帝朱祁鈺身染重病,被軟禁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朱祁鎮發動政變。次日凌晨,當時來運轉的朱祁鎮重登大寶時,曾為大明王朝扶大廈之將傾的兵部尚書卻遭到逮捕,5日後處以死刑。

于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

同朝為官,你上我下,位置總共就那麼幾個,皇帝崇信的也就那麼幾個。而於謙,卻是最受朱祁鈺器重的一個。

“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

朱祁鈺將於謙視為國之柱石,任何任命都要和于謙商議。而於謙是何人?他既有才能又為官正直,即為皇帝信任,自然是知無不言,毫不避嫌,可以說是一心為了皇帝,對自己卻毫不在乎。也正如此,由不得那些官員對於謙又嫉又恨。

于謙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

于謙做官和做人一樣,力求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可是社會是個大染缸,政壇更是黑的發紫的地方,由不得人不妥協。同為參加北京保衛戰的總兵石亨志大才疏,為了巴結于謙推薦其子于冕回京做官,于謙並不領情,駁了石亨的面子。除此之外,還有徐有貞,當年力主要往南跑的,被于謙罵的狗血淋頭,從此對於謙懷恨在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祁鎮的復辟成功,註定了像于謙這樣的景泰朝的重臣的悲劇。當年朱祁鎮被俘,是于謙等人將朱祁鈺推上的皇位。如果這是迫不得已的話,那麼朱祁鈺廢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改立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的時候,于謙並沒有表示出明確的反對。這些事情,怎麼可能不讓朱祁鎮懷恨在心?

再者朱祁鎮是復辟的,那麼他就要考慮給自己正名,只有將於謙打入深淵,才能讓他的復辟名正言順,如此他才能有統治的合法性。為了這一點,也非得殺了于謙不可。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謙自己

于謙當時在任兵部尚書八年之久,手中沒有實權嗎?我看不見的吧。史載: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

而石亨、徐有貞密謀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也並不是不知道。他當時手握兵權,要調兵反抗也不是沒有機會。可是于謙不幹,因為這樣他就是逆賊,就要發生流血,所以他願意一死來報朝廷平穩。

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性格過於正直,卻還是不願變通。也許有很多人能在朝中斡旋的比于謙好十倍甚至百倍,做事比于謙不擇手段,但這樣的人,也就沒有了捨身忘死的勇氣,力挽狂瀾的氣節,敢於帶領大軍出城應敵,將大門關在身後,捨去生路。只是讓人遺憾的是,朱祁鈺死的太少,朱見濟也死的太早,保不住這個力挽狂瀾的英雄。


邯鄲醉


“奪門之變”後,于謙馬上就被殺害,的確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如果不是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明朝沒準提前一百多年變成南明,于謙的死有私人仇怨的原因,也有政治原因,總的概括來說,于謙得罪了三個人。

第一:徐有貞

“土木堡之變”後,徐有貞是建議南遷的大臣,說白了,他就是妥協逃跑派,但被于謙嚴厲制止,並揚言逃跑該殺,根據《明史》中的記載:

及土木難作,郕王召廷臣問計。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太監金英叱之,胡濙、陳循鹹執不可。兵部侍郎于謙曰:“言南遷者,可斬也。”珵大沮,不敢復言。

(“珵”就是徐珵,是徐有貞的原名),這種事徐有貞雖然不滿意于謙的激烈說法,但還情有可原,畢竟可以說是政見不同。後來他因為曾經逃跑的言論被明代宗不喜,即使于謙報上去要給徐有貞升官,明代宗也沒答應,但徐有貞把這事算在了于謙頭上,以為是于謙不讓他升官,怨氣就變成了仇恨:

珵急於進取,自創南遷議為內廷訕笑,久不得遷。因遺陳循玉帶,且用星術,言“公帶將玉矣”。無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屢薦之。而是時用人多決於少保于謙。珵屬謙門下士遊說,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

等到“奪門之變”後,徐有貞因為是參與政變的主要功臣,得到明英宗的信任,在明英宗對處理于謙一事上猶豫時,徐有貞看到了報復了機會,並遞上了最關鍵的一刀:

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直接說服了明英宗下定決心除掉于謙,基本上可以說,徐有貞是于謙導致被害的最主要責任人。

第二:孫太后

孫太后就是如今正在熱播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女主角孫若微,“土木堡之變”後,北京城中是有一位皇太子的,即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明憲宗),孫太后也有意直接讓朱見深繼位,這是她的親孫子,但于謙卻站出來表示,危急時刻必須要立長君,以免“主少國疑”,不能凝聚人心。

這話或許沒錯,但在此之前,明朝是立過一位幼君的,就是剛剛被瓦剌抓走的明英宗,當時因為明宣宗的母親張太后還在世,她可以做宮中的主,所以大家都認可了幼君繼位,也就是說,文官集團認同張太后輔佐下的幼君,可於謙對孫太后說“主少國疑”也可以隱晦的表明,文官集團不認同孫太后輔佐下的幼君。

孫太后當然很鬱悶,婆婆在就不是“主少國疑”,我在就是,而且於謙主張擁戴的明代宗朱祁鈺並不是孫太后親生,繼子和親孫子誰更親?所以,孫太后是深恨于謙的,明英宗要殺于謙,她沒準會偷偷幫一把,她是有輔政資格的,如果她不想殺于謙,完全可以站出來阻止。

第三:明英宗

雖然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沒有立他的兒子,但明英宗能理解于謙的想法,于謙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要挽救明朝,但明英宗被放回來後,于謙沒能為他復位說話,就讓明英宗很不滿。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前面所講的徐有貞說的那句話,明英宗的“奪門之變”是政變,之後重新登基必須要有個名義,也就是不能承認明代宗的皇帝名分,而於謙是擁戴明代宗的第一功臣,政治上必須要殺掉于謙,才能說得過去,因此,即使明英宗或許有過猶豫,但為了再次名正言順的做上皇位,也只能幹掉于謙了。

綜上,于謙政治上必須死,而且他得罪的三個人基本上已經代表了官員集團和皇族,他們的態度決定了沒有人敢公開為于謙說話,于謙並沒有站錯隊,他要效忠和保衛的始終只有大明朝,但在皇族內部,卻被認為是在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兄弟之間站錯了隊,明英宗活著時,于謙是罪人,即使知道他冤,也不好意思承認,但後代的皇帝卻全知道于謙的冤屈,明英宗死後,他的兒子明憲宗就給於謙平了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