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寧王8萬人馬援助時,答應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後怎麼做的?

歷史一書生


首先了解下朱棣和寧王朱權,朱棣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北京,而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內蒙古赤峰,


至於朱棣得寧王朱權8萬人馬,

那是在公元1400年左右,當時朱元璋吧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這樣一來,燕王朱棣心裡不痛快啦,皇位怎麼不讓給自己的兒子,反而跳輩讓自己的孫子,朱棣認為自己功勞那麼大,理應自己做皇位,既然父親讓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那就作罷,

誰知朱元璋剛死沒多久,朱允炆就聽大臣的話想奪取朱棣的兵馬,畢竟各個王兵馬太多要削弱,但朱棣不同意,這暴脾氣一上來,就和侄子朱允炆幹上啦,
這時候朱棣有點招架不住,朱棣離朱權的封地也特別近,就去找自己的弟弟朱權幫忙,畢竟朱權有八萬大軍,如能得到,定能打敗侄子朱允炆自己做皇帝,說如果弟弟朱權能援助自己,到時候得了天下就平分,朱權就相信了朱棣的話,在和侄子朱允炆作戰時,朱棣就開始花錢買通朱權的軍官,到1402年朱棣打到南京吧自己的侄子趕跑



朱棣就做起了皇帝,朱權說自己想要原來的封地就行,不奢求什麼,可是朱棣最終吧朱權安排到了南昌,朱權知道自己被騙了,可是沒辦法,回到南昌這個地方,又被朱棣加以削弱和迫害,最後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完了一生,


太累了艱難的活著


朱棣這一生欠的人情很多,除了欠的最多的他的侄子朱允炆以外,欠的最多的一個人就是他的弟弟寧王朱權。

為什麼要這麼說?朱允炆給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一整座江山,那寧王朱權給了朱棣什麼?給了他8萬軍隊,有人說8萬軍隊隊爭奪全國沒有什麼用場,可這8萬軍隊是大明王朝最精銳的8萬軍隊,其中的朵顏3衛,全部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騎兵,是整個大明王朝最精銳的騎兵。

寧王朱權為什麼要幫燕王朱棣,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自己那個侄子給逼的,本來寧王朱權政首北方聽了自己老爹的訓話,也知道自己的責任之重,所以也不敢親自逾越雷池半步,安安心心的守著北方的疆域,盯著一望無際一成不變的北方荒漠,心裡想的肯定也就是就這麼了卻餘生也就算了。

結果誰也沒想到,本來斯斯文文的朱允炆,竟然第一個舉起了屠刀,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始下手,你打人也必須得看場合!對於那些整天吃吃喝喝的那些人,當然寧王朱權也覺得削了就削了,給他們一點教訓,結果這個侄子倒好,動到自己的頭上來了,本來動到自己的頭上,那還說得過去,反正就是削藩嗎?自己這些權力本身就是自己老子給自己的,現在把它還回去也沒什麼,結果自己的侄子把自己的四哥給逼反了,燕王朱棣可不是一個安心的主,他跑到自己的弟弟那邊去哭訴,說自己的侄子逼自己太狠,甚至於要自己的命,問自己的弟弟該怎麼辦,適合我這個老哥關係親的還是跟那個侄子關係親!寧王朱權覺得應該是自己的老哥跟自己關係親密一點,所以自己老哥說話還是算數的,這次跟著自己老哥一起去反抗自己的侄子,說不定能夠按照老哥的說法平分天下。

結果自己的老哥真的進個南京城,寧王朱權開始後悔了,明成祖朱棣可不是什麼善茬,自己侄子沒有做完的事情,她做得更加歡實了,削藩絕對要削藩,寧王朱權也知道自己老哥可比不比自己侄子少手段,所以主動提出來,北方的軍隊,我不要我全部送給你,我就到南方去當一個安樂公就行了。

話雖如此,可是你自己的封地總該是要的,就在挑封地的時候呢,朱棣又跳出來了,寧王朱權一開始要的土地是什麼?是蘇州,就是著名的首富沈萬三,所在的那個蘇州,雖然沈萬三這個人的並不是真實的,也有一部分虛構,但是當時的蘇州確實是整個國家的膏腴之地,這個地方每天所產生的賦稅以及錢糧,只要是在這個地方待著,父母官的都能富得流油,寧王朱權一開始挺會挑地方,想要蘇州,但是朱棣直接告訴他說不行,這個地方不能給你,這個地方離南京太近了,咱們倆萬一都說話聽誰的。事實上後來朱棣又遷到北京去了,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南方的富庶之地,所以定了個兩京制度。

但是這個時候必須得阻止寧王朱權拿到這一塊兒膏腴之地,所以她讓自己的這個弟弟重新選一個地方,然後自己的弟弟又選了杭州,杭州吧,蘇杭之地,人間天堂,這個地方景色也好,作為一個養老之地也不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朱棣告訴他,這個地方又不行,杭州原先是朱允炆冊封給自己弟弟的一個地方,所以你這是要跟晚輩去搶土地,雖然朱允炆這個弟弟也沒拿到這塊土地,但是這塊地方也不能給你明王朱全扔了,說你到底想給我什麼,你自己說。

意思很明確,就是你如果真的想給我東西,那你就把自己能夠給的價碼給提出來,你如果不想給,那就隨便。

朱棣也覺得自己不好意思,本身自己認為弟弟為了幫自己奪取天下付出了很多,自己也拿了太多東西,臉皮再厚,總不可能讓歷史書真的把這件事情給寫下來吧!所以就挑了四個地方讓自己的弟弟選,最終他都還沒等自己的弟弟選擇在哪個地方落腳的,立刻就決定南昌,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就在南昌!

這還不算,等到寧王朱權真的在南昌訂了戶,燕王朱棣隔三差五的就派人過去監視他,寧王朱權就這麼戰戰兢兢的一直活著,即便是朱棣的兒子,他也不敢去招惹,一輩子中情于山水華之間,縱情於如何練丹藥。

但是寧王朱權自己不能夠去招惹朱棣,他手底下的那些後代,當然覺得這件事情不公平,自己的祖先費了這麼多的心血,最後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這顯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我也在《唐伯虎點秋香》裡面那個寧王一直想造反,為什麼?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先祖待遇不公,想要去奪回自己曾經的一切,也就是所謂的平分天下。

說實話,寧王朱權真的有一些跳樑小醜的意思,你說無論是哪種情況,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最後的結局不都一樣嗎?你無論擁護誰,最後都是一個安樂公,那還不如不要去燒飯,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最後沒辦法,上了賊船,也沒辦法下車補票了,所以只能夠被別人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到了歷史的前沿,成為了別人恥笑甚至於痛罵的一個賊子。


漩渦鳴人yy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封地在今天的內蒙古寧城,當時朱元璋在分封兒子時,考慮到北方長城一線要面臨蒙古殘餘勢力的侵擾,所以這些地區基本上都是由他最年長的兒子來坐鎮,比如二兒子秦王坐鎮西安、三兒子晉王坐鎮太原、四兒子燕王坐鎮北京。

但唯有寧王朱權,他在年齡上並沒有任何優勢,卻能夠和朱元璋最年長的三個兒子一樣,坐鎮在北方長城一線,甚至是與蒙古殘餘勢力接壤的最前沿,這也足以說明寧王才能的出類拔萃。而事實上,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寧王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為北方最驍勇善戰的部隊,朱權更是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並以善於謀略著稱。

等到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大範圍撤藩,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由此爆發。隨後,朱棣考慮到自己兵力不足,便威逼利誘寧王朱權入夥,並且還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而對於寧王朱權來說,當時的他實在是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因為,他如果不幫助朱棣,等到朱允炆把朱棣幹掉之後,他自己肯定也不會由好下場。但問題是,他如果幫助朱棣奪取天下,到時他會不會有好下場,也是個未知數。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朱允炆會削藩,朱棣上臺後難道不會?至於所謂的平分天下,肯定想都別想,這個道理寧王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因為歷史上就沒有過這種先例。



在這種背景下,寧王只能半推半就跟著朱棣混,而等到朱棣成為皇帝后,寧王就主動找到朱棣,要求將封地改到南方來,他的目的,其實就是主動削奪自己的權力,因為他原來的封地處在與蒙古接壤的軍事重鎮,需要駐紮重兵來防守,如果他繼續留在這裡,肯定會讓朱棣不放心,所以還不如主動將這個位置給讓出來,早點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最開始,寧王要求將封地改到蘇州,一方面蘇州是當時非常繁華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居住,生活自然是非常愜意;另一方面,蘇州距離南京比較近,算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這也算是為了讓朱棣放心。但是,朱棣拒絕了寧王的要求,理由是蘇州屬於南京的管轄範圍內,沒辦法分封出去。

於是,寧王又要求將杭州改成他的封地,但朱棣還是拒絕,理由是杭州作為封地不吉利。因為當初朱元璋本打算將杭州封給他的第五個兒子,結果最後硬是沒封成;後來朱允炆上臺後,也想把杭州封給他的弟弟朱允熥,結果還沒來得及就藩,朱棣就殺進南京,隨後朱允熥就被廢為庶人。所以,朱棣認為杭州不太適合作為封地。



最後,寧王實在沒辦法,就讓朱棣自己看哪個城市適合,就賜給他哪個城市。於是,朱棣就讓寧王在四川建寧、重慶、荊州和山東東昌這四個城市中選擇一個來來作為他自己的封地,結果寧王還正在考慮時,朱棣又告訴他,你不用再考慮了,我決定將你的封地改到南昌。

客觀來說,當時的南昌,實在談不上什麼好地方,甚至還遠遠不如朱棣先前讓他選擇的那四個城市,但沒辦法,皇命不可違,寧王只能動身前往南昌。更過分的是,等到寧王到南昌後,朱棣還不允許他再另外修建王府宮殿,而是讓他直接用當地政府官員辦公的官邸作為藩王宮殿即可,這實在讓寧王內心很是受傷,他這個藩王,當得實在是太窩囊。

而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寧王剛到南昌還沒有多久,就有人跳出來寫信給朱棣,告發寧王在南昌秘密學習巫術,並常以此害人。朱棣便派人下來偷偷調查這個事情,好在沒有發現實際證據,便停止追查此事。自此以後,寧王也是心灰意冷,便終日韜光養晦,並建造書齋一間,整日彈琴讀書,不再過問任何軍政事務。也因此,朱棣在位期間,寧王未遭禍患,並得以善終。


我是趙帥鍋


別說平分天下了,連一塊像樣的地都沒給。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金口玉言,君無戲言,一口唾沫一個釘。

可是朱棣答應他兄弟朱權,說“等哥哥成事兒了,到時候這龍椅咱弟兄倆一人一半,豈不美滋滋?”

《明史》:燕王謂權(告訴朱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結果呢?

朱棣靖難之役打贏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卻絕口不提當年對寧王朱權許下的承諾。

朱權眼巴巴的就琢磨,既然不肯分我皇權,那我也認了,畢竟自古到今皇帝只能是一個,要是倆人真平分,那準得出事兒,但退而求其次,你給兄弟一個好點兒的封地,也不枉兄弟當年借給你的八萬兵馬吧?

(朱權)

朱權的意思很簡單,我不要皇位了,還是要蘇州或者江浙那邊的封地吧,富庶,有錢,油水兒很多,結果當他給朱棣提出來的時候,朱棣直接找理由拒絕了,且還是屢次拒絕,總而言之,他壓根兒就不想把好地方封給這個弟弟。

《明史》:(朱棣)比即位,王乞改南土。(朱權)請蘇州,(朱棣說)曰:“畿內也。”(朱權)請錢塘,(朱棣卻說)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

這段記載大概意思就是,朱棣即位以後,朱權說我不要皇位,你給我封個南邊的土地吧,我好享享福,於是他先請求蘇州,朱棣說那是“畿內”,意思就是皇權管轄的地方,類似於直轄地區,給你一個王爺封個直轄地,那肯定不合適。

朱權又說,那要不你給兄弟來個錢塘?

朱棣卻說:“建文帝的兄弟當年就在錢塘,那不是個好地方,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地方好,你隨便選。”

可人家朱權根本不想要這些地兒,還是那句話, 那時候比起江浙或蘇州,都差遠了。

臨到最後,實在說不過去了,朱棣乾脆就把南昌封給了朱權,可明朝時候的南昌,論經濟發展程度還是比不上江浙和蘇杭等地,但朱權無可奈何,好歹也比其他地方好,乾脆就認命了。

可誰知朱權沒過兩天好日子,朱棣派出的眼線又開始日夜監視,未過多久,寧王朱權就對朱棣心灰意冷,既然你不封我地,還這麼疑心我,那我乾脆就舞文弄墨吧。

(晚年朱權)

於是朱權從此醉心於文學,每日飲酒作詩,終成一代大儒,再不問政事。

《明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

從整個事件來看,朱棣的確有失承諾,最早他去找朱權借八萬兵馬,是為了打敗建文帝,更是為了爭奪皇權,一統天下。

而且在大寧城內,他也口口聲聲的許下承諾,說如果借我這八萬兵馬打下江山,少不了你的好處,然而到最後確實打贏了,朱權這才發現親哥哥許下的都是鏡花水月,比起“平分天下”這個天大的誘惑,只封給朱權一個南昌,幾乎跟食言沒什麼區別。

《明史》: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更何況搬到南昌以後的朱權,日夜還得受朱棣監視,每天出個門少說得有八雙眼睛盯著他,說句難聽的,就是上個茅房都上不痛快。

若論歷史上最提防親兄弟的人,朱棣絕對能算一份。

況且如果沒有當年朱權借給朱棣的八萬精兵,外加身經百戰的一支“朵顏三衛騎”,朱棣早在北平就被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給一窩端了。

再說一條趣聞,當時朱棣從北平撤兵,跑到大寧去找朱權借兵馬的時候,先是跟朱權抱頭痛哭,倆人喝酒喝到大半夜,不斷回憶著年少時的兄弟情誼,朱權還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結果第二天早上剛起床,朱權就傻眼了。

因為自己手底下掌管八萬兵馬的大將軍,以及掌管朵顏三衛騎的將軍們,全部都站在了朱棣身後,也就是說,一夜之間,朱棣就買通了朱權的手下,而從頭到尾顧念兄弟之情的朱權,則變成了手無軍權的空殼子。

此後,朱權便被朱棣以“表面護其周全,實則綁架控制”的形式,轉移到了北平,甚至為了完全控制朱權,不讓他反抗,還把朱權的一家老小全都綁架到北平。

《明史》: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說起這個哥哥,我估計朱權的腸子都要悔青了,要是早知道朱棣手段這麼狠,當初說什麼也不給他開城門。

這倒真應了那句古語:

賠了夫人又折兵。

用在朱權身上,一點兒毛病也沒有。

但他是先賠兵,又賠了一家老小和平分天下的願望,我認為還得再補一下,應該是:

折了兵馬,賠了一家老小,又丟了權。

而朱棣的食言,也為日後的“寧王之亂”埋下了伏筆,正是朱權的第四代繼承人,他的曾曾孫子——朱宸濠,起兵反叛,但才折騰了四十三天,就被王陽明給幹趴下了。。。

如此看來,朱權這一脈,可謂是真沒有當皇帝的命吶~~~

——————

參考文獻:

  • 《明史》: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
  • 《明史》:燕王初起兵,與諸將議曰:“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其年九月,江陰侯吳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劉家口間道趨大寧,詭言窮蹙來求救。權邀燕王單騎入城,執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謝罪。居數日,疑洽不為備。北平銳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燕王辭去,權祖之郊,伏兵起,擁權行。三衛彍騎及諸戍卒,一呼畢集。守將朱鑑不能御,戰歿。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
  • 《明史》: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請蘇州,曰:“畿內也。”請錢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永樂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親制詩送之,詔即布政司為邸,瓴甋規制無所更。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

————


錢品聚


寧王給朱棣的8萬人馬並不是援助的,而是被迫交出來的。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母楊妃。他算是朱元璋諸子中較為得寵的一位皇子,13歲封寧王,15歲就藩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邊疆一大鎮,位置極其重要,是防範北元最重要的一個防區。



因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朱權就藩大寧後,可謂是手握重兵,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堪比天下少有的精銳之騎。

因此正是基於朱權擁有遠超此時明朝大部分藩王的實力,所以自1399年朱棣起兵後,朱權就成為了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雙方所要爭取的首要對象。朱棣起兵時就曾對身邊的諸將說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因此為了爭取朱權的支持,朱允炆與朱棣都做出了相應的行動。

當然朱權這人本身沒有啥宏圖大志,他沒有啥要爭奪天下的心思,誰當皇帝他就效忠誰,因此最初朱權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建文帝的,無論朱棣怎麼說,他都不為所動。



但是無奈的是朱棣比朱權聰明,而且更為陰險。1399年九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前往營救,吳高退兵,而此時朱棣並未直接返回駐地,卻是開始醞釀著一個陰謀。他見吳高退兵後,就從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向朱權詐稱是因被建文軍擊潰,所以前來求救。

而朱權見朱棣如此“窘迫”,念及親情,他決定放朱棣進城,當然此時的朱權也並不傻,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大軍卻是讓其駐紮在城外。後朱棣一看到朱權,頓時就成為了一個奧斯卡影帝,他聲淚俱下的與朱權說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權聽到此居然相信了朱棣的鬼話,他讓朱棣安心的住在大寧城,他會上書建文帝,替代求情的,讓他再次安心等待朝廷的發落。



可事實上,朱棣根本就沒有投降的意思,他在大寧只是為了奪朱權的軍權,他先是讓自己的精銳部隊化裝悄悄的進城,然後暗地裡收買了朱權軍隊中的三衛部長及諸守軍。而後朱棣在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就向朱權慌稱自己準備回到北京等候朝廷發落,然後將朱權誆出城中。

如此,就在朱權到城外替朱棣餞行時,朱棣的伏兵趁機而起,將朱權生擒,而後在朱棣收買的三衛部長及諸守軍的協助下,朱棣順利的佔領了大寧,並藉著朱權的名頭,順利的掌握了朱權的8萬雄兵。



此後,朱棣為了讓朱權真正的效忠於自己,他並再一次誆騙了朱權,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朱棣騙朱權,說只要奪得天下,就分他一半,於是朱權見此,心想“反正在外人的眼裡,我早已是朱棣一派的了,早已是逆黨,現在他既然答應日後天下分為一半,那我就索性助他吧!”。

如此,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朱權可謂是盡心盡力的幫助朱棣,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

但是我們都知道朱棣說平分天下,完全就是忽悠朱權的,因此朱棣登基後,朱權自然是什麼也得到,且更是被朱棣處處壓制著。1402年,朱棣取得天下,此時朱權儼然已經知道朱棣是不分跟他平分天下了,更不會放他回大寧,於是他並請求朱棣希望將他改封在南方。



但這次改封,對於朱權來說卻也是百轉千回的。朱權先是希望朱棣將他封在蘇州,畢竟自己得不到權力,但享受還是要享受的,蘇州可是個好地方,堪比天堂啊!可朱棣並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蘇州屬於畿內,不可封”。然後朱權又希望能改封到錢塘(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錢塘跟蘇州差不多,都是個好地方,所以既然蘇州不行,那就錢塘,可朱棣依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先皇曾將他賜予五弟”。

如此在被朱棣白百般拒絕後,朱權最終被封到了遠不如蘇州、錢塘的南昌,並被朱棣常年監視著,稍有異動朱棣就會派人前來查探。當然朱權很識趣,他知道朱棣是時時刻刻都盯著他,因此是終日韜光養晦,並建造書齋一間,彈琴讀書於其間,不見外官,不問政事,瀟灑於世外。


澳古說歷史


平分天下?這種只能在嘴裡說說的事情是不能信以為真的。靖難之役,朱棣之所以可以戰勝建文帝朱允汶,主要的功勞在於朱權的八萬甲兵和勇猛的朵顏三衛騎兵,如是沒有朱權的軍隊朱棣是沒有辦法登上皇位的,然而朱權並沒有想要和朱棣一起謀反,而是被朱棣暗算綁架,奪取了軍權,被囚禁了起來。



起初,朱棣根本沒有勝算,自己的人馬沒有辦法和建文帝的幾十萬大軍相比,一開始建文帝只派了大將耿炳文帶著十幾萬的大軍北伐,沒想到耿炳文大敗而歸,建文帝又再次派五十萬大軍討伐,朱棣知還是很有自知之明,打不過就跑,跑去搬救兵。他找到了弟弟朱權,朱權雖年紀輕輕,但有勇有謀,曾和朱棣一起攻打蒙古大軍,兩個人也是配合的很有默契,立下赫赫戰功。

由於兩個人表現得十分出色,朱棣獲封北平,將大寧封給朱權,大寧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就派了八萬甲兵和六千戰車,以及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



朱棣來到大寧就是想要奪取朱權的兵權,朱棣演技大爆發,見面就抱頭痛哭,說自己是多麼多麼的無奈,迫不得已才起兵反抗,朱權對朱棣所說的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信以為真,就替朱棣寫了書信,快馬加鞭的送到南京。

朱棣逗留幾日後要返程,朱權盡地主之誼對其踐行,就在大家依依惜別之時,朱棣的手下把朱權給綁了。這下朱權給整蒙了,你朱棣屬狗的啊?說翻臉就翻臉?朱棣又順便秀了一下演技,告訴朱權,好弟弟,你先暫且委屈幾日,也不白借你的兵,等事成之後天下咱哥兒倆一人一半!



最終朱棣如願以償,可是他對弟弟朱權的承諾卻選擇性遺忘了。朱權也不傻,心裡明白那一半天下是沒戲了,退而求其次,給我個好地兒讓我享享福得了,這個要求朱棣竟然也不答應,最終,朱權被封到了南昌。

朱權到了封地後朱棣還是不放心他,明崗暗哨的監視他,對於這一點朱權心裡也跟明鏡似的,在封地朱權幾乎就很少與官員往來,對於政事也是不聞不問,每天吟詩作對,以詩歌為伴,也算是給了自己一個精神上的昇華。


在下山人


朱棣:朕大業已竟,兄嘚你說吧,大明疆域你想要哪塊兒封地,隨便挑!

(寧王暗自咬牙:不是要中分天下麼?這麼快就變卦了?算了,別搞不好中分了我的腦袋)

很快冷靜下來的寧王:皇兄不可,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天下豈能中分?皇兄讓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朱棣暗喜,算你小子識相,否則就分了你的腦袋)

戲精朱棣頓時涕淚齊下:為兄怎麼忍心,這讓天下人如何看朕?

戲精寧王也趕緊登場,噗通跪倒:皇兄折煞小弟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小弟終是臣子只聽皇兄安排!(這得趕緊走,再不走腦袋真的分了)

朱棣止住悲聲:這樣吧兄嘚,你就在哥旁邊挑一塊富庶之地,你我兄弟也好相見。(你跑遠了我管不了你了,反了可咋弄)

寧王:我去山東(當時朱棣尚未遷都北京,山東離南京較遠)

朱棣:不準。

寧王:江浙。

朱棣:不準

寧王心裡頓時羊駝飛舞:那皇兄給安排個地方可好?

朱棣其實早就給他安排好了,就看這孩子懂不懂道理:你去江西就藩吧,這裡富庶人傑地靈,離京城也近,你我兄弟不用飽受相思之苦。(離我近點,敢搞事情朕兩天就收拾了你)

寧王一邊心裡、眼裡飛舞著羊駝,一邊千恩萬謝退去。

朱棣手捋著齊腹長髯輕輕的舒了一口長氣。。。

(劇終,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狼行千里aa1970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大名,他曾以十幾萬兵力對抗親侄子建文帝數倍於自己的幾十萬大軍還大獲全勝,之後直接踢下建文帝並篡位成功。

但你知道嗎,朱棣篡位成功與從弟弟寧王朱權手中借的八萬人馬有重要關係,他還曾在借兵時承諾寧王若是起兵成功就與寧王平分天下。當然,最後朱棣不可能真和寧王平分天下,相反,寧王還被他打壓得特別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首先就要從朱棣借兵的原因說起了。

在朱元璋在位期間,他分封了二十五位藩王各自鎮守一方,朱棣便被封為燕王領兵十萬為明朝鎮守邊關。後來朱元璋傳位給了自己的親孫子、朱棣的親侄子朱允炆後,朱允炆在大臣的慫恿下決定大肆削藩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但是,朱允炆暫時不敢對掌重兵的朱棣動手,就只能先向周王和湘王下手,想要震懾朱棣,讓他主動交出兵權。然而朱棣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即使交出兵權皇帝也不一定會放過他,可同時他也明白,就自己手中的十萬兵力是完全不可能與皇帝的幾十萬大軍匹敵的。這時候他就想到了寧王朱允炆,朱允炆手中也有八萬人馬,兩人的兵力加在一起,或有一搏之力。

其次我們再來捋一捋朱棣向寧王借兵的過程。

首先朱棣心中其實明白,寧王也是對皇帝有所不滿的,同為藩王,他為砧板我為魚肉,若是真被皇帝奪了兵權,兩人都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但朱棣也知道,寧王心中還是對起兵這件事有所掙扎,於是他便俘虜了寧王,還承諾若是起兵成功就與寧王平分天下,最後強行借走了寧王的八萬軍隊,發起了“靖難之役”。

不過當然,寧王其實也是半推半就借給他的,畢竟寧王也不甘心坐以待斃。不過,其實朱棣在借走寧王兵權的時候,也沒想過自己真的能贏過皇帝的幾十萬大軍就對了。

再然後就是朱棣篡位成功之後的事情了。

本來寧王覺得,既然朱棣之前承諾過要與自己平分天下,即使不可能真的讓一半皇權給自己,也應該會對自己好一點,畢竟朱棣能登上皇位與自己借給他的八萬兵力有直接關係,至少給自己一塊新的富庶封地。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朱棣會直接翻臉不認人還給他發配到南昌去了。

寧王傻眼了,但也不得不去了南昌。後來寧王覺得朱棣好歹會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這麼說也給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多給點賞賜不過分吧,結果除了一首送別詩,朱棣不僅沒給賞賜,還派了人去時刻監視自己。寧王總算是明白了,朱棣是不會給自己任何好處的,於是為了活命,寧王只好遠離政事,整體沉浸在詩詞中。

朱棣此人多疑狡詐,沒有什麼信譽道德觀念,註定是不會真應自己對寧王的承諾的。寧王也不怎麼好過,伴君如伴虎,為了生存還得夾著尾巴做人,不過最後寧王還因此成了一代文豪,倒也算是另有所得。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寧王雖然礙於形勢只得忍氣吞聲,但是沒想到的是百年之後,他的子孫造了朱棣後人的反,雖然結局也是失敗,但好歹為他出了口惡氣。


舊時樓臺月


其實對於四哥給自己畫的大餅,寧王朱權從來就沒信過,朱權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是朱棣的鬼話,所以他也沒有報任何希望,只寄求四哥別讓自己當那個“狗烹”之人就心滿意足了。

洪武25年,朱元璋辛辛苦苦培養了幾十年的太子朱標突然病逝,這著實閃了朱元璋一個大大的踉蹌。不光要承受晚年喪子的悲痛,作為皇帝,一個天大的難題擺在他的眼前,大明王朝該何去何從?朱家的天下將如何延續?


這一年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為悲痛也最為迷茫的時刻,戎馬生涯幾十年,再擁有強大心臟的老皇帝此時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嚎啕大哭,他質問上天:難道真的是天要絕我社稷嗎?

不過作為千古一帝,對於情緒的控制還是有獨到之處的,痛定思痛之後,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他的眼前,誰能接替自己扛起這大明的天下,誰又能繼承自己未竟的事業?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帶著對懿文太子的感情和朝臣的意見,朱元璋最終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儲位已定,天下鹹服。

可在立儲之後,有一人卻顯得格外尷尬,他就是燕王朱棣。論能力,他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塞北藩王,長期戰鬥在抗蒙一線,戰功卓著。論出身,自己是現存的皇帝最年長的兒子,無論如何也該是自己被立為太子則對。可偏偏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在強勢的朱元璋面前,朱棣還是太嫩,朱元璋立皇太孫的消息相當於直接送給了朱棣三個字:你不配!


看到平日裡威風赫赫的四哥都入不了父皇的法眼,其他藩王也就無話可說了,一想到大侄子將來做皇帝,四哥都忍了,也就算了吧。

這也就是朱允炆削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朱棣在諸王之間是一個標杆,是一面旗幟。

如果能把朱棣當做出頭鳥來打,自然能夠震懾其他藩王,然而,在相繼削了幾個王之後,朱棣在北平登高一呼,扯起了“靖難”的大旗,也就造成了其他人的躊躇不前和隔岸觀火。

朱棣控制了北平城後,一路破關,相繼攻陷密雲、通州、薊州、懷來。朝廷接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大為震驚,為了怕北部的遼王和寧王跟隨叛亂,建文帝下聖旨要求二王從海路返京。遼王遵旨回了南京,可寧王怕到了南京再無生路就一直拖著沒辦。


朝廷忌憚二王,同樣朱棣也十分害怕他們突然倒向朝廷給自己背後來上一刀。於是朱棣親自前往寧王府,哭訴自己如何如何無奈,如何如何逼不得已這才反了朝廷。

寧王一看四哥一臉委屈,在宴席上使勁安慰,但對於四哥提出一起靖難的要求,寧王則不置可否,岔開了話題。

可朱棣的謀略畢竟高過常人,他與寧王把酒言歡的同時,暗派手下去賄賂寧王標下的朵顏三衛。等到朱棣準備離開的時候,寧王出城相送,一副依依不捨的樣子,可突然朱棣話鋒一轉,強行扣押了寧王,緊接著吞併了他的八萬護衛,朱棣對寧王說道:“老弟,哥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跟著哥幹,事成之後咱們平分天下!”


寧王哭笑不得,看到情形也不由得自己不同意,於是就答應了朱棣,但在寧王的內心裡,他卻是無比憤怒,此時朱棣勝算不大,被他拉上了賊船,將來朝廷鎮壓成功,自己“從逆”的罪名就再也洗刷不掉了。

不能說寧王身在曹營心在漢,但事實上他壓根就沒想反叛,隨著朱棣的節節勝利,寧王似乎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就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他還想入城勸說建文帝,只不過建文帝也很剛,皇宮的一場大火,直接在人世間蒸發了。

朱棣在南京繼位後,寧王知道朱棣的鬼話當不得真,於是就上奏請求回到大寧的封地。可刀把子已經握在了朱棣的手中,那還容你選擇?

不但平分天下成了泡影,就連封地也別想回,朱棣一紙詔書將寧王改封南昌,削了他的兵權,回家當個太平王爺吧。


就藩南昌的寧王看透了權力的爭鬥,再也不過問政治,安心鑽研道教與文藝,以此來消除朱棣的戒心。還算不錯,朱棣沒有趕盡殺絕,寧王朱權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正統13年,也算得上是壽終正寢了,只是不知道在他老年的內心中,會不會有一點愧對建文帝的念頭?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朱棣是想將朱權軟禁,這樣就能用寧王朱權的人馬了!朱權被朱棣軟禁在北平,朱權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這時候朱棣暗暗為朱權說:“事成之後,你我平分天下!”因此朱棣帶著朱權的八萬的兵馬經過四年的苦戰奪得了皇位!


朱棣能奪取天下,寧王是功不可沒的。不過朱棣許諾寧王的平分天下,肯定是不可能兌現的。畢竟皇帝都是自私的,讓他的權力受到限制都很難,更別說是直接割讓一半的天下了。

其實寧王當初之所以幫助朱棣,壓根就不是相信了平分天下的承諾,也不是迫於壓力沒辦法,而是為了自保。如果未來的時候朱棣把朱允炆滅掉了,那麼自己肯定會死得非常慘。相反,如果自己選擇幫助朱棣奪取天下,多半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估計是鳥盡弓藏的結局。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最後寧王還是選擇幫助朱棣。



但結果就是咱們天真的朱權跟自己過了命的交情的四哥朱棣提出我想要蘇州作為封地,朱棣否了;但朱權好脾氣啊,(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強權之下你脾氣不好還能往上頂嗎家裡還有一府人指望著你呢)然後他就說,那蘇州你看不合適,錢塘您看行嗎,朱棣一樣否了,只給了他在朱權眼裡是豬頭骨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建寧、重慶、荊州和東昌來選擇,但面上的話說的是隨意選擇。這次我們的朱權倒是有點小脾氣了,於是他在抗爭之下把南昌爭回來做了封地。然後他在永樂元年在朱棣親筆寫詩為他送別下前往了封地。


你以為前往封地就萬事皆休了?並不,人天天派人盯著你呢,只要你一有什麼舉動就以一個意圖謀反之罪把你全家都給咔嚓了,所以啊,寧王一輩子都在監視中戰戰兢兢的度日,看起來是結交文人雅士到處郊遊好生快活,實則就是權勢啊都跟寧王沒半點關係了。但是好在是一輩子衣食無憂了,也保住全家性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