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自由飄浮的,地球繞太陽轉時是哪裡來的動力讓它轉起來的?

王力205771366


宇宙中自由飄浮的,地球繞太陽轉時是哪裡來的動力讓它轉起來的?

地球和太陽都漂浮在宇宙空間中,而且地球正繞著太陽公轉,從誕生以來地球大概已經轉了45億圈!當然這是天體運行給大家的印象,因為宇宙中都失重,所以“漂浮”一說都能說得清,但轉動是怎麼來的?真是上帝推了它一把?

太陽系怎麼形成的?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恆星系形成開始說起,因為無論是地球的公轉還是自轉,又或者太陽的自轉運動都和這個過程形成有關!

星雲與坍縮

早在18世紀拉普拉斯和康德以及死威登堡就提出太陽系誕生於星雲,其實這非常正確,絕大部分的天體都誕生於星雲,只是它們可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誕生太陽系的這片星雲位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懸臂,古爾德袋中的本地泡裡的本星際雲,其中的奧爾特雲中誕生了太陽系!

只要有一具小型望遠鏡,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星雲,比如獵戶座著名的星雲M42,在它的內部正在誕生難以計數的恆星,但卻不是每一片星雲都能誕生恆星它需要幾個條件,在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它們才有可能誕生出恆星系。

  • 星雲質量滿足要求

與之相關的一個名詞是伯納-依伯特質量,這是天體物理中一個加壓的介質嵌入一個等溫氣體球時,仍然可以維持流體靜力平衡的最大質量,當氣體雲的質量大於伯納-依伯特質量時,將會無可避免的發生坍縮以形成更小和更密度更高的天體。

有兩種情況可以促成這個條件,受到擾動範圍長度滿足條件,或者受到擾動區域的密度滿足條件,都可以引發最終的坍縮,這是一個天體形成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包括第一顆恆星也一樣。

  • 形成博克球狀體

這是星雲開始坍縮後形成高密度坍縮區域,一個博克球狀體的典型質量為10-50個太陽質量大小,內部大都是請分子云,也有氦以及其他超新星爆發後的其他金屬物質(原初星雲則不存在超新星爆發後的金屬物質),博克球狀體中形成的可能並不止一顆恆星,有可能會形成聯星或者聚星系統。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WFPC2拍攝的在電離氫區IC 2944內的博克球狀體。

博克球狀體是1940年代天文學家巴特·博克首先發現的,這些正在經歷坍縮的區域很像一個繭,由於還未發光,它們僅僅在紅外波段可能會比較明亮,而可見光則難以發現!

  • 形成原始坍縮的角動量

一旦開始坍縮,那麼星雲物質就會受到坍縮區域影響而運動,在質心的影響下,物質會沿著測地線運動,根據所在位置與動量的差異,這測地線的運動方式有兩個,一是掉入質心,二是繞N圈後掉入質心,或者動量足夠,成為環繞質心的物質。

坍縮過程中形成的螺旋運動,其實並非物質所願,而只是物質沿著測地線運動而已,無論是否願意,在引力彎曲空間內的運動方式只有測地線唯一一條路,除非它是一顆量子化的電子,可以不遵守這個規律,但包含電子對原子依然遵守。

  • 坍縮核心形成恆星

其實從坍縮核心到原恆星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本文限於篇幅就不嘰嘰歪歪了。坍縮的角動量會讓星雲扁平化(這就是吸積盤的來歷),這為日後的行星形成也打下了基礎,因為扁平化的星雲密度更高,內部物質碰撞,融合形成行星胚子,它會在環繞中心坍縮核心的公轉過程中繼續長大。

正在形成中的原行星盤

與恆星核形成條件類似,行星核也會經歷一個物質坍縮過程的測地線運動,這是天體坍縮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中心的恆星核在成長,行星核也在成長,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先後順序也類似,但我們可以猜測是大行星先誕生,因為它有更多的時間成長麼。

原恆星形成初期,會在外部形成一個不透明的外殼,因為都是星雲的實體物質,但隨著物質落入吸積盤中,恆星逐漸開始發光,早期的原恆星非常明亮,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能量來自引力坍縮(可能高達太陽的100倍),恆星內核的核聚變高溫逐漸整顆恆星形成一個超級等離子球體,最終會又引力坍縮能釋放到核聚變能量釋放的轉換過程。

年輕恆星HD 141943和HD 191089的岩屑盤(2014年4月24日)

原恆星的吸積盤中形成行星有兩種機制,分別是引力不穩定性如前文所說,還有是沖流不穩定性,局部物質密度過高,其實和恆星形成機制有些類似,但又不一樣,但無論如何,行星也在坍縮中形成了!

所以第一圈還輪不到地球,因為在形成地球的前身中就已經繞了N圈了,整一個坍縮過程中,無論是天體的自轉還是公轉都形成了,不管上帝是否有推了最初的那一把,到現在為止,已經轉了數十億年。

如何描述宇宙中的漂浮的天體

用漂浮來形容是不正確的,因為只有在重力條件下才存在漂浮這個概念,無論是水中還是空氣中!那麼如何來描述宇宙中的各個天體狀態呢?

  • 運動是對它們的唯一描述!

上文說了星雲坍縮過程中的測地線運動,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繞著繞著掉下去了,另一個繞著繞著成了公轉天體,這是因為測地線運動的角動量產生的向心力與質心之間的引力平衡,兩者處在一個恐怖平衡狀態,如果天體速度高一點,那麼它會逐漸抬升軌道,如果速度第一點,那麼它會更靠近恆星!簡單的說就有可能掉入恆星!

  • 那麼地球有可能掉入太陽嗎?

答案是不會,因為太陽正在減少質量(每秒燒掉6.5億噸氫,產生450萬噸質量虧損),所以地球會逐漸逃離太陽,但要注意下的是這個逃離速度很慢,聽說每年都不超過1釐米,而且未來會有一個上限!因為太陽在50億年後成為一顆白矮星時,它的質量將不會再改變,所以地球的逃逸距離是有限度的。無論怎麼樣,跟著太陽混那就混到死,地球沒有逃離機會。

左上紅圈是巨引源所在

太陽也沒有漂浮在宇宙中,它正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環繞銀心公轉,如果太陽失掉這個速度,那麼它也會掉入銀心黑洞!而銀河系則以每秒超過600千米的速度朝著巨引源前進,不過它永遠都掉不到巨引源裡,因為巨引源遠在2.5億光年外,這個距離上宇宙的膨脹速度高達4400千米/秒,銀河系永遠都追不上!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這個問題已回答多次,地球不是圍著太陽轉的,太陽是隨著地球走的,因為地球的恆星是天球星,天球和地球是一公一母,這兩個球是夫妻,天地兩球各有引力,兩個球同時相吸引,天球的吸力是陽電,地球的吸力是陰電,這兩個吸引力相交等於陰陽電接觸,生出太陽,太陽對二球各有推力,推動地球繞著天球轉的,它的動力來源於天地二球的本身。


我的名字白興長明白嗎


首先,從宇宙中各類天體的構造來看,主要單元為有兩條對稱旋臂的星系,星系內部由以不同速度、離星系中心不同距離上的恆星圍繞星系中心作類似圓周運動,而恆星又與星系類似地攜帶著行星運動著。因此,本人大膽猜測:星系很可能是由星系中心向兩個相對固定的方向噴射大量物質而形成的。而恆星則因自身自轉也沿赤道平面噴射物質而形成行星和彗星等天體。因此,地球繞太陽轉動的動力是來自太陽自轉。這也是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基本上都位於太陽自轉赤道平面附近且其繞太陽的公轉方向與太陽自轉方向一致的原因所在;

其次,太陽及其他恆星繞銀河系公轉的方向也基本相同,且銀河系與很多其他星系一樣,存在一對幾乎完美的對稱旋臂,這就是星系中的恆定是由星系中心噴射物質而形成的主要證據。否則,無法形成如此完美的對稱旋臂,也不可能多數星系均是如此。只能是其形成機制基本相同才會出現這種影像!

再者,宇宙中的天體並非自由飄浮,而是受到其所在空間位置上的萬有引力制約的。

有興趣進一步參與討論的朋友,可參與本人以下文章的討論


彭曉韜


一切星系與天體在宇宙時空中運行,叫“存在”,不叫“飄浮”。若是飄浮?就一定要有”浮力”,誰給的浮力?讓牛頓說,一定是上帝,宇宙中沒有上帝,這個浮力解決不了。太陽系的運行原理,牛頓、愛因斯坦等先哲們解釋不了。可能至今,天文學界對此還是個“迷”。

為什麼太陽系存在於宇宙太空中?而且是高速運行的?實際上,存在與高速是一個原理。這個原理就是“宇宙物質在慣性系中都做高勻速的自旋與直線運動”,動力就是它們自身的”原動力”,這是宇宙一切物質固有屬性。在宇宙太空中,物質運動則存在,不運動則不存在。

在太陽系中,地球原動力的法向分力稱為“離心力”,地球與太陽之間引力的法向分力稱為“向心力”,離心力等於向心力,則地球繞太陽以一定半徑、一定速度旋轉。其他八個行星亦如此,衛星繞各自行星旋轉,這就是“太陽系運行原理”。


中承明



重粒子風暴


萬有引力是物質的屬性,這樣物質不管在什麼時期都會產生相吸,即宇宙萬物一開始就不可能是自由的,飄浮狀態的,更不可能自由穿行,否則它們就會吸到一起,直至不是自由穿行。因為它們不同於灰塵,灰塵是跟地球萬有引力爭高低,是跟空氣爭高低,可以在空中自由穿行。可是宇宙萬物一開始沒有爭高低的參照物存在,只有自己的萬有引力,所以即使能一廂情願的吸引到一起,也不可能自由穿行。總之宇宙萬物一開始絕不能與灰塵產生相似。所以現在不僅星球各在各的軌道中運行,而且隕石也是在軌道上有序運行。只是隕石質量太小,萬有引力也是太小,容易受"人"欺負,使少數隕石有的會墜入地球,或墜入其它星球上。地球能飄著,是因為大爆炸,使絕大多數星球產生的力矩,大於星球自身質量的慣性,致使星球產生自轉。這樣自轉和萬有引力的合力就平行星球表面,即平行星球表面的合力就形成繞星軌道。這樣不論什麼物體,只要落入軌道,就會在軌道中飄著。而地球落入太陽自轉和萬有引力合力產生的軌道,所以地球隨著太陽在宇宙中飄著





魷魚瞧世界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先了解星球是怎樣形成的。一般認為,宇宙形成於一個超質量超能量的奇點爆炸所致。爆炸釋放出無窮無盡的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在無限的空間不斷的向外擴散。如果僅僅是向外擴展,難以得到旋轉。是否在奇點爆炸前暗無天日的空間,佈滿了陷井洞穴,這些陷阱洞穴由不為人知的喑物質組成,其超強的暗能量,具以使爆炸產生的粒子在暗能量的推助下,在暗物質形成的深洞中旋轉逐漸集聚,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聚集物終於形成了恆星。這種漩渦效應現象在大江大河中常見。這種最初的慣性旋轉得到了無限期延續,得以其旋轉角度的穩定。正如陀螺一鞭抽定,總是在適宜的角度中長時轉動。一旦恆星形成,其質量決定了強大的引力。這顆恆星周圍的塵埃繼續在其周圍的空間凝聚,最終形成了其麾下的行星。

同樣由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的隱形空間,如隱形的大海,使所有星球飄浮在其間。


山水1320


宇宙中有4中基本的力,我們所有已知的物質都是在這4種力的作用下存在和運動的。

在微觀層面,是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在主導。

強作用力是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它讓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子核,保證了物質的最基本的構成。

弱作用力主要是作用在電子,中微子等粒子上,並限制了放射性,也就是保證了物質存在的穩定性,而不會很快因為衰變而消失。所以,我們發現只有重元素才會有放射性和較短的衰變週期,而鈾以下的元素都是相對穩定的。

前兩種力都是短程作用力,而後兩種就是長程作用力了,這就是電磁力和引力。

電磁力我們也比較熟悉,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電磁和磁場,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說下引力,引力就是題目中問題的答案,就是引力使得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同時,引力也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動力來源。

引力是長程作用力,作用範圍是無限的,只是隨著距離會減弱。但引力確實實實在在的控制了宇宙中的宏觀世界的一切。

星球的形成,演化,壽命等,都是引力作用的結果,星系的演化同樣也是引力的結果,包括整個宇宙的演化中,引力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要是物質,只要有質量,就會產生引力作用,所以,已知的宏觀宇宙中,引力是最根本的動力來源。


寒蕭99


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組合體。在每一個獨立系統的組合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是整體在旋轉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分子。從表面上分析。地球繞太陽轉動是橢圓軌道。我認為,造成這一橢圓軌道原因是相互的引力所致。所以地球運轉近日點時快。當地球運行到近日點兒時。由於組合這個獨立系統的其他力量同時也使太陽和地球也得到了一個新的加速度。由於這一速度的產生,離心力也隨時加大。所以,地球從近日點開始又以一個新的速度繼續這樣轉動。週二復始。所以地球也有了遠日點和近日點橢圓軌道。這就是草民的一點推理。僅供組織和網友們參考。謝謝組織的遨請!


艾淑華33


太陽對地球強大的引力,就像一根繩子一樣牽著地球繞太陽旋轉。

地球在繞轉的時候會產生離心力,引力與離心力在一定距離形成平衡。

地球繞轉之前,在大爆炸時,給它一個繞轉的初速度,它就會永遠不停的轉下去,因為繞轉沒有任何阻力,所以不需要再額外給它動力。

地球不是漂浮,地球之所以與很多行星在同一平面,是因為在這個平面引力最大,任何行星都離不開這個平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