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現代陸地擴張的國家,大部分領土得以保存,而海外擴張的國家最後卻近乎失去全部海外領土?

田長松


誠邀,如題。樓主此言其實有一定道理,有人會說近代奧斯曼帝國也被肢解,那是因為奧斯曼帝國擴張的時代主要是在14到15世紀,當奧斯曼吞併拜占庭後,其實他已經達到了頂峰,近代之後,奧斯曼帝國與滿清一樣,被西方列強稱為西亞病夫。近代擴張領土最多的國家算是俄羅斯了,別的不說,沙皇俄國侵略中國的那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西北,東北,你看見它吐出來過嗎?

但是與此同時,在近代通過海洋殖民建立殖民地的國家,二戰後幾乎把海外領地全部丟掉了,比如二戰戰勝國英國就丟掉了除開英倫三島和百慕大等少數幾個島嶼之外的全部海外領土,日本也丟掉了朝鮮,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相對於陸地的領土,海外領土顯然更不好控制

舉個例子,英國與阿根廷一直在爭奪馬島的歸屬,在此之前,馬島由英國實際控制,但是當阿根廷想要收回馬島的時候,綜合國力遠不如英國的阿根廷能在一天之內拿下馬島,這足以證明哪怕是借用現代的交通工具,牢牢控制遙遠的小島也是很難的。這也是為何二戰之後,西歐殖民地紛紛起義的時候,歐洲沒有辦法解決,只能讓人家獨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陸地擴張和海外擴張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以攫取利益為目的。如果陸地上有足夠的擴張空間,我相信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搞海外殖民。西班牙、英國、法國這些老牌殖民帝國在瓜分全世界的同時,也積極的在歐洲本土進行陸地擴張。西班牙和法國在歐洲也沒少欺負周邊的國家,英格蘭也把臨近的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全部吞併。這表明,英、法兩國在海外擴張的同時,同樣也在搞陸地擴張。

這種歐洲大陸的擴張戰爭,在拿破崙時期達到了頂點。但同時,拿破崙戰爭也是英、法歐陸擴張政策的轉折點。



滑鐵盧戰役後,歐洲國家有一種共識:歐陸大國之間這麼費勁的擴張,其實什麼好處也沒有撈到。因為當時的歐洲各國都不是善茬!隨便發動一場戰爭,都會讓雙方脫三層皮。世界那麼大,何必執著於歐洲一隅?至此,英、法對殖民地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布爾戰爭。

當年美國獨立時,英國征討了八年,最終放棄了。因為當時英國認為殖民地不重要,為了幾塊殖民地犧牲人力和財力,不值得。但是到布爾戰爭時,英國對殖民地的態度轉變了。布爾戰爭也打了三年,這一次英國說什麼都不放棄了,甚至不惜被輿論攻擊,在南非大搞三光政策。最終把布爾人徹底打服,吞併了南非。

布爾戰爭同時也證明,殖民地遠離本土,並不等於天高皇帝遠。只要宗主國有實力,殖民地想脫離宗主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一直到二戰前,英、法的這種海外殖民的策略都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只要歐洲國家之間不內耗,世界的中心就在歐洲。

但是最粗攪屎棍德國出現了,一戰和二戰把所有歐洲國家都打的傷筋動骨。宗主國的整體實力的衰弱,中央政府對領土和殖民地的控制力自然就削弱了。歐洲衰落後,美國和蘇聯主導了世界格局。而美蘇兩國,恰恰就是陸地擴張的代表。它們為了主導世界,首先就要肢解英法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

但是不是陸地擴張的國家,就不會像英、法這樣喪失統治領土呢?

並不是!對比一下沙俄帝國和現在的俄羅斯就一目瞭然了。


鼎盛時期的沙俄帝國,領土面積高達2280萬平方公里;而現在的俄羅斯聯邦,領土面積只有1710萬平方公里。面積縮水了25%!

老毛子領土縮水的現象,和英、法殖民帝國的解體,本質上一樣的。中央政府的統治力被削弱,邊緣地區勢必會獨立。要想維持統治,必須要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現在的俄羅斯聯邦,統治力也並不強。只不過是現代的國際秩序讓它還能維持統治。但是還能維持多久,老毛子自己都沒有信心。

美國也一樣,南北戰爭時南方要獨立,最後還是憑藉聯邦政府的絕對實力,搞定了南方的獨立份子。假設當年美國獨立,英、法全力支持南方獨立,估計也就沒有現在的美國了。



所以說,一個大帝國能不能維持統治,主要取決於中央政府的實力。至於說陸地擴張和海外擴張差異性,有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是導致帝國瓦解的關鍵。

當年英、法稱霸世界的殖民時代,沒有任何人懷疑過海外擴張的合理性。反倒是當時的陸權大國都是一副孬像,比如大清、土耳其、沙皇俄國,沒有一個是一流強國。而英法殖民帝國的瓦解,是自己作死的結果。當殖民主義已經不適用於當代國際形式的時候,它倆沒有及時的轉變統治方式。最終導致帝國瓦解。


Mer86


這個問題有點扯淡,畢竟奧斯曼帝國已經哭暈在廁所。

在世界的近現代史上,很多國家都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的國家保留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而有的國家則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擴張領土。

不過,在這些國家中,陸地擴張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大有人在,例如奧斯曼帝國;而在海外擴張中保留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的也不是沒有,例如美國。

所以所謂的陸地擴張國家能保留大部分領土,而海外擴張的國家則幾乎失去所有海外領地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從近現代以來,實施陸上或海上擴張的國家屈指可數,他們的發展軌跡,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因此無法進行全面的概括,就比如美國既保留了陸上的領土,也保留了海外的領地,但是他們擴張的軌跡卻有著一定程度的共性。

簡單說來,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擴張過程中幾乎都曾獲得了面積廣大的海外領地,但是在近現代的發展中,這些海外領地幾乎全部喪失。

而除西歐國家之外的其他地區國家,例如俄羅斯、美國等國,它們的擴張則主要在陸地上進行,而且他們在發展過程中也保留了大面積的陸上領土。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管理成本天差地別

毫無疑問,管理海外領地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管理陸上領土。

以1983年馬島戰爭為例,雖然英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英國卻幾乎是集全國之力漂洋過海,跨越大半個地球來到了戰場,其代價不可謂不大。而1899年的布爾戰爭,更是直接將大英帝國推上了衰落的不歸路。

相比之下,俄羅斯管理陸上殖民地成本就低了很多,雖然西伯利亞大鐵路對沙俄帝國也是傷筋動骨,但是比起維繫龐大的海外領地,俄羅斯的投入可謂少之又少。

這種管理成本的差異,在和平時代,特別是帝國強盛時期可能不明顯。但是一旦經歷了傷筋動骨,特別是類似於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毀滅性災難,兩種維繫殖民地成本的差異就會立刻顯現。

例如一戰之後,傷筋動骨的大英帝國再也無力維持其海外領地,不得不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成立英聯邦。而雖然沙俄經歷了十月革命後也是內憂外患,但是其遠東仍然被其牢牢控制著。<strong>

2、殖民地性質大相徑庭

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擴張的過程中,基本瞄準了中低緯度地區,例如拉丁美洲,例如印度。

這些地區的特點是緯度低,氣候適宜,因此人口密度大,管理成本非常高昂。特別是像印度這樣板塊較大且人口較多的地區,英國只能採取籠絡印度土邦上層並分而治之的政策。

而沙俄則不同,首先沙俄擴張的遠東地區以及阿拉斯加地區,因為屬於中高緯度地區,所以氣候較為惡劣,人口稀少,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擴張的過程中野蠻地採用驅逐和屠殺當地土著居民,並大舉向當地移民的措施,來實現殖民地的人種換血。

這種做法,美國在向西部擴張的過程中也大量使用。隨著印第安人因為天花等傳染病大量死去,白人逐漸成為美國大陸的主要人種。

因為兩者殖民地性質的不同,這導致西歐各國擴張的中低緯度殖民地,不可能採取像沙俄這樣人種換血的措施,所以他們的統治基礎必然不牢固。殖民者始終是佔據社會上層的少數派,一旦殖民地出現了民族覺醒,那麼殖民者在當地的殖民統治就變得岌岌可危。

而美國和沙俄因為人種和殖民者同宗同源,因此即使國家衰落,也不會出現殖民地分離的問題。

3、戰爭結果推波助瀾

列強喪失對殖民地控制的最根本原因是國家實力的衰落,而導致國家衰落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戰爭。

在殖民擴張早期,各國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海外殖民領地的失去,就是因為後起之秀如英國法國的強力挑戰。英國正是在佛羅里達擊敗西班牙,才取得了該地的殖民權。

所以說戰爭是導致各國失去海外以及陸上領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種作用在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海外殖民地全部被戰勝國如英國、日本等國瓜分。

而到了二戰時期,不光是戰敗國,比如日本全部喪失了在我國以及朝鮮半島的殖民地,就連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也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海外領土。而導致這一切出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國家實力的衰落。

雖然美國和蘇聯也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特別是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因為蘇聯是戰勝國和二戰中的中流砥柱,使得蘇聯得以和美國一道,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贏家。所以無論他們陸地還是海洋上的領地,都得到了基本的保留,甚至還有所擴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您好!我是不請自來的雞湯,斗膽回答。

這個問題的描述稍微有一些絕對。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視角。

我想補充幾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點:

1、地緣因素引發的認同感強弱的不同,從而決定了向心力不同。

認同感,是一個區域長期歸屬於某一個“想象共同體”的基礎。這種認同感,主要源於文化心理上的認同感。而文化心理的產生,又是和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

在陸地上擴張時,基本都是由本國向鄰近區域擴張。而鄰近區域,由於彼此接近,所以,自然環境都比較接近。彼此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因此,彼此的共性要遠遠大於相隔千里的海外殖民地。這個共性的強弱,決定了這些區域的向心力。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侵略中國時,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可是效果不佳,因為,文化的本源是當地的環境決定的。依靠暴力想要抹去這種差異是不可能的。而香港、印度等地,儘管英國進行了長時間的統治,但多數香港人仍然不會說自己是英國人,印度人也不會說自己是英國人。

大英帝國可以對文化差異如此大的區域長期殖民,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2、統治區域的自我意識不同;

海外擴張,多是以經濟因素為主要考慮的。因此,最優先擴張的區域,除了新大陸,一定是老大陸中資源、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如印度、埃及。可是,這些區域由於經濟環境較好,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已經形成了足夠強大的自我意識。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兼容性自然就非常弱了。

而反觀陸地擴張,不管是俄國在西伯利亞的擴張,還是美國在北美大陸的擴張。當地或者是換來換取的遊牧民族,或者本身歷史足夠短,來不及就沒有形成足以區隔自我和擴張者的自我意識。

我們不必嘲笑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那是印度基於自身文化、歷史上的選擇。這個文化,英國理解不了,我們一樣也理解不了。

3、武裝鎮壓的成本不同;

一個區域要獨立,從武力的角度來說,要過2關。第一關,是打敗當地統治當局,第二關,是打敗前來鎮壓的殖民軍;第一關,相對難度非常小。主要是第二關,是一個區域能否在武力上實現獨立的基礎。

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維繫幾百年的穩定發展都是很不容易的。一旦宗主國自身陷入到麻煩之中,對殖民區域的統治力都會削弱。

拿破崙戰爭對各個宗主國的削弱,給拉美獨立運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因此,西方國家進入到戰亂的時期,對殖民地都是很好的獨立機會。尤其是海外殖民地。拿破崙時期,儘管法國足夠強大,但是,因為戰爭幾乎摧毀了法國海軍,使得海地得以獨立。而拿破崙戰爭之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拉美殖民地,也都紛紛獨立。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幾乎被摧毀。統治力已經非常薄弱,在戰後宗主國經濟資源匱乏,百廢待興的階段,自然無法投放足夠的力量到遠東繼續實施統治了。因此,也導致了第二次海外殖民地的大片獨立。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兩者並沒有必然聯繫!現階段唯一靠陸權擴張的國家只有俄羅斯,現在的俄羅斯雖然保留大量的領土,但是失去的領土也不少。巔峰蘇聯的國土面積是兩千多萬平方公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失去半個多加拿大那麼大的領土。

現在的俄羅斯能夠保存自己的大量領土主要還是因為留下來的這些地方沒人。像烏克蘭地區,中亞地區,這裡原來也屬於沙俄的擴張領土,裡面也有大量的俄羅斯人。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由於人口數量龐大,在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地方就全部選擇獨立了。現階段俄羅斯能夠保留下來的加盟共和國地區基本上人口都是那種幾萬幾十萬的那種。他們一旦選擇獨立,首先是打不過俄羅斯,二是離開俄羅斯的保護以後同樣會被其他國家吞併,這使得他們沒有選擇獨立的必要。

不管是陸權國還是海權國,在統治新領土的時候都是採用把原著民驅逐,然後通過移民進行殖民統治。比如,英國,在長達幾百年的殖民時間裡,英國人向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是大量移民。現在這兩個國家依然是英國人的後裔掌權,但是這兩個國家也是選擇獨立。所以,這就是人的因素!人多自然難以統治。


優己


針對評論區的熱心觀眾,七師弟回覆不然豈不是顯得我很拿不起這個V?

1、美墨戰爭是1846年,美國南北戰爭1860年,請問?那個時候的加州與新墨西哥州的領土擴張?算美國的嗎?嚴格意義算個諸國紛爭還不錯,算哪個美國的領土擴張?

2、莫斯科公國結束的時間,都不在近現代史當中,請問這可以進入討論範圍嗎?

3、我為看官的結構感到捉急

——————————————————————————————


························原答案————————————————————————

謝瑤。七師弟看題目時覺得很有意思,但是題主在題目描述當中的舉例,直接把題設擊垮了。

首先俄羅斯,俄羅斯當前的領土,比起沙皇封建統治時期相較當前是要大很多的。

出了當前的中亞多國以外,還有現在的整個蒙古。如果題主說的是十月革命之後之至冷戰時期的蘇聯,那麼也不存在所謂的保住了大部分領土,蘇聯之解體帶來的領土丟失簡直如同雪崩,是一副超級的縮水版圖,所以不知舉例的俄羅斯保住領土是從何而來。

其次是美國。

美國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領土擴張,美國的成長就如同是拼積木和樂高玩具,是源源不斷到來的移民,先建立了一個市又一個市,一個州又一個州,然後這些州最終一起簽了協議聚在一起成了一個合眾國,確實不存在國家領土擴張行為,如果非要較真說領土擴張,那麼就是美國建立之後買來的德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可人家是真金白銀買來的,當然丟不了。

近現代陸地擴張的幾個國家,典型的案例無非就是奧斯曼帝國,納粹德國,蘇聯,可是在歷史的進程中,奧斯曼帝國是徹徹底底地被瓦解,只剩下其原本核心土耳其;納粹德國一度一道閃電拿下波蘭奧地利,半年內推倒法國,在非洲更是所向睥睨,最終不僅僅沒有保住領土,自己本國領土還被一分為二成為東西兩德知道柏林牆的倒塌才重新統一;而蘇聯的解體更是和美國相反的拆積木式領土丟失,只剩下原本的核心民族俄羅斯所成立的國家,那麼七師弟想問的就是,這些所謂的陸地擴張的國家,有的甚至練國家自己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又哪裡來的所擴張領土得以保存呢?

那麼就談談海外擴張的國家為何丟失領土,其實近現代最重要的軌跡,不僅僅是民族獨立浪潮,人權意識的覺醒,更核心的,是科技的發展。英國,西班牙,日本等海洋文明國家,依託強大的海上實力和科技的領先使得領土之擴張數倍於本國自身領土,他們所侵略並殖民的戰爭基本上是靠長槍大炮對彎刀戰馬所打下來的,然而科技的發展使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人類自我意識得到了飛速發展,一方面這些老牌殖民國家一時難以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關係轉型,國力逐漸落後於本土資源更加豐富的國家,國力和財富力自然下降,與此同時,掌握了科技力量的歐洲本土人,逐漸從神性中解放出來,萌發了追逐自由,人人平等的自我意識,並將這種意識散播到了世界各地,於是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民族獨立浪潮,這一浪潮,是任何刀槍所難以抵擋的,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殖民統治時代,如同一片幼林中旺盛的野藤蔓和木棉,憑藉其旺盛的生長速度和本質特徵,藤蔓能夠很快纏繞住小樹苗,但是藤蔓畢竟是藤蔓,樹苗也終有自我不斷成長茁壯的一天。


七師弟


很好的問題。一個重要而直觀的原因,就是19世紀以來以鐵路為標誌的技術發展,降低了維持陸上領土的成本。鐵路比航海更高效、更安全、更快捷。維持陸上帝國的成本,比維持一個殖民地帝國要低得多。

近代以來,在陸上擴張獲得廣闊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奧斯曼帝國、德意志帝國和清帝國。而通過海上擴張獲得大量殖民地的國家,包括英帝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

時至今日,除了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因為戰敗解體外,美國、俄羅斯和今天的中國,保全了大多數的領土。而英、西、葡、荷這幾個國家,統統衰落,海外殖民地基本喪失。

為什麼陸上帝國比海洋帝國更容易維持呢?

假設你是帝國統治者,要維持你治下龐大的領土或殖民地,必須要需要完成3個基本任務:

1、收稅。這很容易理解。

2、安內,就是平定叛亂。隨著近代民族主義的覺醒,邊疆和殖民地的叛亂會越來越多。

3、攘外,嚇阻或者擊敗外部侵略者。這些侵略者,有可能是大國,也有可能是小國。畢竟攤子大了不好管,小毛賊都要來偷吃一口。

除此之外呢,還有2個進階任務:

1、把領土或殖民地納入本國的經濟體系,使領土或殖民地的人們的生存離不開你,這叫做“經濟一體化”。

2、文化同化,讓哪怕是不同人種的殖民地百姓都真心擁戴你。

從這3個基本任務和2個進階任務,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鐵路和航海的優劣。

鐵路是經濟大動脈,也是軍事大動脈。鐵路與工業化經濟和軍事力量是相輔相成的。1870年代以來,鐵路修到哪裡,就意味著一國能把經濟影響力和軍事實力快速高效地投送到哪裡。同樣,軍隊也是維持鐵路安全和高效運轉的最好保障。普魯士軍隊、蘇軍、解放軍的鐵路工兵都是著名例子。

而另一方面,近代海軍和海運越來越失去了優勢。通過海洋運送財富的成本雖低,但效率也低。從海上投射兵力的成本則越來越高。兩棲作戰只是在針對實力遠遜於自己的對手時才有效。一個大國對另一個大國發動海上封鎖很容易,而兩棲登陸幾乎不可能。歷史上,西班牙從美洲和菲律賓運送大量黃金和貴重商品返回本土,沿途遭受英國、法國、荷蘭和各種海盜的襲擊,最終不堪重負。而從亞拉巴馬型私掠船到潛艇,1850年至1950年見證了海上破交戰術的黃金百年。一戰和二戰中,英國雖然最終慘勝,但也耗空了國力。


萊茵的黃金


這不能一概而論,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交通所限。

近代陸地擴張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帝國。

但是,假如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整個西伯利亞,假如沒有縱橫西伯利亞的公路。那麼到一戰結束後,遠東地區的數百萬沙俄就臣民多半會和歐洲部分分道揚鑣,形成一個面積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獨立國家。

因為沒有良好的交通,莫斯科將會對遠東地區鞭長莫及,從而失去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西伯利亞鐵路線路)

(西伯利亞鐵路穿過叢林和群山,把遠東和莫斯科連接到一起)

  • 再看海外擴張的強國

近代向海外擴張的強國主要是歐洲列強,歐洲面積狹小,只有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裡人口卻非常多,其人口密度和亞洲地區的人口密度相差無幾。所以,他們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就逐漸有了向海外遷移人口緩解國內人口壓力的想法。於是崛起的強國一方面受海外利益的驅使,大規模對外擴張領土。另一方面,將本土人口外遷。

不過,歐洲大規模向海外移民也是進入19世紀之後才發生的,

因為之前除了信仰問題離開歐洲本土,遠赴新大陸的之外,其實絕大多數歐洲人和當時的亞洲人一樣,有著安土重遷的習慣。如果不是因為生活所迫,是不會坐著海船在海上漂泊幾個月,到大陸的另一頭討生活的。

  • 到了19世紀的時候,歐洲大陸的海外移民規模越來越大。

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工業革命的原因,歐洲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口也隨著快速增長,國內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必須要向海外移民來釋放這種壓力。這和同一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東南亞地區移民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原因就是交通工具的革命性發展。當蒸汽船研發出來之後,新大陸變得不那麼遙遠。1838年,第一艘橫跨大西洋的“天狼星”號只用了13天就到達彼岸。假如使用帆船,需要至少1個多月的時間。

動力的改變和造船技術的日益革新,讓人們不需要乘坐那種只有幾百噸的海船在海上顛簸了,他們完全可以乘坐運行於大西洋兩岸的海上巨輪既舒服又安全的到達目的地。

以上兩個原因促使了19世紀歐洲大規模的海外移民。

說實話,這是舊大陸人佔領新大陸地區的最後機會,誰趕上了這一趟末班車誰就能讓自己民族的人口在全世界繁衍。可惜,由於當時清王朝的腐朽落後,並沒有趕上這一班向海外大規模移民的班車。雖然大清帝國的人口壓力比歐洲地區還要大,但新大陸各國在歡迎歐洲移民的時候,卻開始驅逐華人華僑。以美國為首的新大陸各國先後頒發了排華法案,導致移民到這裡的人口不升反降。

雖然海上交通工具的改善方便了人們橫渡大洋,但並沒有阻止西班牙和葡萄牙失去拉丁美洲各殖民地。因為,早在蒸汽機船技術成熟之前,遙遠的拉美已經獨立了。

第二,宗主國自身的衰落

葡萄牙和西班牙失去海外殖民地除了受到交通所限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自身的衰落。到19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成為歐洲邊緣國家。那個時候,代表歐洲的是英國、法國、德國等。所以,到19世紀由於造船技術的進步,這些新興殖民強國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反而增加了。並且掀起了一輪輪的殖民浪潮,非洲和亞洲紛紛淪陷。

(19世紀末,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海外殖民地面積也達到最大值)

第三,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

隨著時間的推移,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雖然對英國忠心耿耿,但也在謀求獨立。於是,在一戰二戰時期,這兩個國家向海外派出了大量軍隊為英國作戰,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換取大英帝國同意他們獨立的主張。

相對於新大陸國家,西方列強在舊大陸的殖民地,卻有著另外一個不同的特點,那就是當地的土著人口,並沒有被列強們屠殺殆盡,他們一直在這片土地上佔有絕大多數。對於這樣的殖民地,西方列強是和當地的上層人士共同治理的方式來保障對這片土地控制的。二戰之後各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也逐漸覺醒,不甘於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和被他們剝削,於是紛紛起來反抗。最典型的就是越南,二戰結束之後,面對捲土重來的法國殖民者,越南進行了長達十年的鬥爭。在法國失敗之後,代替他的美國人雖然派出了數十萬大軍,仍然沒有徵服這個頑強的民族,於是美國只好從這裡撤走。當然像這種經過浴血奮戰才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二戰之後倒不是很多。二戰結束後,老牌殖民國家出現衰落,在此起彼伏的獨立浪潮中只能做出妥協。


所以,要想確保這些領土

首先要保證當地民族忠於自己;其次,自身要有一定的實力;最後,良好的交通保證將軍事力量投放到當地。


歷史風暴


題主可能是覺得英國、法國把海外殖民地全部丟失了,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俄羅斯、美國侵佔的土地都保留下來成為領土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個觀點對也不對,比如俄羅斯保住了東亞侵佔的土地,但在核心區的歐洲和中亞地區,俄羅斯幾代沙皇吞進去的土地又都吐出來了,可以說俄羅斯是把大部分侵佔的土地又丟失了。

那英國為什麼會丟失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呢?其實大家可以想一下,人類為什麼要往城市遷徙、往城市聚集?因為城市可以更好的進行產業分工,大家從事不同的行業,不是所有人都幹同一件事,大家都有錢賺,於是就形成了規模化效應,所以往往越發達的地方城市規模越大,比如紐約,上海。

那麼以前最快速的連接方式就是火車運輸,火車可以把各個地方的人口和資源連接起來,這就像形成了一個大城市,於是就形成了規模化效應,誰也離不開誰,就像城市既需要高級人才,也需要低端人才,誰也離不開誰。所以美國、俄羅斯就通過火車把國土的各個地方連接起來,形成了規模化效應。

而英國的殖民地,都非常的遠,飛機還不能全球航行,就算能,成本也非常的高,而海運的距離又太遠、太慢了,所以就無法形成規模化效應,也就無法形成緊密的結合體,分裂就非常的容易。

還有一點就是英國無法把殖民地人民當做公民,也就是無法給殖民地人民選舉權。大家想一下,如果現在美國是英國領土,選出來的英國首相一定是出自美洲大陸(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這就等於殖民地把宗主國英國給吞併了。

大家都知道聖基茨和尼維斯,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是前英國殖民地,聖基茨要求英國給他國民地位,頒發英國護照,有了英國護照,就可以到英國生活,但英國不同意,只同意頒發英國海外領土護照,於是聖基茨就獨立了。

所以英國人口太小、國土太小,容納消化不了那麼多殖民地人口。


劉權林


這其實也不是個能夠一概而論的問題,不能因為沙俄領土大擴張的成功保留就得出海陸擴張巨大差異的結論,而我們目前看到的也只是時間節點上的片面印象。

其實無論陸地還是海洋,除了資源價值,戰略價值和交通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沙俄領土擴張也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比如西伯利亞位於東歐平原身後,而和西伯利亞接壤的大清帝國是個沒多大擴張威脅的自閉型國家,西伯利亞土著的文化和經濟,軍事等領域都和莫斯科有著巨大的差距。

而海洋擴張就不一樣了,海洋擴張都是以佔據交通要道,掌控貿易經濟為目的的。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了封鎖敵人的能力,誰控制了海洋,誰就可以讓敵人變成一座孤島!

舉一個例子,一戰時的英德,其實一開始美國佬也不是非要幫助協約國,他和同盟國之間也是有著不小的貿易額的。但英國海軍的封鎖使得德國獲取海外物資的通道被切斷了,因此美國人也只得傾向於和英法的大規模交易了。

別說一戰了,就算是二戰,乃至運輸機械化程度大幅提高的21世紀,海洋運輸的成本都是遠遠比陸地運輸低廉的。

因此第一點就是海洋不僅具有資源價值,戰略價值和交通價值也都是兼具的。



如果一塊陸地也是交通要道,比如奧斯曼土耳其曾經擁有的很多領土,那麼國力不濟時失去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點就是海外殖民統治和陸地領土兼併統治的不同。

海外殖民統治往往也會帶來殖民地生產力的增長,帶來教育水平的提升,從而帶來民族意識的覺醒。

陸地領土兼併有時也是這樣,比如沙俄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兼併,客觀上也使該地區的經濟和教育得到了發展。而西伯利亞就不同了,離開了沙俄,那些遊牧民族的生活質量和安全保證的境況會更加差,因此他們也選擇了繼續存附於沙俄國家框架內。

所以說,陸地擴張成果得以保留的也往往是那些擴張時地緣政治壓力很小的國家,比如沙俄對西伯利亞,美國對中西部的開拓。最重要的還是某一時間段內的相對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