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對立取決於北方政權?為何南宋可以劃江而治而南明卻不行?

靜夜史


這是一個很有深度值得研究的問題,個人覺得主要時機的因素很大,南明沒有把握好時機做好準備,喪失了整個南方的主動權。

第一階段,原本南宋和南明儘管都在舊都被攻佔後不久,第一時間推出了新君,如趙構在商丘繼位是1127年,第二年改元建炎。類似朱由菘在南京被推上皇位也是1644甲申這一年,第二年1645是乙酉,一年就玩完了。儘管趙構和朱由菘本質上都能列入是昏君,但能力上朱由菘差趙構很多,且與之前崇禎的血緣關係相對疏遠了,朱由菘是福王后裔,要拉關係要上推到神宗萬曆那會兒,這對南明豎起旗號,收拾局面的時機很不利。趙構是徽宗親子,之前是老九康王,還有入金軍被當人質的一段經歷,與宗澤這些抗金大佬有過交集,當時康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帥,宗澤這些都能匯聚趙構麾下,李綱這些留守宰相都認可趙構,所以儘管趙構一路倉皇逃走,但整個官僚體系和將領系統是完整的,官軍雖然受挫很大,但各路義軍很多,招募的兵馬也不少,趙構能夠在躲過建炎四年時間流亡,到紹興基本選擇臨安府為行在,南宋架構就立起來了,上有張浚監督吳家軍保衛四川前沿,中游岳飛能夠主持北伐嚇唬金軍,下游韓世忠收鎮江揚州拱衛臨安,這些都是重臣和忠臣,南宋大體形勢上還是穩固的,所以半壁江山正因為這種防禦體系建立到位,直到蒙古最後滅宋都是重點攻打這三道防線,先入四川,中路破襄陽,然後下臨安,歷史就是如此。

第二階段,分析為什麼南明不行,也就能對比了,南明不是單單針對滿清入關,同時並存的有大順軍和大西軍,單單認為什麼南北朝是錯誤判斷了南明的形式,也就是筆者說的錯失時機,南明要守南方應該如朝臣建議朱由檢,早一點退到南都去做謀劃,好比金朝貞祐南渡那個機會,整套班底早一點南遷,金朝是自己搞壞了和南宋的關係,但即便金朝面臨兩路作戰,南遷開封還是堅持了十幾二十年。可笑福王弘光居然一年就玩完,單純指責福王不是皇帝的料是一回事,主要弘光來不及,好比左良玉在中游,之前同時被大順軍和大西軍困擾,他根本沒有心思去顧忌南都這邊。上游四川根本就在張獻忠手裡,明朝殘餘勢力總兵秦良玉帶著白桿兵困在忠州,督師四川的巡撫王應雄退到了遵義,接受弘光命令去督師根本無師可督。

史可法被排擠去揚州前沿,沒人聽他招呼號令,也根本沒有什麼軍隊。明朝官軍本身就是一盤散沙了,能夠打的已經在崇禎一朝被內外交困拼光了,強大的是義軍力量。地方將領有一些兵力的都為自保,所以南明本身的教訓就是用揚州、嘉定、武進、蘇州等地血案激起的抗爭。換句話說,大西軍要不是張獻忠戰死鳳凰山,還不一定會和桂王合作,孫可望和幾兄弟之間也一度並不團結,這都是血的教訓。

等到桂王永曆終於具有威望,南明只有雲貴兩地了,要靠大西軍再重新收復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部分,已經是相當困難,所以筆者才認為是時機因素顯得很重要,好比一些天災人禍救人都有最佳時機,有時候與文臣武將的能力雖然有關係,但不是負完全責任的關係。


何運超


南宋有南明不具備的優勢。

首先,從軍事力量上講,北宋滅亡只是汴梁被攻破,而宋朝絕大部分軍事力量仍存在。而明朝軍隊主力在與李自成、清軍的戰爭中消耗殆盡。南明福王政權雖然號稱有五十萬軍隊,但其中大多數是訓練裝備低下的烏合之眾。同時南明將領普遍出現了明顯的軍閥化傾向,中央政府難以協調指揮,甚至內訌不斷。這種情況在南宋初期極少發生。

其次在政治凝聚力方面,由於趙佶一家除了趙構被一鍋端了,因此趙構即位皇帝在政治上基本上沒有競爭對手,能夠凝聚人心。而朱由檢的兒子沒一個逃脫,於是各地藩王紛紛稱帝,反而分散了力量。

第三,金與清的戰略目標不同。金國在北宋剛滅亡時並沒有奪取天下的戰略。完顏宗弼率軍追擊趙構至溫州未果後就回師北方,給了南宋喘息的機會。而清朝在多爾袞的領導下一直以奪取天下為目標,根本沒有給南明喘息之機。

第四,民心向背不同。南宋建立時北方民眾仍心向趙宋,起義反抗不斷,牽制了金國的精力。而明末時明朝在北方民心喪盡,清朝又採取了降官留用的策略迅速安定了北方,因此沒有遇到激烈抵抗。

第五,軍事技術發展階段不同。南宋時火器剛開始運用於戰爭,威力很小。因此在野戰中經常敗北的宋軍能依託堅城抵抗。而南明時清軍已裝備大量火炮,明軍難以據城堅守。


老貓打遊戲


歷史上南北朝的行成,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北方異族入侵中原,中原王朝崩潰而覆滅,皇室成員逃亡江南,被江左諸臣擁立形成南朝,而北方少數民族佔領中原成為北朝,雙方都無力消滅對方,就形成了長期的南北對持的局面,這就是歷史南北朝對立局面。之所以東晉南宋能夠劃江而治,而南明政權被覆滅,那是因為西晉皇室大部分死於皇室之間內訌和戰亂,和北宋皇室成員幾乎被金國掠走於塞外。而東晉建立者司馬睿和南宋建立者趙構沒有皇權的人競爭者,也就是說南遷東晉和南宋王朝可以形成相對集中核心力量,抵抗北方異族入侵。這就是東晉和南宋可以偏安江南最主要原因。而由於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殉國於北京,崇禎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被李自成俘虜,而逃亡江南諸藩王當中,立誰為敵,東林黨和閹黨餘孽產生極大矛盾,甚至兵戎相見。南明諸臣的內訌,給清軍渡江有了可乘之機。清軍渡江,江南弘光小朝廷滅亡,南明諸王分別擁立魯王,唐王,桂王分別北擁立稱帝,這些諸王稱帝以後不是團結起來抵抗清軍,而是為了爭奪帝王正統相互討伐交戰,搞內訌火併,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最後整個中國淪入清軍之手,內訌就是。南明沒有劃江而治偏安江南最根本原因


我思吾心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形成南北朝對立,統一的動力往往在北方,這是因為

1,宋朝之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部集中在北方,南方能否形成與北方對立的政權,取決於北方是否完成統一,或者北方民族融合的程度。

一旦北方完成整合,北方便能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南下完成統一,晉朝之後的南北朝便是如此。


2,宋朝之後,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則北移,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中心的分離,是元明清三代沒有長時間分裂的重要原因。

北方需要南方這一經濟中心,所以統一之心更為迫切;而南方經濟文化環境更容易使人安逸,北伐動力不足。



南宋與南明的歷史有極大的相似性。

1,金與後金崛起之後,南下中原都具有偶然性。

金國發現宋朝連遼國敗軍都打不過,於是南下滅宋。

後金則由於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吳三桂邀請入關。


2,金與後金的後方都有蒙古問題

金國為了限制蒙古人發展,實行減丁政策,但最終依然導致了成吉思汗的崛起。

後金的優勢在於其在公元1635年便擊敗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併兼任了蒙古大汗。

所以,與金國比,後金的南下沒有後顧之憂。

3,南宋與南明的優勢在於,皇族幾乎全部被擄走,趙構成了皇位唯一的選擇。

南明則不同,繼承了明末所有的缺點,黨爭、腐敗、內鬥不斷,能繼承皇位的人有多,從未形成一個領導核心。

4,在南京,史可法等人志大才疏,氣節可歌,但能力有限。

而南宋有中興四大名將,有與金國談判的籌碼,南明則只能向邊疆一路狂奔。

5,南明最初實行“聯虜滅寇”,之後南明和農民軍被清朝各個擊破。

李定國和鄭成功是南明最後的名將,但出現的太晚,鄭成功之志又在依朝鮮例“自立”,李定國在孫可望叛清後獨木難支。



公元1662年,永曆帝、李定國、鄭成功三人在同一年被殺或去世,南明亡。


心向青山


我叫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崇禎皇帝準備不足,直系親屬,三個兒子被一勺燴了,南明出來了15個遠房王爺,大家你爭我奪,內耗嚴重。南宋趙構是宋徽宗的唯一兒子,宋欽宗的唯一弟弟,也難怪,靖康恥,其它都做了金兵的俘虜。名正言順。

2南宋出了岳飛,韓世忠,吳曦吳階等明將。明朝的名將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都被崇禎帝禍害掉了,左良玉又病死了。鄭成功書生氣,十足,被清軍騙得團團轉。李定國孤掌難鳴。鄭成功孤懸海外。

3趙構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母親地位低,從小不受待見,文武雙全,做人質時,太優秀了,金人懷疑是個假王子。南明幾個王爺,骨氣還可以,切無一人堪用。居然還有從當時的紅燈區,秦淮河從青樓裡搶美女做妃子,也是天下奇聞。

4北宋滅亡,非常快,運氣的成分很大方臘,宋江,鐘相楊么起義均未成氣候,明朝和情朝打了幾十年,互相知根知底,明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大順,張獻忠大西,外有滿清,饑民遍野,氣數已盡。

5明末,黨爭頻繁,先東林黨和閹黨,後復社和馬士英互相內鬥不息。國家精神耗盡。南宋雖然風雨飄搖,金兀朮搜山撿海抓趙構,趙構基本上控制住軍隊,大權在握。趙構無論再難,軍餉,糧草均由朝廷供應,不讓軍方將領染指。

6左良玉和馬世英,江北四鎮,孫可望和李定國又內鬥不止,鄭成功也不配合,自顧自,最後一點基礎,也耗光,原因一言難盡。

7南明,科舉制度發展到高潮,八股文取士,書呆子氣多,誤國太深,缺乏經世濟用的人才。孫可望民政能力強,本來和軍事上李定國搭配挺好,為了封秦王的虛名,最後被政治正確的極左逼反。滿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吳三桂跑得屁顛屁顛的,最後天下定下來,再收拾不遲啊!

8清朝有滿州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吳三桂三藩,綠營,孔有德火器部隊,多股力量。清朝用滿蒙一家,籠絡住蒙古,娶蒙古公主做皇后,孝莊皇后就是蒙古科爾沁公主。高薪對待孔有德的火炮部隊。(原來明朝的部隊)力量越打越大。

9滿清本來只想南北分治,皇太極就曾經準備和崇禎帝議和,效仿檀淵之盟,是哪些瞭解大明底細的大漢奸,天天在旁邊嘮叨,一統天下。洪承疇做了不少壞事。為滿清立了那麼大的功勞,後來仍然被清朝列入貳臣傳,公道自在人心。現在有人居然翻案,腦袋被驢踢了。剃髮這條命令是一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官員給多爾袞建議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多少人為此人頭落地,數典忘祖,可恨之極。

9南北對立,不一定取決於北方,而取決於雙方力量的對比,比如朱元璋就從江南殺到塞北。一直殺到漠北草原。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