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对立取决于北方政权?为何南宋可以划江而治而南明却不行?

静夜史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值得研究的问题,个人觉得主要时机的因素很大,南明没有把握好时机做好准备,丧失了整个南方的主动权。

第一阶段,原本南宋和南明尽管都在旧都被攻占后不久,第一时间推出了新君,如赵构在商丘继位是1127年,第二年改元建炎。类似朱由菘在南京被推上皇位也是1644甲申这一年,第二年1645是乙酉,一年就玩完了。尽管赵构和朱由菘本质上都能列入是昏君,但能力上朱由菘差赵构很多,且与之前崇祯的血缘关系相对疏远了,朱由菘是福王后裔,要拉关系要上推到神宗万历那会儿,这对南明竖起旗号,收拾局面的时机很不利。赵构是徽宗亲子,之前是老九康王,还有入金军被当人质的一段经历,与宗泽这些抗金大佬有过交集,当时康王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宗泽这些都能汇聚赵构麾下,李纲这些留守宰相都认可赵构,所以尽管赵构一路仓皇逃走,但整个官僚体系和将领系统是完整的,官军虽然受挫很大,但各路义军很多,招募的兵马也不少,赵构能够在躲过建炎四年时间流亡,到绍兴基本选择临安府为行在,南宋架构就立起来了,上有张浚监督吴家军保卫四川前沿,中游岳飞能够主持北伐吓唬金军,下游韩世忠收镇江扬州拱卫临安,这些都是重臣和忠臣,南宋大体形势上还是稳固的,所以半壁江山正因为这种防御体系建立到位,直到蒙古最后灭宋都是重点攻打这三道防线,先入四川,中路破襄阳,然后下临安,历史就是如此。

第二阶段,分析为什么南明不行,也就能对比了,南明不是单单针对满清入关,同时并存的有大顺军和大西军,单单认为什么南北朝是错误判断了南明的形式,也就是笔者说的错失时机,南明要守南方应该如朝臣建议朱由检,早一点退到南都去做谋划,好比金朝贞祐南渡那个机会,整套班底早一点南迁,金朝是自己搞坏了和南宋的关系,但即便金朝面临两路作战,南迁开封还是坚持了十几二十年。可笑福王弘光居然一年就玩完,单纯指责福王不是皇帝的料是一回事,主要弘光来不及,好比左良玉在中游,之前同时被大顺军和大西军困扰,他根本没有心思去顾忌南都这边。上游四川根本就在张献忠手里,明朝残余势力总兵秦良玉带着白杆兵困在忠州,督师四川的巡抚王应雄退到了遵义,接受弘光命令去督师根本无师可督。

史可法被排挤去扬州前沿,没人听他招呼号令,也根本没有什么军队。明朝官军本身就是一盘散沙了,能够打的已经在崇祯一朝被内外交困拼光了,强大的是义军力量。地方将领有一些兵力的都为自保,所以南明本身的教训就是用扬州、嘉定、武进、苏州等地血案激起的抗争。换句话说,大西军要不是张献忠战死凤凰山,还不一定会和桂王合作,孙可望和几兄弟之间也一度并不团结,这都是血的教训。

等到桂王永历终于具有威望,南明只有云贵两地了,要靠大西军再重新收复四川、湖南、广西、广东部分,已经是相当困难,所以笔者才认为是时机因素显得很重要,好比一些天灾人祸救人都有最佳时机,有时候与文臣武将的能力虽然有关系,但不是负完全责任的关系。


何运超


南宋有南明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从军事力量上讲,北宋灭亡只是汴梁被攻破,而宋朝绝大部分军事力量仍存在。而明朝军队主力在与李自成、清军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南明福王政权虽然号称有五十万军队,但其中大多数是训练装备低下的乌合之众。同时南明将领普遍出现了明显的军阀化倾向,中央政府难以协调指挥,甚至内讧不断。这种情况在南宋初期极少发生。

其次在政治凝聚力方面,由于赵佶一家除了赵构被一锅端了,因此赵构即位皇帝在政治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能够凝聚人心。而朱由检的儿子没一个逃脱,于是各地藩王纷纷称帝,反而分散了力量。

第三,金与清的战略目标不同。金国在北宋刚灭亡时并没有夺取天下的战略。完颜宗弼率军追击赵构至温州未果后就回师北方,给了南宋喘息的机会。而清朝在多尔衮的领导下一直以夺取天下为目标,根本没有给南明喘息之机。

第四,民心向背不同。南宋建立时北方民众仍心向赵宋,起义反抗不断,牵制了金国的精力。而明末时明朝在北方民心丧尽,清朝又采取了降官留用的策略迅速安定了北方,因此没有遇到激烈抵抗。

第五,军事技术发展阶段不同。南宋时火器刚开始运用于战争,威力很小。因此在野战中经常败北的宋军能依托坚城抵抗。而南明时清军已装备大量火炮,明军难以据城坚守。


老猫打游戏


历史上南北朝的行成,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北方异族入侵中原,中原王朝崩溃而覆灭,皇室成员逃亡江南,被江左诸臣拥立形成南朝,而北方少数民族占领中原成为北朝,双方都无力消灭对方,就形成了长期的南北对持的局面,这就是历史南北朝对立局面。之所以东晋南宋能够划江而治,而南明政权被覆灭,那是因为西晋皇室大部分死于皇室之间内讧和战乱,和北宋皇室成员几乎被金国掠走于塞外。而东晋建立者司马睿和南宋建立者赵构没有皇权的人竞争者,也就是说南迁东晋和南宋王朝可以形成相对集中核心力量,抵抗北方异族入侵。这就是东晋和南宋可以偏安江南最主要原因。而由于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殉国于北京,崇祯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被李自成俘虏,而逃亡江南诸藩王当中,立谁为敌,东林党和阉党余孽产生极大矛盾,甚至兵戎相见。南明诸臣的内讧,给清军渡江有了可乘之机。清军渡江,江南弘光小朝廷灭亡,南明诸王分别拥立鲁王,唐王,桂王分别北拥立称帝,这些诸王称帝以后不是团结起来抵抗清军,而是为了争夺帝王正统相互讨伐交战,搞内讧火并,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最后整个中国沦入清军之手,内讧就是。南明没有划江而治偏安江南最根本原因


我思吾心


在我国历史上,一旦形成南北朝对立,统一的动力往往在北方,这是因为

1,宋朝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部集中在北方,南方能否形成与北方对立的政权,取决于北方是否完成统一,或者北方民族融合的程度。

一旦北方完成整合,北方便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南下完成统一,晋朝之后的南北朝便是如此。


2,宋朝之后,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则北移,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分离,是元明清三代没有长时间分裂的重要原因。

北方需要南方这一经济中心,所以统一之心更为迫切;而南方经济文化环境更容易使人安逸,北伐动力不足。



南宋与南明的历史有极大的相似性。

1,金与后金崛起之后,南下中原都具有偶然性。

金国发现宋朝连辽国败军都打不过,于是南下灭宋。

后金则由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吴三桂邀请入关。


2,金与后金的后方都有蒙古问题

金国为了限制蒙古人发展,实行减丁政策,但最终依然导致了成吉思汗的崛起。

后金的优势在于其在公元1635年便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并兼任了蒙古大汗。

所以,与金国比,后金的南下没有后顾之忧。

3,南宋与南明的优势在于,皇族几乎全部被掳走,赵构成了皇位唯一的选择。

南明则不同,继承了明末所有的缺点,党争、腐败、内斗不断,能继承皇位的人有多,从未形成一个领导核心。

4,在南京,史可法等人志大才疏,气节可歌,但能力有限。

而南宋有中兴四大名将,有与金国谈判的筹码,南明则只能向边疆一路狂奔。

5,南明最初实行“联虏灭寇”,之后南明和农民军被清朝各个击破。

李定国和郑成功是南明最后的名将,但出现的太晚,郑成功之志又在依朝鲜例“自立”,李定国在孙可望叛清后独木难支。



公元1662年,永历帝、李定国、郑成功三人在同一年被杀或去世,南明亡。


心向青山


我叫扎心君,我来哔哔几点

1崇祯皇帝准备不足,直系亲属,三个儿子被一勺烩了,南明出来了15个远房王爷,大家你争我夺,内耗严重。南宋赵构是宋徽宗的唯一儿子,宋钦宗的唯一弟弟,也难怪,靖康耻,其它都做了金兵的俘虏。名正言顺。

2南宋出了岳飞,韩世忠,吴曦吴阶等明将。明朝的名将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都被崇祯帝祸害掉了,左良玉又病死了。郑成功书生气,十足,被清军骗得团团转。李定国孤掌难鸣。郑成功孤悬海外。

3赵构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母亲地位低,从小不受待见,文武双全,做人质时,太优秀了,金人怀疑是个假王子。南明几个王爷,骨气还可以,切无一人堪用。居然还有从当时的红灯区,秦淮河从青楼里抢美女做妃子,也是天下奇闻。

4北宋灭亡,非常快,运气的成分很大方腊,宋江,钟相杨幺起义均未成气候,明朝和情朝打了几十年,互相知根知底,明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外有满清,饥民遍野,气数已尽。

5明末,党争频繁,先东林党和阉党,后复社和马士英互相内斗不息。国家精神耗尽。南宋虽然风雨飘摇,金兀术搜山捡海抓赵构,赵构基本上控制住军队,大权在握。赵构无论再难,军饷,粮草均由朝廷供应,不让军方将领染指。

6左良玉和马世英,江北四镇,孙可望和李定国又内斗不止,郑成功也不配合,自顾自,最后一点基础,也耗光,原因一言难尽。

7南明,科举制度发展到高潮,八股文取士,书呆子气多,误国太深,缺乏经世济用的人才。孙可望民政能力强,本来和军事上李定国搭配挺好,为了封秦王的虚名,最后被政治正确的极左逼反。满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吴三桂跑得屁颠屁颠的,最后天下定下来,再收拾不迟啊!

8清朝有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吴三桂三藩,绿营,孔有德火器部队,多股力量。清朝用满蒙一家,笼络住蒙古,娶蒙古公主做皇后,孝庄皇后就是蒙古科尔沁公主。高薪对待孔有德的火炮部队。(原来明朝的部队)力量越打越大。

9满清本来只想南北分治,皇太极就曾经准备和崇祯帝议和,效仿檀渊之盟,是哪些了解大明底细的大汉奸,天天在旁边唠叨,一统天下。洪承畴做了不少坏事。为满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后来仍然被清朝列入贰臣传,公道自在人心。现在有人居然翻案,脑袋被驴踢了。剃发这条命令是一个名叫孙之獬的汉人官员给多尔衮建议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多少人为此人头落地,数典忘祖,可恨之极。

9南北对立,不一定取决于北方,而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比如朱元璋就从江南杀到塞北。一直杀到漠北草原。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