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2歲的孩子不停地把玩具從高椅子上摔下來時,他通常想展示或說什麼?

陳益洲


不只是兩歲的孩子,大多數一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對這樣的遊戲樂此不疲了!
一歲左右開始,孩子就喜歡把東西往地下扔,幫他撿起來,他又扔,撿起來,他又扔,大人乾脆把東西沒收了,孩子就會哇哇大哭。

孩子為什麼哭?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孩子要探索自己和空間的關係,大人干擾了他的探索,孩子用哭來表達抗議。

當孩子手中的玩具,第1次無意間掉到地上時,咦!玩具居然可以和我分開,孩子像發現了新大陸。接下來孩子就會反覆的做這個練習,將玩具從高處扔到地下,有時近,有時遠,有時扔到地上,玩具還會跳幾跳,有時會由近及遠,不同的玩具扔到地上還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這個過程是孩子喚醒身體的過程,是孩子通過感覺來發現世間奧秘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孩子心理認知發展的必經階段,無人能替代,必須是孩子自己去感覺去體驗,如果人為跳過這個過程,孩子的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大人可以給孩子準備不同形狀、不同材質、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物品,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扔。孩子扔東西的時候,大人可以積極的和孩子互動。孩子扔了,幫他撿起來,再扔,再撿,再扔,再撿,直到孩子停止,讓孩子充分感受這個過程。在遊戲和玩耍中,既發展了孩子的智力,又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卓紅父母圈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特別能讓東西的階段。我家沒有同款“討人厭的寶寶”。

他會把茶几上能夠的東西都夠下來扔在地上,甚至有時候會爬上茶几,站在上面看他的“惡作劇”。左看看又看看,坐下看,趴下來,然後走開了,等我收拾好,有時候還會重新開始。



是不是很作,有的媽媽會為此煩惱,這麼調皮還了得,有的媽媽還會為此打孩子,事實上.並沒有我們想想嗯那麼糟糕,寶寶只是用他們的方式在學習、適應周圍的環境,所以說我們應該學習一些知識來破譯孩子的心理、行為密碼。只有知道他們在幹什麼?想表達什麼?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成長。

扔對孩子來說代表什麼?

我能影響周圍環境


把東西扔在地上,獲得一種我可以的成就感。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學習因果關係。東西扔在地上易出現不同的聲音。敲打桌子上東西和把這些東西丟到地面上,會引起聽眾的一系列反應。

情緒的表達

孩子們也會通過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當你阻止他或者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會通過把手裡的東西扔出去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引起家人的注意

寶寶扔東西,家長或生氣或大笑的樣子,會給孩子一種印象,我這樣做,會導致周圍人的反應。

應該如何應對寶寶扔東西的行為呢?

不要有過激的反應。

首先不要打罵或呵斥孩子,要知道這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其次不要表現出大笑或者誇張的表情。孩子們會通過周圍人的表情來判斷是否繼續做。

鼓勵孩子的實踐他的“理論”,保證孩子的安全



給寶寶的東西一定是不易打碎、很輕、不能太小的,以免寶寶吞下去。一些不用的塑料勺,木勺,不會碎的杯子,筷子盒子都可以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快樂,這些東西也沒有傷害性。

孩子扔在地上的東西歸為原位。引導孩子用完東西收拾的習慣。

看似孩子調皮,隨便來玩,其實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瀟常媽咪


我覺得寶寶在兩歲左右喜歡從高處丟東西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家寶寶一歲半的時候喜歡玩滑滑梯,後來有一次樹上的果子掉在了滑滑梯上面,她就讓果子去溜滑滑梯,專門撿果子樹枝樹葉往溜坡上滑下來。後來她來回走水泥坡的時候,也往水泥坡上面丟東西,但是東西沒有像在滑梯那裡一樣溜下來,她不死心,就自己一屁股坐在水泥坡那裡,屁股往下拱……我看到那個場景真是很開心,證明她很聰明,有聯想力。所以如果她不處在危險的環境,我都不會干涉她的。


喵喵5228778


01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動機,我們就難以解讀他的行為

2歲的孩子,其心理特徵是“全能自戀”,即他們認為自己是萬能的神,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這是因為他們的對自己能力的盲目無知,對這個世界的盲目無知,因為他們此時認為的世界,僅僅有他和父母,而事實也證實他是“對”的。

2歲前,家長都需要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一哭鬧,就可以得到滿足,只要一做出反應,父母就會立刻給予孩子回應。(因為他們的要求是那麼簡單,只是符合他們的生存基準的吃喝拉撒睡)。

這就給與孩子一個錯覺:我很強大,我能主宰父母和周邊的一切,如果不遵循,我就可以毀滅它。

以上是瞭解孩子行為的基礎。

02 孩子用這個動作展示什麼?

孩子不停地把玩具從高椅子上摔下來,他想展示什麼?

  • 我很強大,我可以操控這個玩具--全能自戀

這是一種掌控行為,玩具被孩子所完全掌控,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孩子用這樣的方式來不斷證實自己的“全能”。他從中得到“自戀”的滿足感。

  • 看,我掌握了這個技能--引起關注

當一個孩子學會一項新技能的時候,他會向周遭的人展示,展示自己的強大,也希望以此得到對方的認同。

舉個例子,2歲的孩子同樣處於肛欲期,此時他會以屎尿屁為樂,他剛剛掌控了這個技能,是那麼神奇。

而孩子天生就有在群體(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尋找自我定位的慾望,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關注:不管父母是因此而高興還是因此責罰他。

  • 他在學習,嘗試去了解這個玩具

永遠不要懷疑一個孩子的好奇心有多強,“把玩具從高處摔下”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說很普通,但對於剛接觸的孩子來說,它就是極其新鮮的事物。

如果我們大人要了解一個事物,例如手機,那麼我們可以有很多方式:搜索參數,看簡介,真實上手體驗,購買,拆解...

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們的身體和知識層面都處於十分基礎的狀態,最後的瞭解事物的方式就是:打、砸、摸、咬、敲。

換言之,孩子是在用他僅有的方式,來嘗試瞭解這個玩具是什麼。

03 家長可以怎麼樣做?

如果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那麼我們就必須瞭解孩子的行為(心理)動機,否則我們將難以改變孩子。

在以上的基礎上,我們基本瞭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是什麼,那麼我們才可以嘗試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摔東西始終是不對的。

  • 不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

在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不要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例如笑臉,例如誇獎“你好棒!你好大力氣”。

這無疑在加劇孩子的自戀情節,同時讓他認為這是對的,也因此讓他用錯誤的行為得到正面的關注。

  • 不給與孩子懲罰

不給予懲罰,因為他本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欠缺更多的行為方式而已。

負面的懲罰,會打擊此時孩子探索世界的主動性,積少成多,孩子就慢慢的不願意自主探索。

對於尋求關注的孩子而言,懲罰同樣也是給與了他想要的關注。

  • 給與孩子正確的方式,並支持、鼓勵他

我們大可以不必因為他這個行為而惱怒,我們知道,他就只是想用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來引起我們的關注,來了解這個事物。

明確的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我們需要給孩子明確的指出對和錯),但不要講道理,他聽不懂,即便聽懂了也很難做到(道理需要主動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2歲的孩子還欠缺)。

而後,我們可以陪他正確的玩這個玩具,讓他學習並通過新的方法來展示自己,來了解新的事物。

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例如,我們和孩子玩積木,在我們看來把積木拼接起來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子。他們需要經歷不斷的失敗,我們只需要和他共同承擔這份挫折,並不斷鼓勵他、支持他應該怎麼樣做。


淅爸育兒記


哈哈!兩歲的孩子喜歡反覆扔玩具,也許你會認為:“寶寶怎麼學壞了呢?”然後就會來干涉寶寶的“壞行為”,給寶寶講一堆的大道理,想要引導孩子走上正軌。但是我們悲哀的發現,這樣做完全沒有效果,寶寶反而更熱衷扔東西了?這要怎麼解?

其實寶寶哪有那麼“壞”,很多我們所認為的怪異行為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觀察、思考,就像科學家通過反覆進實驗論證一樣。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某一階段寶寶愛站在高處反覆扔東西,還會邊扔邊笑(有些恐怖);有的孩子喜歡原地轉圈,直到轉的自己矇頭轉向站不住了,然後再接再厲;有的孩子就愛爬高,陽臺或者桌子都是寶寶熱愛的對象(家長一定看護好)……

孩子這種反覆的扔、轉、爬高等都是孩子對空間的一種探索,只有通過不停的探索,孩子才會逐漸有了空間感,形成空間的概念。但是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這種“珍貴的行為”誤認為是孩子在淘氣,從而貽誤了引導孩子的好時機。也許一個個的科學家就被最親近的我們扼殺在了搖籃裡了(嗚嗚)!

孩子們通過扔、抓、轉、爬等行為,來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空間裡,感受自己的力量,這也是孩子開始了征服世界的起點,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壞”,而且要幫助孩子完成探索行為,沒準給了孩子一個支點,就真的能撬動地球了呢?當然,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的。





小米粒育兒


哈哈,這小孩是要找打的節奏的啊,不打不老實。

如果你打了這位2歲的小孩子,你就錯了,因為這是他要表達的一種方式。

01

他想試試,玩具能不能摔壞,發生什麼樣的聲音

2歲的寶寶,探索世界是他的主要活動目的。不停的從高椅子上摔玩具,就是其中方式之一。

家長靜靜觀察就好,會發現,寶寶很認真的表情,似乎還有點嚴肅,他的雙眼在觀察玩具的降落過程,但他並不知道會產生玩具是否被摔壞的後果。

02

他不是很高興,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

玩具是他能掌控的東西,他在向玩具昭示,你得聽我的,不像我爸媽,老讓我聽他們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但只是處於以自我為中心,去初步思考和做事階段。

家長要更多的與寶寶親密交流溝通,但如果寶寶滿臉怒氣的不停的摔玩具,還一邊瞅著家長一邊摔,那就需要制止,壞毛病不能慣著。

2歲的孩子教育好了,讓他懂得一些規則,到3歲以後,家長會很省心。


03

享受這一過程

無論寶寶是想讓爸媽注意,還是想觀察物體墜落的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前者是在挑戰爸媽的底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後者是能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探索世界的目的。

不能不說,2歲的小孩子,已經不是嗷嗷待哺的嬰兒,他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萌芽狀態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同時又十分的敏感,因為各種敏感期,都在2歲前後出現。如果家長不懂這些心理知識,那麼在育兒路上,就要多吃點苦頭了。


想問題主,你買的玩具挺抗摔的啊,哈哈,如果你再弄一個,一摔就發聲的痛苦雞,就更好了。


我是楊楊爸,探索育兒之道,我一直在行動。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交流育兒經驗,實現輕鬆育兒,做有心爸媽。

楊楊爸親子驛站


我是新西蘭華裔媽媽,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第一反應是“你真棒”!

因為你有觀察到孩子出現的反覆行為,並思考孩子反覆行為的背後是他想表達什麼。

是滴,孩子是在表達“媽媽,我的空間敏感期到了”!

1:什麼是“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簡單的說,就是孩子發現原來這個物體和那個物體是可以分開的。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稀奇的一件事。所以在他們發現這個“秘密”之後,他們會樂此不疲的把一些東西從高處用拿、摔、扔的方式弄到地下。

之前我小女兒小初(兩歲多)每天都喜歡讓鴨子從滑滑梯上滑下來!

2:“空間敏感期“的深入表現形式

等孩子探索夠了從高處到低處的空間差異後,孩子會發現可以從某個空間把東西拿出來,也可以把某個東西塞進某個空間。比如翻抽屜。

再大一點孩子就會開始對堆積木感興趣,然後不停的堆高、推倒,能玩的不亦樂乎。

也有可能會對桌子底下、床底下等一些空間感興趣,到處爬高,這些都是空間敏感期的表現。

3:如何對待孩子的“空間敏感期“。

一開始的扔玩具,家長可能還能隨著孩子扔。

但到了推拉抽屜,躲桌底,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會受傷,會忍不住阻止孩子去探索。

我的建議是: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玩。比如桌椅貼好防撞海綿。

當然了也有一些家長承受危險的心理素質比較強,願意讓孩子適當觸碰到危險,去探索周圍!


蝌蚪媽媽在羊村


小孩反覆重複一個動作的原因,原來透露這麼多信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a1fa000557d02446b3ad\

鑫遊記


這時很多孩子在生長髮育時期都會發生的,家長們也紛紛表示很頭疼,動不動就摔東西,自己還在那笑,真的是沒有什麼辦法

寶寶為什麼喜歡摔東西?

因為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對周圍的一切都還很陌生,所以就需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所有的新鮮事物。最開始的是觸覺、味覺,慢慢的嗅覺和視覺逐漸發育完全,就會開始新的方式來感受生活中的事物。

所以寶寶摔東西這個動作也就有原因了,只不過是寶寶因為摔東西的聲音好聽,所以才會不斷地去嘗試。為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可以把寶寶所能用到的東西換成塑料的,這樣也不用擔心摔破後傷到人啥的。


小兒外科龐軍良


2歲左右的孩子,對聲音、顏色、動態圖像都特別敏感而且也開始漸漸熟悉起來,他從故意從高處將玩具摔得響起來,他就會覺得很有趣:原來這些聲音是我弄出來的,多麼神奇啊!這是一種發現,和歐洲中世紀那些航海的人發現新大陸的驚喜沒差多少。

他不停地摔,是為了還想看看能有什麼其他不同的發現,例如聲音的大小和音色不一等。再則,他會發現他每一次怎麼做,你都會關注他(這又是一個有趣的新發現),於是當你長時間忽略或者少和他玩了,他就會通過這個方式去讓你關注他。如果你每次都“上當”的話,那麼恭喜你,他將會很喜歡摔東西。

他不是在展示什麼,也不是在說什麼,而是他享受那種他能控制事物的感覺,和眾多家長控制自己的孩子一樣。難道你們家長都沒發現,孩子很聽你們的話,你們就很有成就感嗎?就是那樣的感覺。你們好好反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