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此叛逆,拒绝与父母沟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这个女孩怎么了?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个妈妈的咨询。她的女儿10岁,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性格偏内向,

有些胆小,自信心不足。之前一直和父母家人的关系都不错,在学校里的表现也很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然而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很反常,与父母争吵不断,稍有不满意就会对父母大发脾气,大吼大叫;作业每天要拖延至很晚才完成;不注重个人卫生,很多天不洗澡不洗头;作息不规律,有时要到凌晨才睡觉;拒绝与父母的沟通;没做作业前就是瞎玩,大部分时间是把房门关起来,听电话手表上的故事或者玩解压水晶泥,手都玩烂了。然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一切如常。

这种情况日趋严重,父母很着急,希望得到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孩子如此叛逆,拒绝与父母沟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咨询思路

听着孩子母亲的这些描述,几个疑问迅速涌现到我的脑海中:

Ø 是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使得孩子会胆小,自信心不足?

Ø 为什么是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孩子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

Ø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变化很大,而学校的变化并不明显?

Ø 孩子表达不满意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会采取对父母吼叫,发脾气的方式?

Ø 孩子拖延作业,不注重个人卫生,拒绝与父母沟通,作息不规律,孩子这些行为背后,她想表达的是什么?

Ø 孩子玩解压水晶泥,把手都玩烂了。她的压力又究竟是什么呢?

与家长进一步沟通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孩子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以下这些信息,或许可以给到我们一些答案:

l 孩子从小到大,白天都是奶奶带,晚上是父母带。

l 父母对于自己的教养方式并不确定,每次孩子要买一样东西或玩具时,若父母觉得不合理开始都会拒绝,但由于孩子一直吵闹最后一般都妥协了,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l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要求很严格,情感方面的沟通较少,亲子间的对话更多集中在学习,作业,生活习惯要求上面。母亲脾气大,焦虑,与奶奶的关系也不太融洽,经常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l 在女儿二年级的时候父母生了二宝,在孩子刚出生母亲坐月子的时候母女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女儿的表现也很好,但从二宝一岁左右也就是女儿三年级下学期时,女儿表现开始急转直下。二宝出生后,父母和奶奶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注在二宝身上,他们认为女儿已经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并要求女儿谦让爱护二宝。

孩子如此叛逆,拒绝与父母沟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两个原则

在具体分析这个案例之前,我要强调两个原则:

Ø 一是对于孩子的各种行为,我们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情感需求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应对,而不能跟着孩子的行为走,这样方向很可能是错的;

Ø 二是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相互咬合的齿轮,孩子所表现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呈现了整个家庭的问题。只有父母先做出改变,才能带动孩子的改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孩子成长。

孩子为什么用吼叫,发脾气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要?

这是一个如何培养和塑造孩子规则意识的问题。

一. 孩子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学习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习得的,并且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倾向。父母的职责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使她习得并不断巩固适应良好的行为模式,而非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二.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给到明确清晰的反馈,并坚守原则

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并不确定,因为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混乱的,言行不一的。每次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父母开始不同意,但只要孩子不断吵闹,父母最终就会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教养模式不仅无法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而且是一种负面的强化,是在告诉孩子只要吵闹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孩子会习得这一点,并会在今后的各种生活情境中不断反复的使用。同时这也会极大的削弱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要求,孩子都会通过吵闹,反抗的方式去获得满足。这方面的建议是,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父母应仔细甄别,尊重孩子,并与孩子充分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愿望,一旦做出决定,就要温和而坚决的执行,不能动摇和改变,这样才会有助于孩子逐渐建立规则意识。

三.对于孩子提出的同一类的要求,父母的反馈要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常犯的另一种错误是对于孩子的同一类要求,这次是满足的,而下一次可能就是拒绝的,满足与拒绝之间没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完全凭孩子提要求那一刻父母的心情和情绪状态,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更糟糕的是会降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因为他们无法对父母的反应和周围的环境形成稳定的预期。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减少不确定性,是一个人内在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和谐一致的家庭成员关系是孩子形成内在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保证。

一. 家庭成员的矛盾会内化为孩子内心的冲突

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每个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父母,孩子本人,兄弟姐妹,祖父母等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会内化为孩子内心的矛盾,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孩子越小,这个影响就越大。

二.孩子会把家庭成员的矛盾归咎于自身,从而获得控制感,但自我评价水平也随之下降

在本案例中,妈妈与奶奶的关系不睦,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这个女孩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与奶奶的感情很好,而妈妈又是她深爱的人,当两个她爱的人争吵起来时,小女孩会无所适从,会体验到焦虑,恐惧和无助,她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可以让这两个她深爱的人停止争吵,恢复和睦亲密的关系。虽然大人争吵的内容可能与小女孩无关,然而小女孩本人并不能分辨,她会把大人争吵的过错归咎于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小女孩获得了一种控制感——妈妈和奶奶是由于我的错误才吵架的,只要我改正这个错误,她们就不会再吵了。每次吵架,小女孩都认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小女孩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太多缺点和问题的人,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会变得没有自信,没有自我效能感,退缩,胆小。

三.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有矛盾,分歧,纠纷是非常正常的,但要理性的表达,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与冲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如此叛逆,拒绝与父母沟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正确处理二孩问题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案例中,父母和奶奶将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二宝身上,而缺少对女儿的关注,是导致女儿出现行为问题主要原因之一。

一、“同胞竞争”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多子女家庭的益处不甚枚举,兄弟姐妹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逐渐学会了合作,责任,担当,宽容,感恩,分享等等,同时也会比独生子女更早的进行社会化,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但兄弟姐妹间也天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心理学上称作“同胞竞争”或者“同胞嫉妒”,若父母无法正确恰当的对待每一名子女,则随着弟妹的出生,年长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嫉妒婴儿,通过对抗行为吸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增加与父母的对立冲突、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等。

二、 二宝出生后,大宝为了确定自己未被“父母抛弃”,会不断的通过“问题行为”进行试探,其结果可能是“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也可能是“自我放弃”

l 案例中的女孩在出生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一直独享父母和奶奶的爱与关怀,家庭全部的资源和大人的关注。当二宝刚出生的时候,女孩其实还并不清楚这对她意味着什么,甚至会对二宝很友好。

l 然而随着二宝的长大,曾经深爱她的父母和奶奶越来越多的关注二宝,女孩的内心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失落感,对大人和二宝的愤怒感,被抛弃感,以及惶恐感和不安全感。

l 因为女孩不能确定在父母和奶奶的心中,她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受到喜爱,大人是否还象以前那样爱她,二宝是否已经取代了她的位置。女孩自身的敏感,胆小,和不自信更加深了这种惶恐和不安全感。因而她需要不断的对大人进行试探和验证,她对父母争吵,违反父母的要求,出言不逊,拖延作业,不讲卫生,所有这一切,她既是吸引父母的关注,又是在试探父母——即使我做了这些你们不喜欢的事,你们是否还是依然爱我,如果是,我会停止这些行为,并且会像你们爱我一样去爱我的弟弟妹妹。

l 然而父母的反应是令她失望的,她的这些行为换来了父母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她觉得这验证了她的另一种猜测——父母和奶奶果真不再爱她了,她是一个多余的,被放弃的人。而当二宝一岁会走时,每当二宝侵扰她的房间和空间而发生矛盾时,大人都是对她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照顾弟弟,这是你的责任。大人的这种言行使她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l 因而,她开始放弃自己,拒绝与父母的沟通,一个月不洗澡,不洗头,晚上九十点钟才开始做作业,玩手机游戏到凌晨两三点……,同时她对父母,奶奶变得极具攻击性,不能忍受大人对她的任何批评和说教——既然你们已经放弃我了,那就没有资格再管教我!

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孩子,父母要看到他们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

一.案例中的女孩内心有强烈的冲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会不停地玩解压水晶泥,把手都玩烂了。

二.女孩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因此在学校里仍然表现较好,每天即使拖延到很晚才做作业,但还仍然可以完成作业。她的内心准则,她所受的教育让她知道她不应该这么对待父母,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另一方面,由于她内心情感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被关注,被关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因而她又无法停止这样的行为,这种内心冲突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这种冲突会消耗巨大的内心能量,也会使得女孩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水平不断降低。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自我的控制力终将消耗殆尽,并对她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父母要看到孩子内心的这种压力和冲突。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成长的力量,孩子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是因为她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陷入了困境。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用自己的爱与关怀把孩子从困境中拉出来。

总结:

回到我们在文章开始所说的两个原则,在这个案例中的应用是:

l 父母现在要做的是洞察女儿寻求关注,理解,支持,情感需要的动机,不被女儿的各种外在行为所“勾引”,不论女儿什么样的表现,都要表达出父母巨大的宽容性,接纳性,表现出对女儿发自内心的爱与关怀,而不带任何附件的条件,父母爱的是女儿本人,而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女儿,讲卫生的女儿,守纪律的女儿,爱弟弟妹妹的女儿。

l 对于女儿不恰当的言行,父母可以表达失望,伤心,但绝不是排斥,厌恶,严厉的指责和惩罚,对孩子多一些情感上的沟通,少一些理智层面的说教。让女儿意识到,父母家人对她的爱不会因为二宝而有任何减少和改变。

l 孩子的感觉都是十分敏锐的,当父母的实际表现与她内心的猜测不一致时,当这种不一致持续出现时,改变就会慢慢发生,亲子关系就会开始重建。而亲子关系的好坏是父母是否对孩子有影响力的最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没有建立或恢复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前,任何的责罚,批评,说教,讲道理都是无效的,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糟。

高俊峰,儿童心理成长签约咨询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协会APPC少儿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整合心理动力与认知行为取向,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拥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擅长处理儿童青少年个人成长,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学习困难,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及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百余人次咨询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