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此叛逆,拒絕與父母溝通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這個女孩怎麼了?

前段時間我接到一個媽媽的諮詢。她的女兒10歲,小學四年級,孩子的性格偏內向,

有些膽小,自信心不足。之前一直和父母家人的關係都不錯,在學校裡的表現也很好,遵守紀律,按時完成作業。然而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裡,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很反常,與父母爭吵不斷,稍有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發脾氣,大吼大叫;作業每天要拖延至很晚才完成;不注重個人衛生,很多天不洗澡不洗頭;作息不規律,有時要到凌晨才睡覺;拒絕與父母的溝通;沒做作業前就是瞎玩,大部分時間是把房門關起來,聽電話手錶上的故事或者玩解壓水晶泥,手都玩爛了。然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卻一切如常。

這種情況日趨嚴重,父母很著急,希望得到專業的諮詢與幫助。

孩子如此叛逆,拒絕與父母溝通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諮詢思路

聽著孩子母親的這些描述,幾個疑問迅速湧現到我的腦海中:

Ø 是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使得孩子會膽小,自信心不足?

Ø 為什麼是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裡孩子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年都發生了什麼?

Ø 為什麼孩子在家裡變化很大,而學校的變化並不明顯?

Ø 孩子表達不滿意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會採取對父母吼叫,發脾氣的方式?

Ø 孩子拖延作業,不注重個人衛生,拒絕與父母溝通,作息不規律,孩子這些行為背後,她想表達的是什麼?

Ø 孩子玩解壓水晶泥,把手都玩爛了。她的壓力又究竟是什麼呢?

與家長進一步溝通

帶著這些疑問,我與孩子的母親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以下這些信息,或許可以給到我們一些答案:

l 孩子從小到大,白天都是奶奶帶,晚上是父母帶。

l 父母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確定,每次孩子要買一樣東西或玩具時,若父母覺得不合理開始都會拒絕,但由於孩子一直吵鬧最後一般都妥協了,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l 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要求很嚴格,情感方面的溝通較少,親子間的對話更多集中在學習,作業,生活習慣要求上面。母親脾氣大,焦慮,與奶奶的關係也不太融洽,經常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l 在女兒二年級的時候父母生了二寶,在孩子剛出生母親坐月子的時候母女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女兒的表現也很好,但從二寶一歲左右也就是女兒三年級下學期時,女兒表現開始急轉直下。二寶出生後,父母和奶奶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投注在二寶身上,他們認為女兒已經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並要求女兒謙讓愛護二寶。

孩子如此叛逆,拒絕與父母溝通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兩個原則

在具體分析這個案例之前,我要強調兩個原則:

Ø 一是對於孩子的各種行為,我們要瞭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情感需求是什麼,才能有針對性的去應對,而不能跟著孩子的行為走,這樣方向很可能是錯的;

Ø 二是家庭是一個系統,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相互咬合的齒輪,孩子所表現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呈現了整個家庭的問題。只有父母先做出改變,才能帶動孩子的改變,進而解決問題,促進孩子成長。

孩子為什麼用吼叫,發脾氣的方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要?

這是一個如何培養和塑造孩子規則意識的問題。

一. 孩子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學習形成自身的行為模式

在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習得的,並且在與父母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與傾向。父母的職責是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使她習得並不斷鞏固適應良好的行為模式,而非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

二.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給到明確清晰的反饋,並堅守原則

在這個案例中,父母為什麼會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確定,因為他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混亂的,言行不一的。每次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父母開始不同意,但只要孩子不斷吵鬧,父母最終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教養模式不僅無法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而且是一種負面的強化,是在告訴孩子只要吵鬧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孩子會習得這一點,並會在今後的各種生活情境中不斷反覆的使用。同時這也會極大的削弱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和約束力,不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要求,孩子都會通過吵鬧,反抗的方式去獲得滿足。這方面的建議是,對於孩子的各種要求,父母應仔細甄別,尊重孩子,並與孩子充分交流,瞭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與願望,一旦做出決定,就要溫和而堅決的執行,不能動搖和改變,這樣才會有助於孩子逐漸建立規則意識。

三.對於孩子提出的同一類的要求,父母的反饋要有穩定性和一致性,以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常犯的另一種錯誤是對於孩子的同一類要求,這次是滿足的,而下一次可能就是拒絕的,滿足與拒絕之間沒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完全憑孩子提要求那一刻父母的心情和情緒狀態,這不僅不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更糟糕的是會降低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因為他們無法對父母的反應和周圍的環境形成穩定的預期。對未來的穩定預期,減少不確定性,是一個人內在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前提與基礎。

和諧一致的家庭成員關係是孩子形成內在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保證。

一. 家庭成員的矛盾會內化為孩子內心的衝突

家庭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外部環境,每個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員組成,父母,孩子本人,兄弟姐妹,祖父母等等。家庭成員間的矛盾會內化為孩子內心的矛盾,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孩子越小,這個影響就越大。

二.孩子會把家庭成員的矛盾歸咎於自身,從而獲得控制感,但自我評價水平也隨之下降

在本案例中,媽媽與奶奶的關係不睦,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個女孩從小是由奶奶帶大的,與奶奶的感情很好,而媽媽又是她深愛的人,當兩個她愛的人爭吵起來時,小女孩會無所適從,會體驗到焦慮,恐懼和無助,她不知道怎麼辦,怎麼可以讓這兩個她深愛的人停止爭吵,恢復和睦親密的關係。雖然大人爭吵的內容可能與小女孩無關,然而小女孩本人並不能分辨,她會把大人爭吵的過錯歸咎於自己,這樣做的好處是小女孩獲得了一種控制感——媽媽和奶奶是由於我的錯誤才吵架的,只要我改正這個錯誤,她們就不會再吵了。每次吵架,小女孩都認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的問題,久而久之,小女孩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太多缺點和問題的人,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會變得沒有自信,沒有自我效能感,退縮,膽小。

三.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有矛盾,分歧,糾紛是非常正常的,但要理性的表達,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的爭吵與衝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溫馨的家庭氛圍。

孩子如此叛逆,拒絕與父母溝通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正確處理二孩問題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這個案例中,父母和奶奶將時間和精力更多放在二寶身上,而缺少對女兒的關注,是導致女兒出現行為問題主要原因之一。

一、“同胞競爭”是家長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多子女家庭的益處不甚枚舉,兄弟姐妹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逐漸學會了合作,責任,擔當,寬容,感恩,分享等等,同時也會比獨生子女更早的進行社會化,也能更好的適應環境。但兄弟姐妹間也天然存在著競爭關係,心理學上稱作“同胞競爭”或者“同胞嫉妒”,若父母無法正確恰當的對待每一名子女,則隨著弟妹的出生,年長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表現為嫉妒嬰兒,通過對抗行為吸引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增加與父母的對立衝突、產生焦慮痛苦的情緒等。

二、 二寶出生後,大寶為了確定自己未被“父母拋棄”,會不斷的通過“問題行為”進行試探,其結果可能是“重新回到父母身邊”,也可能是“自我放棄”

l 案例中的女孩在出生後的七八年時間裡,一直獨享父母和奶奶的愛與關懷,家庭全部的資源和大人的關注。當二寶剛出生的時候,女孩其實還並不清楚這對她意味著什麼,甚至會對二寶很友好。

l 然而隨著二寶的長大,曾經深愛她的父母和奶奶越來越多的關注二寶,女孩的內心將不可避免的產生失落感,對大人和二寶的憤怒感,被拋棄感,以及惶恐感和不安全感。

l 因為女孩不能確定在父母和奶奶的心中,她是否還和以前一樣受到喜愛,大人是否還象以前那樣愛她,二寶是否已經取代了她的位置。女孩自身的敏感,膽小,和不自信更加深了這種惶恐和不安全感。因而她需要不斷的對大人進行試探和驗證,她對父母爭吵,違反父母的要求,出言不遜,拖延作業,不講衛生,所有這一切,她既是吸引父母的關注,又是在試探父母——即使我做了這些你們不喜歡的事,你們是否還是依然愛我,如果是,我會停止這些行為,並且會像你們愛我一樣去愛我的弟弟妹妹。

l 然而父母的反應是令她失望的,她的這些行為換來了父母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她覺得這驗證了她的另一種猜測——父母和奶奶果真不再愛她了,她是一個多餘的,被放棄的人。而當二寶一歲會走時,每當二寶侵擾她的房間和空間而發生矛盾時,大人都是對她說: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照顧弟弟,這是你的責任。大人的這種言行使她更堅定了自己的猜測。

l 因而,她開始放棄自己,拒絕與父母的溝通,一個月不洗澡,不洗頭,晚上九十點鐘才開始做作業,玩手機遊戲到凌晨兩三點……,同時她對父母,奶奶變得極具攻擊性,不能忍受大人對她的任何批評和說教——既然你們已經放棄我了,那就沒有資格再管教我!

表現出問題行為的孩子,父母要看到他們內心承受的巨大壓力。

一.案例中的女孩內心有強烈的衝突,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會不停地玩解壓水晶泥,把手都玩爛了。

二.女孩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因此在學校裡仍然表現較好,每天即使拖延到很晚才做作業,但還仍然可以完成作業。她的內心準則,她所受的教育讓她知道她不應該這麼對待父母,表現出這樣的行為;而另一方面,由於她內心情感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被關注,被關愛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因而她又無法停止這樣的行為,這種內心衝突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三.這種衝突會消耗巨大的內心能量,也會使得女孩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水平不斷降低。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自我的控制力終將消耗殆盡,並對她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

四.父母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這種壓力和衝突。父母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自我成長的力量,孩子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只是因為她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一些阻礙,陷入了困境。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用自己的愛與關懷把孩子從困境中拉出來。

總結:

回到我們在文章開始所說的兩個原則,在這個案例中的應用是:

l 父母現在要做的是洞察女兒尋求關注,理解,支持,情感需要的動機,不被女兒的各種外在行為所“勾引”,不論女兒什麼樣的表現,都要表達出父母巨大的寬容性,接納性,表現出對女兒發自內心的愛與關懷,而不帶任何附件的條件,父母愛的是女兒本人,而不是一個學習好的女兒,講衛生的女兒,守紀律的女兒,愛弟弟妹妹的女兒。

l 對於女兒不恰當的言行,父母可以表達失望,傷心,但絕不是排斥,厭惡,嚴厲的指責和懲罰,對孩子多一些情感上的溝通,少一些理智層面的說教。讓女兒意識到,父母家人對她的愛不會因為二寶而有任何減少和改變。

l 孩子的感覺都是十分敏銳的,當父母的實際表現與她內心的猜測不一致時,當這種不一致持續出現時,改變就會慢慢發生,親子關係就會開始重建。而親子關係的好壞是父母是否對孩子有影響力的最重要前提和基礎,在沒有建立或恢復良好的親子關係之前,任何的責罰,批評,說教,講道理都是無效的,甚至會使問題的解決變得越來越糟。

高俊峰,兒童心理成長簽約諮詢師。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協會APPC少兒心理諮詢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在讀。整合心理動力與認知行為取向,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擁有較豐富的諮詢經驗,擅長處理兒童青少年個人成長,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學習困難,自我認知,職業規劃及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等問題,百餘人次諮詢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