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今天要講的《道德經》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這一點與其後面的無為而治不謀而合。

無為而治是放眼全世界的天下大同

有人說無為而治太過消極,如果大家都不去爭強好勝,那麼社會怎麼能進步。可能無為而治的社會發展是緩慢的,但是對於治理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接近相同的時候是最接近太平盛世的狀態。當然,一個國家無為而治,那麼另一個國家就會強於這個國家,就好像戰國時期強秦滅趙。而實際上這種無為而治是要全世界各國都不爭強好勝,共同進步的天下大同的狀態。所以,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再是治國這個層面,它已經上升到治世。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世界和平發展的最好方法是減小貧富差距

那麼這個無為而治要如何達到呢,只能說非常難達到,至少我們活著是看不到,就拿我國來說,現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國家正處於大力發展時期,貧富差距還非常明顯,也就不可能達到無為而治。它不光國家經濟要達到很高的高度,並且對於人的教育也是要很高的,就是社會上的人的道德,品質等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就是讓人們自己管理自己,達到一種不需要其他干預的狀態,這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共同認識。就好像你讓現在最強的美國把生產力平均給其它小國,是各國發展水平基本相同,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天下大同的不可實現性。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聖人之治也,恆使民無知、無慾也。讓人無慾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大同難以實現,但讀完此文,至少我們可以學到人之治。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就好像古代君王在朝堂要設立好幾個權臣,相互制約,關鍵是讓他們的實力均衡。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接著就是我等做人,首先是無為而治,有些東西和事情不要強求,這樣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可能經過自己不限追求會得到巨大成功,但這期間你也可能失去很多,譬如親情和健康等。再就是一種無為的狀態,通曉一個道理很難,但是知道還不去炫耀更難。知者減半,省者全無。增廣賢文(古訓)。言多必有失,禍從口出啊!!!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老子有言曰“為道日損”,有了悟世事(清醒)的人。“正是不斷拋棄贅物,最終返歸本真。是以聖人之治也(完全可以說是聖人之為),虛心,實腹,無知、無慾也。如果人人都達到老子這種境界,那就是天下大同的時候到了,所謂: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的無為而治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貧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