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今天要讲的《道德经》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一点与其后面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

无为而治是放眼全世界的天下大同

有人说无为而治太过消极,如果大家都不去争强好胜,那么社会怎么能进步。可能无为而治的社会发展是缓慢的,但是对于治理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接近相同的时候是最接近太平盛世的状态。当然,一个国家无为而治,那么另一个国家就会强于这个国家,就好像战国时期强秦灭赵。而实际上这种无为而治是要全世界各国都不争强好胜,共同进步的天下大同的状态。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再是治国这个层面,它已经上升到治世。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好方法是减小贫富差距

那么这个无为而治要如何达到呢,只能说非常难达到,至少我们活着是看不到,就拿我国来说,现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国家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贫富差距还非常明显,也就不可能达到无为而治。它不光国家经济要达到很高的高度,并且对于人的教育也是要很高的,就是社会上的人的道德,品质等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就是让人们自己管理自己,达到一种不需要其他干预的状态,这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就好像你让现在最强的美国把生产力平均给其它小国,是各国发展水平基本相同,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天下大同的不可实现性。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让人无欲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大同难以实现,但读完此文,至少我们可以学到人之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就好像古代君王在朝堂要设立好几个权臣,相互制约,关键是让他们的实力均衡。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接着就是我等做人,首先是无为而治,有些东西和事情不要强求,这样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能经过自己不限追求会得到巨大成功,但这期间你也可能失去很多,譬如亲情和健康等。再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通晓一个道理很难,但是知道还不去炫耀更难。知者减半,省者全无。增广贤文(古训)。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啊!!!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老子有言曰“为道日损”,有了悟世事(清醒)的人。“正是不断抛弃赘物,最终返归本真。是以圣人之治也(完全可以说是圣人之为),虚心,实腹,无知、无欲也。如果人人都达到老子这种境界,那就是天下大同的时候到了,所谓: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贫富差距最低的理想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