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珍号称北洋三杰之首,为何却成唯一不当军阀的人?

小神烧香


王士珍身为北洋三杰之首,号称北洋之龙,却是北洋系里唯一一个不当军阀的人。最主要的原因:王士珍是一个忠于职守、能办实务干实事、有才华、而且在政治上没有巨大野心的实干家。

换句话说,政治上没有巨大欲望与野心,正是体现在了王士珍身逢乱世,却能知进知退,有取有舍,忠于职守的行为之中。

王士珍的这种忠于职守的忠心,深得袁世凯的信任,每逢有事,袁世凯都会与王士珍商量定夺,方才行事。

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继位,生父醇亲王载沣摄政,勒令袁世凯回家养病,袁世凯失宠后,王士珍也申请开缺,一则为避免嫌疑,二则为报袁世凯知遇之恩。

后来,袁世凯威逼隆裕太后与溥仪退位 ,为表示忠于清廷,王士珍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隐居家乡。

从这可以看出其实王士珍,在乱世之中,是有自身的操守与进退取舍的。

加上,后来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辫帅张勋借机挥师涌进北京城,开了一个历史的倒车,搞了一个短命的复辟闹剧,王士珍也参与了其中,所以有人说,王士珍在袁世凯死了之后,没有拥兵自重,成为一方军阀霸主,是因为他对清廷的忠心。

在我看来,这话对也不对,对,王士珍对清廷忠心,这话本身没错。不对,是因为这样说,未免不全面,王士珍对清廷的忠是对事不对人、忠于职守的忠。而非是像清朝终结了以后,一帮隐居在山东半岛的清朝遗老遗少们清流般的不合作之忠,也不像在北大昆明湖,跳湖的王国维的书生愚忠。

而且,王士珍没有拥兵自重,成一方军阀霸主,真正的原因是他在政治上,缺乏野心,也不贪婪权势,对自身的取舍进退皆有度。

不然以他在北洋系里的资格与威望,冯国璋与段祺瑞未必是他的对手。

为了团结北洋系,王士珍几度担任要职。北洋之虎段祺瑞与北洋之豹冯国璋发生直皖之争,王士珍也周旋于二人之间,企图化解矛盾,这些都可看出王士珍在北洋系内的威望。

而且,王士珍的军事才能是公认的。

袁世凯就说过“聘卿乃北洋第一军事人才也。”

聘卿是王士珍的字。

小站练兵时期,袁世凯的顶头上司荣禄也对王士珍发出这样的感慨与评价:“此人负治国之才,不第长于军事也。”

这里解释一下,不第指的是没有走读书科举的路,古代,读书走科举之路才是正途。长于军事也,意思是在军事上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月夜扁舟


袁世凯发迹,始于1895年的小站练兵。这批按照当时世界上军事最先进的德国军制练成的新军,虽然只有区区7000人,但成了袁世凯最初的家底。

而袁世凯后来倚靠的诸多心腹干将,也来自这批人。比如大名鼎鼎的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袁世凯死后,虎和狗都成了叱咤风云的大军阀,反而是那条龙归隐山野,成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边缘人物。

为何?

说到王士珍,我想到了三国时的著名谋士荀彧。

荀彧是曹操帐下最为依仗的谋士,被曹操称为他的张良。而王士珍也是袁世凯最为依仗的谋士,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经过袁世凯,王士珍就能自作主张替袁世凯处理,而处理的结果,每每甚合袁世凯之意。正因为如此,袁世凯才把王士珍放在北洋三杰之首。

可是,荀彧辅佐曹操,有一个底线:曹操必须做汉臣,不能篡位。

等到曹操连表面上的汉臣都不想做的时候,荀彧心中的平衡就无法维持了,他只能离曹操而去。最终被曹操逼死。

历史总是很相似。

正像荀彧愚忠于汉室一样,王士珍也是愚忠于清廷。

他愿意替袁世凯卖命,是在袁世凯做清廷臣子的时候。等到1912年,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王士珍就离开了袁世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此后不管是袁世凯还是袁克定如何三顾茅庐、八顾茅庐,王士珍都坚决不出山。铁了心为清廷尽忠。

直到后来张勋复辟,王士珍才答应出山。但此时江山已破,大势已去,王士珍已经难以有所作为了。

正所谓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人各有志,旁人不可强求。


趣谈国史


1914年,夏天,刚下火车的袁克定,顾不上揩掉脸上的汗,急匆匆地赶往正定王府,在来之前,家父袁世凯就叮嘱:若王公不来,你也不要回北京!

这王士珍自宣统二年(1910年)辞职以来,就一直闲居在河北正定老家,过着野鹤闲云的日子,他现在住的宅子是他任江北提督时,在家宅基础上扩建的,他还在正定城内购有二十余亩地,建有王氏祠堂和各式公馆共四百多间。另外在北京西单、前门和天津拥有多处房产,无疑这是他做官以来的收获。

可比起另外两个和他齐名的段祺瑞、冯国璋来。他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底下更谈不上有叫得出名号的将领。在这点上,他甚至都比不上张勋,起码这个江西老表,拥有一支留着辫子的”定武军“。


另外,王一直深感”皇恩浩荡“,当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王则以效忠清皇室自居,说”决不愿署名于皇帝退位诏后“,随后”退居乡里不问政事“。

可袁世凯不忘王士珍,自担任临时大总统以来,已委派好几拨人去请王回京担任要职,都被王婉言谢绝。这次袁亲自指定大儿子袁克定,去请王士珍出山。尽管袁大公子平时看人不正眼瞅,但面对素有”北洋之龙“称号的王士珍,袁克定不敢怠慢,礼节周到请他上京。可惜王并不买账,袁克定最后只得灰头土脸赶回京城。

其实王士珍,并不是不想出山,而是在等一个合适的价格把自己卖出去。老狐狸袁世凯自然深谙其道,等袁克定回京不久,又派出心腹大将段祺瑞前去劝说。终于在1914年5月9日,王士珍出任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担任六大办事员之一,但实权最大。

一直到1917年,张勋复辟,时王士珍任陆军总长兼任京畿警备总司令,手握重兵,但他心向清廷。所以张勋能够得以五千兵力,顺利进入北京城。众所周知,这场闹剧,仅维持十二天以失败告终。

后段祺瑞重掌北洋政权,在对付南方护法军政府策略上,与总统冯国璋针锋相对,愤而离职。冯没辙,让王士珍接任总理一职。可段祺瑞一派势力正盛,王不得不向其妥协。可段派并未就此罢休,时常在机关报上大骂王,暗地里段祺瑞还指使小徐(徐树铮)进行倒阁行动。不愿再经受风波的王士珍,终于在1918年2月20日借病请辞。

从此王心灰意冷,告别政坛,时常担任和事佬,为后来发生的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从中调停。另外他热心公益,多次为北京慈善事业摇旗呐喊。在生活上,野史称他为“天阉”,不近女人不好男色。直到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


本草百晓生


王世珍北洋之龙,翱翔九天之上,贵在大事上的谋略,说白了就是看的明白。段祺瑞北洋之虎,行于地纵横驰骋,能担大任。冯国璋北洋之狗,衷心不二,看家守业之责。 再说王世珍,看的明明白白,清孤儿寡母禅位于民国看似无懈可击,实际大错特错。纵观亚洲,只有日本君主立宪成功,欧洲大英帝国同样君主立宪制,顺利过度。民国偏偏学习成立200年的美国,搞共和,看似先进政体实则天下几人可以说出民主共和呢?社会最大公约数依然还是底层农民和仕绅,所以乱局必不可免。关键是砸了大清朝的皇帝排位容易,再立起来君主立宪制就难了。袁项城一死,北洋四分五裂之局不可避免,内忧外患想来王世珍早就预料到了。有军队又有什么用,北洋个个都是豪杰,个个一帮兄弟,和徐世昌一样,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一起共克时艰吧


他忠于大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