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船借箭的典故中,如果周瑜請諸葛亮造一萬隻弓而不是十萬只箭,會是怎樣的結果?

笨笨地飛



如果周瑜讓諸葛亮三日造一萬隻弓,而不是十萬之箭,會怎樣?

功蓋三分國,名稱八陣圖。諸葛亮精於謀略,善於算計,用兵如神,常自比管仲樂毅,有神鬼莫測之才。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一代展開決戰,為了更好的同東吳保持聯盟關係,劉備命諸葛亮出使東吳,協助周瑜破曹。周瑜知道諸葛亮有雄才偉略,因擔心成為江東大患,想殺之以除後患。周瑜第一計就是讓諸葛亮偷襲曹操屯兵之地——聚鐵山,欲借曹操之手殺之,被諸葛亮識破,告訴魯肅說周郎不能陸戰,周瑜氣急敗壞,就沒讓諸葛亮去。


第二個計策就是讓諸葛亮十日之內造十萬枝箭,眾所周知,諸葛亮獨自一人過江,又沒有造箭的技術,這分明是想借軍法殺之。諸葛亮早已看透周瑜用心,並且料定三日之後,江面將會有大霧,於是承諾三日便可造出。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輕鬆獲得十幾萬枝箭,既維護了孫劉聯盟,又讓周瑜心服口服。有人說,如果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一萬隻弓,會是怎樣的結果,筆者認為周瑜這是在明目張膽的殺諸葛亮,會有這幾種結局,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第一種可能,諸葛亮會聯合魯肅,勸說周瑜顧全大局。周瑜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一萬隻弓,為就是說每天造三千三百多隻,即便每個人一天能早一隻,那也要三千多個人。諸葛亮有沒有三頭六臂,自然是完不成任務的。而周瑜卻又以此相逼,其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想殺諸葛亮。如果孔明確實沒有什麼好的計策,我想他定會找魯肅協助幫忙。


魯肅也會從中協調關係,而事實上魯肅確實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周瑜這樣做不符合東吳集團的利益,曹操大軍壓境,東吳面臨滅頂之災,而周瑜竟然想殺諸葛亮,這無異於自斷臂膀。周瑜氣量狹小,魯肅可不是這樣的人,他一直都是主張連劉抗曹,如果周瑜殺諸葛亮,東吳將會受到兩面夾擊。魯肅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因此肯定會再去勸說周瑜不要殺諸葛亮,如果周瑜一意孤行,魯肅就會告訴孫權,而孫權也會向周瑜施壓,所以最終的結局還是周瑜沒事。


第二種可能,諸葛亮再次智激周瑜。他完全可以採用相同的策略,諸葛亮可以當著魯肅的面大罵周瑜:甚為大都督,不思如何退敵,反而只顧刁難我諸葛亮,最要緊的是,大都督身兼數職,統領三軍,軍械糧草都要準備妥當,要看就要開戰,周瑜竟然說弓弩奇缺,這不是貽笑大方嗎?難道你們東吳連弓弩都造不出來嗎,還要難為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軍事,周瑜如此不堪大用,三軍必敗。如果魯肅把這段話再告訴周瑜,周瑜定然火冒三丈,不會再讓諸葛亮造弓弩。魯肅在從中調和,諸葛亮前去認個錯,也就沒有事了。


第三種可能,諸葛亮逃亡江夏,孫劉再次和談。周瑜命諸葛亮趕製一萬隻弓,這幾乎已經表明他已經不會放過諸葛亮,而諸葛亮也是個聰慧之人,不會坐以待斃,他最好的去處就是江夏,也就是再次回到劉備的身邊。把他在東吳所經歷的告訴劉備,而劉備也會遣使寫信給孫權。眾所周知,孫權正遭遇曹操大敵壓境,一籌莫展,恨不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曹操。因此孫權會責備周瑜怠慢了諸葛亮,劉備要麼再次派遣諸葛亮聯吳抗曹,要麼再換其他人,總之諸葛亮是有驚無險的。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周瑜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我們都非常熟悉草船借箭的故事,諸葛亮從曹營裡“借”來了十萬支箭。但如果我們開一下腦洞,周瑜和諸葛亮打賭的時候不是用箭只數量而是以弓弩數量來衡量,諸葛亮還會贏嗎?答案多半是否定的,至於原因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加工工藝。

首先就拿現代的聚元號弓箭來說,製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專用工具對二十多種天然材料進行純手工加工,通過200多道工序,歷時三四個月,才能製成一張中國傳統弓箭。在古代加工弓弩都是極為複雜精密的活,從秦代開始很多工匠製成後都要留下自己的名字,可見難度之大。周瑜和諸葛亮立下的軍令狀若是十天造出十萬支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十萬支弓需要至少上萬名技藝嫻熟的工匠同時加工,尚且需要數月之久才能全部完成,何況當時以劉備所部的兵力配備來說,根本不具有如此雄厚的技術人才儲備,十萬支弓想都不要想了。

除了時間緊,工序多外,造弓一般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比如木材、牛角、牛筋、竹片、弓弦等,十萬支弓的製作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這些是短時間內難以蒐集齊備的。若周瑜真的以此來和諸葛亮打賭,那本身就是居心不良,欲將諸葛亮置之死地而後快了。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幹(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竹,就用柔韌的木料),兩頭接上桑木。未安緊弓弦時,竹在弓弧的內側,角在弓弧的外側起保護作用;安緊弓弦以後,角在弓弧的內側,竹在弓弧的外側。弓的本體是用一整條竹片,牛角則兩段相接。弓兩頭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夠套緊。桑木本身與竹片互相穿插接榫,並削光一面貼上牛角。

動手造弓時,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節砍伐的竹子較好,因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兩頭稍大一些,長約兩尺左右。一面用膠粘貼上牛角,一面用膠粘鋪上牛筋,加固弓身。兩段牛角之間互相咬合(北方少數民族沒有長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紮緊。廣東一帶的弓,不單用水牛角,有時也用半透明的黃牛角),用牛筋和膠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樺樹皮加固,這就叫做“暖靶”。樺樹,東北地區產在遼陽,華北地區以河北遵化為最多,西北地區以甘肅臨洮為最多,福建、廣東和浙江等地也有出產。用樺樹皮作為保護層,手握起來感到柔軟,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槍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來作為刀劍的套子。

牛脊骨裡都有一條長方形的筋,重約三十兩。宰殺牛以後取出來曬乾,再用水浸泡,然後將它撕成苧麻絲那樣的纖維。北方少數民族沒有蠶絲,弓弦都是用這種牛筋纏合的。中原地區則用它鋪護弓的主幹,或者用它來作為彈棉花的弓弦。膠是從魚鰾、雜腸中熬取的,多數在安徽宇國縣熬煉。東海有一種石首魚,浙江人常用它曬成美味的魚乾,用它的鰾熬成的膠比銅鐵還要牢固。北方少數民族用其他海魚的鰾熬成的膠,同中原的一樣牢固,只是種類不同而已。天然的這幾種東西,缺少一種就造不成良弓,看來這並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剛剛做成之後,要放在屋樑高處,地面不斷地生火烘焙。短則放置十來天,長則兩個月,等到膠液乾透後,就拿下來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塗膠和上漆,這樣做出來的弓質量就很好了。有的賣弓人不到足夠的烘焙時間就把弓賣出,這樣,日後就可能出現脫膠的毛病。

用柘蠶絲為弓弦的弓就會更加堅韌。每條弦用二十多根絲線為骨,然後用絲線橫向纏緊。纏絲的時候分成三段,每纏七寸左右就留空一兩分不纏。這樣,在弦不上弓時就可以折成三節收起。過去北方少數民族都用牛筋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脫而不敢貿然出兵進犯。現在到處都有絲絃了,有的人用黃蠟塗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緊。弓兩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軟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樣的墊子,用膠粘緊釘在牛角末端,這叫做墊弦,作用跟琴絃的碼子差不多。放箭時弓弦的回彈力很大,有了墊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則會損傷弓弦。

造弓還要按人的挽力大小來分輕重。上等力氣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過這個數目的叫做虎力,但這樣的人很少見。中等力氣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氣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這些弓箭在拉滿弦時都可以射中目標。但在戰場上能射穿敵人的胸膛或鎧甲的,當然是力氣大的射手;力氣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楊樹葉或射中蝨子的,那是以巧取勝。

測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腳踩弓弦,將秤鉤鉤住弓的中點往上拉,弦滿之時,推移秤錘稱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氣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後約重七兩,筋、膠、漆和纏絲約重八錢,這是大概的數字。中等力氣的相應減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氣的減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溼(陰雨天氣先南後北,開始的節氣,嶺南是穀雨,江南是小滿,江北是六月,河北、山東一帶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揚州地區的陰雨天氣為最多)。軍官家裡常設置有烘廚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僅是陰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霧的天氣也都這樣做)。士兵沒有烘廚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頭煙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會朽壞解脫。

如上文《天工開物》等典籍記載,製作弓十分麻煩,需要應對氣溫、溼度等多重因素。各種烘烤、晾曬、熬膠、墊弦、暖靶的工序稍微錯一步就會影響發射的精準度和使用壽命。聯想到諸葛亮和周瑜所處的江南地方,更是難以在短短十天內造出好弓。一旦進入梅雨季節則更是制弓的最不利時段。

孔明借箭實在是一個高明的橋段,一旦羅貫中改寫造弓,則整個故事毫無生趣和轉機,周瑜也必將嘲笑諸葛亮的無能為力了。

1、宋應星《天工開物》

2、考工記

3、“聚元號”弓箭傳承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價值

4、秦俑一號坑發現完整弓弩 用動物皮筋製作弓弦


歷史研習社


這個問題問的,真的太聰明瞭,估計這樣諸葛亮沒地方借去。

但反過來想一想,戰場上最缺的是箭,弓不是一次性的,可以拿來反覆用,只要不是被殺得大敗,被敵人繳獲,怎麼會缺弓呢?曹軍與東吳並未開戰呢,所以東吳不會缺弓,但缺箭是必然的。箭是越好的,箭就如現代戰場上的子彈,打起仗來,誰會嫌子彈多呢?所以,如果周瑜一定要讓諸葛亮三天之內造一萬隻弓,就不是智慧的周瑜了,而是故意陷害,小肚雞腸的周瑜。讓他造弓幹什麼,不如直接下令殺死諸葛亮算了。

殺了諸葛亮,是公開破壞孫劉聯盟的。讓諸葛亮三天之內造一萬隻弓,等同直接殺了他。東吳正在勝人之際,而且已經與劉備簽定了戰略合作協議,周瑜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這樣做呢?太低估周瑜的智商了。所以,這樣的事情肯定不會發生。

既便這樣的問題發生了,我相信諸葛亮也會有辦法破解。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怎麼會活人讓尿憋死。首先,如果周瑜提出這樣的計劃,魯肅會第一個強烈反對,而且會報告孫權,告發周瑜公開破壞孫劉聯盟。其次,諸葛亮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也不會輕易與周瑜簽定軍令狀。在強大的壓力下,周瑜會自動放棄這一計劃。因為當時主要的敵人是曹操,而不是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能是,憑諸葛亮的智慧,想到了短期內得到一萬隻弓的辦法,再次在周瑜面前露一手。只不過,這個辦法小編還沒有想到。


歷史春秋網


結果就是:諸葛亮可能會罵:“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如果臨到戰爭了,居然發現沒有弓,那就是周瑜的失誤了。

因為弓不比箭。

箭是消耗品,打仗的時候是要往外發射的,用量特別大。

這就跟打印機和紙的關係一樣。

打印機是你公司的固定資產,但紙是你公司的低耗品。

你可以臨時去借一張打印紙,但是你不能去借打印機吧。

你作為一個領導,這些固定資產是要常備的,是你在一開始就要有的。

如果你連這個都沒有,你這個公司就有點太LOW了。

對於周瑜來說,弓這種東西是常備的,弓的製作週期長,對於周瑜和諸葛亮來說都是常識,周瑜如果讓諸葛亮去三天造一萬隻弓,丟人的不是諸葛亮是周瑜。

諸葛亮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個陰謀。

弓作為一種武器肯定是定期檢查的,如果周瑜連這個都沒有,他這個大都督就顯眼了。

-------------------------

腦補一下這個畫面。

周瑜道:“孔明兄,請你為我造出一萬隻弓來,”

諸葛亮轉身就去找孫權了:“孫將軍,你們還是投降吧,我看你這個都督有點弱智啊。”

或者畫風是這樣的:

周瑜道:“孔明兄,限你三日之內造出一萬隻弓來。”

諸葛亮說:“好, 給我十萬個工人,我要上等原木一千根,牛角兩千對,弓弦十萬米……”

周瑜道:“你獅子大開口。”

諸葛亮道:“你身為都督,你的軍需物資連個基本的管理也沒有嗎,臨上戰場了,你居然沒有弓,刀架在脖子上了,你居然要我去為你打一把。你是怎樣當上的都督呢?難道你靠大小喬的關係嗎?……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無恥之人。”

周瑜吐血而亡。

以後我們電視上看到的,諸葛亮罵死的不是王朗,而是周瑜。


錦翼


既然題主腦洞大開,那麼我就按照自己的一些見解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為甚惡魔周瑜不讓諸葛亮造弓或者造船?而選擇了讓其造弓箭。

讀過《草船借箭》一文的都知道,在大戰之前,眾人討論是水戰當以弓箭為主,原因就是水戰不如同陸戰,水戰中遠距離的攻擊的手段才是最有效的。水戰中船隻的速度有限,而且受到水流和風向的影響,所以接舷戰之前一般是弓箭對射,這就使得弓箭成為了重要的儲備。

而弓箭是消耗品,也就是說射出去後就沒了,不像是弓弩製造出來可以使用多年。所以要是周瑜讓諸葛亮製造弓弩,恐怕孔明會大笑著說:“東吳還是早降吧,這種見識的人都能當都督,看來江東無人啊!”歷史上自從出現弓弩之後,箭矢製造的花費就遠遠超過弓弩

戰國時期的秦軍,出現了配套化的弓弩生產線,也就是以零件加工後組裝的方式來製造弓弩和箭矢。當時秦軍的弓和弩用的箭矢是通用的,也就是可以說一個士兵箭矢沒有了,可以立刻找夥伴要一點,這保障了秦軍的弓弩可以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事實上就如同槍械一樣,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彈藥,一般花費在彈藥上的錢,要超過槍械本身。所以沒有彈藥,要再多的槍械又有何用?

草船借箭是演義中虛構的,但是這一節也成為了諸葛亮多謀的體現,因為諸葛亮硬是將必死之棋給下活了,使人看後都不得不拍手稱快。


小司馬遷論史


誠邀,在草船借箭的典故中,如果周瑜請孔明造一萬隻弓而不是十萬只箭,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當然草船借箭的典故是不能用了,那麼古代造一隻弓需要多久呢?

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也是古代最有效的長距離殺傷性武器,無論進攻防禦都很適合。其實古代的軍用弓,比如傳統筋角弓的製作週期,最少就是需要一年。而其他複合弓之類的,製作週期則是更加的漫長。所以三天之內孔明是不可能造出一萬隻弓的,一隻也造不出,這是軍事常識。

所以如果周瑜硬要“請”孔明三天內造一萬隻弓,那就擺明了欺負人,估計孔明自己不說,魯肅等人也會出面勸阻。當然如果勸阻無效,孔明也許就會逃之夭夭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草船借箭,這個流傳千古的典故,其實 他並不是諸葛亮的智慧,而是作者羅貫中老先生的妙筆生輝。

他塑造的這個諸葛亮的形象,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知人的心裡,也就是說,諸葛亮還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家。

因為諸葛亮他了解曹孟德作戰特點,謹小慎微,在大霧中敵人進攻的時候,肯定是不能出戰的,只好命令弓箭手盲射。

而2萬名弓箭手,平均每人射出十支箭,既然是盲射,他也有一個成功的概率,即使是50%,也能得到10萬支箭。

今天這個題主出的是造1萬個弓,這 不但難人煞了孔明先生,更難煞了羅貫中老先生 ,即使是今天的造假大王,恐怕也得望風而逃,除非是趙本山來個腦筋急轉彎,指著1萬名弓箭手說,這不是1萬個公的嗎?面對這樣的回答,不要說是氣性大的周公瑾,就是脾氣好的魯肅,也要當場氣吐血。

當然 想要三天造出1萬個 弓,那並非易事,還得上山去採藤條做弓背,還得要找牛筋羊筋做了弦,知道諸葛亮光找材料恐怕就要三天時間,他與周瑜立下的軍令狀,肯定是要丟腦袋的,可是,這諸葛亮,要是因為1萬隻弓死了,那也太冤枉了。

俗話說,活人豈能讓尿憋死?

我來替羅貫中老先生,給諸葛孔明安排一下吧。

這諸葛亮在當年隨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一個武器庫,裡面不但存大量的刀矛劍戟,還有1萬隻弓。

於是,這諸葛孔明,便安排趙雲趙子龍,率一百精兵偷襲的江北曹軍佔領的武器庫, 搶走了1萬隻弓,在第二天早上,趙雲趙子龍,便把一萬隻弓送到了周瑜的大帳。

在看這周瑜,氣得直翻白眼,仰天長嘆:天生瑜,何生亮?

這周瑜一口氣沒上來,氣出了腦血栓,便回家 賣柺去了。

這題問的扯淡,我也跟著扯淡。


趙志軍001


首先說,歷史上並沒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任何記載,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也沒有小說和民間故事中那麼大。

諸葛亮是以劉備特使的身份出使柴桑的,完成了孫劉聯盟的最後對接,這一點十分重要,對赤壁之戰取得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但具體到戰役的過程,卻沒有諸葛亮的身影,舌戰群儒、借東風、連環計、華容道以及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

孫劉聯軍的總指(左都督)是周瑜,副總指揮(右都督)是程普,參謀長(贊畫軍事)是魯肅,劉備也得聽周瑜的指揮,諸葛亮在聯軍中並沒有明確的職務。

推測起來,諸葛亮完成結盟的任務以後就回到了劉備身邊,不過他比周瑜的指揮部行動得還要晚一些,等周瑜在陸口與劉備初次相見後諸葛亮才回來的。

但是,這並不影響諸葛亮的“光輝形象”,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主要締造者之一,這一點不可抹殺。

赤壁之戰期間沒有草船借箭,但不意味著歷史上沒有發生過草船借箭,只是其主角是孫權。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10月,也就是孫權剛把大本營由京口搬到建業的次月,曹操親率大軍到了合肥,要與孫權爭奪長江天險。

這一仗規模不小,是赤壁之戰後孫曹之間最大的一仗,有的史書甚至說曹操此行帶來了40萬人馬,很快打到了長江岸邊,《三國志》說“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

40萬顯然有點誇張,或者是曹操又在故意虛張聲勢,但人馬肯定不少,應該與赤壁之戰時差不多。孫權得到報告不敢怠慢,立即率領7萬人馬應戰,這個數字如果是真的,那基本上就是孫權能拿出的全部家底了。

此戰中,孫權人數佔下風,但打得卻很主動。濡須口附近的長江中有一個叫中洲的沙洲,曹操看到可以利用,於是命人乘油船率兵趁夜渡到洲上,哪知此舉被孫權偵察到,立即調集水軍前來圍攻,曹軍不是孫吳水軍的對手,僅被俘虜的就有3000人。

吳軍士氣大振,反而主動到曹營外發起挑戰,曹操下令堅守不出,孫權親自來挑戰,乘輕船從灞須口前往曹軍營寨。曹軍將領要發起攻擊,曹操說:“這是孫權前來觀陣,後面沒準有陰謀。”

曹操於是下令軍中整齊軍容,嚴陣以待,弓弩不得妄發。孫權又向前行進了五六里才回去,在船上吹吹打打,故意氣曹軍。

還有一次,孫權來挑戰,這一次孫權是乘大船來的,曹操倒不客氣,下令射箭,弓弩亂髮,箭射到船身上,射中得太多,把船都壓偏了。

孫權下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這大概才是真實版的“草船借箭”。

雖然諸葛亮與草船借箭無關,但回到小說、民間傳說以及本問題中,假如周瑜真的讓諸葛亮造弓箭,而且造的是10萬支弓,諸葛亮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可以這樣直接回復周瑜:你這純屬瞎指揮,要麼就是故意在刁難,你手下一共才3萬人,要10萬把弓作個甚?


南門太守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允許虛構,作者虛設這個情節是為下面的草船借箭作鋪墊,為塑造孔明多智而近妖的“智絕"形象服務的。歷史上草船借箭的是“親射虎,看孫郎”的孫權,同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但這兩個情節的移植,讀者看了造樣和諧,因為符合孔明、翼德的性格。


歷史上的周瑜心胸開闊、文武全才、精通音樂,孫劉聯軍與曹操生死相搏之際,怎麼可能給孔明使絆子,孔明當時是劉備的全權大使,斬了大使,那不是撕毀兩家盟約嗎?周瑜會這麼不識大體嗎?

再說如果小說中出現周瑜讓孔明打造一萬把弓,暗中吩咐工匠消極怠工,孔明違反軍令,被“咔嚓"啦,《三國演義》的“三絕":曹操,奸絕;孔明,智絕;關羽,義絕。只剩下“兩絕",小說就不精彩了。

同時,歷史小說雖然允許虛構,但也要尊重基本的史實,孔明還有做丞相、擒孟獲、出祁山這些大事沒做哩,怎麼能提早開掛呢?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有意思了,峰子君來解答一二。

首先“草船借箭”不是典故,正史上也沒實際發生過,而只是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橋段。那麼咱們僅就《三國演義》,來講講“草船借箭”和借弓,結局會怎樣?



諸葛亮“草船借箭”

曹操大舉南下,赤壁之戰前夕。東吳大都督周瑜,為了刁難前來結盟的諸葛亮,限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結盟嘛,你諸葛亮總得拿出點實際誠意來。

於是,諸葛亮當即立下死命軍令狀。前兩天,諸葛亮沒有任何起色,眼看三天期限將至,周瑜以為諸葛亮是必死無疑(立了軍令狀),實際上諸葛亮是在等待時機。

隨後在第三天,諸葛亮以大量稻草人立於數排船中,擂鼓,造勢,出江。曹軍誤以為是東吳來襲,紛紛向不遠處的敵船射箭,箭矢如雨點般飄落,不久稻草人身上扎滿了箭。諸葛亮歸,十萬支箭一天就搞定了。東吳上下,紛紛欽佩孔明智慧!

這就是著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了。

若是換成一萬隻弓呢?

如果周瑜不是讓諸葛亮造十萬只箭,而是一萬隻弓呢?也限三天之內完成,諸葛亮會怎麼樣?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弓是不常換的,而箭可以隨時補充。這就像現在的槍和子彈一樣,造一隻槍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大於造一顆子彈。三天之內造出一萬隻弓,幾乎不可能!

如果這樣,周瑜這就不是故意刁難諸葛亮了,而是想把諸葛亮往死裡整。赤壁之戰在即,曹操大軍虎視眈眈,江東危如累卵,這個時候還要搞“窩裡鬥”?還要把盟友往死裡整?

我想聰明的周瑜,是不會傻到這麼幹的。畢竟,曹操才是他們目前最大的敵人,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勝算嘛。周瑜刁難,無非是想教訓一下恃才傲物的諸葛亮,給諸葛亮一個難堪或下馬威。

在當時那種強敵來犯的危急情況下,團結才是主旋律,當時周瑜未必就真想弄死諸葛亮。真正想弄死諸葛亮,那是在後來。



反之,如果諸葛亮沒有這個把握,也不會接周瑜這茬活,更不會立軍令狀。所以,想刁難機智萬分的諸葛亮,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

如果周瑜執意要諸葛亮三天之內,造一萬隻弓,那麼這就是蓄意破壞“孫劉聯盟”了。吳主孫權是個有大局觀、懂利害、精到骨髓裡的人,三國骨灰級的操盤高手,也不會允許周瑜這麼幹。

綜上,如題所問,最終結果:諸葛亮有驚無險,不借箭只借弓,那《三國演義》就沒有“草船借箭”了。

或許故事要改寫成“瑜亮智鬥,孫權解圍,火燒曹操,聯盟遂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