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用户5547786370


在《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死鹰事件之后,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同时被康熙革职,而送给康熙死鹰的十四阿哥和暗中掉包的九阿哥没有受到调查。

这让胤禛心灰意冷,回到潜邸,垂头丧气,弄了几箱子财宝,要打发邬先生走,好在被邬思道一番分析,才知道康熙的良苦用心。


然而,当胤禛继位的那天晚上,雍正回到潜邸,只是看看邬先生,当邬先生说出要“半隐”的时候,雍正没有给邬思道一分钱。甚至,在十三爷给邬思道送行的时候,也没有给邬先生一分钱,只给了他一个姑娘如月。

这是为何?仔细想来,这是雍正要抓邬思道的“小辫子”,以便除掉他。

邬思道身有残疾,想要生活下去,必然要利用他和雍正的关系作为资源来获取财富。但是,只要邬先生说出和雍正的关系,那他就必死无疑。


所以,他先到了李卫那里,后到田文镜那里,都没有说出自己和雍正的关系。当然,李卫和邬先生常年在雍正潜邸,也不用说,李卫自然照顾的很周到。但是李卫刚到江苏巡抚任上,又是清官,手里不富裕,邬思道无法和他要酬劳,所以,李卫把他介绍给了田文镜。

因为田文镜有难处,雍正元年,田文镜被派往河南,出任布政使,调查诺敏藩库造假事宜。查来查去,人家诺敏的库银和账目完全对的上,这让田文镜一筹莫展。

李卫领着邬思道来到田文镜处,当时李卫介绍邬思道说: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如有难处,大可问他。但是邬先生是绍兴人,绍兴的师爷,你知道,安事论价。每年八千两的酬劳,邬先生帮你打赢这场官司!


当时,田文镜思索片刻,很爽快的答应。为何?因为他觉得自己出的起这个价钱。

如果能够扳倒诺敏,自己就是功臣,河南巡抚的位子非自己莫属。在雍正年间,官吏等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往下就是一品到五品、九品官员。亲王的俸银一年是一万两、郡王是5000两每年,一品大员年俸银是180两,五品官员是80两每年,巡抚为正二品,俸银为150两。

那田文镜一年155两银子够开销的吗?在1792年据英国使者马夏尔尼记载,北京普通人家的年收入是32两银子,田文镜的年收入是普通家庭的十几倍,生活所需,完全够用。但是,支付邬思道每年八千两的幕酬,显然不够。那田文镜为何答应了?

这就牵扯到养廉银的问题。雍正时期,为了防止官员腐败,雍正执行养廉银制度。规定总督是13000——20000两每年,巡抚是10000——15000两每年,布政使是5000——9000两每年,最低的同知是400——1600两每年。

用养廉银来支付邬思道的幕酬是可以的,所以,田文镜留下了邬思道。

在田文镜那里,邬思道确实帮他做了几件事。先是向田文镜指出,诺敏的库银虽然足够数量,但是不一定都是官银。结果,田文镜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诺敏藩库的官银只有20万两,剩下的180万两是从晋商那里借来的。这一场官司,田文镜赢了,顺利升任河南巡抚。

在河南巡抚任上,西北战事吃紧,按照定额,河南需要向年羹尧那里筹送粮食一万石,而实际筹粮仅仅只有五千石,缺的那五千石粮食怎么办?

再说,此前河南送粮官员,因为迟到了一天,就被年羹尧杀了。如今缺少五千石,谁还敢去送粮?

这时邬思道显出自己的价值了,他自荐出任送粮官,还保证会让年羹尧免去那五千石粮食。

邬思道到了年羹尧那里,指出了叛军所藏之地——法伦寺,年羹尧合围击败叛军,结束西北战事,一高兴,免除了那五千石粮食。

完成了重大使命,邬思道开始索要银子。西北送粮之前,田文镜还欠邬思道两千两,送粮归来已有半年,只给了两千两,总共还差四千两。邬思道和田文镜索要银子。

大家知道,田文镜是一个刻薄吝啬之人,他本指望这养廉银的到来,可是,一时没有着落。这边邬思道还一个劲的要钱,顿时就火了,对邬思道说,你就是杀了我,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人家邬思道算准了,刚刚进了一批火耗银子,有五千两。田文镜一听更生气了,火耗归公,半年过去了就收上了五千两银子,你就要拿走四千,我如何向皇上交待?再说,我这么大个衙门,也需要应酬吃饭啊!行了,我这小池塘,养不了你这条大鱼,你拿钱走人!就这样,田文镜把邬思道赶走了。

不是我不想半隐,是你的亲信养不了我,我只能自谋生路,邬思道正式全隐,即使雍正知道了,也拿他没有办法。

那邬思道为何向田文镜索要八千两的幕酬?

一、向雍正表明自己有所求。向他这种人,无所求才是最可怕的。他要雍正送给他的女人、要雍正亲信们的钱财,说明自己也很俗。只求敛财安度晚年,这样对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二、田文镜的养廉银是10000两,自己拿走8000两,如果田文镜用养廉银支付酬劳,无疑于向雍正说明手里没有不义之财,是一个清官。若果拿火耗银子支付酬劳,更说明他手里没钱,是一个清官,好官。这变相的保护了田文镜。


品读春秋001


邬思道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他之所以向田文镜索取八千两的年薪,着实不是真的为了钱,而是有意为之的。邬思道这么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邬思道索取高额幕酬是在“演戏”

邬思道在雍正皇帝登基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也知道雍正帝的许多事情,雍正帝对邬思道即心存感激又颇为忌惮。

邬思道自然也是知道雍正帝对他的忌惮,所以在胤禛登基后,邬思道离开雍正帝,先后到李卫和田文镜那里当起了幕僚。

这个题目说的是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当幕僚期间发生的事,当时田文镜是河南巡抚,雍正帝那会正准备去河南查看。

按照清代的官员薪酬标准,田文镜当时每年应该有两笔收入,即年薪和养廉银,其中年薪在一百多两,养廉银在一万两左右。也就是说当时田文镜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一万两出头一点。

幕僚不是朝廷命官,幕僚的酬金是聘主官员自己给付的。也就是说邬思道提出的这笔八千两的年薪必须是田文镜自己给付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明显了,田文镜如果能支付给邬思道八千两的年薪,那说明田文镜很可能还有其他收入,这样一来外人很容易以为田文镜是贪官。

所以,邬思道向田文镜提八千两年薪其实是故意的,邬思道心里很清楚田文镜是不会支付这笔年薪,这样一来邬思道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离开田文镜。所以邬思道这样做的真正用意不在于钱,而是为了离开田文镜,因为雍正帝要来河南了,他要避开雍正帝。

邬思道故意提八千两年薪还有个用意,那就是让雍正帝看到他邬思道并不是无欲无求的。无欲无求的邬思道更令雍正帝忌惮,而对钱财有所求的邬思道则会令雍正帝少一些忌惮。由此也可见这邬思道确实是很厉害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邬思道向田文镜提出八千两的幕酬其实是别有用意的。邬思道此举一是为了避开雍正帝,二是为了减轻雍正帝对自己的忌惮。


历史守望者


幕酬八千两放在清朝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这个八千两,一般是指白银,而银价在各个朝代的购买力略微不同。

以《红楼梦》为例,它隐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所以以《红楼梦》为参考比较准确。用一种比较粗略的算法——贾府一餐螃蟹24两银子,相当于小户人家过一年。

我们假设这个小户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标准了),如果我们按照低保400元(现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月的标准,一年4800。还不算小户人家至少是三个人,就算是两个人吃低保,一年也应该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个24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的最低标准,4800除以24等于200元,实际上,这个标准非常低,起码应该是400元(一家三口两个人拿低保)。

那么一顿奢华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战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稳定,更何况乾隆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所以生产力发展不如雍正朝以后,所以银的购买力应该很高。所以我们战且可以粗略把这个时期的银价确定为一两大约等于200-500元。

那么,一年八千两幕酬相当于: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万到四百万,那么月薪不超过40万。

月薪40万,放在今天,大概是一个企业高管的收入。然而邬先生是谋国的智库,他不属于官,出主意当然要拿回报,40万并不多。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佣人和谋士,要这个价又显得高得离谱。

接下来说剧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次,都能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而邬先生这个角色,更是堪称点睛之笔。

必须说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不同于二月河的小说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说原著,也不同于真的历史。

在真实的史实中,邬先生这个人,只是绍兴师爷,江浙幕僚团体的一个代表,专门从事幕后策划工作,集阴谋阳谋,大小智慧于一身,也就是说,邬思道只是来源于现实,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虚构人物。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实史实的标准来衡量剧中人物和剧情,但是这不妨碍扣人心悬的剧情和争锋相对的权谋成就它成为经典。相对来说,电视剧中的邬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经历是最耐人寻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顺利继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潜邸,一进大门就问,邬先生在哪里?而见到他以后,说“顺便来看看你”——

电视剧是拍给全国观众看的,一方面,要表达剧本中的生杀权谋,一方面,又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有些东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在这里,导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邬先生出谋划策,现在成功继位了,回来感谢一下,通报一下,这是礼节。往恶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过河拆桥,回来处理了解机密的谋士。

其实不用二元对立的理解,可能他两者的用心都有,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会起杀心。

但是,看这一段的时候,观众一定会觉得两个人表情神态很有内涵,这就是精妙之处。

雍正说,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么?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都调来么?说话的时候是一副炫耀的样子。

那么在这里,这个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


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宫里继位,但是三路人马在守着潜邸。那么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畅春园,守他的家,岂不是多此一举?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雍正重视邬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为雍正告诉邬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围的。

然后邬先生说,是我安排的——还五路人马!

这里至少可以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你知道三路人马,我安排了五路,具体手续还是我在安排。我办事你放心!

第二层,三路看家,两路护驾(假设),看家的人比护驾的人还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来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层,我都安排了五路人来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觉吧?你放心吧?

到这里,雍正转过背去,说,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说话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兴,而是有点不耐烦。接下来雍正说——

这就更腹黑。要感谢,真心要安排,要么就是物质奖励,要么就是封官进爵,来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说明是名头,身份,那就是要给职位,而不是给一笔钱打发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为慎重,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刻意的托词,有意推脱。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后可能就弄没了,大家都了解的衙门作风。

实际上,对于这个极其聪明的谋士,雍正此时的情感是感谢与防备并存,感谢是因为他辅佐自己一路走来,功不可没,防备是因为这个人晓得得太多了,忠诚还好,不忠诚则随时可能掐住自己命脉。而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清楚。

雍正怀疑,邬先生就要给他吃定心丸,于是——

首先推脱自己不要官。

那么你不出来做官,想干嘛?

雍正依然是怀疑的,提出三种隐法,潜台词——你是想去当公务员,还是去做生意,还是去当小老百姓呢?

这依然是在挖坑。你说大隐隐于朝,那就是还是想做官从政,那你前面说的都是骗人的。你说中隐隐于市,你这个知道这么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乱说怎么办?你说小隐隐于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阴我?

然而邬先生说了个半隐——

他说半隐的时候,雍正是一副脑洞大开的表情——

半隐的理由很充分——

我对政治无心,但是我需要你养活,我不会在你身边碍眼,但是你随时找得到我。

当邬先生讲完理由以后,雍正是觉得有道理,并且是感动了的,两个人都含着泪——

这一关,邬先生就算是满分混过去了。

他如果留下来为官,早晚是年羹尧一样的下场,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敌利用,也很难保全,暂且求一个监视居住,虽然免死,但是没有得到自由。

接下来,去李卫府上,说白了就是监视居住。而雍正经常也会问李卫他的情况。如果没有西北战事,可能邬先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这只是腹黑的看法,实际上邬先生一直在履行一个忠臣,谋士的诺言,他帮李卫搞清楚了诺敏案。这个是暗中帮了雍正。

接下来田文镜有一些麻烦,邬先生又去帮田文镜,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瘸子加罪犯,能跑多远?

田文镜是个暴脾气,是很不尊重邬先生的,无论雍正,年羹尧,李卫,对邬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镜是把他当一个臭书生打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粮。

于是邬先生想到一个釜底抽薪,一箭双雕的办法——直接去西北,帮年羹尧出主意,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粮食,其次,为雍正解围,立一个大功。

邬先生进大帐之前,甘肃巡抚范时捷正在跟年羹尧撕逼,范时捷何许人也?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之孙,一等精奇尼哈番范承斌之子,这样的人都选择不伺候了,可见年羹尧已经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来邬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点化了年羹尧,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说夺嫡上位之前都是阴谋诡计,那么雍正继位以后,每一件大事,邬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这些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一点雍正会看到,也会越来越放心。

其实,根据电视剧的表达,邬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一直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争名夺利的。因为对于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来说,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个有抱负的君主造福万民,是一种人生境界。

而邬先生做了这些,是一定要要银子的,因为你天天阳谋,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难不成是要成为千古圣人,比皇帝还圣么?

然而无奈,田文镜非常不尊重邬先生,还非常吝啬。最终邬先生也就借坡下驴——反正已经帮雍正坐稳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隐了。

第31集,西北已经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黄河抗洪,这时候邬先生是在田文镜府上的,他这个时候找田要他的工资是合理的。

第一,刚开始去西北卖命之前就说好了的。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要让皇帝知道自己还是个凡人,做事情还是要回报的。爱钱才是正常人。

这是农民工正常向老板讨要工资的神态。

如果田文镜给他了,还养着他,那么雍正来了会知道邬先生只不过是个吃货,做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搞钱,而不是觊觎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镜是在是太抠,而且情商很低,他给了邬先生四千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这可就不能怪邬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镜主动不养我的。

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田文镜宁愿留着一府的废人,也不愿意多花钱养一个关键谋士。既然是这样,是很伤邬先生自尊的。画面中,邬先生其实很气愤,也很失望,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宝宝自由了终于可以跑了的偷着乐的心态。

邬先生要的幕筹,最终到手就是四千两,一个帮国家省下了几十万担粮食,一个挽救朝局于水火之中的功臣,一个人帮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稳了天下的人,要几十上百万的年薪,这个算很大个事么?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邬先生要钱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脱离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为田文镜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邬先生最后说——

邬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师,是优秀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已经去世多年,向老艺术家致敬。


HannibalLecter


邬思道乃《雍正王朝》中第一高人,其权谋造诣唯有康熙大帝可以相提并论,已然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

邬思道为何要呆在田文镜幕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雍正表态。

雍正在登基之夜,本是要杀了邬思道的。毕竟,邬思道作为幕僚,知道了雍正太多的隐秘。在做亲王的时候,可以动用一些阴谋诡计。在称帝之后,却要力图光明正大。雍正为了登基也做了不少脏活黑活。这些事情一旦传言开去,都会成为新皇帝的污点。

因此,在登基之夜,雍正将粘杆处以及性音和尚等许多贴身随从统统杀死,就是为了磨灭罪证。

当时,雍正也想杀了邬思道。是邬思道主动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主动请求归隐,并且表示,自己不会彻底归隐,但凡雍正想要找他,他随时都会出现。

也就是说,邬思道向雍正表明:我的小命儿随时都在您老手中,您什么时候想要取走都成!

此前,邬思道对雍正帮助太多。登基之夜,雍正还有些抹不开面子,还有些顾念旧情,于是就放走了邬思道。

邬思道也很懂事,此后就在雍正几个心腹大臣麾下当师爷。他很少出谋划策,却收取很高的俸禄。他是要告诉雍正,我想得就是富贵,就是钱财,我无意江山,也不会加入敌对阵营。

正因如此,邬思道才能活命,最后淡出雍正的视线,真正逍遥于江湖。


叶之秋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是个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别于《三国演义》的谋士,更多谋的是“军事”。邬思道可以说谋的范围,集政事、人事于一身,兼职军事,不偏科,全能型谋士。

何以如此神乎其神?盖因邬思道似有一双火眼金睛,洞悉人性,了解人心。如此,便能相对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从而在与太子、八阿哥竞争中,把握先机。



激流勇进

可以说邬思道是现实中,绍兴师爷的缩影。屡试不第,心中又有“一心为公”的政治抱负。当雍正携全家向其行拜师礼,随后又背诵其十年前的文章,这些行为艺术深深打动了邬思道,让其死心塌地地辅佐雍正。

雍正登基当夜,结束使命的邬思道,便提出辞呈,有范蠡之风。同时也决定彻底远离朝堂,这个是非之地。第一步便想好三个雍正,不能拒绝的理由:

  1. 有腿疾,有损雍正在朝廷的威望;
  2. 雍正用他这个,康熙朝“刑余之人”,会背上不孝的骂名;
  3. 谋划继位行的是阴谋诡计,继位后宜使用的光明大“道”。

中隐于李卫府

第二步选择落脚点。邬思道无范蠡经商之材,选择了在雍正“潜邸”奴才李卫处“中隐”,谋份差事,自己与李卫交情甚深,解决温饱自然不成问题。还笑纳了雍正派的“贴身丫鬟”如月,完全在雍正监控之下,隔绝了邬思道与雍正政敌势力的汇流,彻底打消雍正杀他的念头。

离开李卫

凡事要循序渐进,过急过缓,效果都不佳。有心退隐的邬思道,清楚若果一步由“中隐”马上“小隐”,会受到雍正的猜疑。于是借“诺敏一案”献计作为见面礼,谈好了八千两的价钱,投入田文镜帐下。从李卫到田文镜,也意味着监控的放松。也想好理由离开:

  1. 李卫虽不识字,但机灵,遇事有主意,不像田文镜有点愣,自己派不上多大用场;
  2. 雍正对李卫有知遇之恩,又恩同再造,给了李卫不一样的人生。李卫也绝不敢做出一点不忠于雍正的事,故邬思道在李卫这里,也就混个好一点的温饱。

八千两幕酬

刚好在山西遇到田文镜之时,其正为“山西库银”一案伤脑筋。故人相遇,加上酒劲,李卫一旁做僚机,邬思道半调侃地说只要八千两幕酬,以后便投入田文镜帐下。解决田文镜的燃眉之急,自然不在话下。要不说田文镜“愣”,自己也是清官,哪里能养得起这个“打工皇帝”。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心扑在“山西库银”一案,爽快地应了下来。于是在酒桌之上,邬思道完成了“转会”。传递出的信号:邬思道也是个没什么大志的,贫贱能移,完全可以为五斗米折腰的,不足为虑。

后记:

从李卫处到田文镜,起码还在朝廷势力范围内,雍正可以知道邬思道的消息。等到雍正在新政、西北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邬思道之时,其知道田文镜拿不出八千两幕酬,故意激怒他,哪怕兑现一半,作为晚年的退休金,达到“小隐”的目的,彻底隐退。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4331998377394880"} --}

公子霜尘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向田文镜索要幕酬八千两,搞得田文镜怒气匆匆,火冒三丈!本来嘛田文镜就是个清官,一年的俸禄银子也没多少,哪来那么多银子给邬思道?

于是,邬思道以田文镜不能满足之前答应的幕酬,就拍屁股走人了。

很多人看《雍正王朝》看到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像邬思道这样一个有格局、有本事、有品位的人,会这么贪财?简直与高大上的军师形象,格格不入!为什么?

在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典故。

这个典故的主人翁,就是秦国大将王翦。

当年秦王嬴政在一统六国的过程中,派秦国大将王翦带领60万大军去攻打赵国,但是猜忌心强的秦王嬴政对手握60万大军的王翦却不放心。60万大军啊,想想也是,搁谁谁也不能说完全放心。

王翦也明白权大犯忌、功高震主的道理,于是在行军的路上,不断派人去跟秦王嬴政:要房、要地、讨封赏、要美女,故意示弱,意在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贪图安乐,并无太大志向,也没有其他想法,秦王你就放心吧。果然,秦王嬴政听到后,非常高兴。

对于古代君王而言,君王最在乎的,不是臣下吃喝嫖赌、德行有亏什么的,而是怕你太有本事了又不贪不堵,表现的像个圣人,那你就危险了。你说一个人不图财不图色又不图名,那他图什么?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所图者大,非金银财色所能满足。

总之,一句话:君王不怕你图名利,就怕你有理想。不怕你没本事,就怕你没忠心。不怕你有本事,就怕你太有本事了。明白下了吧!

看完上面,我们再来看邬思道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邬思道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个字:大能人!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是一位像神一样的帝术大师,深谙权术和腹黑术,聪明绝顶,运筹帷幄,他能把一代康熙大帝的心思揣摩得透透的,将各方势力拨弄于股掌之间,最擅揣摩帝王之术。

这个人太可怕了,能耐太大了,又是知道雍正帝在“九子夺嫡”中秘密最多的人。在助雍正帝谋划夺位的过程中,二人朝夕相处,雍正帝对邬思道的通天本事深有体会。雍正帝即位,邬思道历史使命已完成,万一留着邬思道再助别人,岂不可怕?雍正帝遂对邬思道起了杀心。

在雍正帝上位后,除了李卫、年羹尧,其他知道他夺嫡秘密的一干人,全都已经被雍正秘密处决了,而作为掌握秘密最多的邬思道,也是雍正帝要“处理”的名单之列了。


其次,邬思道怎样逃过一劫的?


因此,在《雍正王朝》里接下来就有了令人费解、又杀机四伏的一幕:

雍正帝得到皇位的当晚,居然没不住在皇宫,而是马不停蹄的赶回自己的雍王府潜邸,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邬先在哪儿?”一股杀机,三米开外都能嗅到!与邬思道见面后,托辞说“回来看看你”。

大事已定,火急火燎赶回来,看看邬思道?看什么呢?看邬思道还在不在,这么大本事的人,一旦脱离掌控,雍正帝想想都不寒而栗!前庭大事已定,该处理后院了。

邬思道既然都能把康熙帝揣摩得透透的,更能把雍正帝看得透透的。于是,以“三不可用”和“半隐”,号准了雍正帝的性格及“不忍之意”的脉,巧妙的打消了雍正帝杀心。

看似普通谈话的一幕,却是暗藏杀机、惊险莫测,邬思道以智慧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为了能让雍正帝放心,邬思道采用了“半隐”。为什么?因为一旦全隐了,雍正帝就找不到他了,会不放心的。又不能不隐,掌握这么多秘密的人,行走于市,岂不是迟早坏菜?

所以,邬思道采用了“半隐”的方式:始终故意让自己生活在雍正帝的视线掌控之内,又半隐不给雍正帝惹事,煞费苦心,就是为了让雍正帝放心。

随后,邬思道离开雍王府,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跑到了李卫、田文镜那里。其实这样做,主要用意有两个:

一是为了离雍正远一点(伴君如伴虎啊,邬思道整天在皇帝面前晃悠,保不齐哪天雍正帝反悔了),二是为了又不走出雍正帝的掌控范围,因为李卫、田文镜都是雍正帝的铁杆亲信,邬思道人在他们那儿自然放心。


其三,为什么邬思道非索要八千两幕酬?


邬思道离开王府后,先跑在李卫那里待了一阵子,后又跑到田文镜那里,成为田文镜的幕僚师爷。这就有了邬思道向田文镜索要八千两幕酬的事情。

邬思道差钱吗?不差钱,邬思道也不是贪财之人。

凭着邬思道助雍正上位的不世功劳,又与雍正、十三爷、李卫这三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这辈子衣食无忧,根本不差钱。

而邬思道明明知道田文镜俸禄,根本付不起八千两幕酬,为何还要索要这钱财?还把大清官田文镜逼的火冒三丈,只好把他打发走。索要高额幕酬看似无理,实则用心良苦。

为什么?


一是向雍正帝传递一个信息:贪财颐养天年。我邬思道余生的志向就是要些钱财来颐养天年,雍正爷你就放心吧。(消除雍正帝对自己的杀心和不放心,保护自己)。

二是为办完事之后离开田文静找到了借口。其实这个“套”,邬思道是最初到田文静见面时就下好的,条件幕酬八千两,办案心切的田文静居然爽快答应了,也就上套了。

伴君如伴虎,当臣子真不容易啊!别说是臣子了,就算是皇帝的亲儿子也不例外。

雍正帝的亲儿子弘昼(其实是最聪明的一个),故意玩“活出丧”装神弄鬼、荒唐至极,来自污保身,不也是为了让老爹雍正帝放心,表明自己对弘历(后来的乾隆)没有任何威胁吗?

弘时之死,年羹尧之死,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更多趣历史!】


峰子奇观


邬先生之意不在钱,而是以赚钱之名行跳槽之实。他当过雍正的谋士,事成之后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杀驴,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如同胤禛的张子房,雍正能够顺利地当上皇上,邬思道居功至伟。当乾坤已定,雍正动了鸟尽弓藏的杀心但尚有人性之时,邬先生以“半隐”的名义跑到李卫那儿。在李卫身边,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邬先生虽居二线却无任何自由。等遇见田文镜,邬先生知道跳槽的机会来了。

邬先生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两银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镜成为凌烟阁功臣。当时在场有邬先生、李卫、田文镜、丫鬟(雍正的耳目)、邬先生这话其实也是说给雍正听的。田文镜并不知道邬先生与雍正的关系,只知道他是绍兴师爷不知别有洞天,于是便答应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这种方式是自污其名。邬先生让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为了谋生,没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顾虑。西汉萧何,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也曾霸占过百姓财产。

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工资是衡量员工能力的主要表现。邬先生已经在田文镜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价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让田文镜重视。

在清朝,绍兴师爷全国文明,许多官员以请到一位绍兴师爷为荣。田文镜还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际。如果邬先生开价过低,田文镜反而会觉得便宜没有好货。如果不要薪酬,反而会引起田文镜甚至雍正的怀疑。

邬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离金蝉脱壳更进一步。邬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不仅得到了雍正的认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邬先生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济世救民的人文情怀。当他将有同样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过自保之道重获新生。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向田文镜索取,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僚酬劳,并且还时常挂在嘴边,其实是另有深意的!

首先,邬思道是为了表明,自己给田文镜做幕僚,是为了谋生,让雍正放心

在史书记载中,邬思道是否为雍正出谋划策,帮助雍正顺利继位,是没有这个记载的。但是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却将此部分内容描绘的惟妙惟肖。给人的印象是:雍正正是在邬思道的精心策划下,才最终成功继位。

而雍正继位成功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邬思道。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么一个大谋士,并且深知雍正继位全过程的人,按道理,雍正是不会留他在世上的。

而邬思道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雍正顺利继位后,他便提出来要走,并且还说采取半隐而退,这样让雍正皇帝能够随时找到他,同时他还需要做幕僚赚些钱,来养家糊口。于是,雍正才放心,让他先到了李卫那里。

后来,由于一桩案子,李卫把邬思道推荐给田文镜,让他做田文镜的幕僚。邬思道提出来每年8000两银子的薪酬俸禄。其实,也是为了给雍正表明,自己只是为了谋生,赚些银子罢了,不让雍正怀疑自己又有什么计谋。

其次,8000两银子几乎相当于田文镜全年俸禄,会让田文镜心疼,进而会让雍正知道

田文镜为山西巡抚,按照《清全典事例》记载:巡抚的年俸禄为10,000至15,000两银子,而邬思道提出来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僚俸禄,几乎相当于田文镜全年的收入,而田文镜又比较清廉,做人又直来直去,不善变通。所以,这8000两银子对他来讲,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因此,邬思道不断的拿这8000两幕僚俸禄说事,催田文镜要钱,其实目的是为了让他给雍正皇帝汇报,证明自己确实是需要做幕僚谋生。

终于,雍正知道了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并且要每年8000两的幕僚费用,这才放心。

最后,邬思道归隐,也确实需要一些银两

虽然说,在电视剧中,邬思道帮助雍正顺利继位,但是雍正也没给他什么钱。在电视剧中,雍正形象还是比较清廉的,每次吃饭都把饭菜吃的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不让邬思道认为他虚伪,在邬思道走的时候,就没给他什么钱财。

而邬思道是个谋士,没有朝廷俸禄,没从雍正那里拿到什么钱,想全身而退,隐居山野,可没有银子也是不行的。所以,他继续以幕僚的身份去谋生,李卫虽然鬼点子多,但是他不敢多要,怕李卫给雍正打小报告。

田文镜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方面是田文镜忠心,雍正不会怀疑;另一方面,田文镜性子直,肯定会把这事捅上去的,这样雍正就知道了。雍正知道这件事以后,田文镜的银子肯定会给自己,这样邬思道就能顺利归隐了。

结语

《雍正王朝》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通过对邬思道的刻画,反应古代谋士的能量,即使这8000两幕僚俸禄的细节,都能让人捉摸半天,不能不说确实拍的很棒!您说呢?


管理故事会


8000两白银在很多人看来对于正直不贪的田文镜是很难拿得出的,因为清朝一品大员的俸禄不过150两到200两白银。但是到了雍正时期,雍正为了解决康熙末年的吏治问题,以养廉银来杜绝贪污腐败现象。当时一年的养廉银是一年俸禄的10倍到100倍之间,有史记载光绪年间一品大员的养廉银达到了15,000 ~20,000两之间。雍正年间一个布政使的养廉银5000 2~9000两之间,当时作为雍正宠臣的田文镜官至布政使,所以一年能够拿出8000两,还是有这样的实力的。



更何况李卫在把邬思道带给田文镜看的时候,李卫是这样说的

我们这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有问题但凡问他都可以帮你解决。

田文镜这时候就意识到,李卫是来帮田文镜出主意,如何才能扳倒诺敏打赢这场官司。但是李卫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邬思道是绍兴人,绍兴人要讲买卖,有多少钱就出多少主意。

邬思道顺水推车,先把田文镜赞扬了一番说他是皇帝的宠臣,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只要每年给8000两的幕银,就一定能给他打赢这场官司。

这时候,田文镜思量片刻,很爽快的答应了邬思道的请求。其实田文镜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这场官司一赢,自己高升是必然的。因为官司一赢,扳倒的天下第一巡抚诺敏,自己就是有功之臣,升任巡抚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抛开每年近2,0000两的养廉银以外,朝廷每年还会拨给巡抚各种用度,田文镜甚至不要花自己的工资,就可以完全支付得起这笔费用的。

但是田文镜这个人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从在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因为一两白银就把老状元骂的狗血淋头,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这个人是十分刻薄的,而且不懂得人情世故,逞口舌之力。

果然事情结束后,田文镜成了河南巡抚,对于给邬思道的白银却一拖再拖,借口自己作为巡抚,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支出,要8000两的工资太高了。田文镜这属于典型的吃饱喝足了,抹嘴走人的事情。邬思道帮他打完了官司,他就忘了原来答应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说,同是雍正的宠臣,李卫却比田文镜受欢迎,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邬思道8000两白银,虽然作为幕僚确实是价格很高,但是不知道料事如神,他的点子都管用,而且各个必中,说明他就值这个价钱,田文镜自己也是承认了的。


另一方面邬思道这时候离开了雍正,作为一个瘸子,他总要为自己的后事和养老考虑,多要点银子,这也是他计划好的事情,同时也要做给雍正看,我是一个有需求的人,所以我不会有什么幺蛾子背叛你的,你放心就好了,我还得和你的这些宠臣们要钱养活自己的。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由改编为电视剧时做了很大的删减,电视剧的原片送到央视后,又做了很大的删减,导致很多情节不连贯。原本在小说中说的很透的内容,在电视剧中表现的很隐晦。观众在看第一遍时往往会看不懂,多看几次才能明白。


就拿邬思道找田文镜要一年八千两银子的报酬来说。邬思道一个光棍,带着一个丫鬟,一年能花多少银子?一年八千两银子的酬劳,相当于巡抚大半年的养廉银了。




田文镜后来坐到河南巡抚,一年的养廉银是一万两。邬思道找他要八千两,其实有三个目的:

第一是看出田文镜不是个坏官,是不是想真真正正干点事,用八千两试探田文镜是不是真有肚量容人。

第二是邬思道知道雍正一直防着自己,他说过自己要半隐,不能离开雍正的视线。给田文镜当幕僚正好是个不错的落脚点;

第三是邬思道要给自己留后路,把锅甩给田文镜。证明给雍正看,不是自己想跑路,是田文镜赶自己走的。

八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田文镜不贪不拿,还要维持自己最基本的办公开销。这笔钱,他铁定是拿不出来的。

电视剧中雍正的眼神,完全充满了杀意。这部电视剧的演员表现非常到位。


至于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从他跟十三阿哥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了。这一段,电视剧拍的非常直白,不需要过多解释。






最后说几句。原著小说里面把邬思道和田文镜的事说的很详细,邬思道在临走的时候对田文镜说过,他要这么多钱,其实是让田文镜替雍正养着他。只不过田文镜没有那么深的心机,最后背了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