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要向田文镜索取高达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手机用户13246078


《雍正王朝》中,田文镜察觉山西巡抚诺敏及山西众官员在清还国库欠款一事上有猫腻,可是在与诺敏交恶后,却又查不出究竟,反而将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正在田文镜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卫带着邬思道找到了田文镜,而邬思道也借此索要每年8000两白银幕酬的高价希望到田文镜的账下效力,为了打赢与诺敏这场官司,田文镜也就欣然接受了邬思道的条件。最终,在邬思道的指点下,田文镜终于查出了山西府库藩银的内幕,也算是向雍正有个交代了。


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是邬思道最好的选择,也可以是唯一的选择。

雍正登基之夜,经过一番长谈,邬思道和雍正达成一致,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中隐”,以待日后再续君臣之缘。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说的是“中隐”,实际上就是将邬思道放在李卫府上看管起来,尽管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迁怒于自己,李卫必然不敢抗旨,邬思道如果想要离开雍正的视线,改换门庭就是第一步。

而邬思道即便不到李卫府上“中隐”,必然是要去雍正信任并且对雍正绝对服从之人那里。此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人选却寥寥无几,除了李卫,只有怡亲王胤祥、年羹尧,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早年为雍正所赏识,自己也对雍正忠心耿耿的田文镜了。

但是其余几位都与邬思道在雍正府邸的时候就有着很深的交情,一来他们会明白雍正的意思,对于邬思道而言,逃走必然没有可乘之机;二来,邬思道对于他们非常了解,自知在他们府上全无全身而退的希望;三来,即便真的有机可乘,邬思道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这些老朋友为雍正所迁怒。

因而田文镜则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一方面,田文镜为雍正所信任,在田文镜府邸必然不会让雍正反对,属于继续“中隐”,另一方面,田文镜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处事急躁、尖酸刻薄,再加上不清楚自己的底细和过往,一旦与田文镜交恶必然被驱逐出府,这样才有逃离的可能。

所以,对于邬思道而言,前往田文镜的幕府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8000两白银的幕酬,就是邬思道安度晚年的积蓄。

邬思道在李卫府上绝对是衣食无忧,生活惬意,且不说雍正用没有刻意的交代,就是单从李卫对于邬思道过往的敬重而言,邬思道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差。

但是,邬思道缺钱是必然的。

邬思道前往李卫府上的时候,是轻车简从,除了十三爷赏赐的如月,几乎是两袖清风的离开了北京。即便是李伟府上衣食无忧,但是攒钱是基本不可能的,邬思道要是拿钱的话,必然会引起警觉,况且,李卫就是个从二品的地方官,还不是封疆大吏,更是个清官,没有什么太多的钱给到邬思道。

索要8000两幕酬的首要目的就要筹集安度晚年的积蓄。

邬思道身患残疾,又是刑余之人,如果自己没有投靠府第,生活必然窘迫,况且现在还带着如月一起。所以邬思道一张口就是一年8000两的幕酬,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之高了,记得邬思道在建议雍正接下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时候,曾提到一个四品的京官,一年的俸银也就一百多两,就连现在已经是封疆大吏的田文镜一年的俸禄也邬思道的8000两的幕酬少的很多很多。而邬思道这样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最短的时间筹集自己安度晚年的积蓄。


当然,邬思道也是借此激怒田文镜,为自己的逃离创造条件。

在田文镜府上,邬思道一改在雍正府上大气凌然的形象,开始变得斤斤计较,不仅言语尖酸,还经常说风凉话,并且时不时的向田文镜催债催债,和雍正府上那个无所不知、大公无私的邬思道相比,是完全换了一个人。

邬思道知道,作为清官的田文镜府上也必然是非常缺钱的,这样做就是为了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主动提出来让自己离开府上,而前提是自己能够将自己的幕酬拿到。田文镜不知道邬思道的底细,也不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面对邬思道的一再无礼,最终兑现了邬思道的幕酬后,将邬思道驱逐出了自己的府上,邬思道也得以在雍正到达河南前及时的逃离。


正史中的绍兴师爷邬思道本来就是田文镜府上的,并且是田文镜亲自引荐给雍正才让雍正所知,邬思道也因此名扬天下,而邬思道最后也还是没有接受田文镜的挽留,离开了田文镜府上,回乡教书带出了一大批的著名师爷,邬思道也成为了绍兴师爷的开山鼻祖。

这也是剧中一个与实事不符的地方,不过邬思道最后能重新回归田文镜府上,也算是在结局上与正史相回应,也就不必计较了。


雍亲王府


邬先生之意不在钱,而是以赚钱之名行跳槽之实。他当过雍正的谋士,事成之后也要防止胤禛卸磨杀驴,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如同胤禛的张子房,雍正能够顺利地当上皇上,邬思道居功至伟。当乾坤已定,雍正动了鸟尽弓藏的杀心但尚有人性之时,邬先生以“半隐”的名义跑到李卫那儿。在李卫身边,就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邬先生虽居二线却无任何自由。等遇见田文镜,邬先生知道跳槽的机会来了。

邬先生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出八千两银子的年薪,力助田文镜成为凌烟阁功臣。当时在场有邬先生、李卫、田文镜、丫鬟(雍正的耳目)、邬先生这话其实也是说给雍正听的。田文镜并不知道邬先生与雍正的关系,只知道他是绍兴师爷不知别有洞天,于是便答应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徙,这种方式是自污其名。邬先生让雍正知道,自己跳槽是为了谋生,没有其他意思,好打消雍正的顾虑。西汉萧何,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也曾霸占过百姓财产。

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工资是衡量员工能力的主要表现。邬先生已经在田文镜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提高身价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能让田文镜重视。

在清朝,绍兴师爷全国文明,许多官员以请到一位绍兴师爷为荣。田文镜还未就任,正是用人之际。如果邬先生开价过低,田文镜反而会觉得便宜没有好货。如果不要薪酬,反而会引起田文镜甚至雍正的怀疑。

邬先生只要跳槽成功,就离金蝉脱壳更进一步。邬先生通过这种方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不仅得到了雍正的认可,而且比之前更加自由。邬先生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济世救民的人文情怀。当他将有同样理想的雍正扶上皇位,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要通过自保之道重获新生。

秋媚读史


邬先生向田文镜索取每年8000两的高薪幕酬,并非是身上缺钱要存钱养老。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是邬先生的一种确保晚年善终的自全之道。

对于邬先生来说,前半辈子身陷牢狱,落下了腿疾不说,还白白虚度了几十年最好的光阴。但人生的挫折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当四阿哥胤禛找到他时,他立刻决定辅佐这位心中怀有老百姓的明主夺嫡上位。

只不过伴君如伴虎,高福和高毋庸等人的被清洗,让邬先生对胤禛极度的猜忌之心很是害怕。于是雍正一登基,他便急流勇退提出了退隐,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一个人怀有大才,却不让他去施展本领,这是极其让人心痒难耐的。对此,邬先生也不例外。

邬先生先是根据与雍正之间的归隐协议,在江苏李卫那儿读书养老。但从他为李卫出谋划策的情形来看,估计他通过李卫参与了不少官场上的事。

往后更是不得了,他竟然跑去了山西,跟清查诺敏一案的田文镜搭上了线,并从此进入田文镜幕府,甚至出面押运粮草到过年羹尧的西北大营。

邬先生这样台前幕后的走动,自然躲不过雍正的耳目。如此一来,他就难免要背上破坏当初两人归隐协议的罪名,说不定还会面临雍正新一轮的猜忌。


这个邬先生,厉害就厉害在这里。他一方面忍不住想干事,另一方面又早就预料到了雍正可能会有的反应。于是留下了许多自全之道,其中之一就是向田文镜索取每年高达8000两的幕酬。

这里面的猫腻是什么呢?

原来邬先生起初就打算在田文镜这里干一两件事就离开。事情干多了难免雍正会得到风声,不抽身离开难道在这里等死啊?

可是离开的方式,又不能让外界看起来太过刻意,那样又会增添太多怀疑。最理所当然的方式,就是让田文镜自己提出来赶他走。


怎么让田文镜赶自己走呢?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激怒田文镜。

那又如何激怒田文镜呢?邬先生想出的办法是“敲竹杠”和“磨洋工”。

田文镜是个急脾气,对自己、对周围人的要求都很高。邬先生拿着高工资却少干活,久而久之定然要招致田文镜的不满。

8000两对于田文镜是个什么概念?田文镜半年的火耗银子收入才5000两,他邬先生一口就要走8000两,你让田文镜一家老小和巡抚衙门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怎么办?


于是,事态果然顺着邬先生的设计,田文镜对他下了逐客令。

邬先生正巴不得你来赶呢!

反正在你田文镜这儿,清查山西藩库,押送粮草到西北大营促成年羹尧出兵,要办的事情也办得差不多了,再办下去没准还要遭受来自雍正的危险。


竹山清溪涧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本不爱财,为什么却向田文镜要每年八千两幕酬?

一、

邬思道为什么先到李卫处?

前面一期我们也讲过了,雍正帝刚刚即位,对于邬思道怎么安排,他是非常犹豫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是有杀心的,有人也提出了疑问,既然想杀邬思道,直接派高毋庸就能解决了,何必亲自来?

其实这个问题雍正帝也考虑过,可是要知道邬思道在府邸已经待了十多年了,平时老四胤禛不在府上的话,都是邬思道代行权力。

尤其是当天老四胤禛进宫,是把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手上的,邬思道名义上是可以调兵的。

而且邬思道又是多么聪明的人,一般人是斗不过他的,即使是十七阿哥过来,也很有可能被邬思道以谋反罪拿下。

对于高毋庸来说,也不傻,前面他刚干掉了坎儿,现在又让他去干掉邬思道,那下一步岂不是就轮到他了?

所以,他不仅不会去执行命令,还会求助邬思道,如何保命?

再说了,万一邬思道多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那对雍正帝也是不利的,所以雍正帝必须自己回来,一来看看府上都做了什么安排,二来也是看看邬思道什么想法,三来也是犹豫要不要杀邬思道?

所以,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的方案,这个方案很对雍正帝胃口,于是,邬思道就来到了李卫处。

之所以第一站选择李卫,一是为了消除雍正帝的疑心,二来李卫跟邬思道的私交很好,选择这里,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来李卫进京,雍正帝还问起邬思道还好吗?李卫很机灵的回答,他除了给出出主意以外,基本都在院子里,哪也不去。

二、

为什么邬思道又选择了田文镜?

但是邬思道在李卫这里,最高兴的是李卫和雍正帝,一方面李卫肯定会一五一十的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告知雍正帝,而雍正帝也最放心李卫,知道邬思道跟李卫的私交好,又有文化,可以帮一下半文盲的李卫。

只是对于邬思道来讲,在李卫处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雍正帝前期最信任的人中,一个是老十三胤祥,这个在京城,邬思道不可能再留在京城;一个是年羹尧,但是邬思道如果去了年羹尧处,那么他离死也不远了,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去年羹尧处,关于原因,前面几期讲过;第三个是李卫,就是邬思道选择投奔的第一战;最后一个就是田文镜了,但是田文镜在雍亲王府几乎没有待过,跟邬思道私交不深,也不了解邬思道。

田文镜不了解邬思道是肯定的,但是邬思道了解田文镜吗?

别说邬思道了,就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了解田文镜,这个田文镜就是一根筋,对雍正帝是绝对忠诚的,但做事确实按部就班,不懂变通,只会按章办事。

后来李卫带着邬思道路过山西,正好碰到田文镜调查诺敏案,于是邬思道帮忙破了案,并借助李卫的兵包围了诺敏的银库。

此时对于邬思道来讲,是一个好机会,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他跟李卫的感情很好,李卫也算是帮了他,把他推荐给了田文镜。此时的田文镜急于破案,所以也没有关心价格问题,于是邬思道就以每年八千两银子成为了田文镜的幕僚。

而田文镜这个直肠子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雍正帝监视邬思道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没有给雍正帝汇报过,不然的话李卫进京,雍正帝也不会问邬先生在他那好不好,后来又说听说邬先生相当田文镜的幕僚,还说田文镜确实需要。

由此可见,邬思道到田文镜那里,一方面符合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符合雍正帝的预期。

三、

八千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

很多人说田文镜是一个清官,他根本出不起八千两银子,之所以答应邬思道,其实也是迫于形势,不然的话,为什么后来又总是表现出厌烦邬思道?又为何赶走邬思道?

当时的田文镜是巡抚,一年的俸禄银子也就一百多两,但是雍正帝此时正在推行火耗归公政策。这个政策的真实含义,其实就是养廉银。

毕竟那时候官员俸禄低,很多人都依靠这个“火耗”搜刮点钱,所谓的“火耗”就是说交的粮食和银子因为运输或者储存问题有损耗,所以收税的时候要多收一些,至于多多少,各地并不一致。

雍正帝也是针对这个弊端,提出了火耗归公政策,也就是交税都是一样的,最后的损耗算到国家头上。但是这样一来官员们收入降低了,于是雍正帝就推行了“养廉银”制度。

光绪的《清全典事例》记载:

“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也就是说田文镜作为山西巡抚,其实他的年收入大于一万两,也并不是说交不出八千两银子,邬思道提出的这个数也是经过精心计算以后得出的。

在剧中邬思道追账的时候说的是田文镜刚进了一笔“火耗”银子,一共是五千两,也是对得上的,证明是田文镜半年的“火耗”银子。田文镜也提出来了,自己这么大个衙门,这么多人要吃饭,都给你了,我怎么办?

但是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计算,这个八千两相当于现在的大几十万吧,现在哪个公司的高管年薪没有破百万的?所以邬思道作为雍正朝的顶级谋士,这个价格还是相当公道的。

四、

邬思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可怕?

最可怕的是无欲无求,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当一个人没有追求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要么他会灭亡,要么他会向最高的目标奋斗。

对于,邬思道来讲,辛辛苦苦辅佐老四胤禛这么多年,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他会甘心吗?

这就是雍正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是田文镜突然就报给了雍正帝,邬思道要价八千两银子当幕僚。雍正帝听到这个消息会乐坏的,哦,敢情邬思道是爱财啊,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

而且邬思道在给雍正帝提出半隐的时候,曾经讲过,自己没有谋生的手段,如果全隐,自己会饿死的。所以这次突然要价八千两,对于雍正帝来讲,反而是消除了戒心。

而对于田文镜来讲,如果邬思道过来分文不要,两个人总在一起密谋这个密谋那个的,正赶上朝廷还在打仗,雍正帝的多疑之心必然有勾起,反而对直肠子的田文镜不利。

当然,邬思道要八千两银子,其实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

田文镜是清官,毋庸置疑,可是毕竟是巡抚,总是要养一些兵丁和家眷的,本来俸禄加养廉银就不多,结果一大半都给了邬思道。时间久了,即使自己不说,自己其他的幕僚或者家人也会抱怨啊,到那时怎么办?

而邬思道也是相当聪明,在李卫处也帮了很多忙,在田文镜处也帮了很多忙,尤其是去了一趟西北,点破了年羹尧的小伎俩,促使年羹尧发动了对敌军的决战,也算是告诉了雍正帝,自己对他的忠诚是不会变的。

这也迎合雍正帝当初跟李卫说让邬思道帮田文镜在河南立稳脚跟,说到底还是希望邬思道继续卖力。

当然,田文镜后来受不了邬思道常挂在口中的八千两银子,而赶走了他,而雍正帝知道邬思道已经“逃跑”了以后,念及他的忠诚,也没有再追查。

于是,邬思道终于安全的全隐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遇到过两次杀身之险,都被他顺利化解。这是第二次。

我们要知道,邬思道这个人,他玩的是权谋之术,跟李卫是有本质区别的,李卫说好听点是雍正的一条狗,说难听点是雍正的奴才。但是邬思道是谋士术士,在战国那就是苏秦张仪,在秦汉就是张良陈平,在三国那就是郭嘉徐庶,他这种人有个特点,就是一心一意要找到可以辅佐之人,这家不行就换那家,总之是哪里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就跟谁干。

对于雍正来说,这类人必须要依靠他们的才华,但是也不能让他随便蹦跶,万一蹦跶到对手那里去,倒霉的是自己。所以这种人只能自己用,别人不能用,要把这种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下面说说邬思道两次化解杀身之险。

第一次,是雍亲王刚刚接任皇帝以后,成了雍正皇帝,回到潜邸,跟邬思道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话里有话,隐藏着雍正极大的杀机。雍正的杀机出在哪里呢?当时雍正正在皇宫里接受大统,而外面的全权处置权都在邬思道手里,这时候邬思道做了一件事,让雍正疑心大起,因为这件事不在事先雍正和邬思道的计划之内。那就是原计划由十三阿哥接管丰台大营的兵权,然后派兵保护雍王府,谁知道邬思道为安全起见,擅自又调动了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力。

这个时候邬思道突然嗅到了危险的信号,立马向雍正示弱,主动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不宜再待在朝廷。雍正在思考到八爷党的人还在,或许以后还有用得到邬思道的地方,没有立下杀手。这次的杀身之祸被邬思道成功化解,但是他知道,雍正对他还是不放心,所以就主动跑到雍正的奴才李卫那里,表示自身还在雍正的监视和控制之下。

第二次,就是邬思道跑到田文镜的幕府里。本来他在李卫那里呆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跑到田文镜那里呢?我的看法是,想摆脱李卫的监视,也就是要摆脱雍正的控制,但是这是一着险招。因为邬思道预料到西北要用兵,未来他还是有危险的,因为外面有带兵的大将,他这个谋士在雍正眼里就有可能跟那位大将合谋,这时候邬思道还藏在原地不动,那是正犯了雍正的大忌。所以他主动地跳出来了。

他跟田文镜要八千两的幕酬看似无理,实际上是有典故的,对于邬思道这种饱读诗书的人,他不会不知道这类典故。

这个典故的出处就是秦国大将王翦。话说秦王嬴政派他带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赵国,但是王翦也明白功高震主这个道理,所以在行军的路上,不断派人去跟秦王要钱要地要房要车,故意示弱,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贪图安乐,没有其他想法。

邬思道跟田文镜要这一年八千两的幕酬,就是效法王翦,向雍正表明心意。我们要知道,清代的地方督抚,是有密折专奏之权的,一封折子不经过六部就可以直达皇帝手里,所以邬思道开口要这八千两银子,也是告诉雍正,你放心,我没有其他心思,也不想再辅佐谁,你连我的女人都抢了,就放我安度晚年吧。

这次杀身之祸也就顺利化险为夷了。


西堤君


既谈正史,也聊野史。

野史中的邬思道

据说,雍正年间,田文镜在当河南巡抚的时候,手下有位绍兴师爷邬先生,名思道。

一日,没由来的,邬先生问田文镜:“您是想当个平常的督抚呢,还是想当个有名的督抚?”田文镜当然说,想当个有名的督抚。邬先生便说:“那就让我给您起草一封密折,但是您连一眼都不能看,只管拜发便是。”田文镜也是胆大,接受了。于是邬先生草拟奏折,田文镜闭着眼睛拜发。果然,过不了多久,田文镜便升任河南总督,接着又为河东总督,加太子太保,成为雍正跟前的宠臣。

后来田文镜才知道,邬先生草拟的密折,竟然是参当时雍正跟前红人隆科多(此后隆科多果然陨落)——田文镜如果看了密折的内容,决计不敢拜发。

由此可知,邬先生虽然不过是一介师爷,但是目光如矩,早就看出雍正对隆科多不满,所以棋行险着,为田文镜上位立了关键的一功。

田文镜对邬先生,自然是奉若神明。可是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两个人竟然发生矛盾,邬先生拂袖而去。田文镜没了邬先生之助,再给雍正写奏折,便常常碰钉子,只好登门认错,将邬先生又请了回来。邬先生也不装逼,直接开出价码:一天五十两纹银,干不干活都要开。

一天五十两,一年便是一万八千两,比电视里开的还多一万两。田文镜二话不说,立即答应,从此在雍正面前,又如鱼得水。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邬先生这样一位神人呢?

应该是有的。

因为雍正曾经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示:“朕安,邬先生安否?”可见在当时,邬先生为田文镜的“文胆”,便已经为雍正所知。关于邬先生的种种传闻,绝非空穴来风。

雍正如此着墨,田文镜不免紧张,赶紧上疏辩解:“臣所延之邬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稿,核算钱谷而已。至于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才,俱系臣亲自裁决。”

田文镜为什么紧张?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雍正对于君臣之密,看得极其重要。清朝的密折制度,正是经雍正而发扬光大。如果这位邬先生能够参与君臣机密,田文镜多半是要倒霉的。

田文镜这样辩解,雍正相不相信呢?答案是不太相信,有一朱批为证:“此篇文字系出之自手耶?或请人代撰耶?何其辞之不达也。”把田文镜吓了个半死,然后却又加了四个字:“偶尔戏谕。”也就是:朕给你开个玩笑,别在意。

玩笑归玩笑,田文镜之倚重邬思道,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事。后来田文镜失宠,会不会和师爷参政有关?多少是有点关系吧。


龙镇


这点在电视剧里表现的不清楚,鉴于这部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而小说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就说说小说里的原因。

首先,邬先生不缺钱,当年他发掘出魏忠贤的宝藏,赠予胤禛给太子还款,胤禛继位后将这笔钱还给了他。

其次,他的开销不是很大,养两个老婆一个外甥(儿子?)。况且在和戴铎交流的时候他有自信做生意做个富家翁,此言恐非自夸。

那么他跟田文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兑现对雍正的承诺,在官场半隐。第二是帮助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还有一个书外的原因,那就是邬思道这人在历史上没这么厉害,但他真的是田文静的人。

要那么多钱,也是两个原因,首先这是他扳倒诺敏的条件,混市井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你开的价越低,别人越不信任你,开的价越高,别人就越重视。然后开这个价既可以帮着田文镜开好新政的头,又可以在新政稳定以后不干活吃白饭激怒田文镜,这样就可以证明给雍正说,这不是我自己愿意走,是他赶我走的,事实上,在书里田文镜也确实背了这个锅,以至于有了后来的道歉,请先生回去。

离开田文镜之后,他很聪明地去找了李卫,目的也有二,第一告诉雍正,我还在你的监视之下,第二他对李卫有大恩,而且李卫和宝亲王关系好,他可以让这两个人劝说雍正放他归田。这时候还顺带解决了李卫的难题,之后田文镜的道歉信也来了,雍正也给了他暗示,他就乖乖回去河南了,但是回去不久,宝亲王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说服雍正放邬先生归田,在做了他政治生涯最后一件事—弹劾年羹尧之后,就推出了政治舞台。


文沐


《雍正王朝》由改编为电视剧时做了很大的删减,电视剧的原片送到央视后,又做了很大的删减,导致很多情节不连贯。原本在小说中说的很透的内容,在电视剧中表现的很隐晦。观众在看第一遍时往往会看不懂,多看几次才能明白。


就拿邬思道找田文镜要一年八千两银子的报酬来说。邬思道一个光棍,带着一个丫鬟,一年能花多少银子?一年八千两银子的酬劳,相当于巡抚大半年的养廉银了。




田文镜后来坐到河南巡抚,一年的养廉银是一万两。邬思道找他要八千两,其实有三个目的:

第一是看出田文镜不是个坏官,是不是想真真正正干点事,用八千两试探田文镜是不是真有肚量容人。

第二是邬思道知道雍正一直防着自己,他说过自己要半隐,不能离开雍正的视线。给田文镜当幕僚正好是个不错的落脚点;

第三是邬思道要给自己留后路,把锅甩给田文镜。证明给雍正看,不是自己想跑路,是田文镜赶自己走的。

八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田文镜不贪不拿,还要维持自己最基本的办公开销。这笔钱,他铁定是拿不出来的。

电视剧中雍正的眼神,完全充满了杀意。这部电视剧的演员表现非常到位。


至于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从他跟十三阿哥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了。这一段,电视剧拍的非常直白,不需要过多解释。






最后说几句。原著小说里面把邬思道和田文镜的事说的很详细,邬思道在临走的时候对田文镜说过,他要这么多钱,其实是让田文镜替雍正养着他。只不过田文镜没有那么深的心机,最后背了锅。


Mer86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邬先生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心思细腻,厚黑学也是玩的炉火纯青,但是邬先生最厉害的、也是最擅长的应该是揣摩人的心思,尤其是揣摩帝王的心术。

在处心积虑帮助四爷登上皇位后,邬先生为了自保,提出了“半隐”的请求,随后跟随李卫为李卫出谋划策。公元1772年,雍正皇帝命令各省追讨国库亏空,山西巡抚诺敏和山西269名官员上下其手,从商贾手里借银充作官银,还一边在关卡、桥梁收取“过路费”,雍正命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到山西后,首先打开蕃库查验银两,让他意外的是蕃库里确实有三百万两银子,田文镜这个人勤政严苛,但是疏于变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邬先生通过李卫找到田文镜,告诉他说可以帮他查到山西官场欺君罔上的证据,但条件是要到田文镜那里当幕僚,并且一年收取八千两的幕酬,田文镜竟然一口答应了。从后来田文镜赶走邬先生来看,当时出于查案心切而答应的可能性很大。

邬先生真的差钱吗?不是!邬先生和明月两个人一年是绝对不需要八千两银子的,那么邬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主要是消除雍正的疑心,保护自己。前面说了,邬先生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不但对康熙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对自己一手推上皇位的雍正皇帝更是比谁都清楚。当年雍正刚登上皇位便对邬先生起了杀心,因为他这样多智近妖的人简直就是一颗炸弹,只要活在这个世上一天就是对雍正的威胁,雍正就一天不会放心,难保他再去辅佐某个有权势的人来夺走自己的江山。

邬先生投靠田文镜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田文镜深得雍正的宠爱,此人对雍正忠心耿耿,绝对不会有二心,因此投靠田文镜是绝对不会引起雍正的怀疑。

第二,向田文镜每年索取八千两的银子,表明了自己是为了银子才给田文镜当幕僚的,一个为了银子而做事的人就不会有什么远大志向了,这也在告诉雍正:我邬先生只想赚点银子安度晚年,你放心吧!

田文镜一生清廉,他自己一年的俸禄也没有八千两银子,因此后来实在养不起邬先生了,便也赶走了邬先生。其实,这一点邬先生也早就想到了,他这么做也是不愿意长时间跟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防备着雍正的疑心和杀心,都是为了自保。不得不佩服邬先生的智慧啊!


深度文史


幕酬八千两放在清朝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这个八千两,一般是指白银,而银价在各个朝代的购买力略微不同。

以《红楼梦》为例,它隐喻的就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所以以《红楼梦》为参考比较准确。用一种比较粗略的算法——贾府一餐螃蟹24两银子,相当于小户人家过一年。

我们假设这个小户人家都吃低保(最低最低的标准了),如果我们按照低保400元(现在都是六百到八百)一个月的标准,一年4800。还不算小户人家至少是三个人,就算是两个人吃低保,一年也应该是9600,由此可以得出个24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的最低标准,4800除以24等于200元,实际上,这个标准非常低,起码应该是400元(一家三口两个人拿低保)。

那么一顿奢华的大餐,4800元-9600元,也是差不多的。

而乾隆朝有很多战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稳定,更何况乾隆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所以生产力发展不如雍正朝以后,所以银的购买力应该很高。所以我们战且可以粗略把这个时期的银价确定为一两大约等于200-500元。

那么,一年八千两幕酬相当于:

8000X200~8000X500。

也就是1600000~4000000元。

一百六十万到四百万,那么月薪不超过40万。

月薪40万,放在今天,大概是一个企业高管的收入。然而邬先生是谋国的智库,他不属于官,出主意当然要拿回报,40万并不多。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佣人和谋士,要这个价又显得高得离谱。

接下来说剧情,《雍正王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看一次,都能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而邬先生这个角色,更是堪称点睛之笔。

必须说明一下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不同于二月河的小说原著《雍正皇帝》,而小说原著,也不同于真的历史。

在真实的史实中,邬先生这个人,只是绍兴师爷,江浙幕僚团体的一个代表,专门从事幕后策划工作,集阴谋阳谋,大小智慧于一身,也就是说,邬思道只是来源于现实,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虚构人物。

所以,自然不能以看真实史实的标准来衡量剧中人物和剧情,但是这不妨碍扣人心悬的剧情和争锋相对的权谋成就它成为经典。相对来说,电视剧中的邬先生的功成身退的经历是最耐人寻味的。

《雍正王朝》20集,雍正顺利继位,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潜邸,一进大门就问,邬先生在哪里?而见到他以后,说“顺便来看看你”——

电视剧是拍给全国观众看的,一方面,要表达剧本中的生杀权谋,一方面,又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有些东西不好拿捏,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在这里,导演把握得非常好,你既可以往善意理解,也可以往腹黑理解。

往善意理解,雍正一直依靠邬先生出谋划策,现在成功继位了,回来感谢一下,通报一下,这是礼节。往恶意理解,伴君如伴虎,飞鸟尽良弓藏,过河拆桥,回来处理了解机密的谋士。

其实不用二元对立的理解,可能他两者的用心都有,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就会起杀心。

但是,看这一段的时候,观众一定会觉得两个人表情神态很有内涵,这就是精妙之处。

雍正说,老十三也是太费事了,有个丰台大营,还看不住这个院子么?用得着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都调来么?说话的时候是一副炫耀的样子。

那么在这里,这个院子指的是他的府邸,也就是今天的雍和宫。


这就很有意思了,雍正在皇宫里继位,但是三路人马在守着潜邸。那么多兵,不守新皇帝,不守畅春园,守他的家,岂不是多此一举?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雍正重视邬先生以及家人的安全,也可以理解为雍正告诉邬先生——你是被重兵包围的。

然后邬先生说,是我安排的——还五路人马!

这里至少可以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你知道三路人马,我安排了五路,具体手续还是我在安排。我办事你放心!

第二层,三路看家,两路护驾(假设),看家的人比护驾的人还多......或者你安排三路人来看住我,我自己安排了五路。

第三层,我都安排了五路人来看住我自己了,我自觉吧?你放心吧?

到这里,雍正转过背去,说,既然是安排的自然好。但是他说话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兴,而是有点不耐烦。接下来雍正说——

这就更腹黑。要感谢,真心要安排,要么就是物质奖励,要么就是封官进爵,来痛快的。而雍正用的是——你的名分,慢慢安排。

首先,名分,说明是名头,身份,那就是要给职位,而不是给一笔钱打发了。

其次,慢慢安排,可以理解为慎重,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刻意的托词,有意推脱。

很多事情,如果慢慢弄,最后可能就弄没了,大家都了解的衙门作风。

实际上,对于这个极其聪明的谋士,雍正此时的情感是感谢与防备并存,感谢是因为他辅佐自己一路走来,功不可没,防备是因为这个人晓得得太多了,忠诚还好,不忠诚则随时可能掐住自己命脉。而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清楚。

雍正怀疑,邬先生就要给他吃定心丸,于是——

首先推脱自己不要官。

那么你不出来做官,想干嘛?

雍正依然是怀疑的,提出三种隐法,潜台词——你是想去当公务员,还是去做生意,还是去当小老百姓呢?

这依然是在挖坑。你说大隐隐于朝,那就是还是想做官从政,那你前面说的都是骗人的。你说中隐隐于市,你这个知道这么多秘密的人跑出去乱说怎么办?你说小隐隐于野,你是不是想跑?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阴我?

然而邬先生说了个半隐——

他说半隐的时候,雍正是一副脑洞大开的表情——

半隐的理由很充分——

我对政治无心,但是我需要你养活,我不会在你身边碍眼,但是你随时找得到我。

当邬先生讲完理由以后,雍正是觉得有道理,并且是感动了的,两个人都含着泪——

这一关,邬先生就算是满分混过去了。

他如果留下来为官,早晚是年羹尧一样的下场,如果逃走,更有可能被政敌利用,也很难保全,暂且求一个监视居住,虽然免死,但是没有得到自由。

接下来,去李卫府上,说白了就是监视居住。而雍正经常也会问李卫他的情况。如果没有西北战事,可能邬先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这只是腹黑的看法,实际上邬先生一直在履行一个忠臣,谋士的诺言,他帮李卫搞清楚了诺敏案。这个是暗中帮了雍正。

接下来田文镜有一些麻烦,邬先生又去帮田文镜,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躲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瘸子加罪犯,能跑多远?

田文镜是个暴脾气,是很不尊重邬先生的,无论雍正,年羹尧,李卫,对邬先生都尊敬有佳,唯有田文镜是把他当一个臭书生打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募不到粮。

于是邬先生想到一个釜底抽薪,一箭双雕的办法——直接去西北,帮年羹尧出主意,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粮食,其次,为雍正解围,立一个大功。

邬先生进大帐之前,甘肃巡抚范时捷正在跟年羹尧撕逼,范时捷何许人也?清朝开国元勋范文程之孙,一等精奇尼哈番范承斌之子,这样的人都选择不伺候了,可见年羹尧已经是搞得天怒人怨了。

接下来邬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点化了年羹尧,西北立刻就大捷——


如果说夺嫡上位之前都是阴谋诡计,那么雍正继位以后,每一件大事,邬先生都是在默默出力效忠的,这些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一点雍正会看到,也会越来越放心。

其实,根据电视剧的表达,邬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一直为雍正出力,但是又不争名夺利的。因为对于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来说,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个有抱负的君主造福万民,是一种人生境界。

而邬先生做了这些,是一定要要银子的,因为你天天阳谋,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难不成是要成为千古圣人,比皇帝还圣么?

然而无奈,田文镜非常不尊重邬先生,还非常吝啬。最终邬先生也就借坡下驴——反正已经帮雍正坐稳王位,自己可以安心全隐了。

第31集,西北已经平叛,雍正到河南看黄河抗洪,这时候邬先生是在田文镜府上的,他这个时候找田要他的工资是合理的。

第一,刚开始去西北卖命之前就说好了的。做人要讲信用。

第二,要让皇帝知道自己还是个凡人,做事情还是要回报的。爱钱才是正常人。

这是农民工正常向老板讨要工资的神态。

如果田文镜给他了,还养着他,那么雍正来了会知道邬先生只不过是个吃货,做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搞钱,而不是觊觎天下,也就放心了。

然而田文镜是在是太抠,而且情商很低,他给了邬先生四千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这可就不能怪邬先生想跑了,是你田文镜主动不养我的。

话说士可杀不可辱,田文镜宁愿留着一府的废人,也不愿意多花钱养一个关键谋士。既然是这样,是很伤邬先生自尊的。画面中,邬先生其实很气愤,也很失望,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宝宝自由了终于可以跑了的偷着乐的心态。

邬先生要的幕筹,最终到手就是四千两,一个帮国家省下了几十万担粮食,一个挽救朝局于水火之中的功臣,一个人帮你打下了天下,又坐稳了天下的人,要几十上百万的年薪,这个算很大个事么?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邬先生要钱非常正常,不排除有想脱离雍正的意思,但是更大程度是是因为田文镜太不懂得尊重人才了,所以,邬先生最后说——

邬先生扮演者李定保老师,是优秀的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已经去世多年,向老艺术家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