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河南巡抚田文镜,面对考生集体罢考,为何没有任何办法?

羽菱君


盛世添丁,永不加赋。顺治皇帝留给玄烨的政治遗言延续了整个康熙朝,康熙盛世源于政治稳定,平三藩,败葛尔丹,收台湾,跟俄国老毛子干,一系列军事战略有利的促成政略的实现,可是盛世之下是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严重产生了深深的隐患,黄河几次发大水,户部竟然拿不出救济银两,西北和青海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却只能招降安抚无法标本兼治,究其根源是康熙朝的财政收入被各级督抚瓜分殆尽,开源节流成为耽误之急。



胤禛对盛世下隐患了然于胸,他曾经负责江南筹款和收回国库欠款等事宜,同时经历了明珠和索额图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胤禛对于查漏补缺有了系统规划,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举措在他继位后果断的开展起来。改革运动需要面临巨大压力,西北用兵树立威望需要年羹尧,对内推行新政需要潜邸时期的干臣李卫与田文镜来做,李卫任江苏巡抚负责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田文镜河南巡抚负责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田文镜非进士出生,身为监生出仕,这让很多进士及第的翰林们瞧不上,他主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损害了有功名读书人的特权,清朝入关之时为了拉拢汉族士绅给予读书人一系列优待包括免除徭役和纳税等特权,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朝沉淀了大量有功名的读书人和钱捐的士绅们加上汉八旗和满洲八旗的旗人让国库收入减少甚巨,没钱没势没地没前途的穷苦百姓承受沉重的负担,遇到天灾人祸往往会引起动乱,整个清朝期间白莲教和天地会等有影响力的反政府动乱此起彼伏,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一个重要原因。雍正为了维持康熙盛世和江山永固,决心开辟税源,缓和两极分化的矛盾,让更多的有钱人有地的人多交税弥补国库不足。



朝廷的政略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既得利益群体认同,十年寒窗的学子就是为了一朝中举可以功名利禄,如今朝廷剥夺了特权,自然从内心深处排斥。河南巡抚田文镜以法家的理念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让儒家思想熏陶的学子从感情上和信仰上无法接受,于是他们决定罢考乡试向朝廷请愿示威,学子们代表的是主流民意和圣贤之道,儒家思想是由他们代言传承,八股文科举制是满清思想统治的基础,罢考冲击的是国本,如果处理不恰当比一场刀光剑影的政变影响更深远,学子们抬着衍圣公的牌位游行,官员们都要下跪拜礼,天地君亲师,师者五伦也。

田文镜收到考生罢考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学政出面命令复考,可是为争功名和荣誉的未来天子门生们坚持罢考抗议,面对这些学子们,田文镜无法大动干戈,如果把他们关起来,那么焚书坑儒和破坏满汉一家亲的罪名就会加在他和他的主子雍正身上,到时候新政推行将是更加艰难。此时此刻,湖北巡抚李芾奉命回京述职路过河南,他是天下清流的领袖,对于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是持不同观点,他向田文镜劝谏要善待读书人缓行激进政策,田文镜一心忠于雍正和新政毫不犹豫的拒绝李芾建议,两人不欢而散。罢考的读书人遭到了严厉镇压,田文镜不折不扣的执行新政,他的辖区赋税大幅度的增加,以至于后来成为年羹尧远征西北阿拉布坦的重要军饷涞源。


唐俊龙55398571




田文镜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重用的官员,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提升田文镜为河南巡抚。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的事务。在雍正皇帝在位的初期,清朝出现了国库亏空的情况。为了弥补亏空、改革赋税制度,雍正皇帝提出了乡绅交税纳粮、摊丁入亩等政策。这些政策对老百姓们有利,而且能够提高清朝的国库收入。但是触犯了乡绅们的利益,其中也包括很多读书人。因为按照朝廷的规矩,有功名的读书人也不需要交税纳粮。田文镜作为雍正皇帝提拔的官员,自然积极卖力推行这些政策。由于操之过急,河南的官员、乡绅和读书人,对田文镜非常不满。



为了抵制田文镜,河南一大群读书人拒绝参加乡试。请注意,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秀才已经是最低级的功名了。按照清朝的规定,对于有功名的读书人必须尊敬。一大群秀才闹事,拒绝参加乡试。作为河南巡抚,田文镜自然勃然大怒。带着一大群官员赶到现场,要求考生们立刻参加考试。但考生们搬出了孔子的牌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孔子的地位堪称至高无上。所有的官员都必须自称是孔孟门徒,如果对孔子不敬,不但官做不了,整个文人体系都不会接受。因此,官员们纷纷向孔子的牌位磕头,连田文镜也不例外。那么,田文镜为何不出动官兵镇压呢?



这是因为这群考生基本上都有功名,在古代社会,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能打。田文镜虽然身为河南巡抚,但并不直接管理考生。按照清朝官员的权力划分,处理读书人属于学政的工作范围,即便是巡抚也不能插手。河南学政陆生楠也对田文镜很不满,拒绝处理闹事的考生。因此,河南考生罢考的事情越闹越大,而田文镜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这不是田文镜的职权范围。这件事最后惊动了雍正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皇帝派遣自己的爱子宝亲王弘历前往河南。宝亲王弘历能力很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宝亲王弘历抵达河南以后,并采取强硬手段镇压,而是和考生们讲道理。考生参加考试、获得功名,是为了报效国家、报效君父。拒绝参加考试,其实属于不孝。这套道理对于一般人没有,但是对于考生们很有用。在宝亲王的劝告下,绝大部分考生都参加了考试。这场河南考生罢考封闭被成功安抚,在处理过程中,宝亲王对田文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很认可,但是对工作方式提出了意见。由于做事情急于求成,就连一些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在这方面,田文镜的水平明显不如江苏巡抚李卫。



雍正皇帝刚刚上台的时候,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李卫担任江苏巡抚。李卫刚到江苏的时候,官员和乡绅们也是各种为难。但李卫有自己的办法,通过一系列的非常手段,最后把整个江苏的官员收拾的服服帖帖。而且不是采用高压政策,让官员们心服口服。随后,再推行政策顺风顺水。田文镜在河南就差得远了,田文镜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考虑拉拢和团结同僚们。结果,河南大部分官员都抵制田文镜,田文镜在河南的工作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在为官方面的水平,田文镜确实不如李卫。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职责所限。巡抚作为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虽说权限很大,但对于各级科举考试,却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一省范围内,主管文教及科举考试事宜的,是学政,而且学政是由中央特派,属于钦差性质,巡抚可以与学政配合工作,但却无权管辖学政。所以遇到考生集体罢考,应该由学政全权负责。田文镜也曾让河南学政陆生楠管一管考生,但陆生楠也偏向考生,对考生罢考行为加以纵容,田文镜当然束手无策。



第二,考生搬出孔子牌位。考生罢考之后,河南学政陆生楠偏袒考生,不闻不问,田文镜一怒之下决心派兵镇压,可当田文镜带着兵勇出现在街上时,却发现考生正列队与他对峙,为首的考生还手捧孔子牌位。只见随行的官员纷纷滚鞍落马,田文镜很愤怒地说:“你们竟然给考生下跪?”官员提醒他道:“我们不是在给考生下跪,我们是在给孔圣人下跪。”田文镜看到孔子牌位,也无可奈何,只好下马,下跪,也不敢再派兵镇压了。



第三,工作方法失当。田文镜是雍正力推的孤臣榜样,早在雍正做皇子的时候,田文镜在追比国库欠款的过程中就体现出自己强硬、专横的工作方法。但他的这种工作方法也很容易得罪人,给工作的推进带来极大的阻力。尤其他在河南任巡抚期间,力推的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这项新政得罪的是普天下的士绅读书人,推进难度之大显而易见,所以需要在强硬的前提下,讲究一点策略。而田文镜不仅不讲究策略,还企图硬碰硬,他拿鞭子驱赶士绅们去搬沙袋、卖苦力,体面惯了的读书人自然不愿意,而考生们十年寒窗,图的就是一朝得中,不用当差纳粮,安安稳稳做个既得利益者,这岂能不激怒考生们?面对罢考,田文镜不是用更灵活的方式处理,而是企图派兵镇压,还想着革了他们的功名。最终引发民怨沸腾,还得靠宝亲王弘历亲自出面处理。这都是田文镜工作方法失当引发的麻烦。



与此相对的,主政江苏的李卫却采用更加灵活的工作方法,顺利将“摊丁入亩”的新政推进了下去。如果田文镜能有李卫一半的随机应变的机灵劲儿,事情也不至于发展到考生罢考的严重程度。


达摩说


科举考试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更是求贤若渴,考生从名义上来讲,都是天子门生,一旦出现考生罢考,或者考生集会等事件,都是天下震动的大事,处理起来也更麻烦。

首先,考生都是有功名的人,不同于寻常百姓,不能轻易使用刑罚,或者武力解决,那样会引发举国哗然,皇帝也保不住田文镜。

其次,田文镜非常清楚这些考生的幕后都是谁在煽动,如果他真的强力镇压考生,只会落入对方的算计,引发对方出手,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因此,怎样解决幕后人物,才是他要考虑的,对考生,只能以安抚为主。


娱乐枯燥点评


电视连续剧,包括一些小说,评书,戏曲,尤其相声都有演艺成份,不是历史正史记录!不可太认真,也有借古讽今的成份!没有实际历史记录真不好猜测评说!别认真的好!


Han56458953


权利不到位,何来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