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作为创建者的朱元璋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但是关于朱元璋的品评则莫衷一是,一方面,在众多帝王口中,如康熙帝、乾隆帝称赞他的功绩“远迈汉唐”;但另一方面,则在众多文人口中,他则是一个生性嗜杀,将“狡兔死,走狗烹”演绎的淋漓尽致的暴君。而证据便是,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里,他将其敕封的三十四位功勋之中的三十位全部诛杀,这里面有胡惟庸、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等大臣,而作为功勋之臣,他们或者“策事多中”;亦或者驰驱戎马,驱除胡虏,但换来的却是夷灭族属的结局。

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但就在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之时,却有一个小角色幸免于难,他就是曾经对自己动辄打骂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不仅没有诛杀,还封赏甚厚,这又是为何呢?

1328年,对于濠州的朱家而言,又添下了子嗣,虽然传统的中国社会讲究多子多福,但对于这个饱受压迫的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毕竟又多了一张嘴,而作为佃户家庭,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自然不会有上学的机会,只得给同村的地主刘德家放牛。

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元朝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无时无刻不在摧毁着这个帝国的基础。而对于此时的放牛娃朱元璋而言,吃饱才是硬道理。但是地主与佃农之间,又怎么会有和谐的关系呢?于是刘德动辄便对朱元璋拳脚相加,反之朱元璋也不客气,放牛之时为了吃肉便和汤和、徐达等人将小牛犊煮熟吃了,换来的自然是又是一场毒打。

而就在1344年,一场蝗灾、瘟疫席卷了濠州城。而朱家自然也不能例外,短短的半个月内,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偌大的朱家,也便只有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而为了安葬父亲,朱元璋自然又一次向地主刘德求助,但对于刘德而言要再给朱家一块坟地,自然则是有借无还的买卖。还未等朱家兄弟进门,便已经安排奴仆将其赶走,求助无门之下幸亏邻居刘继祖发了善心,赠了一块坟地给兄弟二人安葬父母之用。而就在草草安葬了父母、兄长之后,兄弟二人也各自作别,自谋生路。才17岁的他,无奈之下便入了皇觉寺当了和尚。

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但是过了不久,连寺庙之中也缺衣少食,他不得不外出乞讨。而随着时局的变乱,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率先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濠州望族的郭子兴也拉起红巾军起义。在汤和的一封书信之下,朱元璋终于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参加了起义。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默默无闻、乞讨为食的乞丐,多了一个逆天改命的皇帝。在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之后,十余年见,他招纳了徐达、常遇春、郭英、刘伯温等人,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最终1368年在应天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更是以徐达、常遇春为帅,李文忠、汤和等人为辅,兵指元朝,也顺利的夺取了元大都,终结了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

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而功成名就之下,自然便是分封群臣功勋;而对待敌人,几十年的斗争,早就让朱元璋养成了绝不姑息的习惯。

而想必此时的刘德定然是心中惴惴不安,而一桩桩大案从“胡惟庸案”“李善长案”“郭桓案”次第传来,被杀者以十数万计。似乎传言的朱元璋是暴君,观其行,亦是如此,等待自己的也将是身首异处的结局。但朱元璋给刘德的结局是,赏赐他 30顷良田,免除赋税。

朱元璋诛杀众多功勋,为何对曾经动辄打骂自己的刘德,却厚加赏赐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呢?

首先 ,便就是朱元璋的“仁德之君”与“暴君”的区别。事实上,历朝历代兔死狗烹的事例几乎比比皆是一如刘邦诛杀韩信,这是封建帝制之下,家天下之下皇权对于权利把控之上的排他性要求。而无论是胡惟庸,还是蓝玉等人几乎都有恃宠而骄、不法之举;而隐藏在这诸多的嗜杀功勋的背后,是朱元璋建立了古代最为保障底层权利的法律体系 与保障体系,是《大诰》赋予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执法权 ,是平价药房和保障房的建设,而在对待刘德之上的态度也体现了朱元璋的明君本色。这也是刘德能活下来的最基本的原因。

其次,便是刘德的作用。让刘德活着,并进行赏赐,既能够体现朱元璋的仁德,爱民如子;更能让晋升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的朱元璋,团结地主阶级 ,弹指覆灭,利弊得失朱元璋又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