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朱元璋杀刘伯温”这种肯定式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虽然刘伯温的死因的确存疑,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刘伯温是朱元璋所杀。反而是《明史》中给出了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说法,《明史.刘基传》载:“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想想看,连清人编撰的史书都未写有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说法,你认为“朱元璋杀刘伯温”的癔论存在吗?当然,也有人会说如《明史》所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害而死的,那么有可能胡惟庸是受到朱元璋的指使啊!

其实这个猜测完全就不成立。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虽然“嗜杀成性”,对功臣也多是行大肆屠戮之事,可谓是嗜血残暴之主。但是不管如何朱元璋杀功臣,也算是杀的“光明磊落”,想杀你,直接动手杀你便是,不会行“暗地偷袭”一事,要向吕雉杀韩信那般,用阴谋,朱元璋杀功臣用的从来都是阳谋。



如杀胡惟庸、杀蓝玉等等,都是直接派兵捉拿,然后以造反行诛杀之事。所以用“毒杀”这等下三滥的做法显然不是朱元璋的风格,他完全没必要这么做。首先刘伯温并非权臣,朱元璋也并非是傀儡,这大明江山是朱元璋自己一手打出来的,他掌控的所有的权力,根本无需偷偷摸摸的对功臣下手。

如果用下毒这等事情,反而落了他自己的威风,反而让人觉得他很没用。试想,这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能够忍受的了的吗?他杀功臣,无疑是为了树立朱家对于大明的绝对统治,所以才对功臣行这等赤裸裸的血腥之事。而如果对刘伯温行下毒这等下三滥的事情,岂不是让世人觉得他没有,影响朱家对于天下的统治吗?



所以综上所述,朱元璋完全就没必要叫人去毒杀刘伯温。而且即使是他做的,你认为他会让胡惟庸有说出来的机会吗?甚至还让他流传出去吗?这怎么可能?

再者以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的重视,也足以说明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无关。首先,朱元璋并没有夺了刘伯温爵位世袭罔替的权力,诚意伯的爵位依然被他儿子所继承,想想看,以朱元璋对待有罪之人的做法,都是株连家族,夺爵去职的,如果他真想杀刘伯温,会让他爵位继续存在吗?



再者据《明史.刘伯温传》载:“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意思就是朱元璋每次想念刘伯温,都会诏见他的儿子进宫面圣,然后形同家人。

想想看,如果朱元璋真的想对付刘伯温,他会时不时的就想念刘伯温吗?会时不时的召见刘伯温的儿子入宫吗?然后待他们为家人吗?当然不会,所以以朱元璋之后的表现来看,他绝对不会杀害刘伯温的。



再者刘伯温的儿子刘璟也并非是朱棣所杀,《明史.刘基传》载:“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也就是自尽而死。

显然刘璟不是朱棣杀害的,而是自杀于狱中。当然刘璟的死,朱棣的确是有责任的。



1402年,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于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于此同时,朱棣诏见已归隐的刘璟入京面君,可是刘璟不愿侍奉被他视为“叛贼”的朱棣,所以断然拒绝。可是朱棣却不愿意放过他,他派人将刘璟捉拿进京,然后再劝他归降。

可是顽固的刘璟却誓死都不降朱棣,更是大声辱骂他“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就将他下狱,当然此时的朱棣并不想杀他。只是,刘璟深知他如果不投降朱棣则是难逃一死,于是在下狱的当晚就用发辫自缢,年52岁。



可以说朱棣对于刘璟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朱棣自始至终都未真正想杀掉刘璟。可惜的是,忠贞不渝的刘璟为了自己忠义,枉送了自己的性命。


澳古说历史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首先,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无稽之谈。朱棣篡位时,刘伯温儿子不愿效力篡位逆贼,被朱棣所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并末杀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被赐归老还乡。刘伯温此时已经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归老还乡也说得过去,不过也说明刘伯温实际地位并不算太高。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这一年,刘伯温曾经去京城朝见过朱元璋。有记载刘伯温在京城生病后,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医生去看过刘伯温,吃了药之后,刘伯温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后来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结果。

这种说法多半是胡惟庸倒台后,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刘伯温是在从京师南京回到家乡浙江青田县后才病死的,明代没有能几个月后才让人病死的神奇毒药。虽然武侠小说或者一些古代文献经常会记载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药,但这些东西一点不可信。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种症状,也不像是古代毒药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类的疾病造成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担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为永乐皇帝朱棣所杀的是次子刘璟。

朱元璋后来感念刘伯温的贡献,对刘璟算得上很好,经常召见,亲近如对待家人。刘璟被杀,则是看不惯朱棣篡位,不愿意向朱棣服软。朱棣攻破南京继位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师。刘璟见到朱棣后,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并且对朱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后,刘璟自尽身亡。


仁勇校尉


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朱元璋的儿子?


刘伯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杀的?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一些争论。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尤如张良。《明史》记载,刘伯温“慷慨有小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他学问高深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仆先知。这就是说在哪个年代属于牛人一个。

刘伯温确有过人之处,基本上大部分的运筹帷幄的事都交给他了,属于朱元璋的高级智囊,连朱升都给他高度评价。

学贯天人,才兼文武。——朱升评价刘伯温

但是,刘伯温因是浙东人,被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排挤(话说,刘伯温还是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的)。我们从待遇就能看出来,李善长岁禄4000石,而刘伯温岁禄才240石,天壤之别。实际上他们的贡献不分伯仲,时人也觉得比较诧异。

为了都城的选址,朱元璋带领文武大臣到河南开封等地视察,指定左丞相李善长和御史刘伯温留守南京。中书省一个中层官员李彬贪驻枉法,刘基准备严办,李善长对于这个亲信一向照顾有佳,他的意思是老刘,这是我的人,你要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同意,他写了一份奏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开封,请示皇帝的圣旨。得到皇帝的圣旨,他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就地正法。李善长大为恼怒,等到皇帝回京后,抢先告状,说刘伯温竟然在祭坛前杀人,实属大不敬。


这时朱元璋已有红刘伯温的想法,刘也明白朱的想法,主动提出提前退休,获同意后告别政坛。

在退休之前,朱元璋和刘伯温有一次比较著名的谈话,刘伯温在这次谈话里面提到了胡惟庸。

朱元璋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不屑一顾,用比喻的口气给予否定:这就好比一头小牛续要让他去驾车或耕田,我担心会坏事,不是翻车就是破犁。

事实证明后面发生的事情,刘伯温的判断是准确的。但是这件事情传到了已掌握实权的胡惟庸耳朵里。后来制造刘伯温悲剧的核心人员就是胡惟庸,而正是胡毒死了刘伯温。

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指朱元璋)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扶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周,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

明史专家吴晗最后考证的结论是,刘伯温被毒死完全是出于朱元璋的授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刘伯温的编剧真的是令人惊叹人性如此不可揣测。



刘璟之死

刘璟从小受父亲刘伯温的影响,不耻朱棣的篡位行为,于是,他对朱棣宣召入宫为官置之事,不理不睬,朱棣想到刘璟许多对自己不恭的行为,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把刘璟杀了。有骨气就得付出生命代价。

结语

在封建时代,个人的生命与皇权相比,与皇帝的意愿相比,一钱不值。在皇帝身边工作随时都是可能丢脑袋的。所以说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在一个好的领导身边工作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end


古今历史研习社


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便开始了诛杀开国功臣,也许是刘伯温已经猜到了朱元璋心思,于是,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远离朝廷之争。1375年,已经65岁的刘伯温因感染风寒生病了,当朱元璋得知后,便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看望,还让御医给开了药方。

但是,在吃御医的药方后,病情非但不见好转,甚至更严重了,数月后便与世长辞了。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杀有没有关系的确是没有确切的证据,更多是猜测。也有人猜测是因为刘伯温无意中得罪胡惟庸,才会被胡惟庸借机杀害的;也有人猜测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这么做的。总之,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

那么,朱棣继位后,是不是杀了刘伯温的儿子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在刘伯温去世2年后,也就是1377年,刘琏因与胡惟庸的党羽发生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这似乎也印证了是胡惟庸杀死刘伯温的事实,胡惟庸这是要斩草除根的节奏啊。

刘伯温二儿子刘璟逃,因其才学过人,好论兵事,深受朱元璋喜欢,并且朱元璋又很怀念刘伯温,所以经常召刘璟入宫,胡惟庸没有机会下手,这才逃过此劫。躲过了胡惟庸却躲不开朱棣。朱棣为什么和刘璟不对付呢?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棣和刘璟下棋,朱棣想要刘璟让自己两步棋,但刘璟却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刘璟如此讲原则让朱棣很不爽。

其二:朱元璋本想将刘伯温的爵位传给刘璟的,但刘璟坚持说应该由哥哥刘琏的长子来继承。因为朱元璋还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所以是对刘璟赞赏有加。但这让朱棣很不高兴,我作为儿子还没有继承王位呢?你刘璟这是做给谁看呢?

其三: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刘璟先给谷王献计献策,给李景隆做参谋,朱棣即位后,召其入朝为官,反遭刘璟拒绝。见了朱棣后居然称其为殿下,还说朱棣是“篡位”。

最终,刘璟被朱棣打入大牢,而刚正不阿的刘璟却在狱中自杀身亡。刘璟虽不是朱棣下令杀死的,确实也是因朱棣而死。





文史读传


我觉得题主的表述欠严谨,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的确是被朱元璋杀害的。但在正史记载中,刘伯温是病死的!!!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善终。

刘伯温算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曾经说过,“刘伯温就是我的子房”,张良是刘邦能夺取天下的功臣之一,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朱元璋害死了刘伯温,朱棣又杀死了刘伯温的儿子们?

  1. 朱元璋清洗功臣,刘伯温死的扑朔迷离。1311年出生的刘伯温也就是刘基,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可是在65岁的时候病逝于家中。传闻在1375年的时候,刘伯温感染了风寒,而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去探望的时候带了有毒的药方使其病情加重。次年,身体就不行了。民间传说,刘伯温死和朱元璋脱不了关系。
  2.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做了官员。刘伯温有一共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他们从小就得到了刘伯温良好的教育,可是,大儿子刘琏在刘伯温死后两年,在洪武十年,因为胡惟庸党人的步步紧逼,刘琏和他们发生了冲突。然而胡惟庸当时权势滔天,结果刘琏被他们胁迫堕井而亡。

  3. 朱棣篡夺帝位,刘璟不服从结果下场凄惨。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在看老爹死后,深受朱元璋的重用,经常找他进宫谈话。他从小就才学过人,颇有学识。在“靖难之役”时,他曾经随军征伐,在建文帝失败失踪后,刘璟就辞官不干了。可是朱棣为了广招贤士,就把刘璟带到了面前,然而刘璟誓死不愿为朱棣效力,并大骂朱棣他是“篡夺”的皇位。结果被进了大牢,刘璟不愿受到侮辱,就上吊自杀了。

从结果来看,刘伯温和他的两个儿子,下场都颇为凄惨。刘伯温姑且还可以说是病逝而亡,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非正常死亡。朱棣杀掉刘璟,我却觉得是因为刘璟有自己的正气和坚持!!!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刘伯温算是个奇才,传说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当然这是民间传说,但是此人有能耐那是真的。

刘伯温也是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忠臣,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成为了浙东党的领袖,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也是长时间的死对头。刘伯温在历史上据说是喝了李善长带的药而死的,至于是不是朱元璋的授意就不得而知了。可是试想一下,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对于这么一个身负大才,却又深谙厚黑学的人,是很难完全放心的,所以他应该是有重大嫌疑的。

以刘伯温的聪明,他太明白这个主子要干什么了,所以一直在以一个积极的姿态避祸,不止一次的告老还乡,只是朱元璋放心不下他而已,即便是朱元璋授意杀死了刘基,那也是给了一个体面的死法,不像是其他勋贵诛九族。后来胡惟庸案把刘基的死归咎于李善长,那么刘基作为一个受害者,哪有再迫害原告的道理,所以洪武一朝刘基的儿子得以保全,况且刘璟也是个奇人,尽得刘伯温真传,文武兼修,本身也是刚正不阿,平叛中也有军功。

靖难之时,刘璟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没少和朱棣作对,当然得不到朱棣的好感。史书记载“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 在刘璟看来,朱允炆虽败,但他才是朱元璋正宗嫡传的真龙天子,朱棣只是一个残害同宗骨肉的谋逆篡位者,故死到临头也不承认朱棣这个新皇帝。刚直的刘璟在说出“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后,被恼羞成怒的朱棣关进大狱,刘璟自知难逃一死,在狱中上吊自杀。


用户2201778572031


刘基,字伯温。

老百姓都相信“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所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古今。

刘伯温之死,到底是谁害死的?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

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领御医去探望、治疗。

御医为刘伯温诊脉后开了药方;

刘伯温家人按照处方抓药,回家熬制、服用后,觉得肚子里好像塞满了石块,十分痛苦。

刘伯温感觉非常蹊跷,拖着病体去拜见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禀报胡惟庸带着御医为他看病、照单抓药、服药后身体不适,等等情形。

朱元璋劝他心胸要宽广、养病要安心。

刘伯温感觉皇上要置自己于死地,于是,便带着儿子要回家乡。

朱元璋看见刘伯温行动不便,就安排专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预感自己快要死了,便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一是把一本天文书上呈给皇上;

二是传授为政之道给二儿子刘璟;

三是等到胡惟庸失败后,再向皇上密奏刘伯温的遗言。

几天后,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

胡惟庸命令御医配置药方时,特意使用能够加重病情、致人死亡的中药,刘伯温服用后,不久死亡。

胡惟庸为什么要毒死刘伯温?

由于政治斗争,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有矛盾的,胡惟庸一直想置刘伯温于死地。

朱元璋到地方巡视,让刘伯温与胡惟庸一起留守京城。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被人告发。

刘伯温要杀死李彬;但是胡惟庸向来袒护李彬,请求从宽处理。

刘伯温派人报告朱元璋,获得批准;刘伯温在祈雨时,杀死李彬。

胡惟庸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朱元璋回到京城,胡惟庸告状检举刘伯温,双方矛盾公开化、尖锐化。

朱元璋借故让刘伯温还乡。

但是,胡惟庸仍然不愿放过刘伯温,继续揭发刘伯温以前的过失错误,希望朱元璋处死刘伯温。

乘皇帝安排自己去探视生病的刘伯温之机,胡惟庸终于对刘伯温下了毒手,将刘伯温毒死。

朱元璋为什么给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机会?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很有才能。

陈友谅气势汹汹向东方扩张的时候,大将们都劝朱元璋投降。唯独刘伯温保持自己的看法。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情绪,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建议,大获全胜,为建立全国政权打下了基础。

天气大旱,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果然甘霖从天而降。

刘伯温很多建议都被朱元璋验证是正确的。

朱元璋希望自己家的统治稳如大山,怎么能够让刘伯温这样有特殊才能的人留在世上呢?

如果有人招揽了刘伯温,朱家江山就不可能坐稳了。

所以,朱元璋一定要杀死刘伯温,只是选择什么方式去杀死刘伯温。

当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想到,利用胡惟庸去杀死刘伯温应该是非常高明的计谋。

朱棣继位后,为什么要杀死刘伯温的儿子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死于1379年,那时候,还是朱元璋在当皇帝。

刘伯温二儿子刘璟,朱元璋安排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时,他让给哥哥的儿子。

刘璟一贯直率刚强。

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建文帝命令刘璟跟随李景隆随军作战。

李景隆失败后,刘璟上书给皇上,但是,没有被采用,于是,刘璟回到自己家乡。

明成祖即位后,想到刘璟是个人才,在朱允炆时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要重用他。

明成祖下诏启用刘璟,可是,刘璟性格直率,不受重用,他总是声称自己有病,不能进京。

明成祖派人强行把他带入京城。

在朝廷之上,刘璟看见明成祖不称呼皇上,而是称呼他为殿下,明成祖非常生气。

更过分的是,刘璟竟然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就是公开辱骂朱棣篡位,这是朱棣最大的心病,朱棣实在无法容忍。

朱棣一心一意在为自己的皇位正名,刘璟却这样骂他,朱棣非常愤怒。

朱棣命令将刘璟关进监狱,不给吃喝,让他自取灭亡。

朱棣对刘璟还算是很宽容的。当法官请求皇上下旨,将刘璟一家满门抄斩时,明成祖以刘伯温已经死了为理由,没有批准。

刘伯温确实很聪明,但是没算到自己怎么死,也没有指导儿子如何避免被杀死。

皇帝比臣子就是更厉害!


岳飞的飞


首先,题目中说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这句话是有失公允的,或者说是并无正史作证。但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戮过重,并且刘伯温又是被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人物,在许多野史记载中,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千古奇才落得了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早年间考中过元廷的进士,后来步入仕途,但一直在基层厮混,对于元末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刘伯温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虽有一颗匡扶宇宙的雄心,但在腐败的大染缸中,刚正不阿的刘伯温自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辞官归隐,也不愧于圣人“穷则独善其身”的训言。

公元1360年,朱元璋兵临金华,在谋士的推荐下,朱元璋了解到浙东地区果然是藏龙卧虎,对刘伯温才华的仰慕也与日俱增。多次邀请之下,刘伯温最终同意加入朱元璋集团,朱元璋大喜过望,在南京城专门建造了一座“礼贤馆”,用来安置天下贤士,也表达了朱元璋对人才的渴望。


刘伯温刚一出山,就向朱元璋献上了实务十八策,朱元璋爱不离手,并亲切的称呼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当年陈友谅率大军空国而出,发誓不消灭朱元璋绝不退兵,说实话,除了大部分主张讲和之外,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把握打赢这场仗。是刘伯温坚持“陈氏灭,张氏势孤”,一定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这才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大明开国之后,刘伯温受封“诚意伯”,当然,没能封上公侯不得不说朱元璋有意在打压他,刘伯温也很聪明,通晓古今的他知道,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急流勇退。况且历史上“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的比比皆是,因此在洪武5年,刘伯温以“年老不堪驱使”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希望能远离京城这片是非之地,朱元璋一看,他如此识趣,因此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本以为就这样可以颐养天年,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即使你认输了,但敌人不但不会手下留情,反而会痛下杀手。


刘伯温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与朱元璋的老班底“淮西勋贵”有着天然的隔阂。刘伯温当年向皇帝提出“谨防骄兵悍将为非作歹”,这就相当于与淮西党宣战。加上文人相轻的千古规矩,淮西党的领袖李善长始终与他面和心不和。

后来李善长在致仕前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胡惟庸来接替相位,但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时候,却被刘伯温极力阻止,这让胡惟庸记恨在心,对刘伯温恨之入骨。

果然,刘伯温到了青田老家之后,板凳还没坐热,胡惟庸诬陷他的奏折就递到了皇帝的案桌上。胡惟庸知道皇帝的忌讳在哪里,他诬陷刘伯温在一块“龙脉之地”上修建自己的陵墓。这招太毒了,真可谓杀人不见血。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刘伯温知道,朱皇帝一生迷信,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能染指他的天下,即使是传言、谶语都不行。于是他亲自返回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诉说,这一去就是三年,刘伯温到死也没能再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到了京城,朱元璋闭口不谈此事,刘伯温也无法自证清白,于是一拖二去,刘伯温渐渐身体不支。此时,胡惟庸再次登场,他带着自己的私人医生去给刘伯温瞧病,刘伯温在吃了他给的一颗“十全大补丸”之后,顿时感觉胸口沉闷,病情愈发加重了。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已是病入膏肓,于是下令让刘伯温返回老家,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刘伯温就死在了路上,一代谋士就这样与世长辞。

后来胡惟庸垮台,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毒杀刘伯温。但至于说刘伯温之死的幕后黑手是否是朱元璋,这在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我认为,以刘伯温与胡惟庸的关系,并且刘伯温的暴死,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借刀杀人罢了。

朱棣为何杀死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一共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的命运和刘伯温息息相关,刘伯温死后,胡惟庸觉得还不解恨,疯狂构陷刘琏,刘琏不堪屈辱,于是跳井自杀。


次子刘璟,后来在胡惟庸倒台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念刘伯温的功绩,准备将“诚意伯”的爵位让他继承,但刘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知道大哥刘琏含冤而死,于是上奏折恳请皇帝将爵位赐给刘琏之子刘廌继承。朱元璋不禁感慨道:“果伯温之子也!”

刘璟不但继承了刘伯温的才华,并且他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在他的内心中,忠君爱国是唯一的理想信念,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在外地做官的刘璟立即回京,并且向建文帝献上了“平叛”的方略,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

后来刘璟被派到李景隆手下担任参军,李景隆这个草包,不但胸无点墨,而且刚愎自用。刘璟的许多建议都被他驳斥,致使朱棣缓过气来,朱棣攻入南京后,刘璟愤而辞官,拒绝与朱棣合作。


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特召刘璟回京做官,刘璟被锦衣卫押解回来后,面见朱棣,他笔直站立,只称朱棣为“殿下”,拒绝称呼其“陛下”,表明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并且呵斥道:“千百年后,殿下逃脱不了一个“篡”字”!

朱棣大怒,下令将刘璟打入死牢,朱棣的爪牙趁机向朱棣建议,按照方孝孺的先例诛灭其全族,朱棣摇了摇头,说道:“念刘伯温的功绩,就算了吧!”于是刘璟在监狱中自缢而亡,以自己的死捍卫了自己忠贞不二的高尚品德。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刘基,字伯温,通晓天文经史,尤精于兵法,为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刘基因为廉洁正直,又才华横溢,被时人比作蜀汉时期的诸葛武侯。在他投入朱元璋麾下之后,又常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与张良作比。

刘基可比诸葛亮和张良,可见其才能非比寻常。但刘伯温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文弱书生,按照《明史》记载,“基虬髯,貌修伟”,乃是一侠客形象。

刘基做事向来勇毅果断,但是,刘基过于公正严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却害了他们父子两代三人。

朱元璋在闻知刘基的大名后,重金聘请刘基出山相助。刘基并不是朱元璋的濠州嫡系。

刘基投奔朱元璋之后,献时务十八策,并帮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刘基劝朱元璋不用尊奉韩林儿,而是鼓励朱元璋自立;对于江南的义军,可以先灭陈友谅,再攻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则可天下一统。

刘基相比诸葛亮,才能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基不但善于谋划天下大局,还善于临阵指挥,在对阵陈友谅时,刘基就是妙计不断。

刘基献策诱陈友谅入龙湾,大败之;又劝朱元璋亲征,直捣陈友谅老巢江州,收复了江西驻郡;后又亲侍朱元璋旁,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彻底剿灭了陈友谅。

鄱阳湖一战,刘基甚至还上演了英雄救主之举,“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刘基比诸葛亮还妖呀,一看战场变化,就知道陈友谅要直击朱元璋旗舰了。

陈友谅死后,天下已无人可与朱元璋争锋。朱元璋之后灭张士诚,北伐中原,按照刘基的天下大略,完成了统一大业。

但是,刘基的厄运也就从此时开始。

陈友谅死后,战事无需刘基操心了,朱元璋就让刘基去做律法和整肃纲纪的事情。结果呢,刘基得罪了不少朝廷大员。

刘基在祈雨期间,斩杀了中书省都事李彬,得罪了宠信李彬的宰相李善长。李善长借机诬告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大不敬之举。加上这次祈雨正好失败了,惹得朱元璋大怒,开始怪罪刘基。

刘基吓得借妻子去世之故,告辞还乡。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刘基也仅获封食禄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然后,刘基再次战战兢兢的告老还乡。

刘基还得罪了胡惟庸。胡惟庸在刘基返乡之后,派人构陷刘基,说刘基想霸占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来作为死后的安葬之处。朱元璋最怕的就是有人造反,谋他的皇位,虽然没有怪罪刘基,但还是相信了胡惟庸的谗言。

刘基听说了胡惟庸诬陷的事情,担心朱元璋起杀心,马上战战兢兢的跑到了南京,待在了朱元璋眼皮之下。

根据《明史》和《国朝献征录》的相互印证,刘基之死,类似于韩信之死。刘基偶发风寒,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医生给刘基治病。刘基服药后腹中出现拳头大、石头一般的异物。刘基抱病觐见了朱元璋,说了胡惟庸给他看病的事情。但是,朱元璋仅仅讲了一些安慰的话。在刘基病情加重之后,朱元璋专门派人护送刘基返乡。

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忍亲手杀了功高盖世的刘基。但是,跟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一样,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杀了刘基。

刘基的长子刘琏,颇有文采。刘基死后两年,在朱元璋朝任职。朱元璋本想重用,但是被胡惟庸一党胁迫,坠井而亡。

刘基的次子刘璟,作风跟刘基颇有相似之处,通晓经学,并善于用兵,而且为人正直,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曾想让刘璟袭刘基的爵位,但是刘璟说自己的侄子尚在(刘琏的长子刘廌)。刘璟的正直、谦让之风,让朱元璋很高兴,于是就让刘廌袭爵,并给刘璟设置了专门的职位,指派给了谷王。也正因为刘璟长期在谷王府,躲过了胡惟庸的迫害。

但是,跟刘基一样,刘璟的正直也害死了他。

刘璟在靖难之役前,曾和朱棣下棋。朱棣让刘璟让他,结果刘璟却说,该让的地方让,不该让的地方不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被任命为李景隆的参军事,随军出征。兵败后,曾上书建文帝,陈述利害,没有得到答复,辞而归乡。

朱棣登基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被朱棣抓到了京师。结果呢,刘璟坚决不称朱棣为“陛下”,继续称之为“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朱棣为了摆脱“簒逆”的嫌疑,连亲妈都不认了,自然容不得刘璟这么说他,下令将刘璟入狱。刘璟坚贞不屈,自缢于狱中。

执法的官员请求朱棣连坐刘璟家人。但朱棣并不是昏庸之君,念及刘基,没有批准。

自此,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全死了。刘璟因为是次子,并未袭爵,其后人史书没有记录。而刘琏的后人,一直在明朝为官。

史料记载的刘基最后一代刘孔昭,在明亡后,曾参与建立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后航海不知所终”,刘基一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