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什麼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戶64598321


非項目開發者、黑戶不得購買、戶口不符身份不對,三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未能搖號成功,購買稀缺高檔陰宅明十三陵,對此表示深切的同情

因地理位置問題以及個人身份問題,這三個人未能成功入住明十三陵,而這其中一人是因為環境因素,二人是因為人為因素

要說這明十三陵的名字,也不知是誰起的,別說還挺帶勁的,朗朗上口不說,一聽就覺得很霸道,很上檔次!其實吧,就因為裡面葬了十三個明朝皇帝,如果說再多一個,估計叫明十四陵,讀起來還真是少了點韻味呢

話說,這三個沒能進的去的夥計,都是誰呢?


天老大我老二,淮右布衣怎麼了?——開國皇帝老朱,就不在這兒

要說,之所以朱元璋未能進入明十三陵,還真不是他自己個兒的事兒,如果他泉下有知,肯定要暴揍四兒子好幾輪,此人便是明十三陵的項目開發者——明成祖朱棣

由於朱棣是靖難奪的帝位,所以他不大願意在南京接著當皇帝,畢竟感覺不是自己家,住著也不是很得勁兒,作為皇帝他自然擁有新首都開發權,地址選在哪裡好呢?不如就選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吧!於是明朝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也就是朱棣曾為燕王的藩地所在

你說,生前都住這兒了,死後還能再跑到“他鄉”埋著?於是乎朱棣選擇在北邊找風水寶地,看了半天,他看上了天壽山,於是在此處修陵,明十三陵大型旅遊祭拜勝地就此奠基開工,此後的十二位皇帝,均葬於此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只能孤零零的在南京孝陵,和自己的子孫們南北對望。還有一說,朱棣害怕死後被老爹責怪,故而不願意跟老爹離得太近,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啊哈哈!朱元璋開發的明朝皇陵,只有他一個人享受,故而未能在十三陵購地置業

我是誰?我在哪兒?——好孫兒,爺爺的鍋,爺爺自己背!

很不幸,第二位不能入住明十三陵的皇帝,是朱元璋的愛孫,太子朱標的愛子朱允炆。之所以他未能入住,主要原因是因為身份問題,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身份證沒了!(被銷戶了,一個黑戶買什麼房!置什麼地!)

雖然曾經貴為天子,但是隨著自己的壞叔叔成功上位,自己被迫失去皇宮皇位的所有權,自然也跟皇陵掛不上鉤了。不說他是否在城破之後身死,哪怕是逃到了其他地方,也得隱姓埋名度過一生,最後找個小山坡埋了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呢?

明惠宗朱允炆,註定只是個讓皇帝,也就是讓別人做了皇帝,讓自己不當皇帝。他之所以有今天,跟自己的爺爺也就是太祖朱元璋脫不了干係,由於名將名臣基本都被老朱殺光了,所以在面對驍勇善戰的朱棣時,他就有點無人可用的意思。雖說一手好牌也算是被他自己打爛了,但是願賭服輸,既然都已經失去了一切了,還在乎個墳?

朱允炆下落成迷,自然也沒有陵寢這一說,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真的還活著,說不定能偷偷的在爺爺的陵墓附近燒個紙上個墳啥的,至於他自己,就只能想想了

太祖之孫朱允炆,成為第二個沒能入主明十三陵的主兒,黑戶不能買房,當今也是如此啊!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應該視而不見——角色互換,原來這麼殘忍

大明王朝曾差點重蹈北宋的覆轍,被少數民族所滅,始作俑者就是逗比皇帝朱祁鎮。自己個兒御駕親征卻放權給小弟,小弟不會玩兒,給人滅了不說,大哥也被俘了,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明朝得提前多久變成南明啊!

在朱祁鎮被俘的日子裡,他的好弟弟朱祁鈺順位繼承,變成CEO。起初朱祁鈺是一萬個不願意,死活不幹,但半推半就幹了以後,發現皇帝這工作還挺得勁的呢!這一得勁不要緊,上癮了!甚至說哥哥回來了也不願意還給他,這還不算,甚至想著讓自己的兒子也試試。

奈何兒子不爭氣(早死),自己又不能生,眼看皇帝這個工作幹到盡頭了,原本想著死後入個皇陵的,也算是不枉費工作多年,奈何還鄉團三人一鼓搗,直接給自己廢了。重新登基的朱祁鎮恢復了職位,立刻就解除了病重的朱祁鈺的所有職權。好嘛,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廢回到解放前,明代宗朱祁鈺徹底從明朝皇帝錄上抹掉了,自然也無權購買皇陵

所以,第三位不能入住明十三陵的皇帝,是代宗朱祁鈺。一如連北京戶口都沒有,何談上小學,考北大?老老實實回家種地吧

當然了,除了這些有機會入住卻不能入住的皇帝以外,還有幾個人因為資金、戶口、成分等問題,也未能擁有一個明十三陵的指標

雖然都有皇帝的稱號,但此時明朝已經破產,項目雖然還在,但是所屬權卻不再明確,開放購買無限延後不說,整個項目不被封禁就已經很難得了,何談開放呢?

所以,朱慈烺、朱由崧、朱聿鍵、朱聿鐭、朱由榔無人,也無權入住明十三陵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通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strong>


宮殿君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熾 朱瞻基 朱祁鎮 朱祁鈺 朱見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 朱翊鈞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個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為什麼只有13個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個皇帝死後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三陵呢?這3個皇帝是誰呢?

這三個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他們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建都於南京。這是一個勵志皇帝,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

朱元璋去世時明十三陵還沒有開始修建,那時候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於兒子的封地上。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在剛剛建立明朝之初,還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作祟,為了震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現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從外觀看宏偉壯觀,陵內種植松樹十萬棵,養鹿千頭。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先後調用了10萬軍工,於永樂三年建成歷時25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旭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出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藝術家、政治家和建築大師們的才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

2、朱允炆

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表現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沒能繼承皇位就去世了,這時候朱元璋選繼承人的時候沒有考慮次子朱棣 ,就是因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選了只有16歲的朱允炆做皇太孫。

朱允炆繼位後強行削藩,這引起了朱棣為首的親王強烈不滿,朱棣常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原以為他的哥哥朱標死後,他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選。

有以上的兩個原因,朱棣對朱允炆懷恨在心,於是他在朱允炆說削藩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這是一場叔侄大戰。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戰經驗,而朱允炆不會用人又沒有經驗,於是這場戰爭的形勢很快壓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攏。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朱允炆點燃了皇宮,皇宮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以後連他的屍體也未能找到,後來朱棣多方尋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江山遷都到北京,才開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屍體也不會葬入十三陵。

3、朱祁鈺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在23歲御駕親征時被俘虜,國不能一日無君,於是朱祁鈺繼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回來後發現自己的皇位備戰只能認栽。但朱祁鈺為了防患於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鈺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鎮伺機奪取了皇位。朱祁鎮皇位被奪又被囚禁七年,奪取皇位成功後,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痛恨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當然也就沒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隨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還給他封了個惡諡:戾。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自1409年5月開始,歷經230多年,這裡先後修建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共13座皇帝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景帝朱祁鈺葬在別處,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餘13位皇帝都葬在了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明惠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奪皇位而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在於謙等大臣的擁護下即了帝位,朱祁鎮重登帝位後,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在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元來大


眾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稱為明十三陵。

那麼,明朝的哪個皇帝沒有被埋進十三陵當中呢?

通過明朝皇帝列表與十三陵皇帝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三位沒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鈺。

答案就是這麼長,想要知其然的,到這裡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還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寢為什麼沒有葬在十三陵當中?

關於朱元璋的陵寢,涉及到明朝的首都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實這是不完全對的,明朝建立之後,最開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儘管朱元璋曾經有遷都的打算,曾經想遷到自己的老家鳳陽,一向節儉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宮殿和都城,但是鳳陽那個地方雖然有帝王氣,但是沒有帝王命,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在修建一半的時候,礙於種種阻力,執著的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標前去各地考察,哪裡適合遷都,最終因為朱標突然去世而擱置。

朱元璋死後,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當中,因為準備的有點倉促,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沒有建完,以至於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永樂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樂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後,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最終將朱元璋以來想要遷都的願望實現,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當然,開頭已經說了,除了朱元璋外,還有朱允炆、朱祁鈺沒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還要展開來說。

朱允炆沒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認他這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絕對夠傳奇,在位時間不長,爭議很大,關於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現在的史學家也沒有爭出個一二來。

朱允炆的傳奇在於他的這個皇位繼承,就跟我們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樣,明朝為了皇位傳承的時候更穩定一點,標榜嫡長子繼承製,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長子朱標死後,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個嫡長孫咱也不說什麼了,關鍵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長子,換句話說,朱元璋的嫡長子雖然死了,難道朱元璋的嫡子,還不如朱標的嫡子?

雖然,很多人試圖論證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實話實說,在我的印象裡,幾百位的皇帝,像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幾乎是沒有,說朱元璋是參照了元朝時期的一個案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至少之後,再無這種案例。

如果這種繼承方式沒有問題的話,朱棣也不會死乞白賴的造反,明顯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皇宮發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認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將建文帝的年號,改為洪武年號的後續,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說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這個皇帝,在整個明朝時期都是不被承認的,換句話說,承認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給賣了嗎?

朱棣的年後是在南明弘光政權時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給恢復的廟號,並且改廟號為惠宗。

明朝最慘頂缸俠,朱祁鈺的皇位到底有沒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傳奇的皇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最慘頂缸俠了。

頂缸的意思,並不是頭頂上頂著缸,而是頂替,代替,代人受過的意思。我說朱祁鈺是頂缸俠,那是因為,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腦殘,率領幾十萬大軍去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鎮則是最突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個朝代,竟然被搞出這麼一出,你說朱祁鎮不是傻子是什麼?

緊接著瓦刺大軍就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出來要朱祁鈺繼承皇位,組織北京保衛戰,這個缸有多大,堪稱為國頂缸了。最可氣的是,朱祁鎮是有太子的,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結果,朱祁鎮又被敵人放了回來,這當上了皇帝,還能再讓回去嗎?國沒有二主,朱祁鎮和朱祁鈺就這麼耗著,雙方互相提防,結果朱祁鈺離奇得病,朱祁鎮又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這就是為國頂缸的下場,我真的替朱祁鈺感到不值。

所以,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這三位了。


史論縱橫


明朝建立於1368年,結束於1644年,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享國276年。那為什麼位於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裡了呢?

明朝帝陵實際上共有15座,因為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區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就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只是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做了兩個錯誤的決定。第一個決定就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輩,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確立了儲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個錯誤決定,就是分封藩王,並且還授予藩王兵權。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建文帝急於削藩,迫使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駙馬都尉梅殷,繼續忠於朱允炆,併為朱允炆發喪,給朱允炆上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建文帝差點搶了萬曆帝的廟號“神宗”。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廟號“惠宗”,以及諡號“讓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為建文帝君臣平反時,追賜的。

朱棣為了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對於梅殷的作為,根本不予認可,還派人刺殺了梅殷。同時,朱棣為了向天下宣佈朱允炆已死,對外宣稱以天子禮儀將朱允炆下葬。但實際上,朱棣根本就沒有給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沒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strong>

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昌平的天壽山為自己建了明長陵,開創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於長陵,仁宗朱高熾葬於獻陵,宣宗朱瞻基葬於景陵,英宗朱祁鎮葬於裕陵。到明英宗時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經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還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鈺。英宗因為宦官王振的蠱惑,揮軍北伐韃靼。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韃靼放回。代宗將英宗囚禁在破敗的南宮。1457年,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並將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朱祁鈺不久後去世,被英宗以親王禮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壽山給自己所建的壽陵,被英宗所毀。

景泰陵本來是親王陵墓,那為什麼後來又成了皇陵了呢?這是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乾的。英宗生前雖然不肯承認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為人並不殘忍,只是為了穩固帝位而已。所以,給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憲宗繼位後,重新承認了代宗朱祁鈺的身份,並將代宗的親王規格的陵墓,擴建為了皇陵,只是規模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後,另外一座位於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時,還煞費心機的破壞景泰陵的風水,在陵周圍還立起了8做轉木樁。

因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滅亡後,受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

宣宗為朱祁鈺正名之後,明朝的後續帝王繼續在十三陵區建造皇陵。憲宗朱見深葬於茂陵,孝宗朱佑樘葬於泰陵,武宗朱厚照葬於康陵,世宗朱厚熜葬於永陵(嘉靖),穆宗朱載垕葬於昭陵,神宗朱翊鈞葬於定陵(萬曆),光宗朱常洛葬於慶陵,熹宗朱由校葬於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這裡,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經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後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陵墓思陵也比較特殊。朱由檢的勤儉節約,是舉世公認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動手縫一縫,繼續穿。崇禎厲行節約,在位十七年,也沒有提前給自己準備皇陵。崇禎死後,他和周皇后的遺體被李自成收斂,後來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禎田皇貴妃墓中。

清朝順治年間,清廷以帝禮改葬崇禎。南明曾先後給崇禎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廟號“懷宗”。後來,清廷去掉了“懷宗”的廟號,改用諡號“莊烈愍皇帝”,並使用南明“思宗”的廟號,將崇禎陵寢命名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簡陋的一座。

綜合起來,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還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兩座皇陵,總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


奕天讀歷史


明朝的確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之所以稱之為十三陵是因為有三位皇帝沒有埋到這邊。

首先朱元璋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與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稱作明孝陵。

其次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中,朱棣帶著大軍攻到了宮殿之後,卻發現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消失在一場大火之中。之後就杳無音信,被稱為明朝歷史的一大懸案。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入葬皇陵了。明成祖之後就遷都到了北京,選擇了昌平,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作為明皇家的萬年壽域再合適不過。

第三個沒有入葬皇陵的就是景泰帝。當年明英宗收到王振鼓動,帶兵親征瓦剌後被俘虜,朝中不能無主,所以推舉了弟弟做個臨時的皇帝。結果景泰帝在明英宗被救回之後就不願意讓位了,還變相的囚禁了明英宗。直到明英宗重歸帝位,由於之前的尷尬經歷,也實在沒辦法把弟弟放到皇陵中,因此,就以親王的身份將景泰帝葬到了北京的西山。


國家人文歷史


目前史學界公認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慶帝朱載垕(hòu)、萬曆帝朱翊(yì)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



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明十三陵”自永樂帝朱棣開始,依次建有長陵(朱棣)、獻陵(朱高熾)、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鎮)、茂陵(朱見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載垕)、定陵(朱翊鈞)、慶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檢)。也就是說沒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別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那麼他們為何沒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沒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明十三陵”被當做皇陵是從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現在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眾所周知朱棣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來的。“靖難之役”後,朱棣攻進南京,朱允炆自焚於南京皇宮(有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雖然朱棣曾下詔會風光大葬朱允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無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絕對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鈺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進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時,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而遠在瓦剌敵營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1457年“奪門之變”,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鎮被再次擁為帝。而曾經的代宗朱祁鈺則被貶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後,朱祁鎮將他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此時的朱祁鈺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沒有權力進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後雖然朱見深恢復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時已不適合再遷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鈺就成為了永樂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為當時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會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則是因為帝位被奪,朱棣不願給他建皇陵,所以就沒有;代宗朱祁鈺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鎮所認可,自然就沒資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後帝位雖被朱見深認可,但已不適合遷葬,所以就沒移入“明十三陵”。


澳古說歷史


明朝傳祚276年,共十七朝卻只有十六位皇帝,這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登上皇帝寶座,歷經正統和天順兩朝。在這十六位皇帝當中,有三位皇帝的是沒有葬在明朝皇家陵墓群——也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之中的,這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鈺。

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大明,定都南京,而當時的北京只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是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設在自己兒子的封地上的,他死後葬在南京附近的鐘山之陽,也就是“明孝陵”。

朱元璋駕崩之後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想仁柔的建文帝控制不了局勢,一通削藩的操作觸怒了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舉兵南下,攻破京城,自立為帝,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時焚燒皇宮,生死未明,自然也不會在十三陵之列。

而另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中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當然,這要拜他那極富傳奇色彩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所賜,朱祁鎮八歲登基,年號正統,然而在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御駕親征,抵禦瓦剌,不想遭遇“土木堡之變”不僅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在大明危急存亡之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推上皇位,改年號景泰,是為明代宗,並重用於謙等名臣使大明轉危為安。一年後,瓦剌放回了明英宗朱祁鎮,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朱祁鎮只能回去做太上皇,並被幽禁在南宮。景泰七年,徐有貞、石亨等人趁朱祁鈺病重之時,發動“奪門之變”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復位後的朱祁鎮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並搗毀了朱祁鈺修建的“受陵”,朱祁鈺死後被以親王之禮葬於京郊金山,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沒有代宗朱祁鈺的陵寢。


環球網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檢自縊煤山,享國祚276年,共16帝。我們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確實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們愛稱他為㓋武爺,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後,朱元璋開始考慮他的千年吉壤了。經過他親自考查,選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於是,朱元璋於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開始籌備動工,至1381年初具規模。1398年,朱元璋駕崩,便與皇后馬氏合葬於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還有兩位孫姓人物也在此長眠,一位是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墓還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邊,似為朱元璋守陵。據說,當初修孝陵神道時,有大臣建議將孫陵搬走。朱元璋聽後卻說:孫權也算條漢子,留他在大門口吧。於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規,修成一條罕見的左右盤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偉人孫中山。

可見,紫金山確是一塊萬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於朱元璋死後即位,改元建文,由於沒有諡號,史稱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四後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對於建文帝的死,有多種說法。或城破之日自盡,或被大火焚燒死,或出家後得以善終,說法不一。可是明中後期,各地卻出現了幾處建文帝之墳,讓人一頭霧水,難辯真偽。直到現在,考古人員在福建、江蘇等地還發現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無確鑿證據。
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同年,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史稱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擁力下復位,貶祁鈺為郕王。同年,祁鈺死,以親王禮葬北京西金山,稱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於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徵途中,葬北京北天壽山主峰下,為十三陵首陵。至於為什麼選中這兒為皇陵,中間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樂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選擇陵址。最初選擇的是口外屠家營,地理位置優越,很適合做陵地。但報告遞到朱棣手裡後,朱棣大怒!原來,朱、豬同音,屠家營原為殺豬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這裡,只能被宰殺。後來又選了昌平西南的狼兒峪,豬邊有狼更危險!又換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狹窄,子孫後代的空間太小。又西郊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犯忌。最後,於1409年才選好現在的陵區,可謂費盡心思。


朱棣陵名曰長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達長陵。其後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擇陵。於是,就形成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寶貴文化遺產——十三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