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

捌卦局


说句公道话,在汉初的七个异性王当中,真正被刘邦杀掉的只有燕王臧荼。而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被擒以后,刘邦都不忍心杀他们,结果都被吕后干掉了。为了给刘邦平反,我们看看七个异性诸侯王是怎么死的。

七个异性诸侯王分别为淮阴侯(先是齐王后改封楚王,最后被废掉,改封淮阴侯)韩信(吕后所杀)、梁王彭越(吕后所杀)、淮南王英布(长沙哀王吴回诱杀),赵王张耳(病逝)、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改封卢绾,卢绾死在匈奴)、长沙王吴芮(善终)、韩王信(被将军柴武所杀)。

韩信是被他人诬告谋反,至于是谁诬告的,不得而知。即便是有人诬告,作为皇帝,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由于韩信是一个谋略家,刘邦肯定也想到了。万一韩信调动军队,造反怎么办?所以,陈平向刘邦献计,以游览云梦泽为由,让韩信跟随,目的是让韩信远离他的地方武装。韩信不知道是计,高高兴兴地去见刘邦,结果毫无悬念地被刘邦生擒。

虽说韩信还有军队,由于远离自己的封地,被擒以后也是群龙无首。亲兵(亲信)部队去救他不是找死吗?你想想,韩信被称之为兵仙,打败赵王、灭掉齐国,围攻项羽,多么牛的人物。在当时的汉朝可以说,军事才能无人能及,结果呢还不是栽倒在了刘邦手里。所以,比不上韩信,亲信去救他简直就厕所里打灯笼。

此外,韩信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刘邦,说刘邦背信弃义。刘邦最后还是赦免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还是不忍心杀韩信的。包括梁王彭越,都被刘邦捉住,最后都放掉了。而吕后为了专政,根本容不下这些异性王。刘邦不舍得杀,吕后可没有这么心慈手软。所以,刘邦不想大开杀戒,这幕后都是吕后在搞鬼。包括刘邦想废掉太子,吕后能动员她的人际关系去劝说刘邦。说明,当时的反对派,已经被吕后肃清了。不得不说,吕后捡了一个大便宜,而刘邦成为一个背锅侠。


谋士说


诱杀韩信是吕后做的事,并非刘邦。刘邦当时带兵去平定陈豨叛乱去了,回来吕后就已经诱杀了韩信。至于韩信的士兵部下为何没来救他,那就更简单了,在垓下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夺了军权。

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后,刘邦到了定陶。就直入韩信大营,收缴了他的兵权。而且把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楚国是项羽的地盘,韩信作为灭楚的大功臣,肯定是没人拥护他的。



后来因为钟离昧投靠韩信,韩信把他杀了,把首级献给了刘邦。刘邦就绑了韩信,韩信说:“果如人言,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邦也不好意思杀他了,就把他贬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挑唆陈豨叛乱,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韩信托病没有跟从,策划叛乱。后来被人告发,吕后声称刘邦已经平定了叛乱,请大臣们上前来祝贺。


要说韩信脑子也瓦特了,你都打算叛变了,还来祝贺什么。就这样韩信傻乎乎就去了,到了地方萧和就命人绑了韩信。并在长乐宫诛杀了他。


渔耕樵读


刘邦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没来救他?(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流氓皇帝”刘邦一手创建了大汉王朝,刘邦称帝后,曾在大宴群臣时,对“韩信、张良、萧何”给出了汉初三杰的高度评价。其中对韩信的评价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见,韩信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他作为统帅,曾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但就是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统帅,在汉高祖刘邦诱杀他时,却没有一个亲兵去救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准确地说,诱杀韩信的是吕后而不是刘邦,但吕后的作为肯定是得到刘邦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敢擅自做主,诱杀国之重臣。

1、为什么要诱杀韩信?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也许是对韩信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不得志的潦倒青年韩信,一举成长一方诸侯的异姓王,他虽是千里马,但肯定离不了伯乐刘邦的赏识和提携。按理说,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为刘邦攻城掠地,助他扫平天下,刘邦应大肆封赏才对,为何要让吕后诱杀韩信呢?

一是韩信曾几次得罪刘邦,让刘邦对其忠心产生了怀疑。第一次,在平定齐地之后,韩信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后,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可以说,当时韩信是借刘邦危机要挟刘邦封其为王,虽刘邦听从张良之言,忍着怒气封韩信为齐王,但这股气和怨恨却记在心里了。

第二次,在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眛因素来与韩信交好,投奔了韩信。但刘邦记恨钟离眛,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韩信逮捕他,但那时韩信没有照办。于是有人借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其实是要捉拿韩信。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本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自认为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于是就逼死了钟离眛,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戴上械具,押回洛阳,后考虑到政治需要,把韩信降为淮阴侯。虽然没杀韩信,但刘邦已对其有了怀疑之心。

第三次,是在刘邦率兵讨伐陈豨时,韩信身为善于打仗的臣子,本应奉命随军出征,但他却以生病为由没有随军征讨,并且还有传言说陈豨被任命为赵相国上任时,曾密会韩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刘邦,并且这也是他获罪被杀的直接原因。

二是韩信功高震主,又不知急流勇退,遭刘邦忌惮。韩信在帮助刘邦争夺天下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二十万大军,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击败项羽。刘邦的天下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件事不但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正因如此,刘邦对韩信十分忌惮,称帝后征讨匈奴,因怕韩信和匈奴联手,所以不敢派韩信征讨,而是御驾亲征,导致了“白登之围”,差点被活捉。

三是韩信不注重言行,没有政治敏感性,引起刘邦怀疑。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留在京都任闲职,无兵无权。他从一个几十万的军队统帅突然变成一个只享受爵位的闲侯,心里感觉受了委屈,不免牢骚满腹,并且经常称病不上朝,即使上朝也不耻与刘邦的嫡系武阳侯樊哙、颍阴侯灌婴同列。从种种言行上表现出对刘邦的不服、不满和怨恨。对刘邦来说,这是“不臣之心”,凡“不臣”者,就要被翦除,这是统治者的不二法则。但政治嗅觉迟钝的韩信,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仍旧是我行我素。

四是刘邦要铲除隐患,为刘氏子孙执掌天下扫平障碍。刘邦曾经立下白马之盟:刘邦死的时候,杀白马,要求所有人发誓,自己死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里,异姓王是最大的祸患,绝对不能留的。其中,韩信就是异姓王,虽然当时刘邦不愿封,但因韩信功劳太大了,不封堵不住众人的口。

但韩信作为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汉朝大一统的隐患,也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除掉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在采用陈平之计抓住韩信后,因没理由杀他,只好将他贬为淮阴侯,留在京都任职。

但当时刘邦已经60岁了,张良55岁,萧何48岁,韩信才34岁,萧何、张良和刘邦按古代的人均寿命,已属老年,况且他们还是文臣,并且非常注意急流勇退。韩信不但年轻,而且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韩信还有雄心壮志,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刘邦死了,而韩信还在的话,朝野之上,将没有人能压制韩信。所以,韩信不得不死,只有这样,刘邦才能放心。

2、为什么没有亲兵救韩信?

稗史记载,因为韩信灭楚兴汉功劳大,刘邦曾与韩信约定,对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但韩信是怎么被诱杀的呢?为什么没亲兵相救呢?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在钜鹿造反,攻城取邑,自称代王。刘邦一怒之下,便亲自带兵去讨伐陈豨,留下吕后、太子刘盈、丞相萧何镇守京城。但韩信不但称病不随刘邦出征,还暗中与陈豨联络,准备与家臣一起,用假诏书放出监狱中的囚徒,用以袭击吕后和太子,策应陈豨。部署己定,正在等候陈豨的消息时,因为一个门客不知何事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关了起来,并准备杀掉。这个人的弟弟知道情况后,立刻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谋反之事。吕后本想直接把韩信召进宫来抓捕,又怕韩信借口生病不应召,便找来萧何商量。商量后,决定以前方传来捷报,陈豨被擒获处死,召群臣进宫庆贺为名,由萧何将韩信诓进宫来。萧何对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但这样的大事,群臣都去庆祝,你就是勉强,也要进宫去庆祝一下。”韩信听从了这位曾经成就了他的萧何的劝告,跟着萧何走进皇宫。刚入宫,就被武士拿下,最后被吕后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被诛三族。

为了践行刘邦对韩信“三不杀”的承诺,吕后用布袋将韩信套装起来,并悬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下,让韩信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用铁器而用竹杆尖将韩信刺死。

可以说,当时韩信在萧何的诓骗下急忙进宫,根本就没有带亲兵,更何谈亲兵救他呢?另外,韩信因为怀疑而被刘邦贬为淮阴侯,留在京城任职,相当于是失了势的侯爷,除了有看门的家丁和佣人,根本就没有亲兵,何谈亲兵救他之说?再者,即便韩信有亲兵,但人数也不会太多,即便跟随韩信入宫,走到宫门口时,也不会允许亲兵进宫;即便亲兵知道韩信被困,迫于皇威和宫中禁军的力量,他们也没有力量和胆量去救他。所以,韩信被诱杀时,根本就不会有亲兵相救。

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据记载,在韩信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时候,刘邦有一次找韩信聊天,韩信依然傲气凌人,看不上刘邦手下的其他武将。刘邦让韩信点评一下朝中各位武将的本领。并接着问:“那以你来看,我能带多少人马?”刘邦的意思是,问问在韩信心里,自己的本领怎么样?韩信想了想说:“以陛下的本领,能带十万兵马。”“那你呢?”刘邦继续问道。韩信傲然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韩信的意思是,自己领兵,越多越好,不管多少,都能有效的统领。

刘邦一听不高兴了,合着你还是觉得比我强很多啊?于是再问:“你既然这么厉害,怎么还是作为我的臣子,要听从我的命令呢?”韩信好在多少还有点政治智慧,知道自己说走了嘴,惹刘邦不高兴了,急忙话锋一转,捧刘邦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的意思是,陛下虽然带兵打仗的本领不如我,但是您善于指挥、驾驭将领。这就是为什么您是皇帝,我只是个将军的原因。而且,您驾驭将领的本领乃是老天赋予您的,您就是天生的应该当皇帝的,这不是靠后天的努力能达到的。刘邦见韩信还算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于韩信的话,也就一笑了之了。

这就是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来历。

所以说,韩信的死是死于他复杂多变和自以为是的性格。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韩信即便有过人的才能,但是因为君王的猜忌之心,再加上自己不知收敛,不注意言行,从而惹来杀身之祸。况且,在古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杀一个人,从来就不需要理由,一定会先把这个人孤立起来,再杀之,所以韩信被杀时,根本就不会有亲兵




葛大小姐


刘邦早就猜忌韩信了,派萧何去取韩信兵符其实已经消去韩信一大半的兵马,其实是刘邦授意吕后杀韩信的,刘邦故意不在是为除去很多的流言蜚语,还有万一没杀成可以推给吕后安抚一下韩信,说实话刘邦设局杀韩信他自己也没底,因为韩信不一定孤身前来,韩信可惜了死在了太过于自信,没有看清刘邦为人。

汉王遇我甚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就跟韩信不是一个阵营了。韩信在做齐王时,项羽还没败,这时候的韩信最有实力与刘邦和项羽争权天下,可是这时候韩信还是决定帮助刘邦平定天下,他不忍叛汉,是认为这样做是不义之举。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项羽韩信三人中,还是刘邦最适合做皇帝。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张追随刘备起兵,有绝对的忠诚,刘备对关张也是极为厚爱!刘备即使真的统一了天下,关张也老得差不多,有心估计也无力了!关张对于刘备来说就相当于许褚对于曹操是一样的!韩信不一样,年纪轻轻,功成名就,半路随刘邦起兵,好大喜功,刘邦绝对容不下他,所以不管是不是真的谋反绝对是要除掉韩信!

韩信作为淮阴侯,身边顶多有几个护卫,数量不会过百,而且都是由京城卫戍部队派遣,指挥权不在韩信!再则说韩信释放囚徒叛变简直是天方夜谭,淮阴侯又不是专职管理监狱囚徒的,就当你释放了所有囚徒,你怎么保证他们不是四散逃跑而是听你号令为你卖命?一帮乌合之众临时凑齐了的人马会有多大的战斗力?所以,这完全就是给他构陷的罪名!被软禁在京城的淮阴侯就是一块在案板上的肉,什么时候切就看吕后的心情了。

韩信明明是被吕后萧何弄死的。再说了,韩信死的时候刘邦还在千里之外平叛乱呢。很多人说韩信为什么不自立,为什么不听蒯通之言,说实话,听了蒯通之言又能怎样?韩信那时候真敢自立估计活不过三天,就会有人要他小命。刘邦对韩信够可以的了,就凭韩信三次不救主,讨要齐王,不听号令,不上朝,将将兵,目空一切,牢骚满地,窝藏钟离眛,阴谋造反等等罪名都可以杀他一百次了。但刘邦并没那么做,只不过将他贬为淮阴侯而已!个人觉得刘邦是一个城府很深,过河拆桥的家伙,大伙都当他是首领,可惜没一人看出他刘邦不信任任何一个,甚至杀忠于自己的下属只因不放心自己领兵能力,杀敌人不行,杀自己人凶残,机关算尽。 韩信对这种人效忠,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见鬼的儒家所影响。

自古谋夺天下称皇者那有不毒不狠之人。什么礼贤下士,三顾毛庐,都不过权宜之策,凡怀雄才伟略者一但成功必然狡兔死走狗烹,伴君患难之时君靠尔扶左一旦到共享受之时,君卧榻之则岂容外人安侵,天下那能与共奋斗之人共享!

明摆着就是刘邦要杀韩信,但为什么要杀?因为鸟尽弓藏?真正的原因还在韩信自身,如果他能够及时功成身退,夹着尾巴做人,也许还有活命的可能。可惜,以他的行事风格必死!老刘为了保证自己的基业不受威胁,铲除功臣武将那是必须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没到有些功臣为了保命那叫一个装啊,有的称病闭门不出,不与任何人来往,有的装作贪财好色,自污名声。可就这样还往往难逃一劫,何况韩信?!


历史深度揭秘


首先,这个问题存在错误,诱杀韩信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欺骗,吕后灭杀。刘邦当时正在外面亲率大军讨伐叛将陈豨,回来之后才知道韩信被杀的事。

至于韩信亲兵未至,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有预谋的政治变局

公元前196年,是汉初最血腥的一年,这一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先后被杀,汉初的三大军事顶梁柱全部都被刘邦清洗。这是刘邦一场有预谋的政治变局。在征伐英布之后,刘邦于次年也离开了人世。吕后当权,宗室倾微,这才这一年完全体现出来。



公元前196年9月,陈豨正式自称代王,对抗朝廷。刘邦率领大军亲征陈豨,此时京师空虚,精兵强将大多已被刘邦抽走。《史记》上记载,韩信曾与陈豨密会过,让陈豨在外面起兵造反,自己在京师内解放刑徒,攻打皇宫,里应外合。

后来,由于韩信的家臣告密,吕后与萧何欺骗韩信入宫,在长安未央宫被杀。这一一系列的策划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外人根本不得而知。就算韩信的家臣想要发难,也早已被御林军剿灭。家臣在汉代已经变了味,早已没有春秋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觉悟,甚至侵占主人家产或私通小妾,汉代有很多权臣人物莫不是栽在这上面。



韩信这个人有严重的性格缺陷,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的骄傲来自于他的能力、他的战功,对待刘邦旧部(丰沛集团)非辱即骂。即使被废为淮阴侯,也不知道收敛性子,夹着尾巴做人。

比如在街上遇到樊哙,樊哙起身礼拜,甚为恭敬。他依旧当起楚王范,对樊哙辱骂。现在的韩信爵位与樊哙相同,而樊哙是当权者吕后的妹夫,皇亲国戚,又手握实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韩信不过是官场失意,还处于危险期、观察期,这种行为很容易得罪人。

而这时的汉朝,武将的地位已经下降,儒生的地位急剧上升。那些开国功臣并没有完全占据朝廷大权,还有第二批不是和韩信一同出道的当权者,自然不会对韩信感冒。



韩信是一个愚忠的人,他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萧何的推荐之恩。所以,对于这两个人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即使当时到了楚汉战争关键期,他可以三分天下,也都毅然站在刘邦这边。其实,个人而言,韩信之前的所有功劳已经完全抵消掉刘邦、萧何二人的恩情。但他依旧选择相信刘邦,直到死后才后悔明白当时手下的用意。

而刘邦三夺其兵权,废其王位,在“云梦泽”(陈州)傻乎乎被擒,他依旧相信刘邦,因为这几次都是他能成功起事的机会。萧何骗他进宫朝见,他依旧相信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韩信的部将、亲兵去哪儿了?

韩信一生有三次被刘邦夺取兵权。第一次是攻灭魏赵,收编降兵。当天还在睡觉中,刘邦从彭城战场逃回来,60万大军全军覆没,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而这时的韩信有多少人?仅仅是魏赵两国降兵就有20万人。

第二次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巅峰,此战刚灭掉项羽十万大军,还未清扫战场,追击余孽,当天夜里就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还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夺走了他手下训练有素的嫡系部队。

第三次是刘邦借陈平之计巡游天下,到了楚国把韩信捉拿,废为淮阴侯,韩信的亲兵彻底断绝,还搭了好友钟离昧的性命。刘邦三夺兵权,让韩信没有了嫡系部队。任由他军事才能再卓越,没有人也起不来大风大浪。



韩信的手下在历史上记载不多,大多是丰沛集团的人作为他的部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是韩信没有建立私人幕僚团队,二是刘邦对韩信有防范之心。而丰沛集团的人效忠的是刘邦。曹参、灌婴、孔聚、陈贺等都是曾是韩信的老部下,对主帅韩信还是比较尊重的。即使韩信落难,也不敢对其不敬。

如常山王张耳是韩信的副将,韩信又表荐他为赵王,两者关系不错,可惜张耳年龄很大,在公元前202年就去世了。而继任者张敖又是刘邦吕后的女婿,在公元前199年因贯高谋刺被废。赵相陈豨是韩信的老部下,听信韩信之谋起兵造反,牵制了汉军的主力,可惜兵败被杀。所以说,赵王一系早已不成气候。



韩信手下有两大谋士,一个蒯通,一个是李左车。蒯通在楚汉战争关键期苦心劝说韩信自立,因为韩信不接受他的意见,担心日后连累,便离开了韩信。

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在韩信灭赵后被招为幕僚。李左车是被低估的军事家,韩信对他推崇备至,从谏如流。后来,刘邦为了分解韩信的势力,把他调到太子刘盈的门下,教太子训练兵马。韩信被杀后,他也退出了朝堂,过起了隐居生活,可见他与韩信的深情厚谊。


慵懒国王


历史上有很多牛人平时默默无闻,一上战场就才华横溢,如卫青、霍去病、韩信、章邯、袁崇焕、熊廷弼、白象升。

韩信,淮阴人,早年没落不堪,因祖上是“士”族身份,家里有一把宝剑,韩信整日带在身上,游手好闲。

他曾经向河边漂纱的老人要过饭,被老人家数落;去朋友家蹭过饭,弄得朋友妻子时常趁韩信还没去,就早早开饭,结果等韩信去了,饭没了。这样的人,谁都不会相信会有当上大将军的那一天。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经过淮阴,韩信在无人可啃的情况下,参军了。项梁被章邯偷袭而死,项羽继承了他叔父的军队。项羽发现韩信仪表堂堂,足够帅气,就安排他做郎中,站在身后,很有面子。

在项羽军中,韩信凭借做近侍的机会,多次献计与项羽。项羽是何等人物?他连亚父范增的话都不一定听的进去,何况一位小小的郎中!

韩信依旧默默无闻,不被重视。还要另寻出路!

鸿门宴之后,天下英雄非项羽即刘邦。项羽恃强凌弱,虽然封刘邦为汉王,但是,不让他在八百里秦川做主,把他撵到了汉中的南郑,实际上做了汉中王。

没办法,人家让咱去哪咱就去哪,刘邦率领部队从咸阳赶往南郑。在经过栈道的时候,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这个栈道,又叫阁道,依秦岭悬崖走向而建,绵延一千余里,古时候是连接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的重要通道。之所以要烧毁栈道,主要是做给项羽看的,自绝后路,老死汉中,再也不和你争夺天下。

不烧栈道还好,这一烧,手下将领跑的更多,刘邦烦闷之至。就在这时,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估计刘邦这时咬死萧何的心都有,老班底啊,肱骨之臣,就这样跑了。


两天后,萧何回来了,刘邦又喜又气,怒问萧何:“你为什么跑!”

萧何:“我去追韩信。”

刘邦:“那么多逃跑的人你不去追,为何去追区区一个韩信!”

萧何:“大王想要夺取天下,必用此人,请拜他为将。”

刘邦:“那你叫他来,封他个大将军!”

萧何:“不行,这样不尊重人。需斋戒,筑坛,当众拜将!”

就这样,韩信当上了大将军。那韩信又怎么认识的萧何的?

当刘邦从咸阳赶往南郑的路上,韩信弃项羽而尾随刘邦。刘邦给了韩信一个“连敖”的官职,就是典官,负责联系上下官吏。


有一天,他的属下犯了错,按律当斩,韩信也被绑了。行刑者是夏侯婴,先砍了十三颗人头,韩信是第十四个。

轮到韩信时,他突然大喊:“大王想要夺取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一听,这人心里有墨,再看这人仪表堂堂,确实有才,就给韩信松绑,和他谈了起来。结果就是,夏侯婴向汉王推荐了韩信。

这夏侯婴原本是沛县县令的车夫,刘邦举事后,他和萧何杀了县令,推举了刘邦。

夏侯婴一早跟随刘邦,不仅战功卓著,还有一项绝技——善驾车。凭借夏侯婴的卓越车技,刘邦多次死里逃生。

夏侯婴举荐的人,刘邦怎好拒绝,就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相比“连敖”,这是一个实缺。

治粟都尉主要是转运粮草,自然和萧何熟识,一来二去,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当时,刘邦正在赶往南郑的路上,把这事给忘了。到了南郑,韩信见刘邦一直没有召见自己,就不辞而别。由此,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刘邦拜听信萧何之言拜韩信为将,心有不甘,就问韩信:“我想东归而王天下,你如何能偿我所愿?”

韩信:“大王比项羽如何?”

刘邦:“不如!”

韩信:“我是过来人,他有缺点!”

刘邦:“愿闻其详。”

韩信:“项羽虽然勇武,但是不能重用贤能之人,此乃匹夫之勇;项羽对待手下情同手足,知寒问暖,但是有战功而得不到寸土,口惠而实不至,此乃妇人之仁;项羽入秦骗杀降卒二十万,章邯、董醫、司马欣独活而被重用,秦之百姓即怨恨项羽,又怨恨三人,此三人守不住三秦之地。”

“大王你就不同了,入咸阳而废酷刑,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秦人莫不翘首以盼。假如大王裂土而封有功之臣,据巴蜀之财富而吞秦川,西出函谷而并六国,则天下可定!”


刘邦一听,乐了,值!大将军就是你了。

韩信的人生从此开挂。

汉王元年,刘邦命令周勃和樊哙重修此前自己烧毁的栈道,自己和韩信走一条荒废多年的小路,直插陈仓,一举击败章邯,进而吞并三秦。

汉王二年,刘邦趁项羽进攻齐国田横的机会,联合魏豹、韩王、殷王,会同投降过来的董醫、司马欣合计三十万人进攻项羽老巢彭城。

攻破彭城之后,刘邦老毛病又犯了,金银美女尽收眼底。


没等刘邦屁股坐热,项羽抽调三万人在半天之内疾驰六百里杀了回来,刘邦大败而逃。三万对三十万,可见项羽军队战斗力又多强,汉军战斗力有多么弱。

彭城之战失败后,萧何迅速从关中调兵送粮,韩信收拾溃败军队,败项羽军队于京、索之间,楚汉双方在荥阳对峙。

这时韩信单独行动,先灭代,后灭魏,再降燕,后灭赵伐齐,并且在齐国用水攻打败了楚军,杀死楚将龙且,最后和刘邦会师,联合彭越、英布把项羽围在了垓下。

灭掉项羽,刘邦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假借游云梦泽(鄱阳湖)之机,把韩信由齐王迁为楚王,后来又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刘邦为何如此忌惮韩信?

一、因为韩信攻必取、战必胜,胜过项羽,更胜过自己。甚至在攻取赵国时,刘邦抽走了韩信大部分精锐,仅仅给他留下三万新兵,韩信背水一战击败赵国赵军,灭了赵国。有如此人物在身边,刘邦岂能安睡?

二、刘邦受困荥阳之时,曾数次要求韩信、張耳火速赶来支援,但是韩信以项羽屡次袭击赵国为由,仅仅派了一支队伍前去,自己仍然呆在赵国,在韩信隐隐不受征召的情况下,刘邦心里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汉高祖五年,刘邦撕毁盟约,率领二十万大军追杀项羽。同时,刘邦向韩信、彭越发出命令,让他们发倾国之兵赶到固陵与他会师,合击项羽。

当刘邦带着兴奋的心情打倒固陵时,他惊讶的发现,现场只有自己面对项羽,韩信和彭越根本没来。

项羽一看刘邦不守信用,率领十万楚军杀奔而来,一次猛攻,斩杀汉军两万余人,刘邦败走陈下,筑璧自守。

好在张良建议刘邦给韩信和彭越增加封地,把陈县以东到东海一带给韩信,把雎阳以北到古城的地方给彭越,与他俩共分天下,这样韩信和彭越才合围而来。

通过这件事,刘邦深信,通过利益捆绑的异姓王不可靠,必须铲除。


四、韩信谋反。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因害怕刘邦忌惮自己才能,称病不上朝,可越是这样,刘邦对他的怨恨越深。

刘邦喜欢刘如意,把刘如意封为赵王。把刘恒封为代王,刘恒年幼,无法赶往封地,刘邦让陈豨代管。

陈豨素来敬仰韩信,临行前过来看望韩信,向他辞别。韩信与陈豨密谋,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共同举事。


陈豨去了代地,马上广招宾客,大力培养势力,国相周昌见势不妙,立刻上报刘邦,小心陈豨造反。刘邦一查,陈豨有很多犯罪记录,就派刘盈去平反,想趁机做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样一来,吕后坚决不同意,哭鼻子抹眼泪的说,刘盈软弱,驾驭不了你的那些弟兄们,如果你御驾亲征,谁敢不效死力?为了我们母子,你就辛苦一趟吧!

打天下的是我,守天下的还是我!刘邦好不气闷啊!刘邦出发了。

刘邦一走,韩信准备杀死吕后和刘盈。但是,在这大事之际,有人告密了。韩信手下有一个叫滦悦的舍人得罪韩信,韩信想要杀之,滦悦有一个弟弟,为了救哥哥,弟弟跑进宫里告发了韩信。

吕雉想直接召韩信进宫诛杀,又担心刘邦不在,韩信不听诏令,于是召萧何密谋……

突然,宫中假传,刘邦回来了,陈豨已死,朝臣全体进宫朝贺,韩信不知真假,欲往宫中探听虚实。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太相信他的这位朋友了,在皇权与朋友之间,萧何选择了前者,因为他的丞相之位是皇帝给的。

韩信刚入朝,就有一群武士跳出来,干净利落的把他绑了,吕雉下令直接斩首。

韩信最终被宫女用竹签子捅死在钟室。


品读春秋001


纠正一个错误,韩信不是被刘邦给杀掉的,而是吕后听了萧何的建议后杀死了韩信。

下面我们说说,吕后为何要杀韩信?韩信的亲兵为何没有来救他?

在汉朝的时候,诸侯王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像比王低一级别的侯爵,是不可以养军队的。在韩信被杀的时候,那时候他的官职是淮阴侯,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韩信手里根本没有兵。

韩信有的顶多是几百个家奴而已。所以,在他被杀的时候,肯定就没有亲兵来救他的说法了。

那么吕后为何要杀掉韩信呢?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说的是韩信要谋反。

韩信到底要怎么谋反呢?

史记上记录的是,韩信联合陈豨一起造反。

据说,当年刘邦让陈豨去代地当相国的时候,陈豨见了韩信一面。

韩信就告诉陈豨,你去的那个代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那个地方任职,很容易引火烧身。而陛下又是一个多疑的人,当第一个人向陛下说你陈豨要谋反的时候,陛下可能不会相信。

但是,第二个,第三个都来告你谋反的时候,那陛下肯定会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你的。

陈豨最佩服的人就是韩信,因为韩信是料事如神的大将军,他早已把韩信视为了偶像级的人物。

听韩信这么说,他就问韩信,若是以后事情真像你所说的这样,我该怎么办呢?

韩信告诉他,那你就真的反了,到时候我也会在都城配合你。

一旦刘邦带着大军去讨伐你之后,我就会集结家里的佣人,然后趁着长安城防守薄弱的时候,杀进城去把姓刘的都给杀光。这样我们的大事就成了,汉家的江山就断送了。

这不是在汉十二年,陈豨果然反了,然后,刘邦带着大军去讨伐陈豨,期初刘邦是有让韩信一起去的,韩信说身体有病去不了,刘邦也就没有在坚持。

刘邦出发不就,吕后就得到了韩信要谋反的消息。

原因是韩信手下的一个家奴犯了法,被韩信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但是,不知怎么,这个家奴竟然跑了,还跑到皇宫告诉吕后,韩信要谋反了。

吕后得知情况,十分的着急。她立刻把萧何给叫到了宫中,商议对策。

萧何告诉吕后,其实这件事也挺容易办的,就说陛下已经灭了陈豨,凯旋而归了。为了庆贺,需要让文武百官全部来到宫中给皇帝道喜。只要韩信一来,派几个大力士把他给捉了,杀害不就行了吗?

吕后一听,这个计策确实不错,但是,韩信会相信吗?

吕后一连派了几波人去请韩信,韩信都不去,说自已身体有病,不能外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萧何亲自出马去叫韩信了。

别人的面子韩信可以不给,但是萧何的面子他不能不给,因为若不是萧何当年推荐他,他也就当不了大将军,当不了大将军也就没有建功立业之说了。

所以,当萧何来到韩信的府上之后,韩信就跟着萧何到了末央宫。韩信之所以相信萧何,是他认为萧何是自己的好朋友,不会加害于他的。

可是,当韩信的脚一踏入到末央宫,他就被抓了。这时候他在回头看萧何去,萧何跑的早已无影无踪了。随后,韩信被吕后灭了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虽然史记上是这样记录韩信因为谋反灭的族,但是,史学家一般都不相信这件事。因为即使当年韩信和陈豨有商议谋反,那也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最后两个人都被杀了,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这件事。

所以,很多人推断,这可能就是彻彻底底的一场阴谋。你觉得呢?


史学达人


韩信受“胯下之辱”他忍辱负重不亚于勾践,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用兵如神,但是一代名将不是战死沙场,也不是被刘邦所杀,而是死于刘邦的媳妇吕后之手。

韩信功高盖主

韩信英勇善战,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刘邦曾经评价他:“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许诺韩信“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但是“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还是在韩信身上上演的活灵活现。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打败项羽几乎是不可能的,韩信的功劳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项羽乌江自刎后,韩信对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汉高祖刘邦对其有防备之心,将韩信削职为淮阴侯,韩信心中不满,不去朝见刘邦,无论刘邦吕后有什么活动一概推辞不去,表示无声反抗。《史记》中这样记载:“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冤望,居常鞅鞅,羞于绛灌等列。”韩信功高盖主,让刘邦和吕后很担心,他们担心刘家江山会落到韩信手中。

韩信被害的经过

北方的陈豨因为被周昌告发有反叛之心,并且他和韩信有交往,有飞鸽传书的嫌疑,吕后和萧何分析到如果韩信和陈豨理应外和,就会把把刘邦皇宫中的皇室杀光。吕后为了稳固汉室江山,联合萧何出谋划策,目的是除掉韩信,他们想到了一个让韩信“五不死”以外的死法。吕后放出假消息说皇帝来了捷报,谋反的陈豨被杀了,召集文武百官要来宫里开庆功会。

她特意让萧何邀请韩信。为什么让萧何相邀呢?原来萧何被韩信敬为大哥,因他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历史上著名的那幕“萧何月下追韩信”,让韩信对萧何心怀感激。韩信这次果然应邀,被人引领到长乐宫中,刚进门就发现,这是一场阴谋!他抬头一看顶棚被遮的严严实实,不见天日,地上铺着“地毯”不见地面,呼喊君王,此时的君王刘邦正在外面忙的不可开交,他正和英布打的热火朝天。吕后说,我要灭你,不用绳也不用刀。话音刚落,几十人蜂拥而至,群殴韩信,韩信只说出“我不服”三字,便吐血而亡,并被夷三族。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速度可谓神速,韩信哪有时间叫救兵?哪有机会叫亲兵?既然是阴谋那就准备充足,防不胜防。可惜一代军事奇才,死时年仅35岁。等到刘邦收兵回到长安后,得知韩信被杀后,刘邦心里五味杂陈。《史记》中记载了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惜之。”

韩信死因

韩信死于他的优柔寡断,贪恋名利,谋士蒯通就曾多次劝说韩信,让他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翁之利。结果他很傻很天真,他眼里的刘邦宅心仁厚,如果背叛,会落个不义之名,人家愣是没听从建议。既然选择跟随刘邦就应该一心一意,他倒好,私藏项羽部将钟离眛(韩信的好朋友),被刘邦察觉,钟离眛劝他联合抗刘,有10万重兵在握的韩信就是不听。韩信逼死钟离眛,钟离昧唏嘘长叹:“公非长者。(你还年轻,并不是德高望重之人)”并说:“吾今日死,公亦随亡。(我死了你也活不长久)”说完便拔剑自刎。韩信心存侥幸割下钟离眛人头献与刘邦,刘邦立即把他降为了淮阴侯,收了兵权,并软禁于长安,韩信后悔已晚。

软禁期间他依然居功自傲,不知避其锋芒,刘邦和其闲聊时,他霸气侧漏。刘邦问他:“你以为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带10万兵而已”刘又问:“那你呢?”霸气回答:“多多益善”。刘说,那你怎被我所抓?韩信说,您不能将兵,但能将将,所以我被抓。这次谈话后刘邦心思沉重,被吕后看穿,立刻密谋坚决不让韩信苟活,所以韩信就这样死于女人之手。

在刘邦打江山时功劳最大的汉初三杰,萧何做了宰相,张良选择退隐,唯独韩信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惨局,连累一家老小。可叹他想当帝王却没有帝王的残酷无情,心狠手辣和果断;他想当忠臣,没有萧何的规规矩矩,老实本分和甘居人下的小心翼翼。可惜他空有一颗不甘现状,年少轻狂,放荡不羁的心,最终却致其人仰马翻。


小姐姐讲史


杀韩信的是吕后吕雉。韩信原来是项羽部下。项羽叔父项梁公元前208年父路过当地参军。因得不到重用,从项梁处逃出到汉王刘邦。也因得不到重用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说萧何逃了那么多大官你不追,你偏偏追韩信。萧何说你想得天下吗?刘邦说当然想。萧何说你就要拜他为将,意思是让他带兵。刘邦按萧何的要求筑坛拜将,拜韩信为大将。于是韩信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其不意打败章邯,夺得三秦。刘邦出三秦向东征伐。韩信伐赵,取代,征燕,战齐,垓下之战灭项羽灭了楚。韩信攻下齐,上奏刘邦,齐反复无常,求代王,压着,刘邦不悦,张良说给他。韩信带兵参加垓下之战。此为被杀一祸根。垓下之战胜后,刘邦登基称帝。刘邦以韩信熟悉楚,让他到楚,项羽手下钟离昧躲到他那里,被人告发,刘邦不容钟离昧,手下门客建议不收留,钟离昧说 :我之今天你之明天。钟离昧自刎。刘邦到他那里去,逮捕他没有杀。让他当淮阴侯。离齐失去根基,祛楚,失去势力,被监视。祸根二刘邦后有非刘氏不王。祸根三。后陈豨出代地前,到过他那里。陈曦反,刘邦诏韩信征伐,韩信称病。此祸根四。韩信犯错的惩家奴,家奴弟去告韩信谋反。萧何与吕后商议以刘邦平定了陈曦反要诸将臣去祝贺。他跟萧何去,被武士绑了,装袋中,用竹尖杀死,满足了他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的愿。



用户6663864333286gun


汉六年十二月,刘邦接到举报,说楚王韩信谋反。

远在关中的刘邦倒吸一口凉气,对于韩信的本事,刘邦是清楚的,就在大约半年前,刘邦还曾当着群臣的面,把韩信一顿夸,刘邦当时的原话是: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可见,在刘邦心目中,韩信的本事该有多大,本事这么大的一个诸侯王谋反,刘邦该怎么办呢?刘邦独自解决不了,便把韩信被举报谋反的事拿到朝会上去谈,当初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打他韩信。

对于这个结果,刘邦并不满意,所以,刘邦又去请教高参陈平,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计策,叫刘邦假装游览云梦,于陈地会会诸侯王,作为诸侯王的韩信,必然会去,到那时,只需要一个大力士,就能把韩信给擒住。

刘邦觉得,陈平果然没让他失望,又给他出了一条好计策,就按陈平说的办。

而可怜的韩信,也正如陈平预料的那样,被刘邦擒住,韩信被擒后,总是在囚车中喊冤,说刘邦对他进行残酷地政治迫害,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韩信功劳太大了,因此理应被烹杀。

韩信整天叫喊,把刘邦叫得心烦意乱。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无端地被刘邦诱捕,为何韩信的心腹没有来救韩信呢?

说起来,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残忍,事实的真相怕是,当时的韩信还没有得力的心腹。

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来看,韩信这一生,参军前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被人讨厌的角色,在项羽军营中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执戟郎而已,几乎没什么朋友,在汉军中突然被提拔为大将军,也成了其他将军眼中的拦路虎,纵使后来,韩信通过自己的能力证明了,他的确是那个出类拔萃的人,但那些跟在他身边的将军们,也只是佩服他的能力罢了,更要命的是,跟在他身边的将军们,几乎都是刘邦的心腹。

也就是说,在韩信从底层走到人生巅峰时,几乎没什么朋友,更谈不上心腹。

当然了,韩信的人品不烂,要说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也是不客观的,据记载,曾在霸王项羽帐下效命的将军钟离眜,便是韩信的好朋友。

可惜啊,在有人举报韩信谋反时,钟离眜正在韩信的王府中当座上宾,而当韩信得知刘邦将会诸侯于陈的消息后,便把钟离眜的脑袋砍了,拿去献给刘邦了。

韩信如此对待好友,还会有人拼死为韩信效命吗?还会有人在韩信失势时拼死营救韩信吗?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