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坑惨了明英宗,英宗事后却并不恨他,还多次追念他,这是为什么?

于无声处34


谁坑了谁,当事人自己最清楚,谁愿意为一个坑了自己的人树碑纪念,招魂礼葬呢。如果明英宗确实被太监王振逼迫,他差点命丧边关做了俘虏又失去皇位,这么严重的后果,英宗应该恨得王振牙痒痒的才对。



御驾亲征本来就是英宗自己的决定,英宗后来所做所为说明他并没有找替罪羊。当初他做出率领京师三大营主力,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出关和蒙古瓦剌一决雌雄的这个决定,没有人能够主宰左右得动他。因为自明永乐以来,三大营主力最高统帅一向只能是皇帝本人,清代的宗室可以带兵,明代的宗室都是吃干饭混日子的,这是朱棣继位后建立的军事制度使然。


但是明英宗肯定不具备永乐的军事素质,他有御驾亲征决策的权力,而没有指挥大兵团和蒙古骑兵作战的才能。回军绕道,拒入怀来,滞留土木堡或和瓦剌议和都只能是英宗最后拍板,王振只不过是个更不懂军事的奴才。在皇帝身边狐假虎威,最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影响英宗的决策,拒绝谏臣的合理意见,但拿主意的毕竟还是英宗自己。

当时的人需要找出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对王振平时擅权已经痛恨的朝臣自然会将责任甩锅给王振。一来为尊者讳,谁愿意谁又敢把责任推给万岁爷呢,二来反正王振已经在战场上被愤怒的护卫将军击杀,让死去的人背锅再合适不过了。


《明史》更是乐得抹黑,大明王朝灭就灭在宦官擅权上,揪出王振这个导致土木之变的祸首,将大明开始走下坡路的责任归结于这个太监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帝王不在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只在乎是否对巩固权利有利,这就是为什么英宗要追念王振,为什么要杀民族英雄于谦。

土木堡兵败,最大的责任人就是王振和明英宗,精锐丧失贻尽,皇帝被俘获,大明帝国一度陷入空前的危机,多亏了于谦挽狂澜于即倒。但是明英宗复位后,为何要清算于谦,为王振平反呢?

得位不正

明英宗从弟弟手上复位,但是得位不正,如果任由有人攻击王振,难免让人感觉是指桑骂槐,表面上是说王振,其实是说明英宗,因为俩人的罪过难分伯仲。因为自明永乐以来,三大营主力最高统帅一向都是皇帝本人,没有皇帝的御令,任何人无权调动。

冤杀于谦

应该说英宗对杀于谦是难下决心的,不忍下毒手。但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一再催他下决心,他说:“谦,实在是有功。”但徐有贞攘臂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何名?”也就是说:“夺门之变”是得位不正的,只有杀了于谦,才能为此事变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杀于谦后,石亨还抄了于谦的家,但是于谦家徒四壁,仅仅抄得供桌上一把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参与抄家的士兵都潸然泪下。

理顺权利的逻辑

于谦为何要杀,因为他的罪名是迎立外藩襄王,王振为何要追念,因为他忠心。至此才把权利的逻辑理顺,王振虽然有罪,但是他忠于明英宗,明英宗是正统的皇帝,杀于谦是因为他们拥立他弟弟是篡位,现在杀了于谦等于把过去的错误(景泰帝)纠正,宣告景泰帝是非法的。

一杀一立,权利的合法性就有了。

读懂历史的逻辑,我是“天下会会天下”,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夺门之变后,复位的英宗就作了一件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后代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就是为王振平反。

英宗不仅放回了王振在辽东铁岭卫充军的家属,还为王振举行了“葬祭”,在智化寺建旌忠祠,“立旌忠碑于祠前”,称王振“有社稷之功”“实万世旌忠之劝”。

王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权宦,一个将英宗害得连皇位都丢了,不得已在边疆吃了多年风沙的奸佞之徒,英宗居然将他看作是忠臣,为他立碑建祠。清人在修《明史》时,史官们也表示疑惑:“乃复辟而后,又追念不已,抑何其惑溺之深也?”

我觉得与英宗的童年遭遇养成的性格有关。英宗幼年丧父,九岁登基,生母不知所踪,实权掌握在太后手中。这样的小孩敏感脆弱,特别依赖身边的人。

而且三杨和太后对英宗的教育却相当的失败,只知道严厉灌输,根本不顾及9岁孩童的心理。而王振却一面教英宗识字,一面和他玩耍,扮演着集师、友、仆于一身的角色,他被英宗亲切地称作“王先生”,是小皇帝真正的知心人,他事实上弥补了英宗缺失的父爱。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小就会对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人特别有好感,并且依赖性非常强,再加上王振老奸巨猾,知道怎么讨好皇上。对于英宗朱祁镇来说,王振不仅仅是一个侍候他的下人,还是一位严格的老师,是他童年最崇拜的人,最亲近信任的人,同时也是最忠诚于自己的人。

英宗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人亲善,虽然是皇帝,却对身边人情深意重,例如还有钱皇后。但作为皇帝,被不算称职了!



筱原123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来看毛主席说的一段话: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毛主席是伟人千年难出的伟人,他老人家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明在老人家心中英宗不仅不坏,还颇有作为。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分析:

一、明英宗(朱祁镇)其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年少仅仅9岁继位,继位前期均由张太后及三杨把持朝政,待张太后三杨去世后才开始真正掌权。英宗少聪慧,极其崇拜祖先成祖、老爹宣宗亲自带兵出征,或许这是迁都北京对皇帝的潜在要求吧,朱棣就常带孙子宣宗朱瞻基出征塞北,逐鹿草原。

二、明朝的政治体制。太祖朱元璋自李善长胡惟庸造反后,废弃了丞相,到朱棣时期虽然内阁制雏形开始形成但力量薄弱,武官集团力量强大且占主导地位,一直保持到土木堡事变前,而武官集团力量一直保持在皇帝手里。

三、武官集团与内阁或者说叫文官集团之争。太祖朱元璋废除相权后,同时也逼死了武将,文、武集团势力基本保持平衡。在朱棣这个雄主的时代,文官们一直在默默的打酱油被武官压制,因为成祖可是个马上皇帝。宣宗时情况虽然仍然是武压文,但文官集团已在默默崛起,待宣宗在位十年去世后,在张太后和三杨时代,文官集团已经反过来压制武官集团了。关键是文官集团却不怎么听皇帝的,不管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天下道义,还是只是清流而已,总之在英宗心里不舒服,更欣赏武将,毕竟枪杆子理出政权,这是必须要掌控的,在土木堡事变前夜,文武之争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四、明英宗后来为何追念王振?文武之争白日化,英宗必须做出选择,正好此时也先过来“涉猎”,英宗最后决定以亲征的方式来树立威信,压制文官集团。这是英宗亲征的本质原因,满朝文官大臣皆劝谏不可,但王振明白英宗心中所思,坚决支持,这就是后来为何明英宗要追念王振的原因。我们换句话想,若土木堡的失败确实是王振一手造成,那他乃千古罪人,一个皇帝不可能是非不分到这个地步,否则毛主席也不会说他还可以!下面我们紧接着分析分析土木堡事变。

五、土木堡事变的真相!我们先来看看几大怪。一怪堂堂皇帝亲征,队伍还没有走出多远(没到大同没出山西)仗还没怎么打,路上粮草就供应不上了,沿途七大粮仓说没有粮食,可土木堡惨败后,代理兵部尚书于谦仅用六天时间,便将周边粮仓粮食尽数运至京城,效率确实反差很大。二怪土木堡战场打的正欢的时候,我们宣府的杨洪不去救驾,不管皇帝死活,等明英宗被俘虏朱祁钰当皇帝后不但不罚杨洪反而给他加官进爵。三怪明朝军队出征没找到也先部队,可也先部队却能轻易越过宣府在土木堡精确的找到明英宗的部队!有此三大疑问,个人以为土木堡事变就是文官集团精心设计的大阴谋,他们趁也先南下皇帝亲征(几乎带走了所有武将)的这个大格局下,故意透露消息给也先,同时延误军粮,买通边境守将太监,共同给皇帝和武将设下天大的套子,企图将之全部灭掉。后来虽然皇帝没死,但明初培养练就的整个武官集团就此一蹶不振,完全受制于文官集团,以至于后来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必须时时给张居正送钱送美女,袁崇焕必须时时给魏忠贤送钱,可悲吗😊,但这是事实。明英宗明白了这些后,也先杀他也就没有意义了,也可以解释明英宗回来后为何在几乎没有流血的情况下说复辟就复辟了,更可以回答为何后来英宗要追念王振了。



圣哲同学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导致皇帝工作量大大增加,明宣宗开始让太监帮忙处理政务,在内阁对文件处理票拟后,替皇帝将处理意见抄上去,叫批红。不要看这个抄抄写写,这就是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帮皇帝分忧也可以制衡文官。

把国家权力交给阉割之人,实在不正常。王振就是明宣宗亲自为太子朱祁镇选来伺候的。王振和魏忠贤有点相似,是年龄比较大了以后自宫当太监的,比较熟悉人情世故,明英宗朱祁镇对他既信任又依赖。



很多人都觉得王振是忽悠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罪魁祸首,其实王振是给朱祁镇背黑锅的人。后世说朱祁镇御驾亲征是王振强烈要求的,绝不是这么回事,事实上是朱祁镇自己要求御驾亲征。

皇帝御驾亲征在明朝初年是常态,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干过这事;后来发生土木堡之变,大家又把责任全部推到王振身上,其实不妥。我们始终要牢记一句话: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不要揽功诿过。



朱祁镇还是比较恩怨分明的,虽然智商不是特别高,但是上进心和公正心还是有的,为王振平反对明英宗而言是必然的。因为皇帝为了百姓的安全,带领部队抵御外敌入侵并没有什么政治错误,反而是值得肯定的事,复位后,明宣宗一直坚持御驾亲征没有问题,不是王振怂恿的,不能把这样勇敢的行为记在王振身上。


坐看东南了


如果非要问原因的话,其实答案非常简单。英宗为王振平反,所嘉之“忠",是忠君,忠于英宗个人,非忠于国家社稷。英宗复位,严格来说其实是篡夺,合法性存在问题,那么英宗需要有"忠"臣忠于自己,故明知土木堡之败王振负有主要责任(其实另一个应该负责的恰恰是英宗个人),却仍然为其平反甚至建旌忠祠以昭告天下。当然这里也不排除英宗对王振的私人感情。但这种祸国殃民危害社稷之徒注定会被历史所唾弃,会被历史绑在耻辱柱上。而,与之相反,于谦所忠,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注定会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北极星NStar


屁股决定脑袋问题,他要是否定王振,就代表否定御驾出征,就代表土木堡之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就是他决策失误。就是否认他统治的合法性(二次登基根基不稳)。。。所以每加封一次王振就是对自己合法性的一次强化


湖水太凉钱谦益


如果那个最能帮你背黑锅的人走了,估计你也会一直追念他的。

因为没有了他,以后的任何错误,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了,再也没有人帮你背锅了。


叶飘刀


一个太监权势再大也是仰仗皇帝的权力的 他们没有军事大权也没有政治权利 一些作为不过是皇帝欲望的表现 没有了皇帝的宠信什么也不是 那些罪行不过是为皇帝背的黑锅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