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冬松雪竹


人们时常喜欢谈论名将。而名将之所以为名将,都是身经百战,经过反复淘洗而成名。蜀汉灭亡前的绵竹之战,便是极好的证明。



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历千辛万苦,竟至成功。他初去时带三万兵马,沿途留人,过摩天岭时,只剩二千人马。攻下江油城后,邓艾把后面的人马召来。至绵竹之战时,邓艾应有兵马2一3万人。

蜀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奉命率七万人马至绵竹拒敌。

两军人数,蜀军是魏军的二倍,又是在本国作战,蜀军有充分胜利的条件。但结果却战败,全军复没。

究其原因,主要是蜀军主将诸葛瞻远远不是魏军主将邓艾的对手。

当时魏军优势在于,悬师远征,深入他国,已处死地,必全军一心,死战求生,而主将邓艾又英勇善战。弱点在于粮草运输困难,难以持久。故须速战速决。

而蜀军优势在于,军队数量多,又在本土作战,有坚固城池,粮草不成问题。弱点在于主将诸葛瞻武艺和谋略都不及邓艾。在此情况下,蜀军宜坚沟高垒,坚守不战,俟敌粮尽兵疲,再寻机歼敌。


但诸葛瞻却选择了与魏军决战。结果全军复没,父子捐躯,蜀汉灭亡。

由此可见,诸葛瞻是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才导致失败的。

在当时蜀汉,唯一能对付邓艾的,只有姜维。当时姜维在剑阁抗御钟会大军。如果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初,蜀汉第一时间通知调回姜维,那么,死的就一定是邓艾,蜀汉就不至于灭亡。没有及时通知姜维,反映了蜀汉内部,尤其是诸葛瞻和姜维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蜀汉灭亡,与蜀汉内部的矛盾,也是有关系的。


偷渡阴平,是历史上著名战例。邓艾因此一战成名。他确实是一位素质极高的将领啊!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别由钟会、诸葛绪、邓艾率领,其中诸葛绪和邓艾分别统率3万军队,而钟会作为主帅则统领12万大军。

当钟会以诸葛绪畏战为名,夺去了诸葛绪的兵权时,直接归属钟会手下的魏军则有15万人,而邓艾仍然是统领他的3万人,并且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3万人的军队。

当魏军大举南下进攻蜀汉时,蜀军主力由大将军姜维率领驻扎在沓中屯田,这部分军队大约有4万左右,是蜀汉的主力野战军团,也是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一直由大将军姜维率领,并在此前多年的时间中随姜维北伐,身经百战。

除了姜维率领的主力之外,蜀汉在汉中前线还有1万人左右的守军,分别驻扎在汉城、乐城、黄金城、阳平关等险要关隘之中,驻守汉中的蜀军除了蒋舒投降,傅肜之子傅佥英勇战死之外,直到刘禅投降,汉、乐二城的蜀军仍然坚守城池。

当魏军进入汉中时,包围了汉乐二城,留下围城部队,主力仍然由钟会率领继续南下,姜维在得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一边上报朝廷请求援兵,一边虚晃一枪,绕过诸葛绪,抢先到达剑阁关挡住了钟会南下的道路。

蜀汉朝廷在得知魏军进攻之后,急忙派出左车骑将军廖化、右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军北上救援姜维,廖化、张翼、董厥派出去救援姜维的军队应该是成都最后的卫戍部队,人数应该有2万人左右。

在这里来大概估计一下蜀汉全国军队的部署,蜀军的4万主力在姜维手中,蜀汉的北部重镇汉中是蜀汉的北边门户,守军至少1万人,蜀汉的东部重镇永安和江州是东边门户,守军也有1万人,蜀汉的南部是南中,整个南中的蜀军至少也有1万人。

再加上蜀汉所属22个郡的郡县兵加在一起至少也有1万人,而蜀汉首都成都的卫戍部队应该有2万人左右,合在一起,蜀汉的全国军队总数量就是10万人左右,这也符合刘禅投降之后交出的蜀汉户口册所记载数字。

也就是说,当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蜀汉最后的中央军出战之后,成都实际上已无兵可用,当邓艾率领3万精士越过七百里无人区,直到绕过剑门关到达成都北部的江油时,江油守将马邈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就算是马邈想战,也基本上不可能战胜,邓区率领的可是3万虎狼之师,是长期和姜维进行北伐攻守战的魏军精锐,虽然长途跋涉,精疲力尽,但面对马邈的郡县兵,简直如狼入羊群一般,江油守将马邈无论是战是降,都免不了江油的失守。

江油一失守,魏军继续南下到达涪城,再往下就是绵竹,只要拿下涪城与绵竹,邓区的魏军将兵临成都城下,形势非常危急。

当邓艾大军拿下江油后,消息传到成都,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都非常惊讶于魏军的突然出现,如天降神兵一般绕过剑门关,直接出现在了成都的北边,蜀汉朝廷的第一反应就是派兵抵抗。

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建议极力抵抗魏军的人,虽然此时蜀汉朝廷中投降派已经占了上风,但由于诸葛瞻头顶父亲诸葛亮巨大的光辉,被主战派及皇帝刘禅寄于厚望,所有人都希望诸葛瞻能力挽狂澜,如同当年诸葛亮一般,拯救蜀汉于火之中。

而成都最后的卫戍部队已经被廖化、张翼、董厥带走了,诸葛瞻拿什么拿魏军战斗呢?

在这个时候,诸葛瞻也只有集结宫中所有侍卫、部曲以及临时招募的预备役士兵参与最后的成都保卫战,诸葛亮瞻能够集结的军队人数应该不会多,估计在1万人左右。

由于是保家卫国的战斗,所以尽管诸葛瞻手下这批士兵军事素质不高,但是战斗意志还是相当强的,由于邓艾抢先占领了涪城,占领了险要地势,而诸葛瞻因为犹豫不决和迟疑,直接导致失去了涪城的先机。

首战诸荀瞻失败是因为邓区抢先占领了地势,两人的第一战诸葛瞻输在地利上,涪城之战失败后,诸荀瞻退守绵竹,这可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明白,他手下那下匆忙凑起来的士兵也明白,所以绵竹一战,蜀军上下群情激奋,都抱着必要的信念要与魏军决一死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是打赢战争的前提,所以首战,毫无战斗经验的蜀军击败了精锐之师的邓艾军队,凭的是士气,必死的信念,和保家为国的勇气。

可魏军必定是精锐部队,而邓艾又是身经百战,很快就发现了一群没有战斗经验的蜀军,在一个没有战斗经验的将领诸葛瞻的率领下,打了一场没有战争常识的绵竹之战,邓艾这个数次击败姜维的老将,终于凭借自己正确的指挥,以两路包抄之势击败了诸葛瞻的军队,蜀军包括主将诸葛瞻、张遵(张飞孙子)、黄崇(黄权儿子)全部战死,蜀军全军覆没。

绵竹之战是一场惨烈的成都保卫战,诸葛瞻以1万杂牌军面对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精锐,能够在首战中取胜已经很不容易了,诸葛瞻当时毫无战斗经验,尽管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尽管他流着诸葛氏的血脉,却没能继承诸葛亮的才能,面对虎狼一般的魏军,面对狡猾如狐狸一般身经百战的名将邓艾,诸葛瞻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这一点来说,他不愧是诸葛亮的儿子。

所以,绵竹一战,世人都误解了诸葛瞻,并非诸葛瞻能力不行,也并非诸葛瞻不堪一击,只是当时的形势如此,蜀汉已无可战之兵,已无可领兵之将,就算诸葛亮转世,也难以扭转局势。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绵竹防御战的失败,要从战场与战场外两个方面来考虑。诸葛瞻的战略失策、邓艾的高明的指挥、魏蜀吴三国平衡打破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内。

绵竹大战的具体过程

公元263年,偷渡阴平成功的邓艾成功攻陷江油,旋即全军向成都方向进军。蜀军方面则派遣诸葛瞻、张遵、黄崇、李球等前往抵抗。但是诸葛瞻率领军队到达涪县后边不再前进。黄崇多次劝诫诸葛瞻抢占险要地形,阻挡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诸葛瞻没有采纳。

在此情况下,邓艾长驱直入,打败蜀军,攻占涪县,获得部分补给。蜀军被迫退入绵竹关。绵竹关是拱卫成都的最后一道关口。邓艾曾写信招降诸葛瞻,惹的诸葛瞻大怒。

面对气势正盛的魏军,诸葛瞻放弃坚守,选择与魏军进行决战,先后两次击败魏军的前锋部队。但是在邓艾的率领下,蜀军战败,绵竹关失守,诸葛瞻、张遵等蜀汉元老的子弟们全部战死。成都丢掉了最后的防线,赤裸裸的展现在魏军的眼前。

绵竹大战蜀军失败的原因:

战场上的原因

一、诸葛瞻的战场决策的失误

诸葛瞻在与邓艾的对决过程中,存在两个致命错误:一是在涪县未能及时据守险要,组织魏军进入平原;二是放弃坚守绵竹,选择决战。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错误。险要的地势一直是蜀军据守抵抗魏军的有力武器。魏军虽然偷渡阴平,但是还处在崇山峻岭的边缘地带。再加上孤军深入,偷袭蜀汉,军心必然忐忑。如果蜀军能及时据险,节节抵抗魏军,一方面能有效阻止魏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对于魏军的军心亦是一种打击。

再来说第二个错误。绵竹关作为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至关重要。其时,蜀军连连失败,军心不稳,士气低落;而魏军长驱直入,成功就在眼前,必然人人誓死一战。其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坚守绵竹关,依靠绵竹地利优势,消耗魏军的军心士气。蜀军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可以保证,魏军孤军深入,长时间必然粮草不济。再加上,那时姜维已经率领五六万军队回师支援,可以说,只要坚守住绵竹关,蜀汉还有翻盘的希望。

但诸葛瞻偏偏没有据险节节抵抗,放弃坚守绵竹,让邓艾有了可乘之机。可以看出,诸葛瞻并不擅长军事,言过其实!

二、军队数量以及质量上存在差距

邓艾偷袭阴平,所率领的兵力一共是三万人,其中一万人在前方开路,其余两万人运输粮草跟进,满打满算,邓艾的可战之兵是三万人。而蜀汉的主力部队则由姜维率领,在剑阁抵御钟会率领的魏军;同时,在魏军进攻汉中时,刘禅已派遣廖化、张翼和董厥率领部队支援姜维。蜀汉国力衰弱,兵力受困,精兵在外,此时防御军队的数量与质量必然不足。已老弱病旅对抗百战精兵,正面对抗必然失败。

三、蜀汉已成哀兵,哀兵必败

其时,魏军已经占据阴平,十几万大军陈兵于剑阁,突然一支精兵出现在蜀汉腹地,必然使蜀国阵脚大乱。再加上蜀汉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蜀汉人心惶惶。在这样的因素下,刘诸葛瞻在守绵竹时都悲愤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连主帅都丧失了信心,何况是其麾下蜀军。可以说,蜀汉上下,已然失去了抵抗魏军的信心,由此可见蜀军已然成为一支哀兵。而魏军却并非疲惫之师,阴平重镇江由不战而降后,魏军已经获得休养。且灭国大功就在眼前,魏军士气如虹,自然不是蜀汉哀兵能够抵抗的!

四、邓艾的军事谋略

邓艾能文能武,兵法娴熟,常年与蜀汉作战,在兵法谋略、带兵打仗方面远远超过诸葛瞻。一方面其精准的找到了蜀军防线的突破点阴平,成功偷渡,出其不意,使得蜀国大乱;另一方面偷渡阴平后,邓艾以孤军直入蜀汉腹地,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其迅速拿下江由、击败诸葛瞻的前锋、突入平原地带,在绵竹关写劝降信激怒诸葛瞻,激起与之决战等,无一不见证了其高明的军事指挥能力。

战场之外的因素

一、魏强蜀弱,江东内乱,打破平衡

蜀汉占据益州一地,与曹魏相比,本来就相差甚大。更何况,蜀汉后期以来,宦官黄皓乱政,致使蜀国政局混乱,奸臣当道,国事不振,内部矛盾重重,民心已然向背;再加上姜维连年北伐,损耗国力,蜀汉国力依然衰弱至极点,朝局早已不是政通人和的景象了。恰逢江东的东吴,在孙权死后,陷入内乱,已无法对曹魏进行牵制。而魏国此时,司马昭牢牢掌握曹魏大权,并且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招募人才,曹魏社会稳定,政局平稳,国力日增。三国之间的平衡在此时已然被打破,曹魏得以抓住良机,讨伐蜀国;再加上魏国蜀汉两相对比,国力差距太大,蜀汉已无挽救之势。

二、蜀国君主昏庸,武备孙驰

魏国为灭蜀大战,进行了精心准备。一方面以先攻吴迷惑蜀汉,让其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在关陇地区积极调兵遣将,筹措粮草,为攻打蜀汉做准备。而在魏军准备之时,姜维已然提醒刘禅进行准备,但刘禅听信黄皓谗言,并不理会,继续沉迷享乐。同时,对于阴平,诸葛亮在世时,已然提出"全蜀之防,当在阴平"的举措。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廷武备松弛,还是忽视了对阴平的防御。由小见大,由此可见,此时的蜀汉已经病入膏肓,败亡是迟早的事情了。

总之,蜀汉在国力、军力、士气、民心、将领素质等各方面都居于下风,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失败!

以上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姑且说


  有两个原因。

  第一,邓艾部队的人马虽然不多,但是都是精锐的士兵。这些士兵跟着邓艾翻越摩天岭,历经九死一生,才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了成都城下。能来到成都城下的士兵就好比经历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一般,同生共死,不仅精锐,而且上下一心。

  第二,跟着邓艾的士兵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两千余人,但是他们都是舍弃了后方,翻越摩天岭,到了成都城下的,那就好比当年韩信的背水列阵,只有拼死一战,才有活路,否则一个都活不了。

  这样的士兵能不勇猛吗?

  反观诸葛瞻的人马,虽然有七万之众,而且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倒不如说是被邓艾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劣势。《孙子兵法》上说过,在本土上作战的士兵最是容易溃散,何况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呢?

  还有一个大概率的可能性,就是诸葛瞻的这支人马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以前或许就没有经历过战阵,哪里会是邓艾两千人马的对手呢? 

  邓艾的这种战例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孤例,比如南北朝时候梁朝的陈庆之。

  陈庆之率领七千人北伐,在荥阳城下面对三十万北魏军队,梁军上下都感到恐慌,陈庆之为了鼓舞士气,他解下马鞍并且喂了马,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杀了无数的平民。元天穆(北魏将领)的士兵与我们都是仇敌。我们只有七千人,敌人有三十余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当不会让我们生存。我们不能和敌人的骑兵在平原上交锋,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于是亲自擂鼓攻城,一举破敌。

  冷兵器战争有这样战例,现代战争中也有。

  我军在一次自卫反击战中,四名士兵,勇猛向前,灵活穿插,一举端掉了敌军的一个炮兵营,无一伤亡。战斗结束后,这四名士兵说,敌军看见了我们不缴械投降,竟然还敢反抗!

  一个炮兵营少说有好几百人吧,可是硬生生的被四名战士给打败了。

  这才叫正面硬钢!

  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士气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古代将军提高部队士气的办法无非两种,一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种是将士兵逼入绝境,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死决一死战;现在将军提高部队士气的办法除了变通着使用古代将军的办法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让部队中的每一个士兵为信仰而战,为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战。

  信仰的力量>重赏+生死。这已经在我军的历史上得到无数次的证明。

  


洞察旧机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邓艾偷渡阴平的部队人数并不少,可能还超过了诸葛瞻的兵力,而且在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上来说,魏军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诸葛瞻败了很正常。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增加自己威望,决定向蜀汉发起进攻。司马昭命钟会率主力10余万攻打汉中,而邓艾率军3万进攻沓中,牵制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率军3万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退向汉中的退路。

钟会的进攻很顺利,除了汉城、舒城的蜀军据城死守外,汉中大部分都被顺利攻占。而邓艾虽然击败了姜维,不过姜维还是成功的突破了诸葛绪的堵截,和刘禅派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所率的援军汇合,一起退守剑阁。剑阁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钟会虽然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还是屡攻不克,一时陷入了僵局。

邓艾见剑阁南下,决定另辟捷径,从阴平小路进攻成都。邓艾率多少兵马偷渡阴平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只写了他“简选精锐”,那么肯定少于他的总兵力3万。《晋书 ·段灼传》则提到邓艾所部不足两万,和《袁子》中记载邓艾率部万人入川接近,所以可知邓艾大约选了一万多精锐偷渡阴平。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袁子》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晋书 · 段灼传》

然而这不是魏军的全部兵力,在邓艾偷渡阴平时钟会又命将军田章等人率军从剑阁出发,出江油,和邓艾汇合。邓艾于是命田章为先锋,向成都进军。

《三国志·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提到田章等人带了多少部队,但是田章既然身为将军,还能一路击败蜀军前进,起码有几千兵马,所以邓艾在和诸葛瞻交战前,部队应该在2万以上。

诸葛瞻所率的蜀军有多少《三国志》中同样没有记载,不过在《三国志·钟会传》中提到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部队大约有4、5万人,这还包括了刘禅派去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援军。在魏国大举伐蜀的情况下,刘禅肯定把手里能派的部队差不多都派上了前线,这样姜维还只有4、5万人,诸葛瞻手下能有多少部队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从战斗力上来说,在刘禅把主力部队都派到剑阁一线以后,蜀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已经在姜维手下,在成都周围的部队估计也就是一些州郡兵,战斗力不会太强。诸葛瞻唯一可以依靠的,大约是阎宇所率原本驻守白帝城的部队。

公元257年,因为东吴内乱,阎宇率5千军进驻白帝城以防万一。在魏国伐蜀以后,阎宇留下罗宪率2千人守白帝城,自己率军赶回。这支部队后来的去向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有一定可能加入了诸葛瞻的大军中。相比留守成都附近,缺乏实战经验的卫戍部队,阎宇这支部队驻守边疆,训练和战斗力相对要好一些。

但是邓艾长期驻守边疆,和姜维统帅的蜀军野战军主力多次交锋,他的部队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而邓艾在偷渡阴平前,又从所属部队中挑选精锐组成,其部队战斗力明显要强于蜀军。

此外邓艾也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将,诸葛瞻虽然自幼聪明,但是毕竟没有上过战场,初次领兵就面对邓艾这种名将,指挥上不如对方也很正常。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不如对方,指挥能力也不如对方,魏军又是身陷绝地,死命奋战,诸葛瞻还能一度击退魏军已经算是表现不错了。


不沉的经远


公元263年,曹魏在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始伐蜀,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蜀军在大将军姜维支持下,出川抵抗,之后败退,拒守剑阁。此时邓艾建议,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城,切断姜维后路,直取成都。之后邓艾挑选精兵,联合诸葛绪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结果诸葛绪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与钟会军会合。不久,诸葛绪被钟会以畏懦不前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根据史书记载,邓艾与其子邓忠带领三万人马,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行军300多公里,最后出其不意到达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从天而降,不战而降。

邓艾乘胜进攻涪城,蜀汉派卫将军诸葛瞻督率诸军拒敌。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这个共同出征的还有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以及诸葛瞻之子诸葛尚。

诸葛瞻率军到达涪城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就曾多次劝其迅速抢占险要地形,阻止敌人敌人进入成都平原,然而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其意见,黄崇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邓艾的魏军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很快与蜀军前锋遭遇。双方接战,蜀军前锋很快被打败,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

邓艾遣使者劝降诸葛瞻,诸葛瞻大怒,斩杀使者,双方开始准备进行决战。战争最开始,诸葛瞻摆好阵势严阵以待,邓艾采用左右包抄战术,分别是邓忠从右、师纂从左,但很快被诸葛瞻击退。面对困局,邓艾大怒,令二人再次出战。此战,蜀军很快被击垮,蜀军诸葛瞻父子、张遵、黄崇、李球全部战死。

诸葛瞻在抵御邓艾时率领多少军队,史书没有记载。但是邓艾的部队在经历崇山峻岭之后,疲惫之师依然能够击败诸葛瞻严阵以待的部队。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诸葛瞻确实言过其实,在军事才能上缺乏战略眼光,放弃抢占险要地形,给邓艾军队以喘息修整的机会;二是诸葛瞻的军队是在曹魏军队进入蜀地后,仓促组建的,从将领来看,估计部队战斗力很弱;三是蜀汉军队面对邓艾从天而降军队,军心大震,怯战心态在全军蔓延;四是邓艾部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部队,虽然在穿越阴平小道受到很大损失,但是进入蜀地之后,很少遭遇蜀军抵抗,士气正盛。


安定郡小书生


魏国灭蜀战略动用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将近二十万军队。钟会统率魏军主力十多万人攻取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领三万多人合围驻军在蜀汉西北沓中的姜维。

姜伯约又岂是等闲之辈?立刻分析出魏军意图,慌忙撤往汉中,半途闻讯汉中失守,与北上支援的廖化、张翼等部队合军退守剑阁天险。

十多万魏军就被姜维堵在剑阁,后面粮草又不继,眼看精心策划两年的灭蜀行动就要告吹。

邓艾从蜀国疏于防范的阴平偷渡进入川蜀平原,攻克涪城,败诸葛瞻于绵竹,兵临成都城下,蜀国君臣慌乱。在考虑多条选择后,刘禅出城投降,邓艾得以灭蜀。

邓艾带的兵少吗?

既然是走阴平险道偷袭,带的军队不可能太多,带太少也造不成威胁,还要考虑后继粮草补给,从三万部队中挑选精锐大致在万人左右,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

《袁子》: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

《晋书 · 段灼传》 :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

阴平道这段长达七百里的无人区,山高谷深,极为艰险。邓艾率军“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后面的粮运已经跟不上了。

摩天岭北麓,上万魏军砍伐树木,趴着木头从山上滑下来,至于邓艾本人,以毛毡自裹,推转而下。这支魏军宛如神兵天降,逼近刘备争夺汉中时期建立的江油关。

邓艾的部队已经连续几天高强度行军,可谓精疲力竭,腹中无食。

如果江油关守军死守,邓艾这上万人就成了孤军深入导致全军覆没的典型反面教材。

这里要说一个被演义和川剧严重抹黑的人物——江油关守将马邈,世人都以为其是望风而降之徒。其实他是作了应有的抵抗了。

被姜维堵在剑阁的钟会,也派遣部将田章率兵绕过剑阁向西支援邓艾,直抵江油。可能也是条山路,钟会大军肯定过不了,田章带的是千余百战精兵。

而且在江油关百里处,探知魏军来犯的马邈在两侧埋伏下关内全部守军“三校”。按照汉律,朝廷会在每个关隘设置关都尉,一校为一千士兵。

内地的蜀国士兵久无战事,缺乏训练,大半老弱病残。在兵力占优加偷袭的情况下马邈被田章杀的大败,率领残部退守江油关。邓艾和田章会师在关下,马邈自知无力再战,献关投降。

《三国志·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三国志·邓艾传》:邓艾“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名过其实的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身后,永远有他父亲诸葛亮的光辉照耀,蜀国上下也给了诸葛瞻过高的期望,希望诸葛瞻能带领他们光复汉室。

年仅十七岁的诸葛瞻就迎娶后主女儿,当了驸马爷,被授为骑都尉。之后就是一路火箭式的提拔,官场平步青云,毫无压力。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等要职,官至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实际上他压根没上过战场,没有战争实战经历。

后期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平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

在蜀汉民间,诸葛瞻名声很大,也是因为有父亲的光环加持,很多人都把一些朝廷颁布的政令加在诸葛瞻的头上,说是他提倡颁布的,“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江油关失守的消息传来,成都震恐,邓艾所率的魏军直奔重镇涪城而来,而涪城距离成都不过三百六十里。

蜀国的老将张翼、董厥、廖化等都北上支援姜维了,朝廷上下的目光,挽救国家的重任都落在卫将军诸葛瞻身上。

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张翼等人带走上万宿卫精锐,蜀军主力都集结在剑阁。在汉中的汉、乐两城还有一万边军被魏军包围,南中、永安两地也有数千边军。

在成都的守军,就剩下部分宿卫部队以及临时拼凑的郡县兵,用以正面抵挡邓艾的百战精兵,未免有驱犬羊与虎豹斗之嫌,若有闪失,成都即暴露无遗。

诸葛瞻确实及时赶到涪城,可是并没有选择守城,只是“盘桓未进”,对下一步行动犹豫不决。黄权儿子黄崇颇有其父之风,劝他急行军抢占险要,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区就大势已去,说的声泪惧下,诸葛瞻依然不听。

涪城附近,仅仅在前锋战败,主力未损的情况下,蜀军就放弃涪城这座水陆交通发达、极为富庶的城池,直接使得邓艾暂时没有了后勤补给的顾虑。

蜀国之殇——绵竹决战

诸葛瞻退守险要绵竹,绵竹是座坚城,足以固守,邓艾写信激诸葛瞻出战。

这一刻,父辈的热血在诸葛瞻的体内苏醒,这位没有打过仗的将军,毅然不顾劝阻,列阵决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三国志•黄崇传》:瞻卻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

黄崇临阵发表慷慨激昂地演讲,为了大汉军团的荣耀,这仗要是再输,国家就真的完了。

《三国志•诸葛瞻传》: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三国志•邓艾传》: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怀着这种信仰,诸葛瞻等人奋勇杀敌,邓艾的行军司马师纂进攻蜀军左翼,儿子邓忠进攻右翼,战不利,并退还。

这仗对于邓艾来讲也是不能输的一战,外无援军,深入敌境,只能死战。“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邓艾怒斥二人,甚至威胁斩首,二人只能还军拼死再战,大破诸葛瞻。

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张飞之子张遵全部在这场惨烈的绵竹战役中阵亡,为保卫先辈们浴血奋战建立起的基业而英勇牺牲。

邓艾的兵不少,而且都是精锐。绵竹战役时,双方兵力应该差不多,蜀军的精锐都调到前方去了。诸葛瞻方面是极度弱势,哪来的精锐啊?

在明显不利的敌我差距下,诸葛瞻竟敢在平原上列阵决战。马谡虽然失街亭尚且知道抢占高处险要,就是忘了取水道路被切断这一层。

身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连兵书都没读熟。


谱写历史长歌


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一生丰功伟绩,为蜀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自先帝三顾茅庐以来,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匡扶汉室而努力!并且在刘备集团担任至关重要的机要军师,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巧取荆州,谋取益州,无不在诸葛亮的神算之下!当然了也离不开《隆中对》的正确指引!

  在诸葛亮正确的战略之下,刘备集团很快实现了《隆中对》战略形势,刘备占据“荆州,益州”拥有了和曹操孙权一争天下的资本!公元219年,刘备汉中大胜打败了生平宿敌曹操。不过在古代有一句古话叫“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是福祸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时候是福也会变成祸!正如此言所讲,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孤军犯境,虽然起初大胜,不过后来败在孙权与曹操的联军之下,身死于临沮。

  关羽的战死,至少减少了蜀汉三分之一的战力!此时,刘备在众多大臣的建议之下,在成都称帝与曹丕分庭抗礼!不过刘备当上皇帝之后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东征孙权”,由于刘备的固执,加上不懂战略及军事,刘备大败而归!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由于刘备与关羽的惨败蜀国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当然了,此时能收拾残局的也就只有诸葛亮了,同时诸葛亮也担任起了兴复汉室的大任!

  公元228-234年,诸葛亮5次北伐,但由于实力悬殊,加之蜀道难于运粮,都以失败而告终!在诸葛亮临死之前,委托姜维继续北伐,并且将他生平所学尽数传授于他!当然了,姜维毕竟归降蜀国不久,加之刚刚得到诸葛亮的传授,一时间还没有能力担任起北伐曹魏的大任!公元253年,费祎去世!姜维才能放开手脚与曹魏相争!一直到公元262年,姜维一共发动过11次与曹魏之间的战争!胜利次数将近一半,由此可见姜维确实是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

  对于姜维来说,他同样面临之前诸葛亮的问题,那就是蜀汉的国力及粮草的问题!然而此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此时他身为驸马!不但不支持姜维北伐,而且还暗地里向刘禅上表,要求废除姜维的兵权!如此一来,诸葛瞻与姜维的关系就非常的糟糕!倘若此二人同心,蜀汉结局或许会改变!另一方面蜀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几次上书要求杀掉黄皓,均被刘禅拒绝!姜维为了避祸,前往沓中屯田!

  对于蜀汉的这一情况,司马昭早已看在眼里,谋在心里!公元263年,司马昭与钟会等人共同制定灭蜀大计!邓艾与钟会分别率领军队围攻蜀汉各处城池!由于兵贵神速,加之实力悬殊,并且汉中蒋舒投敌,曹魏兵士可以说是节节胜利,邓艾也正向沓中杀来!不过此时老将廖化已经在支援的途中张翼与董厥也在支援阳安关口。然而此时钟会却是大胜,为了保住蜀汉最后的屏障,姜维与廖化只得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非常险峻,易守难攻,钟会虽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依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在姜维与钟会对峙期间,邓艾却绕过了蜀军防御范围,突袭阴平,直插蜀中腹地!刘禅得到消息之后迅速派诸葛瞻带领万余人前往阻击!当诸葛瞻到达涪县后,停止进兵!黄崇多次建议他占据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踏进平原半步!不过诸葛瞻始终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也正是由于诸葛瞻的迟疑,导致蜀军前锋被邓艾率领部队打败,最后诸葛瞻,张遵,黄崇都死于此次战役之中!不难发现,倘若诸葛瞻一早就听取了黄崇占据险要的战略,结局肯定不会败!当年,陆逊策划的石亭之战,最终能够取胜也只是占据了险要地势而已!诸葛瞻之所以有此败,经验不足是其一,不过还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不听良言,相比他爹诸葛亮来说,确实是差得太远太远!难怪诸葛瞻的“字”叫“思远”,死远!!!黄崇堪称蜀汉第二王平,奈何诸葛瞻偏偏又选择做马谡!




SniperGao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先说下结论,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军队人数不少,诸葛瞻所率领的也不是所谓的精锐。要说精锐,身经百战的邓艾之师才是精锐。

偷渡阴平时邓艾到底带了多少人?保守估计不少于两万兵力

邓艾是三国末期曹魏非常厉害的名将,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伐蜀,作为西路军的统帅邓艾率所部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钟会取得汉中后,直奔剑阁,却遇到了姜维凭借剑阁的险关的抵抗,钟会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准备撤军。这时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计策,具体的战略意图就是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前进;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见《三国志邓艾传》。

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蜀汉认为不会有人能从这里走出来,也就未在此设防。阴平这个地方并没有路,邓艾称之为“邪径”,就是这样一条不能称之为道路的路被邓艾给走出来了,他是怎么走的呢?邓艾本想邀请诸葛绪与自己一起避开剑阁下江油,诸葛绪不认可邓艾的做法,自己去与钟会汇合去了。


公元263的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小道行走三百多公里,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山高谷深,凶险万分,加上粮食不济,邓艾前面的路就是一条死路。但面对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邓艾率先做出表率,裹着草席从山上往下滚,剩余将士紧跟其后,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



阴平小道这一条本没有路,却硬是被邓艾走出一条路,后世称之为军事上的奇迹。邓艾本部过了阴平小道,正史并没有记载有具体的人数,但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计策时,是要直捣成都,可见能带的精锐都要带了,加上钟会还派田章去支援邓艾,所以到达江油之前,邓艾所部的军队除去路上的伤亡,有战斗力的兵力应该还不低于两万。

诸葛瞻所率领的并非是精锐 而是临时组建的战斗力一般的军队

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力在姜维那里,包括刘禅曾派廖化、张翼和董厥去增援姜维。霍戈在镇守南中,罗宪驻扎在江州。邓艾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拿下江油得到补充和修整后,邓艾要再下涪城,之后绵竹,再到成都。面对邓艾的长驱直入,作为最高统帅的刘禅支持了以诸葛瞻为首的主战派,以诸葛瞻父子为统帅率领了数万御林军(诸葛瞻能调动的也就是守卫成都的兵力包括临时招募的男丁)去涪城抵挡邓艾,在涪城失利之后,退守绵竹。

在绵竹一战中,诸葛瞻击败了邓艾的前锋邓忠和师簒的进攻,邓艾恼羞成怒,重新鼓舞士气,与诸葛瞻在平原决战,此战诸葛瞻父子战死,邓艾成功拿下绵竹,最后逼近成都。邓艾此时已无路可走,胜利了灭掉蜀国就是天大的功劳一件,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能拼命决一死战。

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见《三国志邓艾传》。

结语:邓艾所率领的是一支虎狼之师,偷渡阴平之时并非演义里所说的两三千士兵,而是接近两三万的精锐,同样诸葛瞻虽然在绵竹严阵以待,但诸葛瞻的军队是一支很久没有作战的守城之军,面对邓艾的大军,诸葛瞻能首战破敌已属不易,但要想击败邓艾的大军真的太难了。诸葛瞻毫无战场经验,仅凭着一腔热血就想力挽狂澜击败多年征战沙场的邓艾和其精锐之师,是不可能的。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邓艾率领偷渡阴平少数精锐击败诸葛瞻部,原因如下:(1)邓艾率领少数精锐偷渡阴平,直达今四川江油,直插空虚的蜀汉腹地。让蜀汉一片惊慌乱成一团而仓促应战,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2)邓艾所部人数虽少,却是精选出来的精锐,加上执行偷袭任务乃是破釜沉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战方能绝处逢生。所以邓艾所部自然人人奋勇所向无敌。(3)诸葛瞻抵御邓艾时应对有误,弃险不守出城而与邓艾野战,终致被全歼。(4)历史的必然趋势。蜀汉割据一方,而蜀主又昏庸无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面因素,被灭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