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首霸中原?

ARkam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特殊时期,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划分,从东周开始到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从三家分晋到秦国统一六国是战国时期。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家分晋,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贵为五霸之一的晋国没有资格在战国时期睥睨天下?继承了晋国的魏赵韩在战国时期表现如何?

何为三家分晋?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分封上卿,上卿再分封士大夫,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上卿拱卫诸侯,诸侯拱卫周天子。

这种看似稳定的结构却藏着巨大隐患。周天子不断分封,结果属于周朝王室的土地和资源越来越少,甚至远远不如齐国、晋国等大国,一旦诸侯不愿意臣服,那么周天子危矣,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是没有人愿意听其号令,最后被秦昭襄王给灭了。

同理,晋国内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晋文公在晋国设六卿,自此六卿就把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他们不断为各自家族谋取利益,吸食晋国公室的土地,最后晋国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封给六卿。

这六卿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他们之间也是在不断尔虞我诈,先是最弱小的范氏、中行氏被赵氏灭掉,后来智氏独大,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把智氏灭掉,瓜分了其封地。此时的晋国土地,基本被三家瓜分完毕,晋国国君无权无势,瑟瑟发抖。三家家主一看,干脆坏事做到底,向周天子申请成为诸侯,周天子没办法只得答应,于是韩赵魏三家变成了三国,原来的晋国彻底消亡,这就是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第一霸为什么是魏国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部分领土,赵国继承了北方领土,韩国则是继承了与秦楚两大强国交界的领土。

此时的魏国不仅是三晋的老大,更是整个战国的扛把子,左打秦国,右踢齐国,南镇楚国,风光一时无俩,魏国为何如此强大?

1、命好

三家分晋前期,按照实力排名应该是智氏、赵氏两家远远领先于魏韩,但是智氏发动晋阳之战,攻击赵氏,虽然最后智氏被三家联合干掉了,但是赵氏也因为大战而实力大降,所以在瓜分智氏资源的时候,魏国占据了大头,获得了最大最富饶的土地,这就为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前期发展顺利

魏赵韩三家的比较主要集中在魏、赵两家,韩国一直是打酱油角色。

成立之初,魏国时局稳定,魏文侯已经在位40年,将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没有外患的情况下专心发展,国力快速增强。

反观赵国,分得的土地是北方贫瘠之地,还与代地的胡族接壤,身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中山国,屡次撺掇胡人攻打赵国。同时赵国内部不稳定,因为赵襄子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自己大哥的孙子赵浣,结果赵襄子弟弟赵桓子不服,赶走赵浣自立为君,但是赵桓子一年后便死去,众人又商议迎回赵浣。政治和边疆的不稳定,让赵国初期未能有发展,在国力上也是远远落后于魏国。

3、魏国人才济济

魏国占据了中原地区,天下人才皆出于此,而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都是知人善任。

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等,每一个名字都是战国时期最闪耀的明星。李悝,变法鼻祖,翟璜辅佐魏文侯消灭中山国,乐羊率军灭中山国,吴起打造了战国战斗力最强的魏武卒,夺得秦国河西之地,西门豹治理邺城,让邺城从破落小城成为边疆重镇。是这些让人羡慕的人才让魏国变得强大,后来魏国的衰弱也正是因为魏地的人才不容于魏国,像商鞅、张仪、范雎等等都是魏地人,然而没有被魏惠文王重用,却被秦王封为座上宾。

4、魏国变法

战国时期的变法其实本质上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生产力的进步与释放。

七雄当中第一个变法的就是魏国,魏文侯、魏武侯任用李悝、吴起变法图强,废黜贵族世袭,赏罚分明,任用贤明,魏国也率先崛起为战国第一强国。李悝之后,吴起继续在军事等方面推进变法,帮助魏国打造出了强大的军队,在河西之战中将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占据了秦国全部河西之地,被秦国视为奇耻大辱,随后通过近百年时间,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才全部夺回河西之地。

但是七国之中,变法最彻底的却是秦国,所以秦国最为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所以战国初期,魏国依靠这继承自晋国的大量资源,以及中原大地人才济济,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明君,最终成长为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因为魏惠文王的无能,魏国没有笑到最后,只是给秦国做了嫁衣。


荣耀历史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首霸中原?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那么在瓜分晋国的过程中谁的算盘打得最精?其实不是叫嚣的赵家,而是一声不响的魏家。

晋悼公上台执政之后,晋国内部六位卿大夫已经架空了晋公室,而在这六卿中魏氏的存在感很低,那么为何分晋后魏国能碾压群雄称霸中原呢?

此事我们还得从三家分晋说起。

三家分晋是必然中的偶然。

春秋末期,如果论实力在晋国六卿中排个名次的话,范氏、中行氏、智氏的实力远远要超过韩氏、赵氏和魏氏,尤其是智氏联合韩赵魏把范、中行打跑之后,智氏逐渐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

当实力强大之后,就会膨胀,智氏也是如此,智氏到了智伯瑶时期,不仅对外征战,对内的兼并也没有落下分毫,但相比对外的暴力,对内的手段则比较直接,因为他是打着晋公的名义直接伸手问韩赵魏三家要地,要人。

如果真是晋公室要地,估计韩赵魏三家都拿出,毕竟老大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打跑就犯了不能攻打晋公的禁忌,但此时的晋公室都那样了,还要土地干嘛,这明显是智伯瑶在背后要地嘛。

韩家和魏家几乎没有任何含糊就给了智家土地,但到了赵氏这就不行了,因为智家虽是老大,但赵家也稳稳能坐上第二把交椅,何况他想当老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于是乎,赵氏不给土地,智瑶就率领韩魏就攻打赵氏,结果韩魏在赵氏封邑快被攻破时反水了,智氏大败,此后晋国的山头上也就只剩了韩赵魏。

三家在分晋时各自的小算盘。

智氏灭亡之后,韩赵魏自然很不客气的就瓜分了智氏的土地,瓜分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最开始其实分的城池和土地很散,韩赵魏三家各自都有成片的“飞地”。

飞地,并不是指会飞的土地,而是指土地和自己的封邑不接壤,后来三家为了方便管理,进行过多次换地行动,但有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城池和土地,三家中谁都不会妥协,比如晋国的上党郡。

韩赵魏三家,在上党郡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足见此地的重要性,后来秦赵之间的长平大决战也就是因为韩国的上党郡引起的纷争,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议。

三家协商和换地的最后结果,就是赵国占据北部,魏国占据中部,而韩国占据南部,这其中赵氏占有的土地最为辽阔,魏氏占据的土地最为肥沃,也是原先晋国的中心疆域,魏氏占有的土地优势,其实也正是魏国能率先在战国初期称霸的基础。

魏国率先称雄的背后。

说到三家分地,你或许会有疑问,为何存在感很低的魏家能占据最肥沃的土地,而不是强大的赵氏呢,这是因为赵氏被两次大战给打弱了,一次是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氏,一次是智伯瑶攻打赵氏,虽然两次战争,赵氏都反败为胜了,但自身的消耗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智瑶攻打赵氏那次,几乎要了赵氏的老命,就在智瑶和赵氏相持的状态下,魏国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崛起了。

所以在三家瓜分晋国土地的时候,魏氏俨然成为了三家中的老大,尤其魏国还出现了一位超级明君——魏文侯,后来的魏国正是在此人的带领下,称霸了中原,成为战国首霸。

而魏文侯为何能让魏国称霸呢?其一,魏文侯有着忧患之心,处于四战之地却不忘奋发图强,其二,魏文侯能知人善任,吴起、翟璜、李悝、西门豹、乐羊等等都在他的麾下不遗余力奉献力量,其三,魏国的变法,魏文侯以法治取代人治,清明了政治。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吧!


飞鱼说史


三家分晋,魏国得到的资源并不算好,却能率先称霸中原,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魏文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魏文侯善于笼络各种人才为己所用;三是英明的魏文侯在位近50年,是位长寿君主。

魏氏家族的领地资源很差,使得魏文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打败并瓜分智家后,已成为事实上的诸侯国。其中赵国势力最大,约等于其他两家的和;韩国位居中央,拥有最大的耕地面积,人口众多,实力也不容小觑;魏国实力最低,为什么?看下面地图:

这幅地图应该是公元前420年前后,魏国已经侵占秦国河西之后的国土模样。此时魏文侯已经上位20多年了,魏国形势依然不妙。首先,魏国的领土不是完整一块的,东边还有几块飞地,万一发生战争,国土随时有被分裂的可能;二是赵国领土明显盖过魏国,地势上也是居高临下,将魏国压得死死地。

不利的处境,使得魏文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必须励精图治,稍一松懈,就有亡国的可能。类似于现代的日本、以色列,先天资源不足,国内上下忧患意识很强烈。

魏文侯善于笼络各种人才,通过吴起获得河西之地,利用李悝率先变法

发展需要人才,魏文侯礼贤下士,招揽了很多人才。魏文侯拜孔子的弟子、当时的文学泰斗子夏为师,礼敬田子方、段干木,一时间各国士子纷纷到魏国来,魏国隐隐成为中原文化中心。

魏文侯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能招揽人才,还能有效的使用人才。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名声远播,善于理论研究,魏文侯用他们来培养人才;翟璜、李悝乃实干型人才,魏文侯拜他们为相,率先实行变法,魏国经济发达;吴起、乐羊是著名的战将,魏文侯派吴起攻打秦国,派乐羊攻打中山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营,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封三家为诸侯时,魏国领土大增、经济发达、军事强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魏文侯很长寿,在位时间近50年,各项国策能够平稳实施

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寿命长!魏文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魏文侯活到七十多岁,在位时间近50年,使得魏国各项政策能够平稳的实施。

魏文侯去世后,儿子魏击继位,虽然魏击(魏武侯)在位时,魏国四处开战,看上去威风凛凛,实际上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原因是什么?就是魏击不善使用人才!登位不久,就逼走了名将吴起。幸亏魏文侯已经打好了江山,倘若早走二十年,魏国就不是能不能成为霸主的问题,而是面临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了。

总结:三家分晋后,魏国资源不占优势,却能率先称霸中原,主要原因在于:

1、魏文侯强烈的忧患意识;

2、魏文侯能够拉拢并合理使用各种人才;

3、魏文侯在位时间长,已经打好了江山。


小杨品史


这个问题提得好。应该很有现实意义。

三家分晋时,魏国在武力上并不是最强的,相比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差了许多。自己又夹在齐国,秦国之间。东西不得兼顾,很是难受。但相比之下,也有有利的因素。1 当初分晋时,占的土地最多,人口也最多。2 紧挨着齐国,齐国是当时最发达的国家,文明程度最高,是各诸侯国的文化中心。3 出了个进步君王魏文侯,锐意改革,吸引了大量的精英人士辅佐。改革吏治,休养生息,很快,国库充裕,人口大增,就像现在中国一样发展起来了。相比之下,由于改革较早的赵国止步不前,因为王位争夺内耗,大伤元气。其余各姜姓齐国老迈,在走下坡路。其余诸侯还未觉醒。于是,并不特别的魏国就脱颖而出了,逐渐强盛,成了战国中最强者。不过呢,也是中国几千年家天下的通病。制度不能长期贯彻,总是选不好继位人,一换了代,就迅速崩塌下来。发展势头很好的魏国也跟赵国一样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后来改革者赶了起来,最后被秦国灭了国。

几千年的家天下制度,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明君,贤相,成了中国人安居乐业最基本的保证。就如当代一样,国家安定和平,民众自会奋发,国家也很快强大起来,你说是不是?


家乡的雨后


发生于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指的是历史上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朝随即便被周天子封为了诸侯。实际上这场所谓的瓜分是严重的非法行为,但是由于获得了周天子的承认,所以便无所谓非法或合法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如果按照当时的面积来说赵国最大,魏国次之,韩国最小,并且赵国在瓜分晋国之前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但是在瓜分晋国之后,赵国的实力却远远不及之前不如它的魏国强大,并且一度被魏国所甩在脑后,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晋阳之战中赵氏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自从晋文公于公元前633年设置六卿开始,晋国的大权就逐渐被六卿所把持,到了晋平公在位时,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争斗不断,昔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开始逐渐衰落下去,后来后来六卿中的赵氏将范氏和中行氏灭掉,成为剩下的四卿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但是随着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以后,智氏感觉赵氏对于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智伯瑶借口以重振晋国霸业为由要求韩赵魏三家个献出一万城邑,并且智伯瑶还率先将智氏的一万城邑先给晋国,随后韩氏和魏氏也各自献出了一万城邑,但是赵襄子则拒绝献城,因此激怒了智伯瑶,智伯瑶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共同攻打赵襄子,大军所到之处连下赵氏多座城池,不就便打到了赵氏的老巢晋阳,此时的赵氏仅剩晋阳一座城池,其余城池全部为智氏、韩氏、魏氏所占据,三家件晋阳久攻不下,因此智伯瑶便下令掘河堤以水灌晋阳城,晋阳城内瞬间被水淹没,城内百姓士兵死伤无数。但是赵襄子确定并没有打算投降,反而暗中派人出城联络韩康子和魏桓子,并与两家相约共同灭掉智伯瑶。

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军将智氏灭掉。不仅平分了智氏的土地,还将名存实亡的晋国国土瓜分。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在原有的国土基础上得到了扩大,成为了名义上三家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方,但实际上之赵国确实韩赵魏三国中最为虚弱的一国,赵国虽然国土面积最大,但是在晋阳之战中,赵国受害最大、损失最惨,如果没有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后一击,恐怕赵国会成为智氏和韩魏三家的掌中之物。但是被三家围困的只剩下晋阳一城的赵氏,坚守2年多,依靠魏、韩反戈才免死,但是实际上国力遭受重创,赵国元气大伤。之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直到武灵王胡服骑射才真正强大起来。


二、魏国建立后推行李俚变法逐渐强大: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与此同时三家派出使臣奔赴洛邑朝见周天子,请求得到周天子的正式册封而成为诸侯。当时的周天子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虽然认为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与理由亏,是乱臣贼子的行为,但是眼见木已成舟,于是只能了的做个顺水人情,将韩赵魏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至此韩赵魏三国正式成立。

当时从经过分裂出来的魏国在建国之初实际上运气特别不好,虽然魏国获得了仅次于赵国的第二大的国土面积,但是魏国分得的国土却位于中原地区,不仅支离破碎,而且东面连接齐国、西面相接秦国,那面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是与自己一同独立的赵国。当时的魏国环顾四周真实四面强敌。不仅外部的军事压力大,魏国内部的经济也非常糟糕,是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不仅在富庶程度上不及韩国,在军事实力上也不如赵国,实际上是韩赵魏三家之中名副其实的最为弱小的一个。魏国君主有感于此,并没有沉沦,反而是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因此魏国国君魏文侯支持李俚在国内开始变法。

李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渐使魏国强大起来,魏国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起来变法图强的诸侯,支持李俚变法的魏文侯一生在位五十年,这五十年是魏国国力的最高峰,也是魏国最为强大的五十年。李俚的变法不仅让魏国率先强大起来,同时也为当时的诸侯各国做出了表率和榜样,魏国的强大也深深地刺激了各个诸侯国,他们在之后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展变法,战国时期轰轰烈烈的各国变法至此拉开帷幕。


历史课课代表


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 作法经。

吴起;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参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其在魏国培训的武卒被魏国数次大破秦军!


大余维克


由于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内乱耗时六十七年,鉴于如此惨痛的教训,后面继位的国君们对公族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其力量,特别是在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使得晋国成为诸侯国中仅有的无重要公族力量的国家,史称“晋无公族”。由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贵族士大夫协助,这就给了外姓贵族在晋国政坛崛起的机会,这些新兴异姓贵族之间既互相联合又互相争夺权力,经过多年激烈的斗争,在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消灭智氏家族的“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贵族取得了晋国的实际控制权。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晋,晋幽公只保有绛和曲沃两邑。

三家分晋后,虽然周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稳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终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资政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由于三国的领土是在原有家族领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三国建国之初,其疆域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格局。在剿灭智氏家族家族之前,赵氏家族是仅次于智氏家族的世家,这也是智伯强迫魏韩两家献出土地,但赵氏家族赵无恤敢于拒绝的原因之一。在三家分晋之时,“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

但是,三家分晋后,在诸侯国特别是在韩赵魏三国中率先强盛称霸的却是实力稍逊一筹的魏国。原因无他,正是魏国魏文侯时期大力推进变革,取得了在“商鞅变法”之前,最成功的国家改革。

从地理位置看,虽然魏国继承了晋国南部较为富庶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表里山河”的主体部分,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地势险要,经济基础较好。但是,在建国初期,魏国的领土被韩国拦腰截断,首尾难以相顾,再加上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劣势,魏国国君没有轻易向外征伐扩张领土,暂时韬光养晦,认为不强则弱,不变则亡,积极推进政治军事经济变法,此举加速了魏国的强盛,使其成为战国前期称霸中原的强国。

揭开魏国变法序幕的是魏国杰出君主魏文侯,他即位于三家分晋不久的公元前445年,以礼贤下士著称,在位期间,先后任用魏成子、寨璜、李悝为相,特别是在李悝为相期间,大力推行变法,史称“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在于:一是废除世卿世禄,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即剥夺那些世袭贵族无端享受的爵禄,奖励给那些有功勋和贡献的人,招揽四方英才。

二是在经济方面推行“尽地力之教”。支持自由开荒拓地,鼓励农民耕作,废除井田制,刺激经济发展。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完备的规定。

四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通过李悝的变法,再加上后续西门豹和吴起在魏国为将为相,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魏国取得了对秦河西之战的胜利,夺取了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郡;出兵消灭了实力不弱的中山国,连续打败齐国,魏国的强盛势头,从魏文侯延续到魏武侯,直到魏惠王在位期间,国力消耗过大,才开始走下坡路。


沧海拾遗录


引言:一般来说,当我们回过头去研究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时,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个国家当时发展的外部环境分别如何。其次是内部的国家决策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改革或执行的政策分别如何。当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分别有联系的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就可以大致明白为何历史进程会是如此进行了。如美国崛起于一二战,从当时美国的国家外部环境去看,美国的地理位置用八个字概括为“东西皆大洋,南北均弱国“,可谓得天独厚,不止北美洲,整个美洲大陆也没有第二个国家能与美国抗衡。而当时的欧洲列强们是接连发动一二战,在欧洲大陆打的你死我活,东亚日本则全心投入于对朝鲜与中国的侵略,当时的美国外部环境何止用稳定形容,简直舒服到了极致!而美国从建国后不久坚持的就是门罗主义,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自己的建设,一二战持开放主义的美国又从欧洲大陆吸引了大批躲避战乱的精英人才,最终完成了从”多强“到”一超“的蜕变。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大家的共识是魏国崛起于魏文侯时期(公元前445-前396共50年),衰落于魏惠王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与其对应的赵国君主是赵襄子(执政后20年)、赵桓子(执政1年)、赵献侯(执政15年)、赵烈侯(执政9年)、赵武侯(执政前3年)。

一、同样良好的外部环境

单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由于魏文侯所处时期正好经历了三家分晋,他的爷爷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共同伐灭了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而他执政时期执行的策略又是联合三晋,讨伐别国(虽然这种联合讨伐最后获利最大的往往是魏国),所以终魏文侯一朝,三晋之间的联盟关系还是相当好的(此时魏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西攻秦、东攻郑、齐、中山等国,而对南北的韩赵没有企图,维护好三晋联盟)。既然魏文侯时期的三晋关系非常稳定,那么事实上当我们来看魏国的外部环境时,其实也就大概是赵国的外部环境。当时可能会对两国构成真正威胁的国家只有秦、楚、齐,那么我们看看这三国当时都各自在经历什么。 首先说秦国,我们对秦国可能比对楚齐更多些了解,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前,秦国地处西部,经济文化落后,没有有作为的君主出现,政变叠发,内耗严重,单魏文侯时代及前后,先有大臣逼秦怀公自杀立其孙为灵公,后灵公去世后,又有灵公的叔父以太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之后又是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国君太后溺死,迎回了被灵公叔父放逐的太子…可想而知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国家有多混乱。所以司马迁才在秦本纪中说:“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 再说齐楚,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宣公,此人可不是后来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那个齐宣王,国家权力开始被田氏把持,最终推翻了姜氏,建立了田氏齐国,可想而知,田氏此时想做的也不是对外扩张,而是稳固提升自己在齐国的地位,结好各国,为最终代替姜氏做好充分准备。至于楚国,这个时期的楚国并没有什么杰出的君主,前有吴国与楚国争战,吴王阖闾时期吴军甚至一度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后越王勾践灭吴,越国强大起来,又与楚争战。楚国实际上也是分身乏力,另外赵国并不与楚国接壤。综上来看,此时的赵国除了身处北部,可能要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之外,其实与魏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样良好,更何况三家之中赵氏本身实力就强于魏韩,灭智氏获得的利益也最多。那为什么最先崛起的却是魏国呢?那可能就需要从国家内部去找原因。

二、大相径庭的内部环境

当我们去史记中看司马迁关于赵世家与魏世家的记载时,细心阅读你会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与魏国相比,赵国的国家政治传统中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政变叛乱反复!赵国与秦国同根同源,赵国的宗室其实是嬴姓赵氏,姓氏在古代是分开的,姓作为一个大部落的标志,氏则是往下更细分。商朝末年嬴姓部落的首领为飞廉,飞廉一子恶来分为一支依然忠于商王朝,逐渐西迁,为秦先祖,他的弟弟季胜的这一支选择转而效忠周王朝,为赵先祖。秦赵建国开始,均是民间私斗血亲报仇成风,统治阶层则是政变叛乱成风,商鞅变法扭转了秦国的私斗政变之风,而赵国的政变传统则是从未得到过有效的遏制。赵国在魏文侯这一个时期内,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国内政变叛乱。

第一次是赵襄子死后的继承问题引发的:“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

赵襄子的哥哥本来是太子,结果他哥哥早死,所以他成了赵氏的继承人。他觉得他哥哥才是真正的继承人,所以立太子的时候不肯传给自己的儿子,铁了心要传给他哥哥的儿子成君,他哥哥的儿子也早死,最后他又把他哥哥的孙子立为了太子,叫赵献侯。可是襄子的弟弟桓子不服啊,觉得自己这个侄孙子年龄太小,于是发动政变自立,结果当了一年死了,赵氏的人觉得襄子的本意不是要立桓子,于是又发动政变杀了桓子的儿子,迎回了赵献侯。

第二次则是赵献侯的儿子赵烈侯的继承问题引起的:“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是岁,魏文侯卒。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

赵烈侯死了,他的弟弟武公即位,武公死了以后赵氏又重立原来赵烈侯的太子赵章,叫赵敬侯,结果敬侯刚即位,原来武公的儿子赵朝又政变叛乱,虽然最后失败了。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来,一个政变叛乱叠出、内耗严重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崛起成为一个强国呢?而反观魏国,从兴起到亡国,都很少有魏国国内政变叛乱问题见诸史籍,魏文侯之前与之后的权力继承交接都十分稳定,更遑论魏文侯、魏武侯均是贤君明主,任用李悝为相实施变法,任用乐羊、吴起等名将领军征伐,在位时间又长(魏文侯在位50年,魏武侯在位26年),国家政治稳定,改革成果能够稳固并延续下去。这样的一个国家又怎么可能不会崛起呢?


佳龙君


赵国实力之所以强,是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系列改革之后的事情。

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有了实力进行对外扩张,于是向北打跑了林胡、在内攻灭了中山国。

赵国对外扩张、对内整合之后,崛起为三晋最强国。

而之前,赵国的实力不算强。

而这些都是在魏国称霸而后衰落的过程中,才发生的事情。

三家分晋,赵国军事最强,韩国经济最强,而魏国两者都不强但也不算弱。

三家分晋里,最弱的应该是韩国,原因就是它的国土面积太少、可扩展的空间不足。

而魏国之所以能首霸中原,其原因就是变法图强。

战国变法是一个由韩魏至秦楚的传导过程,而其原因就是战争。

1.劲韩逼得魏国不得不变法图强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

韩国为什么这么强?

因为战争,或者说是因为战争的压力。

韩国几乎就是当时中国版图的正中间,可以说是四战治国,地缘政治压力极大。

为了能够生存下来,韩国就必须实现富国强兵,变成一个谁也不敢惹的国家。否则,韩国就得时时被侵、年年遭战。

于是,三家分晋之后,经济最强的韩国发展起了强大的“兵器制造业”,利用自身的铁矿资源,打造强弓劲弩。

同时,韩国君主也是极力地对外扩张,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跃跃欲试要与中原诸侯乱短长。

有此强邻再侧,魏国时时感到来自韩国的战略压力,于是率先开始变法图强。

2.魏国最早实施了变法图强

魏国有着同韩国一样的劣势,地处中原腹地,外部压力极大,而劲韩之强成为其最直接的压力。

同时,魏国经济上不如韩国、军事上不如赵国,分晋之后的魏国君主满脑子想得就是如何分发图强。

于是,公元前422年,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实施变法。

李悝变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以能为先的官吏队伍;二是废井田、尽地利,鼓励垦荒,而重要的是直接向农名收税;三是建立武卒制度,基本上就是取代贵族军队的职业军人制度;四是颁布法典、施行法治,规范国家和社会秩序。

实际上,李悝变法就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步骤:取消贵族特权,土地分给农民;国家直接从农民口袋里拿钱,就是收税;而为了收税就必须建立更得力的官吏队伍,保障直接赋税农民得以实现;有了官吏队伍、有了税收保障,国家就可以花钱建立“武卒”军队,实现对外征伐。

所以,收税、官吏和军队,全部变法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魏国变法的成果就是体现在了军事战争上,魏武卒实现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辉煌战绩。

所谓称霸,就是你们谁也打不过我,而我想打你们就打你们。魏武卒的如此战绩,魏国想不称霸都不行了,于是魏国率先称霸。

3.称霸之后便迅速衰落

公元前343年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成为新崛起的中原霸主。

但是,称霸之后的魏国迅速衰落。

逢泽之会的同一年,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围魏救韩,并在马陵之战歼灭魏国10万大军。

此战之后,魏国迅速下降为二流强国,难称中原霸主。

在魏国变法图强之时,西邻秦国也感受到了魏国传导过来的压力,而且这压力极为真实,吴起河西之战5万破秦军50万,所以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

在秦国变法图强之后,魏国便一蹶不振,衰落百余年后,为秦所灭。

魏国的衰落,直接是因为马陵之战,但国内政局变动,外交决策失误,都是其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都是魏国本身的问题,而外部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个是秦国的崛起,而崛起的秦国必须拿三晋开刀,这就导致魏国时刻处于强秦地虎视之下,难以再有所作为。

第二个是魏国的劣势,它始终无法摆脱四战之国的战略劣势,和韩国一样,地缘政治压力极大。

这种迫切的形势,使得魏国不能发错误,一旦出错就不可挽回,而马陵之战就是魏国的错误。

秦国虽然越有犯错的时候,但关中之地为他提供了足够战略凭借,打得过就征伐列国、打不过就闭关自守,而魏国就没这么幸运了。


减水书生


晋国当时由于政治比较混乱,各个贵族互相夺权,最后仅仅剩下比较强大的三个家族,就是后期赵国,韩国,魏国,最后发动政变,完成了三家分晋。最后的结果是赵国的土地最为广阔,但是魏国的土地最为肥沃。这是最后分家的结果。

分家之后赵国忙于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骚然,导致无心发展自己的经济。但是魏国占据了比较好的地理优势,不用担心自己的边境的问题,还重视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各项的能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国的变法。

变法图强,这是魏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后期赶超赵国的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魏国的人才引进也是一个重要的举动,可以说人才是决定国家兴旺的关键的条件。所以魏国抢占先机是有这些因素的。所以想要强大,就要不断的学习改进自己。实际上晋国三分之后,春秋霸主时代算是已经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