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楚滅越,秦滅周,韓滅鄭,趙滅中山都沒有引起列國干涉,而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

歷史如明鏡


戰國時期的滅國之戰主要跟時間節點、局勢相關。

楚滅越,因為秦武王剛死,秦國發生內亂。楚懷王乘秦國自顧不暇,同時也利用越國內部不穩定的機會,派大臣昭滑率軍攻越,殺越王無疆後滅越(還有小部分越地臣服楚國),越國處於吳越地帶,遠離中原核心區,對中原諸國沒有根本利益上的損害,並且楚攻越是越王無疆伐楚在先,楚王佔據道義,諸侯無話可說。

秦滅周,自周鄭交質起,周天子已經沒有天子地位了,並且周王室掌控的地區已經相當小,周王室的存在與否對戰國七雄的局勢並無影響。

韓滅鄭,韓滅鄭的時候是天下諸侯君主全在那一年死,就剩下魏武侯和楚肅王在大梁周邊對峙。諸侯王室內部鬥爭嚴重,也是無暇他顧。

趙滅中山,中山國屬於北方的狄族,不被中原諸侯承認,滅就滅了。好像隔壁的燕國還趁火打劫,拿去了一塊地,並且武靈王的時候,趙國軍事到達巔峰,諸侯也沒有理由干預。

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毆,我覺得主要原因有:

1.當時各國勢力相當,尚未有一國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

2.燕、齊此前交惡,故而有一個強盛的燕國出面,來促成了五國合縱攻齊。

3.宋國乃是西周初年便已存在的諸侯,齊國趁亂攻宋,可謂師出無名,因而引發了各國的不滿。

4.齊國攜欺帶詐讓列國給他當盾牌擋住秦國兵鋒,背約獨吞宋國,把當初向列國許下的承諾拋的一乾二淨,還不斷的出不義之兵打擊列國,列國惱羞成怒,五兵聯合伐齊。

用現代目光來看,中原的利益牽一髮動全身,換句話說楚國就是打到新加坡,秦國就是打到羅馬、趙國就是打到俄羅斯也不會有人管,可是戰國打戰的最終目的就是分割利益,誰得了宋國,並且獨吞了中原地區的大利益,誰的實力就會打破平衡,五國伐齊就合情合理。


歷來都會意


朝史暮想:


為什麼齊國滅了宋國各國反應如此之大?甚至導致了五國伐齊之戰?


第一,宋國不是小國,弱國。客觀地說,當時的宋國國力不在燕國之下。宋國要是晚幾年被滅,戰國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戰國八雄”了。宋國人口多,國土面積大,糧產量高。且在諸侯國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外交影響力。如此之大國被齊國吞併,諸侯國的反應自然很大。


第二,宋是重要的商貿中心。宋國的定陶是當時重要的商貿中心。在生產力還非常落後的當時,一個巨大的商貿中心就是一個完善的後勤保障中心。物資,軍隊可以在這裡得到迅速的補充和配送,因為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第三,宋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處河南腹地,大平原地形,是卡在楚國,魏國,韓國,齊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一旦齊國佔據了此地,北脅趙魏,東迫韓國,南壓楚國,齊國在戰略上將會得到主動權。


第四,齊國當時已經是一個實力一流的國家。吞併了宋國之後,很可能就會變成超一流的龐大帝國。其他國家將很難與其獨立抗衡,甚至包括秦國。因此諸侯國們是不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五,齊國一直以“套路”聞名,坑過很多諸侯國,犯眾怒。諸侯國們大大小小都吃過齊國的虧,之前甚至差點滅了燕國。這次齊國滅宋,諸侯國們順勢打起正義的名號,搶佔道德制高點,對齊國進行反制。


為什麼楚滅越,趙滅中山,韓滅政,秦滅周沒有引起諸侯國的干涉?


趙滅中山,是趙國在那個時候很低調,然後趁著諸侯國忙別的事情進行的。並且中山國地處北境,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相對來說,政治影響沒這麼大。


楚滅越,楚國一直是南方大國,並且南方的事情,中原的諸侯國並不如何上心。楚國滅越國,越國在南,即使有心干涉也鞭長莫及。


韓滅鄭,嚴格說來,這屬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事情。並且韓國對付鄭國,是一個長期逐步蠶食的過程。


秦滅周,當時秦國已經實力超群,沒人敢輕易招惹。同時周天子徒有一個天下共主的虛名,在實力,地盤上都已經虛弱得沒法看了,周天子被滅也是早晚的事情。秦滅周也引起過諸侯國的反應,不過是局部的,而且秦國實力放在那裡,周的地盤又小,諸侯國犯不上出頭。


以上是朝史暮想的個人見解,歡迎討論補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如題所問,同樣的滅國戰,卻有不同的結局。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應該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裡面去尋找答案。

首先需要把上述各滅國戰簡單的交代一下

1,楚滅越,約公元前306年,楚懷王趁越國內亂之機令昭滑率軍伐越,攻克越國都城吳,越王無疆戰死。越國自此分崩離析,殘餘力量逃往長江南部沿海的越國故地,各自為政,稱君稱王。直至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國。

2,秦滅周,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

3,韓滅鄭,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

4,趙滅中山,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卻從曾次滅國,分別是前457年,晉滅中山;前407年,魏滅中山;前295年,趙滅中山。

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併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5,齊滅宋,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宋國人民長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離散,遂至城池不守。齊軍得以迅速攻破宋國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齊國。齊國故城遺址博

滅宋時的時代背景:前318年,戴偃自立為王。 其後,宋王偃向東討伐齊國,攻取五城。向南擊敗楚軍,拓地三百餘裡,向西戰敗魏軍,攻取二城,自始與齊、魏、楚結怨。宋康王又攻滅滕國、討伐薛國,國力達至頂峰,被稱為「五千乘之勁宋」。但是,宋王偃為人暴虐驕縱,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為人嗜酒好色,射殺勸諫他的大臣,諸侯皆稱他為「桀宋」。齊湣王欲滅宋國以利於向中原擴張,卻遭到秦國的干涉。

交代完上述滅國戰的過程,筆者覺得秦滅周這個不必加入討論之列,原因很簡單,秦莊襄王時秦國已經是可以以一國之力傲視其餘六國。儘管滅周當時屬非正義的戰爭,但從歷史的車輪來看,這已是大勢所趨,無可避免。其餘諸國就算有心也是無力,只能打打嘴炮強烈譴責秦國的滅周行徑罷了。

其餘幾個滅國戰大概可以從以下方面闡述觀點:

1,天時

上述滅國戰,除趙滅中山的時間節點與齊滅宋相近,其餘滅國戰基本都發生在戰國中早期,時間節點上的不同,各諸侯國對大勢的敏感度不一樣。戰國七雄,誰都清楚一家坐大對自己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同時,被滅國的政治地位也不一樣,越國雖為諸侯,卻跟早期的秦國一樣,被天下諸侯不屑,與天下卑秦的態度是一樣的。越國在戰國群雄的眼裡不過是南蠻夷族,儘管勾踐復國強大了一段時期,但改變不了當時的階級偏見。何況越國在楚國和齊國南面,滅與不滅,在地理位置上來看,與其它諸侯國的戰略部署沒有影響。

宋國則不同,宋國(約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氏。共傳三十四君,歷七百五十三年。人家宋國可是根正苗紅的諸侯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

所以,從天時上看,齊滅宋是在錯誤的時間節點滅了一個錯誤的對象。

2,地利

上面說了天時,主要闡述的是韓滅鄭與齊滅宋在時間節點上的差異,以及楚滅越與齊滅宋在滅國對象上的政治地位差異,導致帶來不一樣的後果。

那麼趙滅中山與齊滅宋按理在時間節點上相近,後果卻完全不一樣是為何?

主要是因中山國與宋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以及被滅兩國經濟繁榮程度上的差異。從附圖上我們看的出,中山國是夾在趙與齊中間,與戰國其餘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的戰略意義是不一樣的,趙與齊可以說是互為屏障,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沒有屏障的作用,滅與不滅不會在戰略上受到過多的影響。宋國則完全不一樣了,宋國國境屬戰略要地,宋國的存亡,關係到韓、魏、楚、趙、齊,現在被齊一國所滅,盡收宋鏡。以後你齊國想發動戰爭,直接就兵臨其它國家的國境,行軍路線也豐富了很多,一個弱小的宋國存在對其它諸侯國來說是好事,是一座天然的屏障,戰略地位不可與中山國同日而語。另外,趙滅中山與齊滅宋時間上就差了幾年,趙齊二國算是各懷鬼胎,各自趨利而發動的戰爭。

此外,上面也說到,中山國立國到最終滅國,200餘年間一共被三次滅國,真可謂是積弱貧窮無以復加。滅國只是帶來疆土上的好處,發動完戰爭後並沒吃到肥肉。宋則不一樣,雖然弱小,但憑藉其戰略要地存在的意義,得當的外交手腕,一直遊離在各諸侯強國之間,竟存國700餘年,在財富上是很有家底的。宋國這麼一塊肥肉被齊一口吃下獨食,吃完肉強壯了還威脅到了這麼多鄰居,禍患也就不遠了。

3,人和

齊滅宋後,旋即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討伐,並差一點亡國,這裡不得不提到一人。那就是戰國第一間諜——蘇秦。

蘇秦(?—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蘇秦私通燕易王的母親,燕易王知道了,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被殺,就提議前去齊國以提高燕國地位,燕易王同意。於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齊國,齊宣王任用他為客卿。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順,大興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則是搞垮齊國,從而使燕國獲利。 燕易王去世,燕噲繼位。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蘇秦死後,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被洩露出來。

簡單來說,齊曾趁燕國內亂的時候,打著護送新王入燕國的幌子,一路燒殺擄掠把燕國搞的七零八落,與滅國也沒啥區別了,埋下了仇恨。蘇秦做了齷齪的事卻得燕王賞識,算是報國仇也算是報燕王恩。

當然,單憑蘇秦一人死間只是內因,另有強大的外因,那便是與蘇秦同門,在秦國做相國的張儀裡應外合,秦國便是幕後的推手。上面說了,齊滅宋已經引起其它諸侯國的強烈不滿,但如果沒有秦國的推波助瀾,承諾各諸侯國儘管放心功齊絕不背後搗亂,各諸侯國需要考慮後顧之憂沒那麼容易得逞。當時秦齊為戰國雙雄,互稱東西二帝。現在你齊國這麼作,滅宋引火燒身,諸侯國均想伐你齊國而後快,秦國坐享漁翁之利,別說搗亂了,各小弟諸侯國要承諾給承諾,要糧草給糧草,並且齊國得來的好處你們幾個伐齊諸侯國儘管自行瓜分,我秦國分文不要。

這時的齊國,便如一塊巨大的肥肉,擺在一群夾帶著各種恩怨嫉妒的諸侯面前,還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樂毅指揮下的聯軍,一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最終齊在群毆之下滅國,雖後來復國。但秦齊並雄的局面早已蕩然無存。

綜上所述,這大概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滅國戰不少,但為何齊會是唯一一個因滅國導致滅國的原因吧。



好口怕啊啊啊啊啊


齊湣王滅宋,破壞了鄒忌子治國理念中的四時“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

在鄰國眾多的情況下,鄒忌子的四時理論——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就是在齊國國力的基礎上,利用齊國的影響力來獲益。齊國有2次差點滅燕國的記錄,都顯示了其他諸侯無法容忍滅國行為的存在!齊湣王沒有吸取歷史上齊國滅燕的教訓,意圖以滅宋來降服其他諸侯國,辦法不是不可行,只是用得太早了!

齊湣王田地,可以說是齊國在戰國時期最鼎盛時期的一位君王,其功績可概括為:破秦、燕,制楚,滅宋!齊湣王時期是齊國在戰國中最橫行無忌的時期,也是齊國夢斷統一的時期。

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齊國和韓國、魏國連年合縱,攻入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讓秦國不得不收斂東出的行為。公元前288年,齊湣王和秦昭王各稱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在燕國間諜蘇秦的挑撥下,出兵滅宋。

齊湣王滅宋,是導致齊國夢斷統一之路的關鍵點。宋國是秦國在東邊的盟友,是秦國制約齊國的最大棋子;同時宋國又是齊國西進、魏韓東出、楚國北上的障礙。宋國滅亡,利益受損的是魏國、韓國、秦國,得利的是齊國、楚國。這就是為什麼楚國不參與五國伐齊的原因——楚國在偷著樂!



D獅子星


題主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出現了一個常見的干擾因素——政權擬人化。 在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認清這一點——戰國時期君王的獨裁意志是很有限的,整個官僚體系也絕非鐵板一塊。 以楚國為例,楚國大致分為親秦派和親齊派,楚王和楚相則依靠雙方的牽制維繫了楚廷的穩定。 至齊國滅宋時期,齊國的擴張必然打破了楚廷內部的平衡。親秦派自然希望干擾齊國的動作,至於親齊派…齊國的傾覆會讓楚廷開始部署控制齊廷的政治工作,也正是親齊派上位的最佳時機。 所以,我們就能看出楚國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對五國伐齊的籌備不聞不問,但最後突然以“救齊”為名直接俘獲了流亡的齊廷。 相比於楚國,秦廷的黨爭更為直接且分明。在這段時間內,以魏冉為首的楚黨控制了秦廷,開始了一系列縱橫活動。 當然,相比於之前的魏黨、韓黨、趙黨,楚黨的處境是十分尷尬的,因為它的母國並不會為它提供任何政治資源,楚懷王時期只是把它們作為隨便可以丟掉的工具,楚頃襄王時期則完全置之不理。 在這種情況下,魏冉所做的只能是拉攏其他力量,包括了秦國本土士人(代表人物白起,為雍一帶的舊士人),其他黨派邊緣人物(代表人物司馬錯、任鄙、蒙驁)。 與此同時,魏冉的政敵集團(代表人物王稽,其他人物不詳,可能有嚴重通敵行為被刪除)一直在秦廷與之抗衡,導致魏冉多次被罷相。 與魏冉的縱橫活動不同,這一派系認為秦國應該立即向上黨擴張,以鞏固河東郡的安全。 對此,當齊國、秦國兩國明確有聯合瓜分趙國的意願時,魏冉就必須對盟國宋國和自己的政治地位做出艱難的抉擇。 最終,魏冉選擇了放棄宋國(受到合縱的影響,本來想保也比較困難),之後通過五國伐齊奪取了宋國的定陶,人為製造了一個新“宋國”。 就這一點看,在齊國拒絕了和秦國瓜分趙國而轉向攻宋時,秦廷的態度也就比較堅決了。 當秦、楚兩國明確以後,魏、趙、燕巴不得齊國趁早完蛋。 韓王本人顯然不希望齊國覆滅,但韓廷官僚是列國中最擅長投機的,他們聽不聽韓王的是一回事,聽韓王的本來也無法阻止合縱攻齊的發生。 所以,一切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愛上生活街拍


為什麼楚滅越、秦滅周、韓滅鄭、趙滅中山都沒有引起列國干涉,而齊湣王滅宋就遭圍歐?

楚滅越無人管哪是因為楚國算是當時的強國,而越國只是東南一小國而已。

秦滅周無人管哪是因為周王朝早以名存實亡,而當時的秦國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諸侯國願意幫助以經沒有任何意義的周王室而得罪日益強大的秦國。

韓滅鄭就如同倆個小孩打架,是沒有哪個諸侯國願意操哪個鹹心。

趙滅中山是不會引起其它諸侯國關注的,因為中山國太小了,更本無需理會。

而齊湣天滅宋就意義不同了: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朝後,周武王為了穩定商朝遺民,就把商討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後。

但是武庚不願臣服於周武王,於是武庚便聯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原屬國奄、徐、楚等十幾個諸侯國起兵反叛,當時的反叛政營聲勢是非常浩大的,一路向西逼近了周的領地。

於是周便發兵平叛,平叛大軍一路向東勢如破竹,滅了東方的50個小諸侯國,平定叛亂後,周公殺了武庚和管叔鮮,將蔡叔流放了,並把霍叔廢為庶人。

事後周公把紂王的哥哥微子封於殷地,取代了武庚,爵位為宋公,後為宋國,立都於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

因是商之後裔所以宋國的地位比較特殊,被周尊為貴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族先的宗祠,傳承殷商文化,所以建立了宋國。

這就是為什麼齊湣公攻打宋國時各諸侯國都來幫宋國的原因,因為大多數諸侯國都是前殷商的屬國遺民,因此就造成了齊湣公攻打宋國遭到了各諸侯國聯合圍毆的情況。


與風互語


公元前306年,楚國消滅越國,因為越國基本接壤的國家是楚國,並且處於偏遠之地,對其他國家影響不大,其他國家除了外交上反對以外,沒必要出兵干預;秦國滅東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逐漸蠶食,公元前249年,東周已經在秦國之中,為國中之國,且只有一城,滅亡他其他國家根本都沒什麼意見,可以藉助東周王室的東西已經都不存在了;韓國滅鄭國,時間也比較長,鄭國長期依賴魏國,外交上非常失敗,韓國和魏國達成協議,韓攻鄭國,魏國攻擊楚國,互不干涉,雙方達成一致。被拋棄的鄭國就在公元前375年被消滅,外交失敗導致其敗亡;中山國是趙國的國中之國,但面積不小。趙國消滅中山國用了12年,中山國這個時期的主要盟友齊國正和秦國打的精疲力盡,齊國對中山國擅自稱王心裡也不順,不願意幫助它。中山國外交支持的國家魏國也無暇出手相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瞅準時機五戰而消滅中山國。(戰國時期被滅掉的五個諸侯國,東周後來遷移到秦國內)

這些滅國之戰,戰勝國都經過政治外交努力,平衡各種力量後才動手消滅這些弱國,避免被其他國家所針對,功夫做到家了自然沒有遭到其他國家的攻擊。

齊湣王如何滅宋?

齊湣王於公元前301年即位,他繼位後開始四處征伐,在垂沙之戰擊敗楚國;函谷關之戰,攻破函谷關,擊敗秦國,迫使秦國割地求和;趁燕國內亂,擊敗燕國。這時候的齊國風頭正勁,出現了齊秦爭霸的局面,其他國家根本上不了檯面。處於頂峰時期的齊湣王自稱

“東帝”,儼然以帝王自居,此時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兩國互相尊稱。

燕國為了防止齊國滅掉燕國,派出了間諜蘇秦,遊說齊湣王轉而攻打宋國。公元前295年,齊國進攻宋國,遭到列強的激烈干預,被迫中止滅宋。(蘇秦劇照,他忽悠了齊湣王討伐宋國,避免燕國滅亡)

宋國有天下陶城,是當時最大的陶瓷(山東定陶)和貿易集散地,糧食產量充足。各個國家都眼饞這塊肥肉,誰也不可能獨吞。齊國欲藉助佔領宋國進軍中原,稱霸諸侯,第一個反對齊國攻佔宋國的就是秦國。

公元前287年,為此齊湣王把“東帝”的稱號去了,聯合韓國、魏國、趙國、燕國圍攻秦國,秦國肯定無暇照顧到宋國,齊國趁機再出兵宋國,雙管齊下。這時反對的秦國被控制,齊國放心大膽的於公元前286年第三次進攻宋國。

這時宋國向不牽扯戰事的楚國求救,楚國明面上答應救助,但救兵卻遲遲不發。楚國意圖讓宋國和齊國拼個你死我活,然後坐收漁翁之利。可惜的是,宋王偃暴虐,民眾不堪其苦,宋國都城很快被攻破,楚國的如意算盤破滅了,宋國這一塊肥肉讓齊國獨吞了。(齊湣王劇照)

齊國為何遭到五國聯合群毆?

齊國為了保住宋國這一肥肉,派遣了20萬兵馬駐守宋地,防止其他國家染指。韓趙魏三國一看,你齊國讓我們對抗秦國,而自己輕易佔領了宋國,一點好處也沒有給他們,把三個國家當猴耍了。於是,魏韓兩個國家,偷放秦軍經過自己的國土,攻擊齊國在宋的軍隊,秦軍擊敗了齊國駐防的一部分。(樂毅劇照)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組成聯軍,以樂毅為統帥,在濟西之戰擊敗齊國主力。昔日傲慢的齊湣王狼狽逃竄,先後流亡衛國、鄒國、魯國,因為傲慢都被趕跑了,最後跑到了莒(山東日照莒縣)。唯一未出兵的楚國這個時候也假惺惺的派軍進入齊國,齊湣王幻想利用楚國軍隊打擊聯軍,沒想到楚國也是想分一杯齊國的土地,齊湣王稀裡糊塗的就被楚國將領淖齒給殺了。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戰國時期的幾個主要國家通過發展已經涇渭分明,齊秦兩個國家勢力最雄厚,楚國其次,韓趙魏燕四國其次,為了生存,他們首先要聯合遏制的國家是秦國和齊國。

齊國佔領宋國之地,這裡是戰國時期的貿易主中心,糧食產量充足,錢糧具備,如果讓齊國一直佔據,不出幾十年,齊國肯定將超過秦國,到時統一全國的將不是秦國而是齊國。戰國諸強都是明眼人,齊國這種發展勢頭一定要遏制,群毆成為必然,六個國家齊聚滅齊也就不足為奇了


穿越再現彼岸


齊湣王是與秦昭襄王,他二人曾共同稱帝,齊湣王為“東帝‘,秦國為”西帝“。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山東六國數齊國最強大,

如此強大的齊國為什麼遭到圍毆呢?

搞事的齊宣王與繼承搞事的齊湣王

齊宣王的齊湣王的父親。

治國理政沒多大本事,但是跟他有關的典故的還是不少的,

濫竽充數,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顧左右而言他……

花邊新聞比較多。

齊宣王在位的時候燕國發生了動亂,燕王禪位於丞相子之。

齊宣王覺得這是個好機會,發兵討伐子之。

齊軍一路長驅直入攻破燕都活捉子之,這些都沒問題,一時間齊國得到燕國百姓的推崇,一提到齊國燕國人就豎起來大拇指。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不怎麼樣了。

齊國軍隊在燕都無惡不作,焚燬宮室、盜竊財物、屠戮百姓、姦淫婦女,一系列做法大失所望,燕國以為來了救世主,誰知道卻是個瘟神!

燕國公子職在韓國為質,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回國繼任,這便是燕昭王。

燕昭王摩拳擦掌要一雪恥辱,修築黃金臺,招賢納士,目的很明確收拾齊國!

齊國遭到圍毆一部分原因就是燕國在背後搗鬼。

齊宣王死後兒子齊湣王繼位。

▲戰國早期

齊湣王用孟嘗君為相,夥同魏韓伐楚。垂沙之戰大破楚軍,魏韓奪取宛葉以北的土地,齊國奪得淮北之地。這一戰就像一個巴掌,把楚國抽的滿眼金銀很長時間都緩不過勁。楚國不得不向齊國稱臣,這便得罪了楚國。

又幹涉盟友韓國的內政,派兵驅逐公子幾瑟,並夥同魏國一起強立公子咎為韓國太子。韓國迫於形勢不敢與齊國決裂,但是也不會高興。這又觸怒了韓國。

之後秦國得罪孟嘗君田文,田文說動齊王又籠絡韓魏伐秦。結果大敗秦軍,秦國賴以自受的函谷關被攻破,秦國被迫割地求和。這可是莫大的恥辱啊,戰國時期秦國唯一一次被別人打進函谷關,秦昭襄王能不想著雪恥?

攻宋

楚國滅越國,當時秦惠王重創齊國,秦國又因秦武王暴斃發生內亂,越國也因王位更替發生動亂,楚國趁機滅了越國。

趙國滅中山實際上得到了齊國的默許。

當時秦昭襄王初立,燕昭王在趙國幫助下回國繼位,楚國正被齊國打壓,韓魏又是齊國的盟友,因此只要得到齊國的同意,滅中山各國就沒問題。

魏國犀首(即公孫衍)發起倡議“五國相王”,“千乘之國”中山國稱王之事引起齊國的不悅,齊湣王還幫助趙國攻打中山國。

韓國滅鄭,韓趙魏一直關係不錯號稱是鐵桿盟友,因為同出自晉國的緣故,又被稱之為“三晉”。韓國滅鄭得到了趙、魏的同意。這時候魏國還是霸主,因此各國也就默認了。

齊國滅宋首先國際環境不好,齊國把能得罪的國家都給得罪了。各國陽奉陰違都等著收拾齊國呢,而齊國還不自知,主動挑起戰爭。

再者宋國真是一塊肥肉啊。

▲春秋時期宋國

宋國是商朝後人建立的國家。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114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周天子冊封的公國之一。

商朝人善於經商,宋國也發揚了商人經商的傳統,宋國上下富得流油。

范蠡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功成身退前去陶邑經商,陶邑這個地方就在宋國。

《 史記·貨殖列傳》說,“陶、 睢陽(即 宋城)亦一都會也……彭城亦江東一都會也”。

宋國被稱之為戰國最富庶的國家,各國都想吞併但是苦於沒有機會。

而齊湣王冒天下之大不韙獨吞宋國,各國自然坐不住了,

要錢有錢要兵有兵,這齊國還不上天?

戰國七雄一旦哪一國做大,其他六國自然合縱攻之。

滅宋之後齊國自身實力達到巔峰,隱隱有稱霸天下的勢頭,其他諸侯一看,等過幾年齊國把宋國的地盤都消化了,下一個倒黴的肯定是五個諸侯中的一個。

各個國王一合計,又經過謀士、大臣這麼分析,利害關係就顯得十分清楚,所以各個諸侯國才聯合起來攻打齊國。

其實各國都想分一杯羹而已!瓜分宋國才是目的。

趙軍北上攻取齊國河間之地;秦軍南下佔商業名城定陶(原屬宋國);魏國進軍齊國東南,取彭城,盡略宋國故地。

燕國與齊國仇恨太大,樂毅繼續攻打齊國,最後齊國僅剩兩城也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良人說史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為帝,但是又怕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已自稱西帝,於是約定五國攻打趙國,瓜分趙國。燕昭王怕滅了趙國後齊國越發強大,於是便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還騙齊湣王去了帝號。並於287年聯合齊,楚,三晉合攻秦國,但是在三國攻打秦國時也在激烈的爭守宋國控制權。後秦昭襄五取消帝號,各國失去了共同敵人,三國之間矛盾激化,後齊,趙,魏為爭奪宋國展開大戰。

公元前286年,趙國不甘失敗又攻打齊國,結果又敗給了齊國,緊接著齊湣王又第三次攻打宋國,這一次宋國孤立無援被滅,從此,齊國也失去了楚,三晉的支持。

公元前285年秦國越過韓國,魏國攻齊,此時齊國已是弦駑之末,很快便被秦國攻佔了宋地北界的河東九城,此時趙國也攻佔了齊國黃河以西的靈丘作為軍事據點。

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合大舉攻齊,結果彼此五國聯軍在濟水以西被打敗,燕國大將樂毅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逃走。後齊湣王分別逃亡於衛,鄒,魯等各國,後想借助楚國力量復國,被淖齒殺死,齊國的部分土地也被各國瓜分。

公元前279年齊襄王繼位,齊國將領田單以即墨為據點打敗燕軍,收復了七十餘城,至此齊國土地被全部收復。



一生風漂流


滅人之國,會不會遭到干預,取決於兩個因素:1、敏感程度,會不會引起別國不安?2、別國干預能力。

如果衡量這兩個因素,問題中所提到的前幾次滅國,都沒有遭到干預,唯齊滅宋遭到列國圍毆,就不足為奇了。

敏感程度

吞併戰爭,引發列國不安的程度越高,他受到干涉的可能就越大。

這種不安程度,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

1、你要拿的東西,人家眼紅不眼紅?

人人都費勁心思想要的東西,你直接拿下來,是很可能引發圍毆的。


楚滅越、趙滅中山,沒有遭到強烈反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越、中山經濟雖不乏亮點,但山越、胡人聚集,統治成本很高!列國都很忙,暫時也還顧不上去“維護秩序”。

可是,宋就不同了。宋是當時經濟最為富庶的地區。商丘、陶丘、彭城,都是當時最為富庶的商業中心。這裡,哪一座城池,都是列國眼紅的對象。

好傢伙,你齊國一把全收了,一點也不分給人家,人家能不眼紅麼?

2、你拿了東西,對大家的威脅大不大?

與宋比較類似的,是鄭國。可是,韓滅鄭,沒有遭到圍毆。

原因在於:鄭位於魏、韓、楚三國之中。

既然鄭國遲早要被滅,那麼,與其讓楚、魏兩個更強大的諸侯吃掉,讓韓國吃掉,對別國來說,也不算是件壞事。


韓滅鄭後,依然是七雄中的小國。

正好,魏楚交戰,韓國也就趁機拿走了鄭國。

可齊滅宋就不同了。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夫有宋則衛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有濟西則趙之河東危,有陰(陶)、平陸則梁(魏)門不啟”。--《戰國策》

當然,這還沒算上北面那個曾被他滅過一次國的,日夜想要復仇的燕國。


此時,對於諸侯們來說,齊已經成為比西面的秦更大的威脅!

為了自保,人家也要和你幹呀!

干預能力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沒有干預能力,再眼紅,也只能乾瞪眼了。

比如:秦滅周。


這是大逆不道了吧!那又怎麼樣?以當時秦的國力,他不來滅你,你就燒高香吧!我滅周,你管得著嗎?

可是,齊滅宋的時候,問題就複雜多了。

首先,是國力因素。

此時,戰國這盤大棋,剛剛到中盤。

老牌強國:楚、魏,雖已漸顯劣勢,但仍有一定實力。至少,此時,他們都還有幾十萬大軍等著白起去收拾。

新興國家:趙國剛經過趙武靈王變法,蒸蒸日上;燕國經燕昭王勵精圖治,復仇心切;

當然,還有那位正與他東西相望的超級強國:秦國。

這些諸候,有的剛剛崛起,躍躍欲試,有的常年被秦欺負,有氣沒地撒。好嘛,齊國來了!

其次,是地緣因素。

要敢惹眾怒,就要有“即使是列國一起來幹,我也能撐得住”的底氣。

秦國就是如此。

列國早就看秦不順眼了,經常組隊來圍毆。可是,秦國回到函谷關把門一關,大家在門口轉悠著沒什麼意思,也就散了。

問題是:齊國沒這個福分。

齊國邊境,無險。要揍人,你想揍誰就可以揍誰;要捱揍,誰想揍就可以揍。

我想:這便是其他幾次滅國沒人搭理,而齊滅宋就遭到圍毆的原因。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