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势力明显不如太子李建成,他是怎么取胜的?

月光侃历史


这个世界上最后取得胜利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注重细节,并且在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最后方可一举拿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取得成功。

毫无疑问,李世民的胜利也是如此,玄武门之变看似是一个最后的亡命之赌,可是他对玄武门之变做的准备,已经十分充分,可以说不成功都实在困难。有人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其实实力不及李建成,他最后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取得胜利的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智斗勇

李世民是一个聪明之人,在他的父亲与隋朝军队开始作战时,李世民就已经对国家未来进行规划,多次劝诫父亲李渊自立,可是李渊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最后李世民想方设法将杨广的妃子弄到李渊床上,李渊才被迫无奈造反。

在造反过程中,李世民是最厉害的一员猛将,不管是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还是刘黑闼,李世民都立下汗马功劳,在取得大唐江山的过程中,李世民基本拿下一半以上江山,原本李渊答应建立唐朝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最后李渊食言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从李建成成为太子之后,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实力逐渐有悬殊,一开始李世民比李建成实力更强,因为李建成成为太子,得到正统支持,一些墙头草大臣也转去支持李建成,还有一部分持中立观望的态度,促使李世民实力不及李建成。

李建成已经在实力上对李世民形成压制,但是李世民依旧是一个影响李建成太子实权的最大障碍,所以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想方设法要收拾李世民,曾经多次采取行动,比如用烈马想要害死李世民、还有派人刺杀李世民,甚至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好在李世民福大命大,最终逃过危险存活下来。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李世民开始不断策划,想要借助玄武门之变进行最后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玄武门之变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成功,李世民因此得到李唐江山,成为唐朝第二个皇帝,开创贞观之治。而李建成则就此去世,留下诸多遗憾。


二、李世民为何取得胜利

关于玄武门之变以及李世民取得胜利这件事情,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有预谋的长时间策划,最终取得那样的成功并不奇怪,一切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为何这么说呢,主要就在于以下三个原因。

1、李世民得人心

李世民从开创唐朝疆土开始,一直带兵打战,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与那些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家在后来对李世民比较支持,尤其是尉迟恭等老将,更是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在后来玄武门之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李世民得民心,所以即使经过玄武门这样残忍的政变获得胜利,最后也没有人反对他,除了李建成旧部罗艺出来造反一下,其余大臣还是纷纷归顺李世民,就连魏征这种级别的人物,也乖乖归顺李世民,可见李世民多么得民心。

要是换一个人,估计经过这样的政变,很难恢复稳定,必然会有很多人打着各种各样讨伐的旗帜对其进行讨伐,毕竟古代对于争夺皇权的正义性还是看得比较重。

2、李世民善于用人

玄武门之变中的主要人物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大臣,都是一路追随李世民的,李世民懂得每个人的优缺点以及利益关心点,巧妙知人善用,让大家发挥自己的优点。

此外,李世民还去给远在边疆手握重兵的李靖与徐茂公两人带话,希望两人支持自己,虽然历史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两人支持李世民,但是从后来的种种事实来看,两人已经默许。

李世民就是这样有魄力,哪怕玄武门之变前夕,杜如晦与房玄龄迟迟不愿出来与大家汇合,李世民也不着急,他派尉迟恭带着剑去请两人前来,两人见此阵势,立即跟随尉迟恭前往。



试想当时李世民要是稍微犹豫一下,估计杜如晦或者房玄龄就会泄密导致整个事件失败,所以说李世民在用人方面确实很厉害,他能够清楚知道人的优缺点,知人善用,巧妙利用人性对不同的人进行制约,让其最后只能好好听从李世民的安排。

3、果断坚决

李世民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果断处理,不像李建成那样犹豫不决,魏征多次提醒建议李建成要对李世民下手,可是李建成一直没有下手,在犹豫不决,才导致李世民养精蓄锐,有充足时间策划玄武门之变,最后将李建成一举拿下。

成大事者都应该果断一些,很多时候时间决定了机遇,一旦犹豫不决错过最佳时机,想要再次得到机会,就十分困难,更何况有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永远也无法找回。


结语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较量,一直都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我们绕不开,也很难完全搞清楚当时双方的真实想法与实际情况,毕竟很多记载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历史碎片中窥探到当时一些点滴!



嗔痴历史观


李世民取胜的原因只有一个:出其不意。

李家这两个儿子都非常出色,大可称作“人中龙凤”。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李建成在历史上的痕迹比较少,仿佛他真是一个无能太子,只会暗害大有声望的李世民。

其实不是这样的,李建成也为大唐做了许多事。

李建成是李家的嫡长子,李渊对他极其倚重。当年起兵前,李渊是太原留守,李世民和他一起在太原,李建成则带着李家族人居住在河东。不管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怎么劝说,李渊都犹豫不决,没有下定造反的决心。

直到李建成到了太原,也劝他反,他这才同意了。可见李建成对李渊的影响很大,如果李建成不靠谱,李渊不会这么看重他。

晋阳起兵,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招募义兵,是以李建成为主,李世民为辅。李建成不负父望,招募到了许多义兵,并且整顿军纪训练新兵,极有成效。

李世民军功赫赫,李建成也极有军事才能。那时西河郡丞高德儒不肯降李家,李建成只用了9天就平定西河,并且这9天还包含来回往返的时间。

攻克长安、多次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这些都是李建成的功绩,只是后来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他认为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应该再亲上前线,李建成这才从军事转向政治。

政治方面,李建成更是个中好手,可以说唐朝初年的很多政策都有他的影子,极得大臣的拥戴。虽然此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在军中威望极高,但在朝中,众臣认可的是李建成。

至于李渊,更是从一开始就将李建成视为继承人,他虽然宠爱李世民,对李建成却更好。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因为在政治上、父亲的宠爱上,他都没有胜算,只能通过武力政变,从肉体上消灭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能成功,在于出其不意。无论是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渊,他们都想不到李世民会做出这种事,也就没有防备。简单来说,这就是个意外。

如果李建成事先知道,胜利的是谁很难说。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说李建成的实力比较强是对的,但是说李建成完全强过李世民的势力却也不准确。

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拥护者其实不少,而且其中不乏能臣,大家熟悉的就有太子洗马魏征、左翊卫大将军罗艺、副护军薛万彻、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太子詹士裴矩、太子卫率韦挺等人,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的资本可以说是很雄厚的。严格来说,秦王李世民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李建成,原因就在于李世民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倘若没有李渊的插手,李世民集团真的硬碰硬跟李建成集团干起来,李建成还不行!

但是问题来了,这是在宫城之内啊!李世民势力再大,也不可能率领大规模军队进宫,这跟摆明了造反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只看两兄弟在宫城内的纸面实力,李建成是要强过李世民的。

然而,李世民还是赢了,在玄武门一举挫败李建成,最终得了天下。其中,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么几个:

第一、精心策划。史书都是为尊者讳,李世民当了皇帝,总不可能史书说他是篡权上位的吧。所以,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应该与史书记载不是很相符。我认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集团应该是蓄谋已久的,他们知道了李建成何时进宫,经过何地,甚至连他们带领的护卫规模都一清二楚。要真是李建成先发难的,他会傻到就凭着几十号人就想拿下纵横天下的李世民和尉迟恭?

他是太子哎,不是傻子!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李建成事先完全不知道李世民对他的不利企图,在毫无防备下,被李世民守株待兔了。

第二、实力悬殊。这个实力悬殊,我们仅仅说在兵变时候双方的实力。李建成方面,也就是李元吉和几十个护卫军了,行不成像样的战斗力。而李世民这边呢?动用了天策上将府的兵力,领兵的将军呢,每一位都是在战场上独当一面的大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玄武门九将)。不要说还有足够的兵力了,单单是这几个人凑一块儿,打败李建成率领的护卫也足够了!

第三、最及时争取了李渊的支持。

其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才是最危险的。李建成李元吉是被控制了,但是他们的手下却没有,玄武门之变之后,消息一传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太子卫率韦挺立即率领几千大军围攻秦王府,秦王府岌岌可危,李世民更是危在累卵。要不是尉迟恭及时亲自进宫面见李渊,最大程度上使得(也可以说是迫使)李渊承认了既定现实,李世民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

第四、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经投靠了李世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常何作内应,兵变才能如此顺利,胜利才有了保证,如果没有常何,那么就算李世民拿下了李建成李元吉,恐怕也会被立即闻讯赶来的太子宫势力碾压掉。有了常何,才替李世民守住了玄武门,为争得皇帝支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以前,基本上李世民的势力是要比太子李建成强的,准确来说只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李建成的势力才对李世民开始占据上风,因为当时李世民几乎被架空了。

接下来宋安之先来说说双方实力对比的演变过程。

李世民因为功劳太大,唐高祖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自置天策府,和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差不多,可以正大光明的招揽人才。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站队李世民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张公谨、公孙武达、李孟尝、高士廉、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等等。

外援则是洛阳张亮和幽州王君廓。

太子李建成在拥有齐王李元吉支持下,自己的支持者是:薛万彻和冯立等,还有李元吉派系的谢叔方。

外援则有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和河北的前宫千牛李志安。

认真来说虽然太子李建成是法定的储君,所以很多人围绕在他身边支持他。但秦王李世民毕竟是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在南征北战过程笼络了不少人才,对比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个联盟,他都稳占上风。

当然这一切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发生了变化,因为李世民势力太大,李渊开始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打压李世民。

于是武德后期的大战役统帅,李渊开始有意起用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担任,刻意不用李世民。

发展到玄武门之变前夕,齐王李元吉负责抵御突厥犯边,是“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夺取李世民的秦王府精锐,来架空李世民。

而在此之前,太子和齐王就公开招降李世民派系之人,拉拢好了就不说了,拉拢不成,就陷害。比如说将尉迟敬德下狱,还有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顶级谋士逐出秦王府。

所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子和齐王的势力才开始稳压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已经处于被架空的边缘。不过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趁自己还没有被彻底架空,号召旧部,孤注一掷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宋安之


导言:大家都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要明显大于秦王李世民的,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呢?阿康同学认为,玄武门之变”秦王府胜,是胜在斗争策略和人才数量及秦王的个人军事才能上了。

人才数量

虽说李世民的势力明显不如太子李建成,但是在军事实力的比拼中,除了兵力是重要的,武将谋臣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先从谋臣方面来看,李建成有东宫洗马魏征、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等心腹,而李世民府中则有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由此一来,就算李建成加上他的盟友李元吉的谋臣张胤等,怕上也顶不上李世民强大的智囊团。其次,从武将方面来看,太子李建成有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他的盟友李元吉有车骑将军谢叔方等战将,但李世民在历次东西征战中收罗于羽翼下的大批猛将: 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长孙无忌、张公瑾、侯君集等,他们都既具备跃马上阵的实战能力,这就是李建成所无法比拟的。

正确的斗争策略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先率领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张公瑾、侯君集等几位猛将伏兵于玄武门,玄武门经过陈寅恪先生考证唐时宫廷政变屡次血染“玄武门”,发现李世民选择此地发难并一举成功,这足以显示出他精到的谋略眼光。其次,在“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收买了当日值班的守门将领常和,这为他的成功做了铺垫。接着,在战争发动后,李世民能立即拍马陷阵,亲自射杀敌方的首脑人物太子李建成,为“玄武门”一役事态明朗化立下首功。最后,在危机关头,秦王府将士表现的“知机识变”,又为赢取全局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战斗临近尾声,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取得唐高祖手敕稳定局面,这就使秦王李世民的储君地位变得不可动摇了。

个人的军事才能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双方的强与弱,从而用己所长,攻敌所短。除此以外,他也具有冷静的策略头脑,顽强的忍耐精神,当机立断的魄力,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下,他思维敏捷判断迅速,对于什么时候该勇猛出击,什么时候该坚壁固守,总是掌握得比较准确。比如,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少胜多大败窦建德,彻底奠定了天下的大局。

总结

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前期,李世民的势力不如太子李建成,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展示了创造战机、利用战机的军事才华, 无论战前计划,战斗情况,或所取得的战果,都在其严密控制下。所以我们可以说,李世民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代英主的胜利,更是一代卓越的军事家的胜利。


阿康同学


两方势力也不能说是差距很大吧,李建成只是多了一个父亲李渊的支持和太子的头衔,其他的地方和李世民也相差不大。



比如,李建成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揽人才,李世民也可以;再比如李建成这方有人支持,李世民那方也有。

当然,玄武门之变前夕如果没有一个叫王晊的人,那么接替李渊位置的就不是李世民了,而是李建成。

所以,我感觉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上取胜有以下两个原因:

  • 王晊的情报是一方面

王晊其实是李世民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他在李建成的东宫担任更丞一职 。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的计划是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并且李建成的计划也算是成功了一半,因为他曾经去收买过尉迟恭,但是却被拒绝了。

李建成被拒后便开始诬陷尉迟恭,最后还是由李世民再三请求李渊,尉迟恭才得以幸免。

除尉迟恭之外,李建成还诬陷了秦王府的程咬金、房玄龄和杜如晦。

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又以金帛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志玄不从。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资治通鉴》

所以,李建成也算是控制了李世民的兵马,那他之后的步骤自然就是暗杀李世民了。



但是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他的计划早就被王晊告诉给了李世民。

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资治通鉴》

正是因为有王晊,李世民才能明白李建成那一方的进度,才能掌握先机。

  • 第二个原因就是李世民掌握先机后,先下手为强。

世人都说李世民弑兄逼父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但我不这么认为。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情况了,如果李世民不杀李建成,那死的肯定是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李世民在玄武门外一箭射死李建成这一事件。



当然,虽说李世民当时是占尽了先机,但是他当时在玄武门外的情况也是异常危险,差点也被李元吉的箭射死。

总之,李世民能取胜,可能有运气这一因素,但是和他前期的布局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比如那位被他安排在东宫的王晊。


郁黎话史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唐高祖李渊就让太子李建成来处理朝廷的一些事情了而李世民只管带兵在外打仗,后来李世民带领秦琼等一批战将打了几次大的平叛战役后,李渊非常的满意并且重赏了李世民并且重建了秦王府秦王李世民的势力逐渐的做大,一些有才能的文臣武将都聚在秦王府——从此在朝廷上基本是太子李建成主内秦王李世民主外的格局朝廷的大臣门们也分成两派相互攻讦谁也不服谁,唐高祖李渊也很是担心将来有一天兄弟骨肉相残的局面——后来感情的天平逐步的向太子倾斜了,突厥派兵进犯边境齐王李元吉请命出征而且把秦王李世民的一大批精兵良将调动随他出征——把秦王李世民来个釜底抽薪架空了,后来李世民为了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势策划了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做太上皇从此不问朝政。


隐者老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李世民在贞观之治取得的突出成就,人们往往都十分称赞于他,而选择性地忘却了当年他弑兄逼父的黑历史。与此同时,李渊和李建成也被刻画为腐朽无能之人。其实李世民当年的豪赌能赢实属侥幸,李建成的个人能力和实力在当时都很强。

首先,人们印象中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只是坐享其成,而李建成更是没有什么战功。其实在唐军建立初期,李建成的战功远在李世民之上,比如唐军出关第一战,是李建成献策在霍邑击败了两万隋军精锐,潼关之战也是他打败了屈突通,最后率先登上城头的也是他的部下,所以李渊定都长安后,就立即立其为太子。

只是到了后期,李建成开始坐镇后方调度,少了亲临战场的机会,由于在他在后方调度有方,李世民才能够在外安心的讨伐各路诸侯,这也是李渊为了培养他日后的执政能力。正是由于李渊将其作为接班人培养,所以李建成的身边依附了很多豪强贵族。他的妻子是荥阳郑氏,太子府的成员李纲、王珪等人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李世民身边的都是些常年跟随其打仗的将领和所谓的十八学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门。

随着李世民战功的日益增长,还野心勃勃地建立了天策府,李建成感觉到了威胁,于是在李渊的支持下再次出兵平定了刘黑闼,威信大涨。逼得李世民以及他手下那些渴望彻底改变命运的人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李建成虽然知道二弟有夺嫡的想法,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行动会如此之快,而且这么地不怕死,区区800人,就出其不意地在玄武门成功实施了斩首行动。

李世民不愧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决策力和反应力都在太子之上,李建成坐拥皇帝的支持和太子的身份,却没有能够斗过二弟,是因为运气不佳,也是注定的,毕竟他作为太子,不可能先下手灭掉李世民,这就让自己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加之李渊自认为可以平衡二人的力量,没有对李世民的势力及时予以打压,结果玩火自焚。

李世民即位后,对于史书记载一定是有所改动的,主体思想就是突出李世民的能力和强调李渊、李建成父子的无能,至于改动了多少,还有待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宅男看影视


秦王李世民为李渊夺取天下的得力左膀右臂,唐开国将领中大多与李世民有交集,在开国过程中,奉命率兵出征,得到很多猛将的相助下,犹如泰山压顶一路横扫各大反王,为李家朝廷平定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赫赫战功。他在征讨的过程中,随着胜利不断的增多,战功不断的扩大,他在李家朝廷与文武百官眼中是强者,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总得来说,是拥有了绝对实力!否则即使玄武门之变成功,他没有支持者,也是坐不稳的!


黄老邪001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当日和高祖及大臣会面,李渊的三个儿子都在。但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替李世民说话,李渊也就顺着台阶下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的是,朝中许多大臣其实都站在李世民一队。而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

首先李世民在情报工作上做的很好。太子李建成身边就有着李世民的眼线,比如在东宫担任率更丞职位的王晊,东宫的大事李世民都是了解的,可以随机应变。而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是他的权力主要是来自于皇权、依附于皇权,可以说主要就是他身为储君的身份。

其次是太子的大意,玄武门守将是太子府的人,使得李建成放松了警惕。而李世民在政变发生前安插了几个骨干力量在重要位置,比如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正是这样的安排之下,才能无声无息的发动政变,而这时不仅是李建成对整个事件一无所知,就连李渊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发生了,而在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李世民仅靠700余人,就取得了政变的胜利。

政变的位置也颇有讲究,玄武门是宫城北门,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面见李渊的必经之地,而且在这里,并不能带领过多的护卫。当然这里离太子的东宫也很近,一旦有事情发生,那么护卫是可以及时的到达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似乎太子没有太多的防备。

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政变得以成功,取决于对情报的掌控,对他人心理的掌握,以及对军将领的安排。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立即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按照王子之礼将两人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前去吊唁,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