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欢迎来到小城庸人趣玩历史,浏览一分钟,放松60秒。

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赵、济南、菑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同时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是一次地方诸侯国向中央集权发起的挑战。七国之首刘濞下令全国凡是62岁以下,12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参战,号称50万大军,势在必得。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汉景帝时期由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

刘濞深知发动叛乱难服人心,就狡猾地使用“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联合七国把所有的攻击目标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以“安刘氏社稷”为旗号掩盖真实目的。这个人就是晁错,为何要选择晁错?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晁错成为本次叛乱的征讨对象

因为晁错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刘邦分封刘姓第子为诸侯王的政策是时代的错误,虽然收到了暂时的安定,但却埋下了长远的隐患。这一点贾谊和晁错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贾谊在文帝时期上书《治国策》,曾经提出过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但文帝没有采用。

而汉景帝在位时期,晁错直接向景帝上书《削藩策》也提出地方诸侯国只要强大起来早晚会反,不如现在趁他们没强大起来,先将他们削弱,晚削不如早削,晚削后患无穷,早削万事千秋。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正式着手进行削藩。而晁错也因为提出了《削藩策》成为了七国诸侯的攻击目标,汉景帝为了求和还把晁错灭了族。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历史上晁错削藩成为课本内容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晁错一家被灭族实在是有些冤枉。因为削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只要有诸侯国强大起来就不会愿意长期臣服于比自己要弱的中央。而且从刘邦时期到景帝时期已经传出去好几代人了,皇家的亲戚关系早就疏远了,有些甚至都不认识。

而且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就是文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被派到宫中陪当时的太子刘启,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汉景帝玩儿,一天两人在宫中下棋,刘启输了,输不起,一气之下把刘贤打死了。刘濞非常生气,但是敢怒不敢言,从此不再上朝,开始积蓄力量图谋谋反,所以说谋反是必然的趋势,晁错反而成了政治上无辜的牺牲品。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汉景帝命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形势图

不过这场声势浩大的诸侯国向中央集权发起的挑战,只经过三个月便被平定了。刚开始汉景帝只想安静的削藩,避免不必要的暴乱,当诸侯国集体谋反的时候,汉景帝杀了晁错全家,开始采取求和的态度。不过此时刘濞已经自称东帝,绝不求和,处心积虑了几十年就为了把汉景帝推翻。

汉文帝清醒以后,决定派太尉周亚夫率领全国主力反击七国联军,周亚夫率领30万大军开始东征,周亚夫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三月之内将七国逐个击破结束了这场叛乱。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七国之乱征讨形势图

也正是这场叛乱,让汉王朝的威望从此大大提高,汉景帝趁势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格控制了诸侯国的权利,使得诸侯国从此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制至此正式确立,近千年由于分封而引起的诸侯割据叛乱问题终于解决。

而唯一让我们觉得惋惜的是晁错提出了一项正确的策略,却因为汉景帝前期的软弱而全家灭族,可怜一代功臣,没看到胜利的局面,实在是为之惋惜。

他是功臣,却惨遭七国联合诛杀,历史为其正名写进课本,你猜是谁

▲汉御史大夫晁错像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